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篇 中兽医学

合集下载

中兽医学总结

中兽医学总结

中兽医学总结第一篇:中兽医学总结中兽医学总结(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问答。

老师说,把这些题目搞定,七八十分没问题)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手段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症防治等部分。

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三、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1、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既然是指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代表了事物两种相反的属性。

一般认为,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动静、有形无形等为准则。

概括起来,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及强壮的均属于阳,凡是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冷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及虚弱的均属于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四、五行属性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1、五行属性的划分:2、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相乘、五行相悔、五行制化、母病及子、子病伴母。

五、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地方,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

2、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3、五脏的功能:心:心主脉;心藏神;心开窍于舌;心主汗。

(心与小肠相表里)肝:肝藏血;肝主疏泄;肝主筋;开窍于目;肝在液为泪。

(肝与胆相表里)脾: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脾在液为涎。

(脾与胃相表里)肺: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肺通调水道;肺主一身之表;外和毛皮;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肺与大肠相表里)肾:肾藏精;肾主命门之火;肾主水;肾主纳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肾在液为唾。

中兽医学 PPT课件

中兽医学 PPT课件

火的特性与致病特点
1、火性炎上:火易上冲,如在心易面赤舌疮, 躁烦;在胃易齿龈肿痛;在肺易咽喉红肿。
2、耗气伤津:伤津,包括出汗和灼伤;耗气, 包括气损津耗和壮火食气 。
3、生风动血:热极生风,出现神昏,抽搐等 风样症状;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致出血。
4、易致肿疡 :局部红肿灼热,多为火热之邪 所致。
3.肝主筋(其华在爪) :肝血不足,筋 失所养,出现四肢麻木、屈伸不利、振颤 或抽搐;蹄甲变薄、变软、变形、易碎。
4.肝开窍于目
肾的功能特点
1.肾藏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凡此 诸病多从肾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
2.肾主水 :指肾的气化功能 ,对水液具有温 煦、推动、蒸腾、气化作用。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机体经络生理功能、病理
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经络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 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横行于浅表)。
经络作用: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组成:主要有经脉和络脉,经脉包括十 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 ;络脉包括从十
气的作用:1.动力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 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气机,有升降出入。

气的分类:元气:又叫真气,“真气者, 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宗气: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水谷化生的 精微之气结合而成。
营气 :行于脉中,可化生血液,具营养 作用。
液体,与现代的相同。
津液指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 腑的内液,分泌物如胃液)其中清者为津, 浊者为液,但不易截然分开,而津液并称。

气的来源:先天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后天 之气来源于水谷精气和吸入的清气。)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又称中国传统兽医学,是研究和应用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防治家畜病症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中兽医发展时期(1)起源时期(2)知识积累时期(3)学术体系时期1.我国最早的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黄帝内经》3.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和最早的兽医教科书《司牧安骥集》4.我国现存最早,最珍贵的一部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5.最早的人畜通用药典是《新修本草》6.《肘后备急方》的作者是晋代的葛洪,提出治疗狂犬病7.《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六经辨证8.明代《元亨疗马集》—国内外流传最广中兽医学古典著作(4)发展停滞时期(5)复兴时期二、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1.机体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2.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四季口色:春如桃花夏似血,秋如莲花冬似雪四季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2)辨证论治中兽医认识疾病证型和确定治疗措施的过程。

1.辨证:是把通过四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

2.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A、“证”是对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概括。

B、病:疾病的全过程C、症:疾病各种各样的症状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治疗三、中兽医学科优势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2.临床诊疗的安全性3.防病保健的科学性四、学习方法1.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2.理论联系实际3.中兽医与西兽医理论体系不同4.预习、理解和复习三环节。

五、学习中兽医学史的意义1、以史为鉴。

2、学习历代医学家的学习成长道路、治学态度及学术思想。

3、探索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思想、宗教、伦理、科技与中兽医学发展的关系。

思考题1.中兽医学和现代兽医学有何异同?中兽医学与现代兽医学的比较形成背景指导思想诊断方法疾病认识治病手段治病材料现代兽医实验验证现代医学现代综合辨病微观西药、手术、理化西药中兽医实践经验古代哲学四诊辨证宏观针药中药、针灸、按摩2.你对中兽医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相互关系,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思考题1.阴阳概念的规定性。

中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

中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
中兽医学
阴阳五行学说/2012.09
第一单元 基础理论

中兽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和
整体观念为特点(治未病),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治疗
手段,理法方药具备的独特的医疗体系。


中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学资料显示,距今

1万多年以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了古代家猪的骨骼化
行 石。比较保守的说法是甲古文中有了畜病的文字记载。
病的本质。
第一章 基础理论

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 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 4)治疗方面:
阳 A、确定治疗的原则:“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因此“泻


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学 B、分析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知道临诊用药:药物的性味功能可用阴阳加
面。( “克我” 、“我克”所胜、所不胜关系)次序如下: 木→克 土→克 水→克火→克金克→木
第一章 基础理论

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 3)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阳 C、相乘: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是事物之


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 “太过” 、“不及” )次序

两种不同的属性。
阳 阴阳的特性: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

行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之

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1)阴阳互根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互相促进,不可分离;

中兽医学

中兽医学

肺热咳喘 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之邪入里郁 而化热,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咽喉炎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病。 主证 咳声洪亮,气促喘粗,鼻翼扇动,鼻涕 黄而粘稠,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 口渴贪饮,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则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阴阳之间关系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物极必反”。
一、基础理论
1.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 和变化。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 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 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涵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乘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侮 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即反克,又称“反侮”。
① 白苔
② 黄苔
③ 灰黑苔

主里证、热证。
主热、主寒湿。
舌形
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
一、环境与健康 2.环境污染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的分类:按污染物性质分类,主要分为生
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化学性污染:
在 对环境产生危害的 在
二、辩证施治 1.诊法—切脉


五脏的含义及特点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器
官,共同功能特点是“藏精气而不泻”。前人把心包列入 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 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习惯上把它归属于心,仍称五脏。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资料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doc资料

《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兽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中兽医学是我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技术方法的传统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自己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几千年来,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兽医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她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它在解释动物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时,借用了一些属于古代哲学范畴的概念。

因此,中兽医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内容。

在学习时,要理解中兽医学中的哲学内容,掌握中兽医学认识和分析事物的基本观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予以继承和发扬。

总学时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10学时。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开课前学生应具备熟练的动物解剖学理论与技能。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兽医学的思维方法、能够熟悉和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学会利用针灸、中药等防治技术防治畜禽疾病。

三、面向专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

四、先修课程动物解剖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学习需要解剖学知识的支撑,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动物体的结构与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名称与部位。

六、理论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2学时)⑴教学目的:使学生对中兽医学的概念、发展史、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兽医学的概念;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和学习方法。

中兽医学名词解释

中兽医学名词解释

中兽医学名词解释
中兽医学名词解释:
中兽医学(又称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健康、营养、生长发育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兽医领域的分支学科。

中兽医学包括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兽医生物医学工程学、兽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遗传学等多个学科。

基础兽医学主要研究动物的生理、病理、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基础知识。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兽医学以及其他兽医学科的基础,为临床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临床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的学科。

临床兽医学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兽医临床药物治疗、兽医临床手术治疗、兽医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兽医临床兽病控制等分支学科。

临床兽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诊断、治疗、预防动物的疾病,保证动物的健康,提高动物生产力。

预防兽医学是研究动物预防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的学科。

预防兽医学包括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动物疫病预测与预警等分支学科。

预防兽医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动物的营养水平,改善环境卫生,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兽医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结合兽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两门学科,研究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的学科。

兽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兽医生物医学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动物体内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兽医微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繁殖等的学科。

兽医
微生物学在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 兽 医 学

中 兽 医 学

三、五行的相互关系: 正常关系: 1. 相生 : 即相互资生、促 进 。次序 是 : 木 → 火 → 土→金→水→木,依次 孳生,循环无尽。”母 子关系“ 2. 相克 : 即相互制约、克 制。次序是:木→土→ 水→火→金→木,相克 也是往复无穷的。 “ 所胜与所不胜”
五行反常的关系:
3. 相乘、相侮 : 是一种反 常的相克关系(太过、不 及)包括: 相乘 : 指相克太过,超 过了正常制约的限度。 顺序与相克顺序相同。 相侮 : 指反向相克,反 克,顺序与相克顺序相 反。
4.卫气


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功能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6)营养作用
(四)气的病理

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 肝,随血贯脉行于心。与五脏关系极为密切, 常见病证:
1. 气虚: 即脏腑功能活动不足和衰退。多因体 质素虚或久病失调所致。总的表现是精神倦 怠,四肢无力,毛焦肷吊。不同脏腑气虚表 现亦有侧重。 2. 气陷: 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 主要特征,表现为内脏下垂,二阴垂脱。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含义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简称 “五材”。“行”:指运行或运动。 “五行”—指五种物质及其不同属性和运动方式。
五材的属性: 木—性曲直,有生长、升发的特点; 火—性炎上,有发热,灼上的特点; 土—性稼穑,有种植作物、滋育万物的特点; 金—性从革,有肃杀、变革的特点; 水—性润下,有滋润、向下、寒冷的特点。
(四)湿邪 1.特性与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 , 阻遏气机 ,易损脾阳 : 具水肿、泄 泻、腹胀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 故沉重、污浊、起于下 部 (3)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粘滞、难退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篇:中兽医学一:中兽医学:1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2特点: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3主要治疗手段:针灸、中药。

二:阴阳的特点:1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阴阳消长、4阴阳转换。

四:相互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五: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六:阴阳转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

八: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邪气包括阴邪和阴邪。

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十: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十一: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十二: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十三:相乘:过度克制。

十四:相侮:反向克制。

十五:母病及子:如肝(木)病传心(火);病情较轻。

十六:子病犯母:如脾(土)病传心(火);病情较重。

十七:相乘为病:如木旺乘土;病情较重的。

十八:相侮为病:如”木侮金“;病情较轻。

十九:总结:二十: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

二一:肺的生理功用:主气、可呼吸、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二二:肝的生理功能: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

二三: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二四: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可二阴。

二五:脏腑学说包括三个方面:1五脏、六腑、奇恒之腑、2经络3气血津液。

二六: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二七: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与肝相表里。

二八:胃的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

二九: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华物和分别清沖;与心相表里。

三十:大肠的生理功能:转化糟粕;与肺相表里三一: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

三二:上焦的功能:可呼吸、主血脉。

三三:中焦的功能:腐熟水谷。

三四:下焦的功能:分别清浊;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五:气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三六: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三七:气包括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八: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藏神。

三九:经络系统包括四个部分:经络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

四十:六淫:风、寒、暑、湿、燥、热。

四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挟性;4转化性。

四二:风邪致病特征:1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2风性轻扬开泄;3风性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四三:寒邪致病特征:1寒性阴冷、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易致病痛3寒性收引。

44、暑邪致病特征:①暑性炎热,易发热;②署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侠湿,易困脾胃。

45、湿邪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易损脾阳;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3.湿性黏滞,缠绵难退;46、燥邪致病特征: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47、火邪致病特征:1.火为热极,其性炎上;2.火邪易生风动血;3. 易伤津液。

二、辨证论治1、中兽医(学)的诊断特色:察口色和切脉。

2、舌色:1.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2.赤色:主热证;3.青色:主寒,主热,主风;4.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5.黑色:主寒、深热极。

3、舌苔:1.白苔:主表症、寒证;2.黄苔:主里证、热证;3.灰黑苔:热证、寒症。

4、舌形:1.粗糙苍老,主实证、热证;2.细嫩,主虚证、寒证。

3.淡白胖嫩,主脾肾阳虚;4.舌红肿胀,属热毒无盛;5.舌肿满口,属心火太盛;6.瘦薄色淡,为气血两亏。

5、切脉的部位:马(双凫脉或额外动脉);牛(尾动脉);猪、羊、犬(股内动脉)6、常见基本病理脉象(六大纲脉):浮脉与沉脉、迟脉与数脉、虚脉与实脉。

7、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所有辩证方法的总纲。

8、表证:1.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2.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恶风寒;咳嗽、鼻流清涕、气喘。

9、里证:1.特点:病在脏腑。

病变较深;2.症状:包括里寒、里热、里虚、里实。

10、寒症:1..病因:外感风寒、内伤就病;2.症状口色淡白、叩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

11、热证:1.:外感风热、久病阴虚;2.症状:口色红、口金减少、舌苔黄、脉数、尿短赤、粪干活泻痢、身热。

12、虚证:1.病因:劳役过度;2.症状:口色淡白、无舌苔、头低耳聋。

体瘦毛焦、四肢无力。

13、实证:1.病因:感外邪、内脏机能活动失调;2.症状: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小、舌红苔厚、实脉无力。

14、阴证:1.病因:阴盛阳虚、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2.症状: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留清涎、肠鸣腹泻、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15、阳证:1.病因: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2.症状:精神头奋、狂躁、口渴、肢热、口舌生疮;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腹痛起卧、气急粗喘、便秘。

16、表里:辨别疾病深浅、轻重、进退的两大纲领。

17、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大纲领。

18、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大纲领。

19、阴阳:概括病症类别的两大纲领。

20、心气虚:1.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苔白、脉虚、2.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3.方例:养心汤。

21、心阳虚:1.主证: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 2.治则:温心阳、安定神;3.方例:保元汤。

22、心血虚:1.主证:心悸、浮躁、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2.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方例:(白虎)归脾汤。

23、心阴虚:1.主证: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心阴、安心神;3.方例:补心丹。

24、心阴内盛:1.主证:高热、大汗、气喘、粪干尿少、舌红、脉象洪数;2.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3.香G散。

25、痰火扰心:1.主证: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苔黄腻,脉滑数;2.清心祛痰;3.镇散。

26、小肠中寒:1.主证:腹痛起卧、稀粪,口流清涎、口色清白、脉象迟沉;2.治: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方:橘皮散。

27、肝火上炎:1.证:两日红肿,羞明流泪、晴生翳障、粪干、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2.治:清肝泻火、明目退翳;3.方:决明散。

28、肝血虚:1.证:眼干、视力减退、蹄壳干枯皲裂、肢体麻木、口色淡白、脉弦细、2.治滋阴养血、平肝明目;3.方:四物汤。

29、热极生风:1.证:高热、抽搐、舌质红降、脉弦数;2.治:清热、熄火、镇痉;3.方:羚羊钩藤汤。

30、肝阳化风:1.证:神昏似醉,抽搐、舌红、脉弦数有力;25.治:平肝熄风;3.镇肝熄风汤。

31、阴虚生风:1.证: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2.治:滋阴定风;3.方:大定风珠。

32、血虚生风:1.证:眩晕。

蹄干皲裂、口色淡白、脉细抽搐;2.养血熄风;3.方:复脉汤。

33、肝胆湿热:1.证:黄疽鲜明如橘色、尿赤短、母畜外阴瘙痒、公畜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2.治:清利肝胆湿热;3.方:茵陈篙汤。

34、脾虚不运:1.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肚腹虚胀、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2.治:益气健脾;3.方:参苓白术散。

35、脾气下陷:1.证: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尿淋漓;2.治:益气升阳;3.补中益气汤。

36:脾不统血:1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2治:益气摄血,引血归经;3方:归脾汤. 37:脾阳虚:1形寒怕冷,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2治:温中散寒;3方里中汤.38:寒湿困脾:1证:耳聋头低,四肢沉重嗜卧,草料迟细,粪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象迟缓而濡;2治:温中化湿,3方:胃苓散。

39:胃阴虚:1证:体瘦毛焦,食欲减,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脉细数2治:滋养胃阴;3方:养胃汤。

40:胃寒:1证:形寒怕冷,食欲减,粪稀,尿清长,口流清涎,口色淡,苔白而滑,脉象沉迟;2治:温胃散寒;3方:桂心散。

41胃热:1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干尿少、口渴、齿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2治:清热泻火、生津止渴;3方:清胃散热散。

42胃食滞:1证:不食、肚腹胀痛、腹痛起卧、粪干、口色鲜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2治:消食导滞;3方:曲蘖散。

43:肺气虚:1证:久咳气喘、鼻流清涕、胃寒喜暖、皮燥毛焦、口色淡白、脉象细弱;2治:补肺益气、止咳定喘;3方:补肺散。

44:肺阴虚:1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盗汗、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2治:滋阴润肺;3方:百合固金汤。

45:痰饮阻肺:1证:咳、气喘、鼻液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2治:燥湿化痰;3方;二陈汤。

46风寒束肺:1证:咳、喘恶寒、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2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3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47凤热把肺:1证:咳嗽与凤热表证共见;2治:疏风散热、宣通肺气;3方:(表热)银翘散;(咳嗽)桑菊饮。

48肺热咳嗽:1证:咳声洪亮、气促喘出、鼻翼桑动、鼻涕黄而黏稠、咽喉肿胀、粪干、尿失豆赤、口渴、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2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3方:麻杏石甘汤。

49:大肠液亏:1证:粪干、舌红少津、苔黄腻、脉细数、;2治:润肠通便;3方:当归芙蓉汤。

50:食积大肠:1证:粪便不通、肚腹胀痛、口腔酸臭、尿色少浓、口色赤红、舌苔黄腻、脉沉有力2治:通便攻下、行气止痛;3方:大承气汤。

51:大肠湿热:1证:发热、腹痛、泻痢、口渴、尿短赤、口色红黄、苔黄腻、脉象滑数;3治:清热利湿、调气和血;3方:白头翁汤。

52:大肠冷泻:1证:耳鼻寒冷、肠鸣如雷、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2治:温中散寒、渗湿利水;3方:桂心散。

53肾阳虚衰:1证:性寒肢冷。

腰腿不灵、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2治:温补肾阳;3方:肾气散。

54肾气不固:1证:小便频数而清、腰腿不灵、公滑精早泄、母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2治:固摄肾气;3:缩泉丸。

55肾阴虚:1证: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盗汗、粪干、公滑精、母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滋阴补肾;3方:六味地黄丸。

56膀胱湿热:1证:尿频而急、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2治:清利湿热3方:八正散。

57: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58太阳伤寒:1证:恶寒、发热、跛行、无汗、咳嗽、气喘、脉浮紧;2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3方:麻黄汤。

59太阳中风:1证:恶风、发热、汗自出、脉浮紧;2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3方:桂枝汤。

60阳阴经证:1证:生热、汗出、呼吸粗喘、口渴、苔黄燥、脉洪大;2治:清热生津;3方:白虎汤。

61:阴明腑证;1证:生热、汗出、便秘、尿短赤、脉沉有力;2治:清热泻下;3方:大承气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