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篇目(二)+师说+Word版含答案
第六单元10《师说》课时2固学案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

10《师说》课时2(1分钟)1.通过训练,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训练,检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好的知识,发现知识结构中的漏洞,明确课后自主学习的任务。
(27分钟)1.下面是某学生拜访自己的老师时的谈话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做修改。
老师,好久不见,作为您的高足,今天我特地从府上拨冗来看望您。
您的大作《远航》给了我很多关于人生的启示,我已惠存。
我未来的路还很长,请您多叨教,使我能够满怀激情,少走弯路,扬帆远航。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而“__________________”不是韩愈所说的老师。
(2)韩愈在《师说》中引述孔子的行为和言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出学高为师的结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进学解韩愈国子先生..,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晨入太学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教案

师说【学习目标】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上一课,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
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以“吉林油田高中‘公案’”及“‘名师出高徒’与‘高徒出名师’两者关系”展开讨论。
教师要主导讨论集中于“师生”之辨证关系及“师”之重要性上。
(幻灯1)引导进入课题。
(幻灯2)二、文体常识学生回答关于“说”的知识,解题。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 拮据./拘.泥蟠.桃/幡.然悔悟择.菜/择.师而教B. 庸.俗/雍.容须臾./阿谀.奉承解.惑/解.甲归田C. 谄.媚/诬陷.巫.医/占卦卜筮.经传./千古流传.D. 郯.子/啖.食贻.误/百战不殆.句读./百读.不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现代汉语常用字音的掌握。
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项”,题中,A项,分别读jū/jū,pán/fān,zhái/zé;B项,分别读yōng/yōng,yú/yú,jiě/jiě;C项,分别读chǎn/xiàn,wū/shì,zhuàn/chuán;D项,分别读tán/dàn,yí/dài,dòu/dú。
答案为B项。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 古之学者..必有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古今异义词现象,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 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 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 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 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
10-2《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附练习+答案)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故称昌黎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先后任节度使判官、监察御史。
因上书言免徭役赋税,被贬为阳山令。
宪宗时,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升刑部侍郎。
因劝阻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
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历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等职。
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韩愈以复儒学为己任。
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俪文风,提倡散体,领导了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语言巨匠之一,对古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韩愈要求文章写作要语言独创和“文从字顺”。
他的诗歌有以文为诗的特点,亦能自成一派。
有《韩昌黎集》。
文章解读《师说》这篇论说文,是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发的。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此文的写作背景时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可见,韩愈写这篇文章体现了极大的反抗错误潮流的勇气。
文章开篇立论,第一段正面提出从师之重要、师之作用以及从师之道等论题。
“学者必有师”“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传道、受业、解惑”阐明了师之作用。
不以贵贱少长为准,而以闻道之先后和“道之所存”为本,是从师之道的基本原则。
作者以干脆利索的语言,提出了这些论点,句句言之有理,语带感情,体现了极强的逻辑力量和感情力量。
又间以有力的反问句式,显示了咄咄逼人的气势,使文章具有不可反驳的特点和巨大的说服力。
第二段以破论为主,先慨叹师道之不传,再逐层批驳当时流俗耻于从师的错误风气。
在驳论时,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论证了从师或耻于从师,是造成“圣益圣”与“愚益愚”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比,使耻于从师之谬不言自明。
二是将为子择师与自己耻于从师进行对比,使耻于从师者的昏聩糊涂昭然若揭。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 师说》课件、导学案

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学问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道理,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理 论。 ➢业:学业。 ➢惑:疑难问题。 ➢受:同“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动词,懂得,明白。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孰:谁,疑问代词。 ➢惑: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道理:
读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 从师( cóng ) 读书( dú ) 不能(bù ) 传道( chuán )从容( cóng ) 老聃( dān ) 蟠( pán) 苌弘(cháng )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 )之 冉( rǎn) 潘( pān ) 长幼( zhǎng ) 须臾( yú ) 怡( yí )
第二段
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
出的中心论点。
此段分论点是: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取材于韩愈《师说》)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C.道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3.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4.用原文填空。
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篇目二师说课时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师说一、语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解析:选C C项,道:风尚。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或师焉,或不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选B A项,“受”同“授”;C项,“不”同“否”;D项,“知”同“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士大夫之.族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拘于.时,学于余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欲人之无惑也.难矣D.人非生而.知之者小学而.大遗解析:选C C项,都是助词,在句中舒缓语气。
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指示代词,这。
B项,介词,对于/介词,被。
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解析:选D A项,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
C项,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是故无贵.无贱C.吾从而师.之D.小.学而大遗解析:选C C项,“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他三项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概括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3.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设计1(侧重知识积累)【导入】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与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坚贞的品格;学过《马说》,韩愈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学过《捕蛇者说》,柳宗元抓住了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用对比衬托出赋税之毒,以显社会黑暗。
那么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说”吗?文体知识复习:“说”:在《文心雕龙》中作为文体和“论”并列,都是议论文。
“说”源自先秦游说,其特点乃是“喻巧而理至”。
刘勰说它不但“喻巧理至”,而且“飞文敏以济词”,往往是很智慧、很机巧地阐释一个观点。
一般的“说”,先借一个具体情境中的类比(如宴子使楚中的“使狗国者从狗门入”),或者一个比喻性的推理(如韩愈的《马说》、刘基的《说虎》),又或从类比性的故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引申出深邃的主题来。
今天,我们不“说”莲、马、蛇这一类动植物,而是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来看看韩愈是证明“说”师的。
【任务一】了解背景,初识文章活动1.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古文运动】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也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思想情怀1.惟古于词必己出。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2.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3.文从字顺各识职。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
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
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
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
《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二、时代大事古文运动发端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
“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
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师说》就是韩愈在这一时期写给弟子的赠文。
[情境活动]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三岁而孤,靠兄嫂养育成人。
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进士及第。
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遭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
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韩愈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与同学探讨,各抒己见。
答:参考答案:“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务驱动三常识博览·拓宽视野[资讯概览]一、文学常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
二、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例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3.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例如: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4.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一般由他人记述,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等。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5.师: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古人特别尊师重道,常把“天地君亲师”并列,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在古代,对老师的称谓很多,如师长、博士、祭酒、司业、学官、教习、教谕、西席、西宾、讲席等。
任务驱动四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文白对译][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句读.(dòu) 2.或不.焉(fǒu) 3.官盛则近谀.(yú) 4.郯.子(tán) 5.苌.弘(cháng) 6.师襄.(xiāng) 7.老聃.(dān) 8.六艺经传.(zhuàn) 9.李氏子蟠.(pán) 10.贻.之(yí)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成群地2.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尊师学习(3)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名师点拨]古汉语名词作一般动词的五种情况3.名词的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的人愚:愚昧的人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而耻.学于师以……为耻(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3)不耻.相师以……为耻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名词,道路(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6)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名词,主张,观点(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名词,道义(8)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动词,说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于(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不拘于.时介词,被6.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6)传其.①.道解其.②.惑者也①代词,指老师的②代词,指学生的7.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被动句不拘于时。
(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译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
3.状语后置句(1)生乎吾前。
(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乎吾前”后置)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人)。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于吾”后置)译文:哪用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3)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后置)译文: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省略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即“士大夫之族”)译文:(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
七、典型名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NO.1文本初读]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答:参考答案:①立:圣人无常师②今之众人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