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语文”一词从何而来?叶圣陶是创始人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被誉为“语文教育家”,是华语写作教育领域的开拓者。
叶圣陶先生在190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30年代开始从事语
文教育工作。
他在自己的第一本语文教材《萌芽》中提倡“写作为
教材”的理念,成为了中国写作教育的开创者。
他提倡以写作为最
主要的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他认为:“语文是写作教学,写作是语
文教学”。
这个观点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氏教材
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的写作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提
高了语文水平,也开拓了新的教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几代人的思
考和写作。
叶圣陶先生的另一个贡献是他的文化研究。
他在文学、语言、
历史、美学等方面都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贡献,尤其是《文化漫谈》一书,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响至今。
叶圣陶先生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声乐家,他的嗓音柔美温暖,
深受人们喜爱。
1949年,他应邀到苏联访问,一踏上莫斯科的土地
便开始,当场就让苏联人惊艳。
之后,他还在莫斯科举行了独唱音乐会,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叶圣陶先生在1981年逝世,享年77岁。
他的生平是由勤奋刻苦和创新精神构成的历程。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帮助了学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教育遗产。
感谢叶圣陶先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载史册。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纯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广,故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文章体文本的语言,分析字、词、句、段、篇的意义,目的是要理解文章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意义;文学作品不同,它在音、义构成了进一步生成再现性客体世界,相当于文学理论界所经常谈论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音义最终不是指向意义(如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是再现某种类似形象的客体世界。
而且文学作品再现的这种客体世界不是确定的所指,它的意义所致和再现的客体隐含着许多不确定点。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最终展现的是一幅艺术图景,而不是像议论文那样最终表达的是思想意义,这就是作为文学艺术的作品与非文学艺术作品的重大区别。
”(蒋济水《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沈玲荣在《谈实用文阅读》一文中提道:一、实用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1.实用文阅读内涵。
我们把现代文阅读分为文学阅读和实用文阅读两大类。
实用文阅读包括说明文、科普文、传记、报告、评论、杂文、科技论著等的阅读。
实用文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等。
课标教材中《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说“屏”》《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等的阅读都属实用文阅读。
2.实用文阅读和文学阅读的差异。
实用文是真实地描写客观事物,属于科学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获取信息、开智启思,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重在实用;文学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属于艺术认识,它的阅读目标在于移情易性,获得美感,发展形象思维,重在审美。
叶圣陶——精选推荐

叶圣陶叶圣陶⼀、什么是“语⽂”1、什么是语⽂?平常说的话叫⼝头语⾔,写到纸⾯上叫书⾯语⾔。
语就是⼝头语⾔,⽂就是书⾯语⾔。
把⼝头语⾔和书⾯语⾔连在⼀起说,就叫语⽂。
这个名称是从⼀九四九年下半年⽤起来的。
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学叫“国语”,中学叫“国⽂”,解放以后才统称为“语⽂”。
——《认真学习语⽂》,见《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138页2、“语⽂”⼀名,使⽤于⼀九四九年华北⼈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中⼩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学称“国语”,⾄是乃统⽽⼀之。
彼时同⼈之意,以为⼝头为“语”,书⾯为“⽂”,⽂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之。
——《语⽂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教育论集》第730页⼆、“语⽂”的性质1、(语⽂)“从思维科学⾓度来说,它是思维⼯具;从社会学的⾓度来说,它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具;从教学论的⾓度,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具。
”——邹贤敏《科学精神,⼈⽂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进新课标》“丛书主编视点”第1页2、“语⽂是⼈与⼈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具,不善于使⽤这个⼯具,就⽆法⼯作和⽣活”语⽂教学“现在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是要让他们掌握⽣活和⼯作必要的本领。
”——《重读叶圣陶?⾛进新课标》第2页3、语⾔是⼀种⼯具。
⼯具是⽤来达到某个⽬的的。
⼯具不是⽬的。
⽐如说锯⼦、刨⼦、凿⼦是⼯具,是⽤来做桌⼦⼀类东西的。
我们说语⾔是⼀种⼯具,就个⼈说,是想⼼思的⼯具,是表达思想的⼯具;就⼈与⼈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具。
思想和语⾔是分不开的,想⼼思得靠语⾔来想,不能凭空想。
可以说,不凭借语⾔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固然,绘画、⾳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的,绘画凭借线条和⾊彩,⾳乐凭借声⾳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
——《对学习语⽂要有正确的认识》,见《重读叶圣陶?⾛进新课标》第38页三、语⽂教学的⽬标或任务1、语⽂教育应“养成善于运⽤国⽂这⼀重⼯具来应付⽣活的普通公民。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ppt课件

4. 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A) 近 义词: 流离失 所 反义 词:安 居乐业
5. 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F)
6.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
为可耻。( )B
形 容咎由 自取, 含贬义 。
写法探究
2.行文平易,感情深挚。 表面上,作者没有大喜大悲,声色不动,又有较显明的 理性色彩;实际上,全文涌动着一股感情潜流,有一种动 人心弦的力量。并且,正因为作者善于控制感情,反而使 得这种感情更显真挚,内涵更为深厚。
写法探究
3.事例典型,以小见大。
文章择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几件生活小事,构 成回忆片段,连缀成篇,展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风范。借 助于“描标点”“送别”等具体事例的记述,辅以简明的议 论,鲜明地展示了人物独特而可贵的精神风貌。一位躬行君 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复信(5) 写文写话的风格(6)
文风重简洁(7)
规范“做”和“作”(8)
根据叙写的事例,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 样的人。找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要 分析。
(3)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 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 “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这一个“描”字体现叶圣陶先 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 尊重。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修润(rùn)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语文的名词解释叶圣陶

语文的名词解释叶圣陶叶圣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文专家。
他生于1894年,逝世于1983年。
叶圣陶以他的教育理念和对语文教育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首先,叶圣陶的名字一直与语文教育紧密相连。
他站在了语文教学的最前沿,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他认为,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修养。
他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他提倡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趣。
其次,叶圣陶提出了“巧妙作文法”。
他认为,写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去构思和表达。
他提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巧妙的技巧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他强调学生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并提倡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方法注重灵活多样。
他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他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提升语文水平,同时也注重口头表达和听力训练。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还要融入到生活中。
他主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此外,叶圣陶提出了“牵引法”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语文教育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他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联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最后,叶圣陶提倡了一种“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价值观,关心社会大众,热爱祖国。
他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叶圣陶以他的教育理念和对语文教育的贡献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修养,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德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育的领域,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语文,是叶圣陶先生口中的一颗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曾经说过:“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语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他坚信,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语文能力,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因为语文是人类思维、沟通和表达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强调,只有通过语文的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和应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他认为,语文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名著经典,还能够体味语言的美妙之处。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精神,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从而在不断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文化传承,他更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他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语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
他强调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定义可以概括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现代语文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和创新语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使语文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叶圣陶 语文的概念

叶圣陶语文的概念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语文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并倡导的语文教育理念对中国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对语文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叶圣陶认为,语文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思维表达的工具,是人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进行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通过运用语言,人们能够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语文教育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叶圣陶认为,语文是传递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工具,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底蕴,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学修养。
3. 语文是思维的媒介:叶圣陶提倡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语文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 语文是情感的表达:叶圣陶认为,语文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工具,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加深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语文概念强调了语文的实用性、文化性、思维性和情感性,他倡导的语文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叶圣陶先生谈“语文”

叶圣陶先生谈“语文”“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
当时想法,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
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文谓文字,似指一个个的字,不甚惬当。
文谓文学,又不能包容文学以外之文章。
我个人想法如此。
《答孙文才》(1960年1月21日)“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义较“文学”为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课本中有文学作品,有非文学之各体文章,可以证之。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
《答滕万林》(1964年2月1日)“语文”作为学校功课的名称,是一九四九年开始的。
解放以前,这门功课在小学叫“国语”,在中学叫“国文”。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因为在小学的课文全都是语体文,到了中学,语体文逐步减少,文言文逐步加多,直到把语体文彻底挤掉。
可见小学“国语”的“语”是从“语体文”取来的,中学“国文”的“文”是从“文言文”取来的。
一九四九年改用“语文”这个名称,因为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
既然是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为什么不叫“语言”呢?口头说的是“语”,笔下写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实是一回事。
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语文”一词从何而来?叶圣陶是创始人
导语:“语文”一词从何而来?王本华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
2010
“语文”一词从何而来?
王本华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此则人民教育出版社作为具有出版资质的国家级课程教材研究单位坚守60多年之信念。
2010年12月,人教社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终获批准(课题批准号:10&ZD095),数百名编辑人员与国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共预其事。
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吾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功在当下,利泽久远。
所有受过初等教育以上的人对语文课本和语文课无疑都印象深刻。
但要说清楚“语文”一词究为何意,恐怕就难有一致的答案,至于“语文”从何而来,恐怕除语文教育方家,他人未必知晓。
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
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
“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迟迟没有单独出现。
大家熟知的权威性工具书——《辞源》《辞海》,先后编纂于1908年和1915年,都未收“语文”这一词条,直到1999年《辞海》修订时,“语文”仍然无缘进入。
那么,“语文”一词究竟源于何时,取自何义呢?与传统语文教育剥离与其他学科相比,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历史最长。
从公元前6世纪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教学的第一人,教授的诗、书、礼等,与语文教学有密切关系,所谓“不学《诗》,无以言”)开始,直至19世纪末开办新学堂止,前后不下两千五百多年。
在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