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VOCs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133.32 Pa的有机物,如苯、卤代烃、含氧烃等。
VOCs和是人们关注的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有机物,具有毒性和刺激性,有的还有致癌作用,主要来自燃料的燃烧、烹调油烟和装点材料、家具、日用生活化学品释放的蒸气,以及室外污染空气的蔓延。
这些有机物浓度虽低,但释放时光长,对人体健康潜在威逼性大。
(一)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测定测定VOCs的办法是:用富集采样法采样,溶剂洗脱或热解吸出被测组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
常用装有固体吸附剂(活性炭、分子筛、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的采样管或个体采样器采样;以作溶剂配制苯、甲苯、和四组分的系列混合标准溶液,作为VOCs标准溶液。
测定时,首先在气相色谱最佳条件下分离进样测定系列混合标准溶液,并按照各组分峰高或峰面积与对应含量绘制标准曲线;然后根据同样条件和办法测定样品溶液中各组分,按照其峰高或峰面积和标准曲线、采气体积计算空气中VOCs的浓度。
图3-32为冷冻吸附采样、热解吸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流程。
图3-32冷冻吸附采样、热解吸进样、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流程 1.载气;2.六通A;3. U形采样管;4.温度计;5.油浴;6.气相色谱仪;7.毛细管色谱柱;8.火焰离子化检测器;9.放大器;10.记录仪 (二)的测定测定空气中甲醛常用的办法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等。
1.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办法原理基于:空气中的与酚试剂(3-甲基-2-苯并噻唑腙盐酸盐,C6H4SNCH3C =NNH2·HC1,简称MBTH)反应生成嗪,在高铁离子存在下,嗪与酚试剂的氧化产物反应生成蓝绿色化合物,在波长630 nm 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采样10 L时,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1 mg/m3。
测定时,将装有汲取液(酚试剂溶液)的气泡汲取管接在空气采样器上采样,用汲取液配制系列标准溶液和试剂空白溶液,用分光光度计于630 nm波特长测定标准溶液、试剂空白溶液和蔼样汲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空气中的浓度。
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臭氧(O3)的关联

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臭氧
(O3)的关联
当臭氧(O3)取代PM2.5,成为夏季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作为生成臭氧的重要物质之一,氮氧化物(NOx)也引起了环保专家的关注。
氮氧化物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又该如何通过控制氮氧化物来减少臭氧污染? 环保专家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
问:氮氧化物对臭氧生成很重要吗?
答:在阳光照射下,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经由一连串的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甲醛、乙醛等多种二次污染物;臭氧是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浓度、长时间的臭氧容易进一步发展形成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而造成臭氧污染的主力军是“人为源”:燃煤、机动车尾气、石油化工等排放出的一次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
换句话说,氮氧化物深度参与了大气环境中的“二次光化学反应”,是造成臭氧生成的罪魁祸首之一。
问:要怎幺控制氮氧化物才能减少臭氧污染?
答:要控制臭氧污染,从根源上说,就要控制氮氧化物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
这跟治理PM2.5很相似,归根结底都是要控制排放。
不过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占全世界总排放量的16.4%,而且,全国尚有50%的工业化地区在不断增加氮氧化物的排放。
特别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区,机动车尾气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罪魁祸首”。
所以,应当严格遵守排放标准,提高油品质量,使用清洁燃油,改善机动车发动机工作状态,安装机动车尾气净化装置等,这才是防治光化学污染的重要方法。
同时,加强对工厂的废气排放管理,减排限排;设立监测站,经常。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解析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解析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是一类能够在常温下迅速挥发入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来自许多不同的源头,包括自然和人为的源头。
大气中VOCs的排放源解析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和健康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源头是大气中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植物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VOCs排放者之一。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化合物,并通过气孔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挥发性有机物在大气中与光照和其他气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气溶胶颗粒和臭氧等大气污染物。
此外,自然火灾和生物排泄物也是大气中VOCs的重要来源。
人为源头也是大气中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从而释放了大量VOCs到大气中。
汽车尾气、石油化工厂、油漆、涂料和溶剂等工业活动都会排放VOCs。
此外,农业活动中的杀虫剂和化肥等也会释放大量VOCs。
这些人为源头排放的VOCs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还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大气中VOCs的排放源解析对于环境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了解不同来源的贡献可以帮助科学家准确评估大气VOCs的总排放量和组成。
这有助于建立合理的模型来预测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转化,以及评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其次,排放源解析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通过限制和管理不同源头的VOCs排放,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和健康风险。
例如,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产品的使用,以及制定更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
为了解析大气中VOCs的排放源,科学家利用了各种技术和方法。
其中包括使用大气采样装置捕捉大气中的VOCs,然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地面监测站、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来评估不同源头排放的VOCs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大气中VOCs排放源解析将变得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与影响

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与影响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指在常温下可以挥发出来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来自于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自然界中的VOCs来源自然界中的VOCs主要来自于植物的挥发物质。
植物通过挥发物质(如香味)吸引昆虫传粉、防御害虫等。
此外,植物蒸腾作用也会释放VOCs。
在林区、湖泊周围等自然环境中,植物的释放是大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
二、人类活动导致的VOCs排放人类活动是现代社会中VOCs污染的主要来源。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油漆涂料、家具装饰等都会释放大量VOCs。
例如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苯等化合物,人们使用含有有机溶剂的油漆和涂料时挥发出来的甲醛、甲苯等物质,都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大气中VOCs的影响1. 大气中的VOCs与氮氧化物一起参与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与细颗粒物。
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人体呼吸系统和植物生长都有害,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和光化性污染。
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能见度都有明显影响。
2. VOCs与光化学反应还可产生硝基化合物等二次有机气溶胶物质。
这些物质对健康有害,对大气光学特性也有一定影响。
3. VOCs还直接参与了大气中的硫氧化反应,导致酸雨的形成。
4. 挥发性有机物对臭氧层的破坏也不可忽视。
部分化合物可以在大气中破坏臭氧层,增加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四、控制VOCs排放的措施为了减少VOCs的排放,可采取以下措施:1. 严控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污染物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尾气净化技术。
2. 鼓励使用低挥发性有机溶剂和油漆涂料,提倡绿色环保建材。
3. 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治理,提高排放标准。
4.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布局,鼓励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车辆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家庭和个人排放。
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与影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研究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研究室内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研究了热解吸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室内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分析方法。
通过热解析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取得较好的结果。
本方法最低检出限为1ug/m3,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良好,加标回收率在100%-110%。
标签:室内空气;TVOC;气相色谱TVOC主要来源是家装所使用的油漆、涂料及其稀料,是被专家确认是严重致癌物质。
这些都导致了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无论从种类上或数量上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室内空气污染。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时间9O%左右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
当前室内空气质量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对室内空气中具有代表性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检测方法和结果进行了探讨。
1 检测方法TVOC分析采用GB 50325-2010附录G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测定。
用Tenax吸附管采集一定体积的空气样品,空气中的TVOC 保留在吸附管中。
通过热解吸装置加热吸附管,将TVOC的解析气体随惰性载气进入气相色谱仪分析。
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GC9900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TVOC50m*0.32mm 4.0Micron毛细管柱;QC-6H大气采样器(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Tenax-TA吸附管(北京劳动保护研究所)。
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溶液,GBW(E)081154~081156,中国计量院。
1.2 实验条件1.2.1 分析条件柱温:50℃;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室温度:250℃;程序升温:50℃保留10min,以8℃/min升至250℃保留2min。
热解吸仪参数:解吸温度300℃,解吸时间5 min,进样时间40s,载气温度。
1.2.2 采样要求TVOC样品采集方法为:用外径6.3mm内径5mm长90mm,管内装有200mg 粒径位0.18~0.25mm的Tenax-TA吸附剂的不锈钢管。
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人们对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关注。
本文将探讨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问题,并从减少污染、创新技术、政策方面等提出解决方案。
1. VOCs污染现状天然气的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挥发性有机物,例如甲烷、乙烯、丙烯等。
这些物质对大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天然气燃烧释放的VOCs约为数百万吨。
这些化合物对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等问题起到了重要的贡献。
2. 减少VOCs污染的方案为减少VOCs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 加强监管和管理各国应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限制天然气燃烧过程中VOCs的排放。
同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执法力度,确保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2.2 采用先进的天然气设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天然气设备,如低NOx燃烧器、VOCs催化氧化装置等,可以有效减少VOCs的排放。
这些设备采用了高效的燃烧技术,在燃烧过程中能够将VOCs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 推广清洁能源替代除了减少VOCs的排放外,我们还可以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VOCs 的排放,还能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
3. 创新技术应用除了上述的减少VOCs污染的方案,创新技术的应用也能够有效减少VOCs的产生和排放。
3.1 精细化控制燃烧过程通过调整燃气比、改变燃烧温度和压力等参数,可以实现燃烧过程的精细化控制,减少VOCs的产生。
3.2 推广非传统能源利用开发和推广非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如催化燃气化、燃料电池等,可以将天然气转化为更加清洁高效的能源,并减少VOCs的排放。
4. 政策与合作政府在减少VOCs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VOCs的排放。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

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摘要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其中挥发性有机废气是大气污染中常见的污染物类型之一,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通常情况下,挥发性有机废气主要包含有挥发性和非挥发性两大类,其中非挥发性有机废气主要包括有烃类化合物、醛、酮、酸及其他物质等,而挥发性有机废气主要是由化工生产、石油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了解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目前常用的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燃烧法、低温等离子技术、光催化氧化技术等。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污染物质性质选择相应的治理技术,进而有效控制大气环境污染。
关键词: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废气引言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如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汽车尾气增加了雾霾天气等已严重影响到广大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出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型技术十分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环境质量却逐渐恶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持续升高,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国内外都开始重视起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而其中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大气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1大气污染治理背景以京津唐地区为例。
京津唐地区是重要的集中式的工业基地,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同时也是规模较大的商贸集散地与商业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优势。
作为经济战略高地以及技术创新型试点区域,只有保持健康的大气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背景下,提升大气污染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于开展协同治理,通过引导各主体强化合作,达到共享发展的目标。
与此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型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京津唐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水平的提升。
2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酸雨蔓延,水体富营养化,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其中以大气污染最为突出。
大气层中氨排放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

大气层中氨排放与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氨(NH3)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性气体,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广泛存在。
它的排放不仅对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此外,氨也与其他挥发性有机物(VOCs)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首先,氨排放对大气污染物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氨排放进入大气层后,很容易与氮氧化物(NOx)等大气污染物进行反应,形成氨氧化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
其中,氨氧化反应是将氨氧化为硝酸的反应,而酸碱中和反应会引起酸性物质的生成。
这些反应加速了颗粒物的形成和富集,导致了细颗粒物(PM2.5)和二次气溶胶的生成。
PM2.5和二次气溶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体健康有害。
因此,氨排放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氨排放对气候变化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氨氧化反应将氨氧化为硝酸并释放出氨气,氨气进一步参与到大气中的云凝结核形成过程中。
云凝结核的生成会影响云的性质和形态,进而修正大气中云的反射和辐射特性。
此外,氨氧化反应还会产生一氧化氮(NO)等物质,NO是产生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氨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加速碳的固定,从而起到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
因此,氨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包含了复杂的过程和机制。
此外,氨排放还与其他挥发性有机物(VOCs)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挥发性有机物是指那些在常温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甲烷(CH4)、甲醛(HCHO)、二甲基硫磷(DMDS)等。
实验研究表明,氨和VOCs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如胺和醛类化合物。
此外,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速率受氨的存在影响,氨可以作为一种稳定剂,延缓VOCs的挥发速率。
因此,认识氨与挥发性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了解大气组分的演化和环境质量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减少氨和挥发性有机物对环境的影响,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农业方面,可以通过改变施肥方式、提高施肥效率和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措施减少氨的排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挥发性有机物
以PM2.5为代表的细粒子污染,已成为我国目前城市空气污染中最重要的污染源,并渐渐为大众所了解。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在PM 2.5形成之前,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前体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
正是它的万千变化,让细粒子污染渐趋严重。
VOCs的身影最早出现在美国洛杉矶。
位于西海岸的洛杉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长年阳光明媚。
然而,上世纪40-50年代,这个美丽的港口城市逐渐被阴云笼罩。
人们发现,每年夏季的正午或午后,这里的天空经常会出现一片浑沌不清的浅蓝色烟雾,而远离城市1公里外的松林莫名其妙地成片枯死,柑橘减产;更多的居民开始患上各种眼疾和呼吸道疾病。
到1955年,洛杉矶已有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相继去世。
这就是著名的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美国科学家开始着手探究,究竟是谁在谋杀洛杉矶的天空及人群?
经美国科学家不懈努力,人们发现这是一种新型大气污染,是由汽车尾气和其它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大量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最终变成了让人致病或致命的毒气。
作为一种危险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此时虽然已经在美国西海岸肇事闯祸,但半个世纪后,它潜伏的身影才影影绰绰地出现在科学家视野之中。
就是今天,关于大气VOCs的研究,仍属世界最前沿科学领域。
危险的信号近几年低浓度、高毒性的VOCs在PM2.5中的比重上升很快
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一旦被污染,对被污染区域的所有人都将是灭顶之灾。
可要在看不见摸不着的近地大气层中去准确搜寻出一个个的影子杀手,对全球科学家而言,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即以二氧化硫的颗粒物污染为主,然而80年代之后,城市化加速,经济规模扩张,各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迅猛增长,国内的兰州、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引起大气化学科学家们的注意。
尤其近几年,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天变得越来越多,这使得臭氧和PM 2 .5所代表的细粒子污染,渐渐发展为大城市和区域空气污染的首要大敌。
这其中以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比较有代表性。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VOCs在大气中的含量很低,一般都在PPbv(十亿分之一体积比)级,国内现有的监测和分析手段不足,使得VOCs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且早期大多数研究属于零星式研究,缺乏对污染物质有计划和系统的研究。
研究VOCs,首先要求测量和分析仪器相对精准以及大大小小所有实验过程的准确无误,常规的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只能检测出大气中ppm级气体,比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无机气体,对VOCs无能为力。
于是,大气所科学家自己动手对仪器进行研究改良。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科学家已经研制出了一套大气痕量有机污染物两步深冷冻浓缩进样系统,并完善系列检测方法,使仪器灵敏度整整提高了一百万倍。
整体上讲,我国科学家对VOCs的研究,比欧美国家要落后10-20年,但近些年随着区域大气污染日益严重,VOCs研究进展很快,并已日渐系统化。
以前北京地区大气中,有机物(OC)在PM2.5细粒子中的比重仅20-30%,但近几年上升很快,有机物已经占到PM 2.5的30-40%,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由VOCs在大气中向颗粒物的转化。
去年冬季的观测结果表明,严重灰霾天PM1.0中有机物含量达到了40%以上,而今年10月29日-11月2日强霾污染过程,PM1.0中的有机物含量已经超过了50%。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近些年尽管北京市大气
污染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PM10都在下降,但夏季臭氧浓度却在增加,而VOCs是臭氧生成和其它细粒子生成的共同前体物,所以VOCs已引起国内大气化学科学家们的共同重视。
如今,经国内众多科研机构努力,低浓度、高毒性的VOCs面目,在科学家的探索面前逐渐清晰。
健康杀手VOCs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沉积
据研究,目前确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约有几百种,VOCs即是其中重要一员。
这几百种大气污染物中,影响范围较广的污染物主要有大气颗粒物、硫化物、氮氧化物、含卤素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放射性物质等。
而PM 2 .5细粒子污染,几乎涵盖了前五种污染物。
在大气科学家眼里,空气中占到99%以上的是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污染物只是其中很小一个部分。
然而就是这一个很小部分内,又包含了细粒子、臭氧、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品种繁多的VOCs。
而VOCs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直接效应,更多的是间接效应。
如果把PM10中成千上亿的细小颗粒物聚合体,当成一个巨大的反应床,那么VOCs就既是臭氧和细粒子生成的一个最重要前体物,又直接贡献细粒子,因此必须非常重视,VOCs是一大类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大气中实际包含了成千上万种微量有机挥发物,比如目前科学家在VOCs中能分辨出的,就有正构烷烃、支链脂肪酸、正构烷醇、脂肪二元酸、芳香多元酸、多环芳烃(PAHs)、异构烷烃、三酮类化合物等几百种。
由于VOCs具有相对强的活性,是一种性格比较活泼的气体,导致它们在大气中既可以以一次挥发物的气态存在,又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在PM10颗粒物中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再次生成为固态、液态或二者并存的二次颗粒物存在,且参与反应的这些化合物寿命还相对较长,可以随着风吹雨淋等天气变化,或者飘移扩散,或者进入水和土壤,污染环境,尽管目前科学界对VOCs在大气污染中的具体作为和反应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它的危险性却已是昭然大白。
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颗粒物粒径越小,越容易通过人体呼吸道进入肺部,比如粒径小于7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上呼吸道进入人体;粒径小于3.3微米的颗粒物,可沉积在支气管或肺泡内;粒径小于1微米的颗粒物,就可以直达肺泡。
这些细小而无形的潜入者,一些本身就有毒性,比如硫酸液滴、铅粒子、氯粒子等,还有些则携带有毒物质,如烟炭吸附的多环芳烃等多种有害气体。
一旦出现细粒子污染的灰霾天气,近地大气中的细粒子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光化学反应,生活在地面的人群和其它动植物,则无时无刻不在呼吸交换气体,于是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人体沉积,人体健康受损。
“从各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看,细粒子污染可导致肺癌、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管和神经性疾病等,甚至直接参与破坏人体血液循环,但具体作用于人体的病理学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称。
美国哈佛大学曾对8000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16年研究追踪,结果发现,PM 2.5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相关性,比PM 10要高。
也就是说,PM 2 .5对造成人体死亡更关键。
另外也有科学家研究表明: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颗粒物吸入量,将导致婴儿早产死亡率增加1%;对已出生儿童,则会造成智力受损。
层层追凶汽车尾气和油气挥发成VO Cs主要来源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PM 10中所含有的PA H s(多环芳烃,V O Cs之一种)60%-70%附着在粒径小于1.1微米的细粒子中。
显然,具致畸致癌性的多环芳烃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
而PA H s中根据分子式环数的不同,又多达几十种之多。
锁定造成大气污染中元凶的过程,是一个层层剥皮的过程,先剔除对大气污染影响不重要的无机大气,再剔除VOCs(挥发性有机物)中不活跃、但占到总烃70%-80%的甲烷,然后再剔除活跃NHMC(非甲烷烃浓度)中毒性不强或活跃性不强的有机成分,最终科学家将目标缩小到PAHS、烷烃、烯烃、苯系物等少量几个对象身上,目前国内对VOCs的研究路径大抵如此,也就是一个寻找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物来源的指标物质的艰苦过程。
可大气中这些有害的VOCs又到底来自哪里呢?VOCs的来源广泛而且不断变化,北京观测数据显示,2009-2010年汽车尾气的贡献率为25%;溶剂和油气挥发(加油站、电路板清洗、喷涂和装修等)占30%;工业排放(尤其是石油化工)占10%;植物排放挥发不到10%;其它面源污染,如餐饮业、有机质燃烧和居民日常活动等,排放大约25%。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汽车尾气和油气挥放对VOCs的贡献率已超过一半以上,因此,要想真正治理夏季臭氧超标和前年PM2.5所带来的细粒子污染,控制住VOCs的来源最为关键,比如可以通过对汽车尾气的严格控制、在加油站加汽站等安装油气回收装置;以及通过对为汽车装修、维修和保养的相关产业加强监管,坚持废弃油品回收上缴;控制涂料生产的环保性,不符合环保的涂料拒绝进入市场等综合措施,肯定可以控制住VOCs增长势头。
目前,随着社会对PM2.5的高度关注,国家环保部已将PM2.5标准纳入2016年新的空气质量检测体系。
对此,不少大气化学科学家表示欣慰。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方要控制臭氧、PM2.5,或更前一步要控制VOCs;有的地方还必须要控制二氧化硫和PM10,所以导致国标A PI显得滞后,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中肯定要考虑臭氧、氮氧化物和PM 2.5调控策略,而下一个五年计划,VOCs也将被系统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大气质量的指标体系要有个渐次提升的过程,要一步步走。
尽管目前科学界对VOCs在大气污染中的具体作为和反应机理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它的危险性却已是十分清楚:由于VOCs具有相对强的活性,是一种性格比较活泼的气体,导致它们在大气中既可以以一次挥发物的气态存在,又可以在紫外线照射下,在PM 10颗粒物中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再次生成为固态、液态或二者并存的二次颗粒物存在;且参与反应的这些化合物寿命还相对较长,可以随着风吹雨淋等天气变化,或者飘移扩散,或者进入水和土壤,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