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一、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详见表1)。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编码为:N73.901)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表1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

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血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5)盆腔超声

(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CA125、免疫学检查、血沉、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2.外治法

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

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用艾灸治疗仪。

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应用微波治疗仪治疗。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

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时,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或因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或病情变化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等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盆腔炎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科室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妇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成立妇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刘博

组员:董喜英李霞狄文燕张梅花

个案管理员:兰雪燕靳伟红

(一)管理小组职责:

(1)负责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学习掌握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法及流程、路径单的规范化填写和临床路径管理方面的培训,掌握路径患者准入标准、退出标准、临床路径变异标准及变异处理程序

(2)负责提出科室中医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会同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定本科中医临床路径文本,提交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论证;

(3)督促本科室中医临床路径项目的实施,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4)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确定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修改的建议,每月一次提交中医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

(5)分析病人变异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每月汇总讨论变异原因,在全科进行讲评;

(6)参与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7)督促落实中医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反馈的改进意见及建议。

(二)个案管理员职责:

(1)负责科室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主持起草中医临床路径文本,提交实施小组讨论;

(3)指导每日中医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病人变异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并落实,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收集、汇总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修改的建议,提交实施小组讨论;

(5)负责信息登记及相关资料的整理。

二、操作流程

1、科室医疗小组和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报告科主任,对符合准入标准的,在长期医嘱中下达“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医嘱,并将评估结果通知责任护士;

2、责任医师、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沟通其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住院天数以及需要配合的相关内容,签署《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同意书》。

3、按照中医临床路径单中的服务项目进行诊疗,在项目完成后,逐项填写中医临床路径单,不能空项,执行者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

4、个案管理员对当日变异病历情况的进行登记,并指导本医疗组医师分析病人变异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或修正变异的方法,并将过程记录在病程记录中及填写《变异分析处理记录单》。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ICD-10 编码为:N73.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 。 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 《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2007 年1月第一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 诊疗方案”。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瘀滞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 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ICD-10 编码为:N73.901)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血沉 (4)心电图 (5)盆腔超声 (6)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 (7)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应、免疫学检查等。 蛋白、CA 125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2.外治法 (1)直肠给药:中药保留灌肠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直肠给药,或用中药直肠栓剂肛门给药。 (2)中药外敷:根据病情、证型选择中药封包、中药药渣、中药研末调敷下腹部或相关穴位。 (3)中药离子导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根据各证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中药离子导入。 (4)中药熏蒸治疗:选用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或中药熏蒸床治疗。 3.灸法:根据病情和证型需要选择艾灸、温盒灸、雷火灸等,亦可选用艾灸治疗仪。 4.物理疗法:根据病情选择盆腔炎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治疗仪等治疗。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下腹或腰骶部疼痛消失或减轻。 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

目录 1.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1) 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3) 3.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5) 4.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 (9) 5.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统计分析及改进措施 (11)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组织管理 领导小组 1.组成 组长:蒋贵林 副组长:胡小荣、梁瑞宁 成员:付志红、潘兆兰、黄烨、罗娟珍、 2.职责 (1)围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按照医院对临床科室执行临床路径的总体部署,负责组织《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制定,组织临床实施工作。 (2)负责及时传达和部署文件和精神,及时反馈科室实施情况、要求和问题。 (3)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完善临床观察工作机制,组织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科室开展工作。 二、实施计划 (一)培训 1.由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本病种试点实施方案。 2.科室依据盆腔炎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学习。 (二)组织实施 1.临床实施

(1)科室实施临床路径观察工作,收集病例,填写临床路径表单,定期进行疗效等分析评估。 (2)科室每月对该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实施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月的3日上报本科室出院病例数、入路径病例数和出路径及变异例数。 (3)科室于每月4日将统计的入路径病例数及入径率上报到医院医政处,并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路径实施情况做分析评估。(4)领导小组将对科室的临床路径实施工作进行不定期督导检查。2.分析评估 (1)科室对临床路径实施期间发现的问题及难点,及时进行总体分析评估,书写年度性总结报告。 (2)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路径实施工作总结座谈,总结科室工作情况,交流科室工作经验。在每月医政处组织的各临床科室实行临床路径总结交流会上,积极与兄弟科室沟通,吸收经验。 (三)评估总结、分析 1.领导小组于年底对各科室路径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报告报送医院医政处。 2.对科室实施临床路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总结报告。 3. 年末向医政处报送汇总表,并对路径执行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分析。 4. 对路径及诊疗方案不断改进,以提高临床疗效。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讲解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编码2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10编码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证候: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 肾阳虚证 肾阴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编码: 220)和更年期综合征(10编码95.101)。 2.年龄大于 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个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临床路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盆腔炎诊治流程图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 7版 2002年)。 (2) 社,2007年1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1) 湿热瘀结证:主证:低热起伏,小腹隐痛或刺痛,或腹胀痛,拒按,腰骶 酸痛,经期或过劳后加重,胸闷纳少,口干不欲饮,带多色黄或黄白相间,质粘稠,有异味,大便秘结或溏稀,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弦数。 (2)热毒壅盛证:主证:高热恶寒,无汗,下腹剧痛拒按,口干溲赤,大便秘 结或溏稀,带多色黄,如脓样,臭秽,胸闷烦燥,泛恶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3)气滞血瘀证:主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腹疼痛加重,经血量多夹 块,瘀块排出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4)寒湿瘀滞证:主证:小腹冷痛,或坠胀疼痛,经行腹痛加重,

喜热恶寒, 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沥,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舌暗红,苔白腻、脉沉迟。 (5)气虚血瘀证:主证:下腹疼痛结块,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经 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体暗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无力。 3.临床表现 (1)症状:急性期病情严重者,起病较急,可有高热、寒战,下腹剧痛。头 痛,食欲不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或血性并有臭味。可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阴道不规则出血。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及尿频尿急,里急后重等膀胱直肠刺激压迫症状。慢性期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疲劳。病程长者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症。下腹坠胀疼痛或腰骶部胀痛,常在劳累、性交、月经前后加重。白带增多,色黄或淡黄水样,或黄绿色可有臭味。可出现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慢性炎症可致不孕。 (2)体征:急性期可出现急性病容,体温升高,超过38 度或持续低热。心率 增快,腹胀,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及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妇科检查:阴道粘膜充血,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宫颈充血水肿,举痛明显,宫颈管可见脓性或脓血性分泌物流出。后穹隆触痛明显。宫体增大或稍大,质地较软,活动受限,压痛明显。双侧附件片状增厚压痛明显,或可触及包块且压痛明显。慢性期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双侧附件触及条索状增粗并有压痛。形成盆腔炎性包块时,可触及界限不清肿物有压痛。 4.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培养加药敏: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 (2)血常规:了解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变化,可判断病情轻重。 (3)超声显像:根据探察结果,盆腔有否积液及炎性包块或脓肿,

81-妇科-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住院患者。 一、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盆腔炎(TCD编码:BNP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ICD-10编码:N73.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2)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瘀滞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 2.盆腔炎慢性期,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

患者)。 3.若盆腔炎性包块(盆腔包裹性积液,又称盆腔炎性包裹性囊肿)>10cm,或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需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妇科超声检查、白带常规、BV检查,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择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 、免疫学检测等。 敏、C-反应蛋白、CA 125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2.中药特色疗法 (1)直肠给药 (2)中药外敷 (3)中药离子导入 (4)中药熏蒸疗法 (5)灸法 3.物理治疗 4.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盆腔疼痛(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消失或减轻。 2.盆腔体征消失或减轻。 3.超声检查盆腔炎性包块消失或缩小。

盆腔炎(急性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盆腔炎(急性女性盆腔炎) 入院标准: 1.最低标准:子宫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2.附加标准:(1)体温超过38.3摄氏度;(2)子宫颈异常黏液脓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3)阴道分泌物湿片出现大量白细胞;(4)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血C-反应蛋白升高;(6)实验室证实的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3.特异标准:(1)子宫内膜活检组织学证实子宫内膜炎;(2)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增粗,输卵管积液,伴或不伴盆腔积液、输卵管卵巢肿块,腹腔镜检查发现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符合最低标准伴附加标准或特异标准任何一项均可入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急性女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 一、盆腔炎(急性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盆腔炎(TCD 2019版:A09.02.07.0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女性盆腔炎/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其他特指的/女性盆腔炎(ICD-10编码:N73.900,N73.003,N73.800,N7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见《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10版,谈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

不洁性生活史; ②临床表现:不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老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 ③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触压痛,活动受限,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压痛,甚至触及炎性肿块。盆腔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及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④辅助检查:B超检查、必要时行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或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等协助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①病史:既往有急性盆腔炎、阴道炎、节育及妇科手术感染史,或不洁性生活史; ②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③体征:下腹部压痛,(或)伴反跳痛;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增多,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2.证候诊断 (1)热毒炽盛证:下腹胀痛或灼痛剧烈,高热,或壮热不退,恶寒或寒战,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带下,味臭秽,口苦烦渴,精神不振,

盆腔炎临床路径

盆腔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和体征 (1)常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 (2)发热前可先有寒战,头痛,体温可高达39~40℃; (3)下腹痛为双侧或病变侧痛,可伴有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也可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4)由于炎症刺激,可有膀胱及直肠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腹胀、腹泻等; (5)妇科检查见阴道充血,宫颈充血,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带异味,宫颈举痛,双侧附件增厚或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2.辅助检查 (1)C反应蛋白升高; (2)血沉增快(>20mm/h); (3)白细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阴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多可找到致病菌;

(5)B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块。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盆腔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急性盆腔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半卧位,物理降温,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药物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包块增大,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有反复急性发作史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现在多采用腹腔镜手术。原则上切除病灶,年轻的患者保留卵巢。 4.物理治疗:适用于慢性炎症,可促进盆腔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 5.中药治疗: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年版基层部分),《国家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目ﻩ录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513) 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51) 7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520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527) —511 —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512 —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一、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西 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 (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 。 版社,2008年) (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 。 生出版社,2009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常见 诊疗方案” 证候: 肾虚肝郁证 心肾不交证 阴虚火旺证 肾阴虚证肾 阳虚证肾阴 阳俱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 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56 天/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盆腔炎临床路径(同名22689)

盆腔炎临床路径(同名22689) LT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少量输血。 (1)高热采用物理降温,腹胀需行胃肠减压。 (4)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 (5)重症病例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 2.抗感染治疗 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感染药物,但通常需在实验室检查结果出来之前即开始治疗。因此,往往根据经验选择抗感染药物。 由于急性盆腔炎常为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等的混合感染,故常需联合应用抗菌药,覆盖需氧菌、厌氧菌及衣原体等。抗感染治疗2-3日后,如疗效肯定,即使与药敏不符亦不必更换抗菌药。如疗效不显或病情加重,可根据药敏改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 (1)病情较轻、能耐受口服者,可选择: ①氧氟沙星400mg,每日2次,同时加服甲硝唑400mg,每日2-3次,连用14天; ②头孢西丁钠2g,单次肌注,同时口服丙磺舒1g,然后改为多西环素100mg口服,每日2次,连用14日; ③可选用其他抗菌药如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等。 (2)病情较重者,以静脉滴注给药为宜,根据患者情况、药物抗菌谱和配伍禁忌选择用药方案。 ①青霉素每日320万-960万U,分3-4次静滴,可同时加用甲硝唑500mg静滴,每日2-3次; ②林可霉素600mg静注,每8-12小时1次,庆大霉素8万U,肌注或静滴,每8小时1次; ③环丙沙星200mg静滴,每12小时1次,加甲硝唑500mg静滴,

每8小时一次; ④氨苄西林∕舒巴坦3g静注,每6小时1次,加服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用14日; ⑤头孢菌素族抗生素:如头孢西丁钠1-2g静滴,每6小时1次;或头孢替坦二钠1-2g静注,每12小时1次。 若考虑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可加服多西环素100mg,每日2次,连用14日;或加服阿奇霉素500mg,每日1次,连用3日; ⑥亦可根据病情选择其他有效的抗感染药物。 3.手术治疗主要针对抗感染控制不满意的盆腔脓肿和输卵管卵巢脓肿,尤其是脓肿破裂者。手术指征为: (1)药物治疗无效: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患者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或盆腔包块增大者。 (2)脓肿持续存在: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经2-3周炎症控制已使包块局限化。 (3)脓肿破裂:应在给予大剂量抗生素的同时立即剖腹探查。 手术原则以清除病灶为主。手术方式可根据情况选择开腹或腹腔镜手术,若盆腔脓肿位置较低,可考虑经阴道后穹隆切开引流。手术范围可根据患者年龄、一般状况及病变程度综合考虑,年轻患者应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年龄大、双侧附件受累或附件脓肿反复发作者,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极度衰弱重症患者的手术范围需按具体情况决定。 4.中药治疗可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剂,如银翘解毒汤、安宫牛黄丸。 (六)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七)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精心整理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1.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2.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3.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 4.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的患者。 1(1) (2)2009年)。 2 12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绝经前后诸证(TCD 编码:BFY220)和更年期综合征(ICD-10编码:N95.101)。 2.年龄大于40周岁。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3个月内使用性激素治疗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5.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 (2)妇科检查 (3)妇科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甲状腺功能、心电图、乳腺B超、TCT、骨密度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肾虚肝郁证:补肾疏肝。 (2)心肾不交证:滋肾宁心。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4)肾阴虚证:滋肾养阴。 (5 (6 2 3 (1 (2 (3 4 1 2 3 1 2 3 4 ) 时间 第1天 年月日 第2-14天 年月日 第15-30天 年月日 第31-45天 年月日 第45-55天 年月日 第56天 主要诊疗工作

【精品】盆腔炎临床路径

【关键字】精品 盆腔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盆腔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和体征 (1)常有下腹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 (2)发热前可先有寒战,头痛,体温可高达39~40℃; (3)下腹痛为双侧或病变侧痛,可伴有月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也可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4)由于炎症安慰,可有膀胱及直肠安慰症状如尿频、尿急、腹胀、腹泻等; (5)妇科检查见阴道充血,宫颈充血,阴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带异味,宫颈举痛,双侧附件增厚或附件触及包块,压痛明显。 2.辅助检查 (1)C反应蛋白升高; (2)血沉增快(>/h); (3)白细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4)阴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检查多可找到致病菌; (5)B超检查发现盆腔炎性包块。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盆腔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急性盆腔炎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急性宫颈炎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半卧位,物理降温,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2.药物治疗:可选用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3.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盆腔炎或盆腔脓肿经药物治疗48~72小时,体温持续不降,中毒症状加重,包块增大,脓肿持续存在;脓肿破裂;有反复急性发作史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经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现在多采用腹腔镜手术。原则上切除病灶,年轻的患者保留卵巢。 4.物理治疗:适用于慢性炎症,可促进盆腔组织局部血液循环,以利于炎症的吸收与消退。 5.中药治疗: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最新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精品资料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住院患者。 一、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盆腔炎(TCD编码:BNP09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ICD-10编码:N73.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2)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瘀滞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 2.盆腔炎慢性期,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若盆腔炎性包块(盆腔包裹性积液,又称盆腔炎性包裹性囊肿)>10cm,或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需手术治疗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妇科检查、妇科超声检查、白带常规、BV检查,宫颈管分泌物检测支原体、衣原体、淋球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免疫十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择宫颈管分泌物培养及药敏、C-反应蛋白、CA125、免疫学检测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瘀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2)气滞血瘀证: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3)寒湿瘀滞证: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化瘀止痛。 (5)气虚血瘀证: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2.中成药 丹黄祛瘀胶囊

2022年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

女性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女性盆腔炎的住院患者。 一、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女性盆腔炎(TCD-10编码:N73.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11版(冯晓玲, 张婷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及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11版(冯晓玲, 张婷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盆腔炎临床常见证候: 急性期: 感染邪毒证 慢性期: 湿热瘀结证 气滞血瘀证 寒湿血瘀证 肾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盆腔炎诊疗方案”与《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妇产科学》第9版(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女性盆腔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女性盆腔炎(TCD-10编码:N73.902)的患者。 2.慢性盆腔炎,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盆腔炎反复发作)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妇科检查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3)肝功能、肾功能 (4)心电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