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昆虫体壁生理
第一章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腹部、体壁)

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
四、昆虫的体壁
体壁的结构和特性
• 体壁是昆虫身体的外层组织,骨化成昆虫的外骨
骼。 • 功能: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 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部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 质的侵入,接受外界刺激等。
体壁的构造
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 层、表皮层三部分。
角质层 上表皮 蜡层 护蜡层 表皮层 外表皮(质地坚硬;骨蛋白、几丁质和脂类等。) 内表皮(最厚,质地柔软,有延展性;蛋白质和几丁质。) 皮细胞层(真皮层)
体 壁
底膜
(二)体壁的衍生物
• 体壁衍生物的外长物,一般是由表皮向外长的,
如刚毛、毒毛、刺、距、鳞片等。 • 体壁衍生物的内陷物,一般是向内生长出的腺体, 如唾腺、蜡腺、毒腺、蜕皮腺等。
尾须:一对须装的结构,是第11节的附肢,
有感觉的功能,分节和不分节,长短不一;
外生殖器: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 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成。雌性为产卵器,
由2—3对瓣状结构组成。
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主要由管状的阳具和抱握器两部分组成。
雌性昆虫产卵器的结构图 (由2—3对瓣状结构组成)
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三、昆 Nhomakorabea的腹部昆虫的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三体段,前段
紧接胸部,近末端有肛门和外生殖器,腹部内
部有大部分内脏器官。腹部是昆虫的内脏活动 和生殖的中心。
腹部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第1—8腹节 的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腹节具背板和腹板, 两侧具有膜质的侧膜,节与节间有间膜 相连, 因此腹部可以伸缩弯曲,有利于交配、产卵和 呼吸等。
蜜蜂生理学

蜜蜂生理学第一章 体壁体壁的结构层次表皮层由外向内可分为上表皮和原表皮,原表皮又分为外表皮和内表皮原表皮层最厚体壁的功能1. 机械功能:形成外骨骼,增加了肌肉的附着面,为虫体提供了严密的保护和坚固的支撑,使虫体有较大的可塑性2. 物理屏障功能:抗物理化学损伤及病虫侵害3. 代谢功能:是昆虫的原料储存库是代谢废物运输排泄的重要通道4. 感觉功能:昆虫通过体壁各种感觉器监测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调整生理代谢的过程5. 防卫功能:为昆虫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构成保护层、防止水分流失、保护自身组织、抵抗微生物、防御天地方面等都有重要作用几丁质的基本结构,生物合成关键酶,几丁质降解1. 由N-乙酰-β-D-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由表皮细胞分泌形成,是一种含氮多糖2. 几丁质合成酶3. 降解:几丁质酶、几丁二糖酶,蜕皮时依赖这些糖苷水解酶,水解表皮、肠内、围食膜中的几丁质,降解产物被皮细胞吸收,作为沉积新表皮时的原料新表皮的形成过程,表层溶离皮细胞分裂→离皮→皮细胞褶皱、重叠→蜕皮膜、蜕皮液出现→沉积表皮质层→沉积新表皮→蜕皮→暗化、骨化→分泌蜡层和护蜡层皮层溶离:皮细胞由原来的扁平状变为排列紧密的圆柱状,产生的表面张力使得皮细胞层与内表皮之间产生间隙,称为溶离鞣化、骨化过程鞣化:表皮中蛋白质通过同醌类化合物交联脱水,成为不溶性物质,从而使表皮硬化或暗化的过程(N-乙酰多巴胺为鞣化剂)过程:氨基酸−−−→−酚氧化酶多巴−−−→−多巴脱羧酶多巴胺−−−−−−→−A乙酰化酶、乙酰辅酶N-乙酰多巴胺(进入表面细胞中)−−−−→−表皮二酚氧化酶N-乙酰多巴醌(扩散到原表皮层)−→−鞣化蛋白质−→−与第二个蛋白质或别二醌交联相互作用−→−多聚体骨化:是昆虫表皮变硬的另一个机制,不同于鞣化作用,主要是蛋白质与鞣化剂碳原子结合的位置不同,且最终形成的交联物结构也不同。
过程:N-乙酰多巴胺经过支链活化后,以苯环支链β-碳原子与蛋白质交联,使之脱水变硬的过程,称为β-骨化作用骨化常伴随鞣化而发生,两者使用共同N-乙酰多巴胺不发生柔滑时,骨化也不发生第二章 消化系统消化道包含哪些结构前肠、中肠(柱状细胞、再生细胞、内分泌细胞)、后肠围食膜的功能,化学组成组成:蛋白质(20%~50%):糖蛋白,蛋白多糖几丁质(4%~20%)功能:1.保护中肠免受食物颗粒和病源微生物的损害2.中肠的区室化作用3.分子筛和保护酶的功能昆虫对花粉的消化方式?蜜蜂的消化方式?1.机械破坏甲虫2.刺吸花蓟子3.外部消化凤蝶4.消化花粉壁弹尾目昆虫5.花粉内消化6.假发芽7.渗透压突变蜜蜂蜜蜂采食花粉与花粉营养的关系蜜蜂并不能根据花粉的营养价值高低来选择采集或取食何种花粉,它的取食量更主要取决于花粉的适口性适口性:与脂类有关(冷冻干燥是最好的储存方法)消化酶二种类,影响消化酶活性因素种类:糖酶、蛋白酶影响因素:1.PH值成蜂中肠PH:5.6~6.3 幼虫:6.82.温度3.食物:蔗糖、花粉→消化道中糖酶、蛋白酶等酶类的分泌量和活性会相应增加到一定浓度→影响蛋白质消化与利用引起昆虫厌食物质穿膜运输类型被动运输: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穿膜运输,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简单扩散:不需要专一载体,只要膜两端物质存在一定的浓度差即可进行物质运输协助扩散:需要依赖细胞膜表面特殊的运输蛋白的协助才能完成物质运输主动运输:逆电化学梯度的穿膜运输,有专一的载体蛋白协助,需要消耗代谢能物质运输的主要异同点运输方式方向载体耗能方式简单扩散顺不需要电化学梯度势能协助扩散逆需要电化学梯度势能主动运输逆需要细胞代谢能离子通道特点,类型特点:1.离子选择性,每一种离子通道只能输送特定大小和电荷的离子,而其他离子不能通过2.可控性,离子通道只在特定的刺激下才开放并随即关闭,由跨膜电位控制的称为电压门通道,由机械应力控制的称为机械门通道中肠对糖吸收主要两个因素影响1.糖从蜜囊向后肠的转运速率,也就是蜜囊的排空速率(最主要)2.进入血淋巴中的葡萄糖转化为海藻糖的速率消化道菌群功能1. 参与消化和提供营养2. 分解有害物质3. 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影响营养吸收的因素1. 肠细胞微绒毛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消化与吸收的面积2. 肠道内不同区域的膜透性,由于膜透性的不同,肠道前部与后部的吸收能力往往有差异3. 肠道内是否有液流循环第三章 排泄系统马氏管细胞种类主细胞、星形细胞含氮排泄物氨、尿素、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酸为主要代谢物的优势1. 尿酸需水量最少(用越少的水来排除体外废物则越有利于体内水分平衡,也就越有利生存)2. 尿酸的毒性比氨低很多原尿产生的机制血淋巴−→−产生于马氏管端段−→−基端−−−−−−−−−→−,收回血淋巴水分和部分离子被重吸排入直肠 在昆虫体内,离子与小分子是如何穿膜运输的离子和小分子半膜不需要产生膜泡,是直接或借助膜上特殊蛋白质来穿膜的直肠垫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能主动回收直肠腔内的水分和无机盐物质,对维持昆虫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平衡起重要作用昆虫主要靠什么器官来维持血淋巴水分和盐分平衡马氏管、直肠哪两种激素对排泄起直接的调节作用?他们是如何起作用的利尿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利:促进餐后和羽化后的排尿,清楚多余水分排出毒素抗:抑制马氏管中原尿的形成第四章 呼吸与能量供氧方式(扩散作用,通风作用)概念,功能扩散作用:大气和微气管的公压差扩散进入微气管功能:只能满足静止时的需氧量通风作用:利用体壁肌有节奏的收缩和体壁的弹性,使虫体内部产生有节奏的压力变化,迫使气管和气囊做周期性的胀缩运动,同时配合气门的开闭,进行有秩序的抽气和排气功能:提高换气效率昆虫细胞内产生的CO 2如何排除1. 少数经体壁,绝大部分由气门排出2. CO 2的间歇式暴发释放3. CO 2的调节与杀虫脂肪体主要有哪些细胞类型营养细胞:脂肪体重最主要的细胞,脂肪提是蜜蜂最重要的物质,能源的制造工厂和储存仓库绛色细胞:在脂肪或脂蛋白合成中有重要作用,还具有分泌功能,能排出物质以保持血淋巴化学平衡脂肪体有哪些生物功能1.参与脂肪的合成,积蓄和分解2.糖原的合成和分解及海藻糖合成3.蛋白质的合成,贮存和分解4.尿酸的合成和贮存5.色素的合成和积蓄第五章肌肉与运动昆虫的肌肉有几种类型肌肉类型:按着虫补位和作用不同(骨骼肌、脏肌)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管状肌、束状肌、纤维状肌)简述肌纤维的组织结构肌纤维:分化成熟的肌细胞,是细长圆柱形,因肌细胞是细长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
191.2.1昆虫的体壁与体色

THINKS!
• 昆虫生长调节剂,是根据蜕皮的特性而制造的。
• 一类药剂具有抑制蜕皮激素的作用,当幼虫吃下这类药物后,体 内几丁质的合成受到阻碍,不能生出新的表皮,因而使幼虫蜕不 下表皮受阻而死。
• 另一类药剂则会加速昆虫的蜕皮速度,形成老小虫,昆虫最 终因饥饿或脱水而死亡。
• 2.体壁构造与生产上用药的关系
体壁正常色
体壁褪色
2.结构色(物理色)
• 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沟缝或鳞片等细 微结构,由于昆虫表皮结构性质不同,而发生光的 干涉、衍射而产生的各种颜色。
如甲虫体壁表面的金属光泽和闪光等,是永久不褪 的,也不能为化学药品或热水处理而消失。
3.结合色(混合色) • 由色素色和物理色相混合而成。 • 如幻紫蛱蝶,其翅呈黄褐色(色素色),而有紫色
内陷特化为各种腺体:臭腺、 毒腺等。
臭腺
二、体壁的色彩
1.色素色(化学色) • 昆虫体内存在某种色素,色素在体壁内的分布是有一定位置的,
而且形成一定的图形,在蝴蝶类的翅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可依此 来鉴定昆虫的类别。 • 色素都是代谢的产物,昆虫死亡,色素也就消失。 • 色素可以经漂白或热水处理而消失。
• 表皮所具有的柔软的韧性和弹性是内表皮表现出来 的。
体壁构造与功能小结
阻止外界水分和非脂溶性杀虫剂 上表皮 进入,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
体壁的三性 不透性
表皮层 外表皮 有强的硬度,支撑身体。
坚硬性
延展性
体
内表皮 柔软具有弯曲和伸展性能。
壁
皮细胞层
真皮层,分泌脱皮液,消化旧表皮并合成新 表皮,形成昆虫的外骨骼、外长物 和腺体。
一、昆虫的体壁
体壁是昆虫体躯最外层组织,由胚胎的外胚层一部分 未分化的细胞形成的皮细胞层及其分泌形成的表皮组 成。
第三篇 昆虫内部解剖及生理

2、 血细胞 Hemocytes/blood cell
是指悬浮在血浆中的游离细胞,约占血液的2.5%。
Lackie(1988) 分8类:
原血细胞 (Prohemocyte)
浆血细胞( Plasmatocytes) 颗粒血细胞 (Granular hemocytes) 囊血细胞( Cystocytes) 球形血细胞( Spherule cells)
又称化学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 物的存在而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长光波,而 反射其它光波形成。 2、结构色Structural colour
又称物理色。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 刻点、沟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 射或干涉而产生的。
3、合成色Combination colour 是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5
6
8 7
六、表皮的通透性
1、水分
蜡层中蜡质分子定向排列使昆虫表皮不透 水, 蜡层有临界温度,如果外界温度超过临界温度则变 为可透性。
2、气体
3、杀虫剂
良好杀虫剂应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
第二章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一、昆虫内部器官及生理系统位置
背 血 管 消 化 道 腹 神 经 索 背 血 窦 围 脏 窦 腹 血 窦
螵蛉、蝶蛉。
三、昆虫体壁的基本功能
1、形成虫体外骨骼,保持体形和着生体壁肌。
2 、保护性屛障。
3 、体壁内陷形成内骨骼,附着体壁肌,组成昆虫的运 动机构, 内表皮与体躯弯曲和伸缩有关。
4 、营养物质贮藏库。 5 、特化成各种感觉器官和腺体。
四、昆虫体壁的色彩
1、色素色Pigmentary colours
能 量
2、人工饲料
蚕体解剖生理学——体壁

第三章体壁桑蚕的体壁和其它昆虫一样,是身体最外层组织,能保持体型、防止水分散失,保护体内组织不受损伤和抑制病原物侵入。
同时,肌肉(运动肌)均附着于体壁上,故肌肉又相当于动物的骨骼。
体壁还是各种感觉器官存在的场所。
第一节体壁的构造一、幼虫体壁的构造幼虫体壁由底膜、真皮、表皮三层构成。
表皮内贯穿很多孔道。
(一) 底膜:是一层由中性粘多糖组成的,非细胞结构的,薄而透明的薄膜,是体壁的最内层,紧贴于真皮上,直接与血液接触。
故一般认为底膜是由血球分泌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由真皮分泌形成的。
作用:支撑和保护真皮细胞的作用。
(二) 真皮细胞层:位于底膜上面,由一层细胞构成。
每个细胞有一个略呈球形的核,细胞膜不明显,只有眠中才比较清晰。
真皮细胞中一般含有尿酸盐类的结晶物,有时也含有色素。
作用:①真皮是一层活化细胞层,能进行周期性的分泌,形成新的表皮层。
②特化形成毛原细胞、蜕皮腺、毒腺、腊腺及感觉细胞。
(三) 表皮层:位于真皮层的外面,是体壁的最外层。
表皮层是真皮层向外分泌形成的产物,为非细胞结构,故表皮不能生长,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伸展,即将原有皱褶舒展的结果。
体壁的作用和特性主要取决于该层,可将它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由孔道贯穿。
1.内表皮:是表皮的最内层,紧贴于真皮上,呈片层结构,无色柔软,它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约占表皮厚度的4/5。
其成分主要是几丁质和蛋白质,两者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糖蛋白,而组成内表皮。
几丁质是节肢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化学物质,其化学成分是含N 的多糖类物质,不溶于水、有机溶剂及稀酸、碱液中,对一般酸碱的抵抗力都很强。
其物理性状与纤维素相似,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
蛋白质是一种能溶解于水的节肢蛋白。
内表皮中不含色素,其特点是无色、透明、柔软而富有弹性,在每次蜕皮中,大部分被溶解吸收。
2.外表皮:位于内表皮的上面,上表皮的下面。
外表皮比内表皮薄,约占表皮厚度的1/5,具有坚硬性和不染色性,但其内一般含有色素。
昆虫生理生化

昆虫生理生化《昆虫生理生化》第一章体壁引言昆虫体壁(integument)又称外骨骼,它具有高等动物皮肤和骨骼的双重功能,使虫体具有坚强的支撑,并为肌肉提供了着生点,但在体壁的某些区域,仍然有柔软的性质,关键部位有许多关节,保证虫体能行动自如。
体壁也是一个复杂的代谢库,这些过程都受到激素的调节和控制。
体壁又是虫体与环境之间的界面,是抵御外界异物和阻止杀虫剂渗透的屏障,特别对保持水分有很大的作用。
第一节体壁的组成昆虫体壁包括皮细胞、表皮和基底膜三部分,表皮是皮细胞分泌的产物,但基底膜则是由血细胞分泌的。
一皮细胞1.昆虫的皮细胞主要分布在虫体外围,局部区域已在胚胎发育时随着外胚层的内陷成为前肠、后肠、气管或生殖道的管壁细胞;另一部分特化成腺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
皮细胞的生理特点是具有周期性吸收、合成和分泌能力。
2.在极大多数昆虫中,皮细胞都是以单层形式排列的,细胞的纵切面大多呈柱状,也有不规则的。
3.皮细胞的大小与密度因虫种和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并且与生长期间是否进行有丝分裂有关。
(一) 形态结构1.昆虫皮细胞的形态结构是随变态和脱皮周期而不断变化的,皮细胞在脱皮期间分泌作用较弱,顶膜与底膜平直,侧膜不明显,细胞核不清晰。
2.沉积新表皮开始时期顶膜弯曲,常有原生质丝突入表皮层内,侧膜出现,胞核明显。
3.在溶离旧表皮与沉积新表皮期间,细胞的合成、分泌和吸收都很旺盛,顶膜微绒毛发达,基膜褶深陷,底膜也常随基膜一起内陷,并有血淋巴进入到内褶中,增加了基膜与血淋巴接触机会和吸收面积。
(二) 胞间联系1.皮细胞能够识别自身所处的位置,并与周围细胞进行联系和协调,按程序分泌和沉积特定的表皮。
2.皮细胞之间复杂的横向通讯联络,主要通过侧膜联接来实现。
大量平行排列的皮细胞间,在侧膜的上半部形成隔壁联结与间隙联结,皮细胞之间也借此进行信息交流,甚至结成合胞体。
3.皮细胞之间有离子偶联和由浓度梯度产生的信息交流,还能调节细胞生长和影响形态发生。
昆虫的内部结构及生理

四、昆虫的呼吸系统
体壁呼吸
气管鳃呼吸
气膜呼吸
气管呼吸
气管系统 气门 气管主干 气管分支(+气囊) 微气管
五、内分泌系统
中枢神经分泌细胞
心侧体 咽侧体 前胸腺
六、昆虫的神经系统
七、昆虫的生殖系统
围鞘 睾丸管
▪ 膜翅目:由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组成,背产卵 瓣宽大而凹陷,形成产卵鞘用以包藏产卵器。
▪ 鳞翅目、双翅目、鞘翅目:不具备由附肢特化的 产卵器,只是腹部后端的几个体节逐渐变细,并
套接在一起,成为产卵时可以伸长的伪产卵器。
三、昆虫的外生殖器
2、雄性外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基本构造
阳具:腹部第9节腹板以后的节间膜上的外长物, 由阳茎、阳茎基组成。阳茎基上常变异产生各种 突起,如阳茎上叶、阳茎下叶、阳茎侧叶。
抱握器:腹部第9节的附肢,由腹部第9节的刺突形 成,也可由肢基片和刺突联合形成。为属与近缘 种鉴定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昆虫的外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的类型
① 直翅目:由阳茎基背片和阳具复合体两部分组成,无抱握器。
② 同翅目:由发达的阳具端和较长的阳具基 组成。
③ 鞘翅目:只有阳具而无抱握器。阳具分为 阳茎基和阳茎,阳茎基由1个基片和成对 的阳茎侧叶组成,阳茎通常为1骨化而弯 曲的管状构造。
④ 膜翅目:无抱握器,只有发达的阳具。
⑤ 鳞翅目: “U”形基腹弧由第9节腹板特化而来, 内折形成囊形突;背兜具有爪形突和鄂形突。
背兜
阳茎 囊形突基腹弧
爪形突 鄂形突 抱器腹抱突握器
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 生殖节:♀,8-9节;♂,9节 生殖后节:10-11节组成,11节一般称为臀节,着
第一章昆虫体躯构造及功能汇总

第一章昆虫体躯构造及功能一、昆虫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世界上已知动物:150万种:按进化程度,由低级到高级分成:原生,海绵,腔肠,扁形,圆形,环形,节肢,软体,拟软体,毛鄂,棘皮和脊索等12门动物。
节肢动物门为最大的一门,由水生到陆生,现存节肢动物是从古生代寒武纪55000万年前的节肢动物进化而来。
(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明显分节,并集聚为体段,左右对称,许多体节上有成对的分肢的附肢。
(2)整个体躯被有含几丁质的外骨胳。
(3)体腔就是血腔。
(4)消化道为于体中央。
(5)循环系统为于体背。
(6)神经系统为于腹面。
(二)、昆虫纲的特征(1)体躯分头、胸、腹三段(2)头部有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1~3个,口器附肢3对(上、下鄂,下唇)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3)胸部具有3对胸足,有翅1~2对,是运动中心。
(4)腹部是内脏和生殖的中心,腹部末端有尾须和生殖器(5)昆虫的一生还要经过一系列变态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经有3亿5千万年而人类距今不过1百万年世界上已知昆虫约为100万种,约占动物界的2/3,最大的一目为鞘翅目,已命名的种类为33万种以上。
昆虫对人类的为害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与人类争夺自然资源。
主要农作物害虫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自公元前707~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一次。
对人类有益的昆虫三、昆虫的外部形态(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体躯由一系列环节(体节)组成体节:头触角口器胸前足每节有一对附肢,一对胸足中足后足腹9~11体节(大部分附肢已经消失)仅末端数节附肢特化成外生殖器、尾须(二)、昆虫的头部(1)位于体躯的最前端(2)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3)头上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及口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4)头的外壁坚硬形成头壳,里面有脑、消化道及口器附肢的肌肉。
(5)昆虫的头部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和对口器、附肢强大肌肉牵引力的适应。
1.昆虫头部的分区:虽然头上分节已经消失,但由于存在许多后生的沟、缝而将头壳分成若干区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额唇基区:是头的最前面,包括额和唇基(2)颅侧区:是头壳的侧面和颅顶部分,上以冠缝、前以额颊沟、后以后头沟为界分成两个颅侧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图示:在黑花蝇 Phormia regina滤泡细 胞中加入阳离子化铁 蛋白分子,可以观察 到阳离子被吸附到基 膜的阴离子位点,说 明基膜带电。
三 表皮的化学成分
表皮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 此外还包括酚类、脂类、色素和无机盐等。
(一)几丁质
几丁质是昆虫表皮的重要成分之一,占虫体干 重的25—40%。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糖。它是 由N-乙酰—D-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 几丁质是纤维素的一种衍生物,分子量为5, 000——150,000道尔顿,残基数50——100不等, 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虫体越大,则体壁越重,同时气体交换难以进行;
史前昆虫为什么那么大?
史前巨大蜻蜓
史前巨大蜻蜓,翅展 150cm,是最大的会飞 昆虫。 一些问题: 呼吸问题; 体表失水问题; 飞行问题。
一、体壁的基本功能
保护性屏障; 外骨骼,是决定虫体体型的唯一因素; 营养物质的贮存库; 可特化为各种器官和腺体;
几丁质的分子结构
N-乙酰氨基葡萄糖-氨基葡糖多聚体 N-乙酰-D-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聚合而成;15-30个 几丁质分子构成几丁质纤维,外包蛋白质,形成几丁质纤 丝。
几丁质的排列形式
(1) α-几丁质:异向平行排列,在昆虫体
内广泛存在;
(2) β-几丁质:同向平行排列,比较少见,
存在于几种昆虫的茧壳中; (3)γ-几丁质:两条链是同向的,第三条链 是异向的,各条链相互平行,只存在于部分 甲虫的茧壳和沙漠蝗的围食膜中。
昆虫可每日沉积几丁质层,
因此出现了日层/夜层,
这样可通过沉积层判断昆 虫的日龄。 其中螺旋层是比较原始的 方式,而平行片层则是比
夜层 日层 夜层 日层
较进化的方式。
3.孔道和蜡道
孔道(pore canal)是直径为0.1-0.15μm的表皮通道,从真皮
细胞开始延伸,通过原表皮到达上表皮。较大的孔道常被压 扁,呈带状,有的弯曲为螺旋状。孔道的功能为输送脂类物 质和支撑表皮。 在上表皮中只有蜡道(wax canal),而无孔道。蜡道可被四
几丁质的排列形式
几丁质的化学性质
几丁质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不溶性,使得昆虫 表皮成为有效的保护层; 表皮上的几丁质主要为α-几丁质,它在水中不 明显膨胀,主要存在于不再生长的外骨骼,给表皮 带来了物理上的稳定性。 几丁质与蛋白质的交联方式,形成了外骨骼稳 定而不可改变的结构。 外骨骼的出现是在进化过程中同连续生长发育 的动物竞争时的一个优势,但也造成自身生长的不 连续发育,因此必须蜕皮。
内表皮可以形成许多片层,似树的年轮,在有翅
亚纲昆虫明显。
1)外表皮
外表皮紧接在上表皮的下方,主要由几丁质和蛋
白质组成,是经过暗化和鞣化的表皮部分。 外表皮对蜕皮液有很强的抵抗性,蜕皮时不能被消 化,与上表皮一同被脱掉。 外表皮一般比内表皮要薄。 表皮被鞣化的程度依赖于两个因素: 原表皮内所含基质的合适性; 鞣化剂的分泌量和分泌时间。 结论:表皮的硬化反应是由皮细胞控制的。
2)内表皮
内表皮是表皮层中最下的一个层次,也是最厚的
一个层次,约10-200微米,含有许多平行片层结构 和纵行孔道。 内表皮是一个营养物质的贮存库,当脱皮时或饥 饿时,可被消化重新吸收。 内表皮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几丁质和蛋白质。几丁 质含量可达干重的60%,外表皮仅22%。蛋白质一 种为节肢蛋白,可溶于热水中,另一种是糖蛋白。 内表皮中水分达30—50%。 蜕皮时内表皮可被消化而重新吸收。
硬壳蛋白 几丁质酶 蛋白酶 蜕皮时皮细胞分泌的消化内表皮蛋白 节肢弹性蛋白 一种无色蛋白,又称为橡胶质精,存在于 足,翅的关节等处,可贮存能量,用于弹性 收缩。
(三)脂类
昆虫表皮脂类是高度复杂的混合物,含有化合物 几十种,主要成分有烃、醇和蜡脂、游离脂肪酸、 甾醇等,此外还有少量的醛类和酮类。
皮细胞增长存在两种形式:体积的增大和细 胞数目的增多。
皮细胞都具有腺细胞的作用,不仅产生表皮 层,还能分泌蜕皮液,用于溶解和消化内表 皮,吸收消化产物,修补损伤,决定虫体的 表面形态等。
一些皮细胞可特化为各种皮细胞腺,分泌信 息素; 另一些皮细胞则特化为毒腺、蜡腺、臭腺、 围气门腺等。
(二)表皮(cuticle)
厚度:一般在1微米以下,最厚不超过4微米
分层:粘胶层(护蜡层)、蜡层、表皮质层(角
质精层)和多元酚层。
1)粘胶层(Cement Layer)
位于上表皮的最外层,是真皮细胞腺分泌。
来源:由皮细胞在蜕皮时或蜕皮后分泌;
化学组成:蜡质、类脂、鞣化蛋白质;
其功能包括:保护蜡层,储存类脂,修补表面损伤,
几丁质的生物合成
几丁质合成始于 海藻糖或糖原降解形 成的葡萄糖,首先由 皮细胞合成其前提 物——几丁单体,在 几丁质合成酶作用下 聚合成几丁质维丝。
(二)蛋白质
蛋白质是决定昆虫表皮物理性质的重要组 分。上表皮和原表皮中含大量的蛋白质,在外 表皮中形成鞣化蛋白。
蛋白质占表皮干重的50%以上,其含量 因昆虫的种、发育阶段、不同区域有差异。 结合形式:与几丁质或脂类蛋白结合成 糖蛋白或者脂蛋白,外表皮中的大部分蛋白质 是性质稳定、结构坚硬的鞣化蛋白。
几丁质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昆虫体内存在很活跃的几丁质合成和降解酶系, 蜕皮激素是控制这两种体系的主导因子。 几丁质合成始于海藻糖或糖原降解形成的葡萄 糖,首先由皮细胞合成其前提物——几丁单体,在 几丁质合成酶作用下聚合成几丁质维丝。 几丁质可在几丁质酶的作用下被消化和再吸收, 用来合成新的表皮。 很多化合物可控制表皮中几丁质的合成,这是 一类以几丁质酶为靶标的杀虫剂,如甲酰脲类化合 物的灭幼脲,可抑制几丁质合成酶的活性,使几丁 质合成受阻,从而影响蜕皮。
上表皮 外表皮 原表皮 内表皮
皮细胞层
底膜
下图和右图是家蝇幼虫的横切面, 真皮细胞层和上表皮和表皮的其 他层次,主要是内表皮。还有血 细胞和脂肪体细胞
1.上表皮(Epicuticle)
上表皮是表皮的最外层,上表皮是表皮层中最外
的一层,也是最薄的一层;也是分层最多的一层。
组成:脂蛋白组成,不含几丁质;
又没有从多样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将来 的研究或许会推翻一些假说或者理论,也许 还有新的生理学机制被发现。
体壁在进化上的意义
正作用
体壁上的蜡层和表皮结构的存在使得昆虫免于体 内水分的丧失。体躯越小则体表面积/体积比值越 大——越容易丧失水分。 体壁是病原菌、寄生虫和捕食者的天然屏障。
副作用
界明显,也可能形成合胞体。
分布:虫体外围,部分特化为前肠、后肠、气管 或生殖道的管壁细胞。 部分特化为腺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 功能(1)分泌;(2)消化;(3)修补伤口; (4)特化为感觉器和腺体。
昆虫以及其他节肢动物的代谢界限是以外表皮的 内缘为界,而脊椎动物则以皮细胞层为界。 皮细胞的形状和内容物随着细胞的活动而发生很 大变化。因此说皮细胞具有周期性分解和合成表皮 的能力。 蜕皮间期,细胞呈多角形; 蜕皮期间,基膜内褶,变形,可增大从血液中吸收 化合物的面积; 侧膜出现间隔桥粒,可减少细胞间相互作用; 顶膜呈微绒毛状时,可分泌新表皮。顶膜成叶片状 可分泌蜡质。
体壁的主要结构与功能概述
上表皮层——结构最复杂,层次最多,位于最外层, 是最重要的层次,具防水和不通透性,由皮细胞和 皮细胞腺合成。
外表皮——通过几丁质-蛋白质相互交联增大表皮
的硬度,硬化主要发生于斯;节肢蛋白、硬壳蛋白
和黑色素以及一些色素颗粒存在于此。在关节处并
不存在外表皮。
内表皮——位于皮细胞层上方,几丁质-蛋白质组 成未发生交联,连续分泌(日间层/夜层),可作为
1.烃类具有种的特异性,主要是奇数或偶数的 12-22碳烃,饱和和不饱和都有,直链较多,支链很 少。 2. 脂类是由真皮细胞及其附近脂肪体合成,绛色 细胞也参与其合成。合成的原料来自脂肪酸。昆虫 可通过真皮细胞及孔道和蜡道,在上表皮中沉积。
第二章 昆虫体壁生理
讲授内容包括:
体壁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生理功能; 体壁的化学成分; 昆虫的蜕皮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体壁的通透性及其与杀虫剂渗透的关系。
昆虫生具共性的生
理机制。
而由于昆虫种类和数量的庞大,而生理学家
表皮包括上表皮和原表皮。
原表皮包括外表皮和内表皮。外表皮——经鞣化和暗化的
原表皮;内表皮——未经鞣化和暗化的原表皮。 表皮层的厚度在1微米的几分之一到数十微米之间。 上表皮最薄,内表皮最厚; 虫龄大的幼虫的表皮层比幼龄的厚;
同一虫体的不同部位,表皮厚度存在差异。
棉铃虫雌成虫表皮的超微形态
适当温度或有机溶剂可扰乱蜡层的分子排列,造成虫体内大 量水分蒸散。 蜡层还可阻止外来物的侵入(如辛酸和己酸对真菌侵染有很 强的抵抗力)。
3)表皮质层(Cuticle Layer)即角质精层, 又称为外上表皮层 。
表皮质层是皮细胞最先分泌形成的一层,广泛存在。 来源:绛色细胞。 化学成分:被醌鞣化的脂蛋白,性质稳定。 功能 Ⅰ 表皮通透性的屏障; Ⅱ 决定虫体体表模式如刻纹、微刺、刚毛、鳞 片等; Ⅲ 限制虫体的生长; Ⅳ 决定虫体表面的化学性质。
特化为前、后肠; 特化为气管; 特化为生殖系统的一部分; 特化为部分腺体:臭腺、毒腺、蜡腺等。
色彩和斑纹的载体; 决定种的特征。
二 体壁的结构与功能
昆虫体壁由皮细胞和表 皮组成,通过底膜与血 淋巴相分割。 表皮层包含两层次:不 含几丁质的脂蛋白的外 层——上表皮;几丁质 与蛋白质结合体内层— —原表皮。 表皮层中贯穿有孔道与 蜡道。
虫龄鉴别的依据。蜕皮时可被降解,在虫体柔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