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教化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对比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对比摘要: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比较春秋时期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我们可以对法律与道德的作用做一个对比,亦能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儒家法家德治法治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最动荡的一个时期,相应的在思想界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儒法墨道等各种学说先后产生壮大,其中儒法两家其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尤为巨大。
因此有必要加以对比研究,以为今日之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一、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概述(一)儒家代表人物法律思想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主张人治和德治,即依靠贤人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他们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相对轻视刑罚的作用。
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①.在儒家看来,经过礼义道德教育和感化,人们可以遵循统治阶级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秩序,成为守法的顺民。
而刑罚只能惩办犯罪行为于后, 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改变犯罪思想, 亦不可能真正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孔子尤为重视礼义道德对民众的感化作用,认为通过教育感化可以使人为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
孔子把德和礼作为本,把政和刑作为末, 即以德礼为上策, 以政刑为下策, 寄希望于通过德化和礼教来禁乱之所由生, 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
孟子继承了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 认为统治者应该依靠礼义道德教化进行统治.《孟子 尽心》上载: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①孝经 广要道章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意思是说良好的政令不及良好的教化更得民心。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期, 当时各诸侯国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刑罚十分严酷,除继续沿用奴隶制五刑外, 刑罚制度中还出现了车裂、腰斩、枭首、连坐、夷三族等诸多酷刑。
对此, 孟子从其仁政的思想出发,坚决反对统治者严刑峻法、滥杀无辜, 提出了慎刑戒杀的省刑罚主张, 认为“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试述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有两点:
1、重典治国,明确重刑主义。
2、“明礼以导民”,强调礼义教化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以元代灭亡为鉴,十分注意总结历代的统治经验,对封建法律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
朱元璋极力主张“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使大权归于朝廷,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极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正由于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立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刑乱国用重典”,所以在编制大明律时,朱元璋虽然表示同意丞相李善长等人的建议“今制宜遵唐旧”,但实际上是用重刑思想来指导他们的立法工作。
明太祖的重刑思想在明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中是贯彻始终的。
大明律制定以后,各朝皇帝根据阶级斗争的需要采用颁发皇帝诏令的办法作过某些变通,但基本原则与精神实质并无更改。
明初虽然采用重典来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但并不放弃礼义教化的欺骗手段。
在颁布大明律时,朱元璋明确指出“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这就是说,对一般人民用儒家的礼义来教化,使之放弃反抗斗争,自觉地遵守封建社会秩序。
对不听教化而决意反抗的“顽民”,则用法律强制手段来镇压,以消除对封建政权的威胁。
统治者认识到专用刑罚只能取得一时的社会稳定,教化才能达到长治永安。
浅谈荀子的礼法思想

浅谈荀子的礼法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诸子百家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的哲学应运而生,成为哲学思想领域重要的代表之一。
他通过继承、发展和修正儒家的“礼治”和法家的“法治”,使儒法统一,提出了“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荀子之“礼”区别于儒家的“礼”。
儒家的“礼”是为了维护世袭制、宗法制的;而荀子提出的“礼”是用来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的。
其“法”也不同于法家的“法”,法家的“法”主张严刑峻法、暴力镇压,而荀子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提出“法者,治之端也”的政治观点。
荀子的礼法思想开创了哲学思想的新篇章,对于当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荀子礼法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内容,进一步探寻荀子“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标签:儒家荀子礼法思想礼法并重一、荀子的礼法思想产生根源1.荀子礼法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1.1生产力发展的经济需要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是生产力水平却得到了迅速发展。
冶铁技术的进步,促使了铁制农具及牛耕方式的推广,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改变了传统的集体劳作方式,井田制逐渐瓦解,至战国末期,土地私有化已普遍存在。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进步,小手工业和商业逐渐繁荣,古文记载:“农夫不荆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孜栗。
”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同时,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基础。
1.2社会结构变化的政治需要周王室衰微,西周所确立的宗法制逐渐崩溃,各路诸侯纷纷自立门户,天下之争更加剧烈。
《史记》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此时,奴隶的奋起反抗加速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灭亡,而土地私有化及大商人通过买卖交易形成新的大地主阶级。
新兴的地主阶级拥有大量的土地,而原先的奴隶冲破束缚与他们形成新的依附关系,使得他们不再满足经济上的富有,开始向政治地位迈进,逐渐成为政治的主导者。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

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特点及意义荀子孝道思想以“性恶”为起点,以“隆礼”、“从义”为核心,以社会规范高于家庭规范为要求,以强调外在师法的他律作用和反映封建大一统社会逐渐形成趋势为特征。
荀子认为,孝是遵循外在社会规范礼义的结果,也是圣王、君主教化的结果。
可见,荀子“礼义之孝”涵盖了内外两个方面。
荀子的纳孝入礼,强调将外在客观的伦理规范内化为人的理性自觉,是对孔孟“德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大一统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荀子“礼义之孝”的内容(一)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荀子·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人群内部之所以存在生存争斗,是因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好利、嫉妒、憎恨、贪欲之心,有喜欢声色的自然欲求。
所以,如果顺人之本性而放纵,那么就会出现争斗抢掠的暴乱。
这里,荀子以官能的欲望流弊及人的自然本能欲求来说明性恶。
荀子既主张性恶,那么善又如何可能呢?《性恶》篇接着称:“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由此可知,一切的善源于圣人、君主化性起伪的结果,是外在道德规范制约和内化的结果。
故在荀子这里,作为百善之首的“孝”亦是来源于圣人或君主制定的外在道德规范的“礼”.所以,荀子孝道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强调从礼从义,即“以礼义事亲谓之孝”.(二)以“隆礼”为核心荀子既主张性恶,那么“孝”就不由内发而需靠外在道德规范的“礼”产生;同时,通过“礼”这一外在道德规范来对“孝”引导、规制。
孝借助“礼”来表达相应的自然情感,而“礼”本身也体现出孝之德性,二者相伴而生,缺一不可。
1.孝与礼荀子“礼”的范围广大,包含外在道德规范的“礼仪”与内在精神的“礼义”.《荀子·大略》曰“: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填空

《中国法律思想史》填空题、选择题单选1.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
2.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殷商)。
5.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
7.西周的王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
8.主张用贤能,并创立“三选”制度的是(管仲)。
9.春秋时期,(子产)提出为政“宽猛”的主张。
10.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案是(无为而治)。
11.(商鞅)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12.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13.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李斯)。
14.(董仲舒)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
15.《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6.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嵇康)。
17.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
18.为尽量避免冤狱,明确规定地方无杀人权,首创“九卿评议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19.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唐律疏议》)。
20.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势)。
21.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
22.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
23.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王守仁)24.(王夫之)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
25.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26.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重刑)27.“立法以便民为本”是(丘濬)提出的主张。
2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王安石)29.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儒术)30.魏源的变法主张是“(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荀子教化思想研究

摘要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
在礼制窘境的历史环境下,荀子游学于稷下并兼采众说,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化思想体系。
荀子以“天人相分”和“人性恶”的观念作为其教化思想的逻辑基础。
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论点,分离出人的自由意志,进一步强调人性成于自然且顺势则恶的思想,并阐发了“化性起伪”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荀子建构思想基础之后,继而主张通过礼义的道德教化加以治性,并将礼教视为核心,使其与乐教相结合,共同作为教化当中的主体内容。
在教化的实施因素中,荀子指出施教者的标的作用以及受教者的积微至大,同时也注重环境对教化的渗透影响,旨在以尊师、勉学之道辅以礼乐之教化。
以上包括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依据、主要内容、方法途径的体系建构,蕴含着荀子对于君子人格及平治安人的最终依归。
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有利于更好的把握荀子教化哲学的思想。
关键词:荀子教化思想天人相分人性恶礼乐教化IAbstractMaster Xun is a Confucianism representative at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falling moral ethics, Xun learning in Jixia academy and incorporated the strengths of the multitudinous ideology, build system for enlightenment ideology consummate. Xun, using percept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the theory of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 as the logic basis of his ideology of enlightenment. Xun puts forward the argument of heaven operates with constant regularity, free will is isolated and emphasise that human nature is originated from nature and give way to one's nature desires could be turning evil, he also to elucidate feasibility of transform one’s nature and initiate conscious activity. Xun established a basic then proposal that through moral enlightenment of rite to change the human nature, and treated rite as the core of enlightenment, in conjunction with music to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enlightenment. The factor of enlightenment implement, Xun point that teachers’example and effect of accumulation, emphasize circumstances seep of of enlightenment, the purpose of that put honor on teachers and accumulated intellectual to enlightenment of rite and music. Based on the above thoughts of forming background, basis, primary coverage, factor to construct the system, for the purpose of to be Junzi and peace. It is benefit to study this kind of problems for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system of the 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of Xun.Keywords:Master Xun Enlightenment ideology Distin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Theory of the evil of human natureEnlighten by propriety and musicII目录第1章引言 (1)1.1 选题缘由 (1)1.2 文献综述 (2)1.3 研究方法 (5)1.4 教化释义 (6)第2章荀子教化思想的形成渊源 (7)2.1 礼治窘境之时代背景 (8)2.2 稷下学宫之个人经历 (9)2.3 晚周诸子之思想影响 (10)第3章荀子教化思想的基本依据 (14)3.1 荀子教化思想的天人观依据 (14)3.1.1 天之自然义:天行有常 (14)3.1.2 天人相分义:天生人成 (16)3.2 荀子教化思想的人性论依据 (18)3.2.1 顺性之本而恶起 (19)3.2.2 化性之伪而善生 (22)第4章荀子教化思想的整体理路 (25)4.1 荀子教化思想的主体内容 (25)4.1.1 礼教主别异 (25)4.1.2 乐教主合同 (31)4.1.3 教先而法后 (34)III4.2 荀子教化思想的实施因素 (35)4.2.1 外授:师法之教 (35)4.2.2 内修:积微之学 (37)4.2.3 环境:渐染之慎 (39)第5章荀子教化思想的现实旨归 (41)5.1 教立君子以修己 (41)5.2 化顺庶民以安邦 (44)参考文献 (47)致谢 (50)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1)IV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 选题缘由(一)选题来源中国哲学的研究向来是以训诂考辨与义理探究为前提,进行对世界的诠释、对本原的追溯、对方法的探求、对知行的理解,以及对价值的判断。
中国法律思想史在线考试答案1

《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模拟作业练习(1)一、判断正误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实现和以宗法为核心礼治思想。
(√)2、“祀”与“戎”是奴隶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
( ×)3、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朝、盛行于商朝、动摇于西周。
(√)4、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制。
(√)5、“明德慎罚”的思想是纣王提出的。
( ×)6、我国古代先民的法律观念主要从“刑”、“法”、“律”、“礼”四个字上得到反映。
(√)7、儒家是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8、”民贵君轻论”是孔子提出的。
( ×)9、礼法关系是研究、把握儒家法律思想的前提和基点。
(√)10、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思想是儒家法律思想。
(√)11、韩非是先秦法家特别是晋法家法律思想的集大成者。
(√)12、秦始皇是以儒家的法律思想为指导,以武力统一六国的。
(×)13、“缘法而治”即“依法治国”是先秦法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14、“刑不至君子”是贾谊的主张。
(√)1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建议。
(√)1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是以新儒学法律思想为基础的。
(√)17、春秋时期的革新家中,子产代表了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新封建贵族。
(√)18、荀况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19、法家中法、术、势的集大成者是慎到( ×)20、《唐律疏议》阐述德刑关系的言论是刑、礼、道迭相为用。
( ×)2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德主刑辅。
( ×)22、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家是荀况。
( ×)23、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24、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管仲。
朱元璋的治国理念

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及自己人生阅历的影响下,根据现实的需求,形成了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治国思想把以民为本作为核心,把礼仪教化作为重点,把官德建设作为关键。
朱元璋以德为本的思想强调道德教化,他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厚德是人立身的根本,只有德治才能国固人安,他说:“人者国之本,德者身之本。
”一、以民为本为核心明太祖朱元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把百姓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以民为本成为他以德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曾强调:“民者,国之本也”。
朱元璋特别重视安民养民,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奉天安民养民,民安则国安,曾言:“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朱元璋坚持安民养民,反对劳民伤财,批评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他认为人君就应该清心寡欲、勤政爱民,不做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使百姓辛勤劳作,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生活。
朱元璋强调敬民,他每次看《尚书》到“敬授人时”,经常感叹后世的君主不能敬天爱民,他们意识不到民与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轻视百姓的利益,他感叹道:“古之帝王视民何尝敢轻!故致天下长久者以此而已。
”朱元璋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勤政爱民、忧民。
朱元璋说:“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爱民。
”他认识到要想使天下如之前大治之世一样,必须要爱民。
朱元璋一生勤勤恳恳,为百姓谋取利益,他“常以勤励自勉”,他心存百姓,忧思民事,天没有亮就起床办理政务,或者半夜披衣而起,处理事务,就是为了第二天天一亮就派发出去,能够及早的处理。
他回忆到:“未旦即临朝,哺时而后还宫。
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笔记,待旦发遣。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办公,批阅公文直到深夜,没有休息,没有假期,也从不讲究调剂精神的文化娱乐。
二、礼义教化为重点明太祖朱元璋用礼义教化来贯彻自己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他把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天下的事情有轻重缓急,但是教化必须优先,尤其是在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时候,他说“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义教化的作用
礼义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家庭价值的传承
礼义教化是一种传统文化,它融合了各种具有代代相传的礼节习俗。
它倡导“仁、礼、义、智、信”的道德要求,阐明了“仁义、礼仪、智慧和诚信”的家庭核心价值,加强家庭凝聚力,增强了家族荣誉感和尊严感,在传承家族文化、家庭价值观念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认识社会规范
礼义教化中也包括对社会规范的认识。
它倡导一切行为都要遵守社会公德,唤起人们社会公德意识,坚定自律自信、自觉尊重别人的意识,积极推动社会正常运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把分配资源的权利最大化地放在社会的可控范围内,从而构建一个健康、平等、公平、温馨的社会氛围。
三、适应社会发展
礼义教化使社会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加强了个人、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把族谱记载的人物传承了下来,使文化发展更加活跃,把浦纳的古老文化完整传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体系。
总之,礼义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家庭的建立,个人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意义。
它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