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观后感100字范文(精选6篇)
《红旗渠》观后感14篇

《红旗渠》观后感14篇《红旗渠》观后感1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
6公里,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平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
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观后感211月15日下午,林州三小北关校区组织全体师生来到京新好莱坞影院,观看了最美奋斗者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
这既是一次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德育活动,也是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部分。
影片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岁月,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整个过程,全体师生目不转睛,多次为影片中的感人镜头赞叹流泪。
的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牢牢把握其精髓要涵,成为奋勇争先、无私奉献的实践者,同时,也期待孩子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自立、自强,勇敢向前,永不言败!《红旗渠》观后感3最早知道林县红旗渠,是在初中的时候,历史书上有一段关于红旗渠的文字,面对干巴巴的文字,那时红旗渠给我的印象并不深。
今年夏天,我跟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先进精神助力十三五”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林州市。
经过几天的调研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对红旗渠有了新的认识。
7月13号,队长决定让队员们观看《红旗渠》影片,结合影片理顺自己近几天来对红旗渠精神的思路。
看完《红旗渠》这部影片,我认为这么一部拍摄于xx年多前的老影片,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观后感1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近日,由导演李正伟所执导,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院线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正在热映。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愿经历冷暖,仍心存炽热。
观看完电影后,心潮澎湃,五十年前,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林县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风险,甘顶巨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修渠,这是何等豪气、何等硬气!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几次落泪,大荧幕上听到熟悉的林州话落泪;冯技术员身体倒下的一瞬间落泪;林州市副市长李红蕾大雨天带领抢险队搜寻失联老人和孩子时的动员讲话落泪;一个个年轻的志愿者不顾生命危险,争先恐后在林州的小无人区搜寻时落泪;三位雪鬓霜鬟的老人在大雨天不顾一切维修被堵红旗渠时落泪……感动的瞬间有很多很多。
一位英雄的共产党员,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抛开了修渠、抛开了进度,只为了“生命无价”那个初心。
在当代,李市长在别人说你是领导你别上鹰见愁时,她坚毅地说出了:“生命无价,共产党员就意味着对百姓的奉献和牺牲。
”正是不忘人民这个初心让两代共产党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民的生命,老书记的泪水、李市长的坚毅让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对林州这片土地热烈的爱!”新时代的红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献和牺牲!作为红旗渠的传人,我将继承先辈们的精神,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承好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观后感2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终于出炉,可以逐级进行审核了!许多关注红旗渠精神传播的朋友们期盼电影《归来仍是少年》早日上映,拍一部红旗渠电影也确实是很多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实现了。
作为一名林州人,及《归来仍是少年》的总编剧,我了解红旗渠,知道红旗渠需要用生命去书写,电影也需要带着感情去拍摄。
红旗渠观后感

红旗渠观后感红旗渠观后感(通用23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红旗渠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观后感篇15月4日,雨后天晴,艳阳高照,我们项目部组织参观了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通过这次亲身实践活动让我们贴身感受到了林县人民伟大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据林县县志记载:从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514年中,林州曾发生自然灾害一百多次,大旱绝收达三十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彻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1960年经林县县委研究决定:截断漳河,劈开太行,引漳入林,这是解决水资料的根本措施。
而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时期,县委县政府便动员全县10万民众硬是靠一纤一锤,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了全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在"红旗渠"纪念馆中珍藏着大量珍贵文物和史料。
我们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幅场景:一位老汉双膝跪地,双手向天,似向苍天求救,老汉身后,放着一副空空的水桶和一根被压弯的扁担,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发生在"桑耳庄"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位杨老汉,刚刚取了个如花似玉的儿媳妇,在大年三十一大早,杨老汉就挑着水桶到十里以外去挑水,井边挑水的人,队伍排得如长龙。
好不容易,杨老汉打上水赶回家中,儿媳心疼公公,急忙去接,一不小心,两桶水打翻在地。
儿媳望着洒在地上的水,泪流满面。
她知道,没有了水,这个年就过不成了。
公爹安慰她说:明天咱去邻家借水过年。
红旗渠观后感小学生100字作文

红旗渠观后感小学生1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红旗渠观后感小学生100字作文篇1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曾多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小时候也曾看过《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其电影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被人们传唱至今。
8月10日我行重新组织观看了《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再次激起了我对英雄先辈的崇高敬意,再次被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深深感动,再次对“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年,我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我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
积极想办法、跑门路。
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个山头,架设了个渡槽,凿通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我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艰苦的岁月,辉煌的历史已经逝去,然而,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大潮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依然给我们很多感慨。
其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
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
当年,如果我县人民不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一味地靠天吃饭,林州的发展会是今天的样子吗?当年我县人民通过科学论证,大胆的决定,加上不怕吃苦“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充分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
联想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要创新思维,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其二,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1一个人活着,需要一种精神;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一种精神;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撑。
在观看了纪录片《红旗渠》后,把学习“红旗渠精神”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作为干部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更容易反思自己、检查自己、激励自己,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实的成效。
我们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党一起创造了这个奇迹。
为了更好地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好,我结合自己观看记录片《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的重要性,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是很受触动。
通过观看记录片《红旗渠》,使我很受触动。
一幕幕触动人心的情景,一个个无私奉献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笔者面前。
当年,新华社社长穆青在施工现场采访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民工时,穆青被眼前这位残疾人的一句话触动了。
这句话就是:如果问我为何要修建红旗渠,我就是怀着报恩的心在修建红旗渠。
面对艰巨的工作任务、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们的劳模怀着报恩的心态去工作、去付出、去奉献。
他讲的“报恩”就是报答党和人民的恩情,报答社会的恩情。
一个农民讲的报恩很朴实,也很真诚,而作为我们党的干部应该受到更深的触动,应该深刻反思:我们是抱着感恩的心在干工作、在生活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个考问。
一位领导曾经讲过,共产党没有亏待了我们,我们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昧着良心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二是很受启发。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这使笔者感悟到,临泉县民政工作没有艰苦奋斗和埋头苦干的精神,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的局面。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精选6篇)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精选6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1观看了康宁导演执导的电视剧《红旗渠》,林县人民在大灾大旱的环境下,那种敢想敢干敢成热火朝天的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深深震撼和折服。
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伟大的壮举给了我很多感触。
我们要有“敢想”的精神。
对于单位当前机构改革完成,正是处于面临着职能转变、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单位同时挂牌有中央、省、市三级防汛物资,放眼整个西南片区在硬件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有相当的优势,如何把优势转化为对外看齐的新标准、对内建设的新动力,这是所有干部职工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运营管理标准,提升现代化仓储管理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切切实实的一道难题,要树立跻身全国前列的优秀防汛仓储单位为目标才是我们发展和成长的动力。
我们要有“敢做”的魄力。
一个单位在树立正确的目标后,更要有身先士卒的带头人和领头羊,现在很多干部职工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工作,“只要不犯错就是最大的成功”是很多人所思所想,也恰恰是导致单位很多工作进展缓慢甚至胎死腹中的原因,年轻人工作没有动力、活力,单位就是死气沉沉一片,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要肩负起冲锋人的角色,有困难我们上、有危险我们抗,只有敢于拼搏勇于担当才能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来。
林县人民用壮举激励着我们,把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变成了现实。
当代的我们,在汲取前辈力量的同时,更应该奋发图强,站好我们这班岗,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电视剧红旗渠观后感2最近看到很多去红旗渠参观的新闻及报道,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找了一些书籍,参观了一些视频,网络了查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些实质东西,让我深受启发。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5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34篇)参观红旗渠观后感 1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
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
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
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
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
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
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
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
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
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
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范文(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旗渠》电视剧观后感1距观看《红旗渠》电影已经过去两周多时间了,那些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深深震撼和折服。
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
积极想办法、跑门路。
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到了今天,仍然给我很多感触。
林县人民如何自力更生?靠的是林县人民一股子拼劲,林县人民有“敢”的精神,“拼”的劲头,要想战胜困难、爬坡过坎,就要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是一句口号,要身体力行。
畏难怕事,一事无成;敢想敢干,才能成功。
红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现在实施起来都让很多人感觉重重困难,感到“压力山大”。
林县人民却能够历尽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攻坚克难,最终实现第八大世界奇迹。
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走着看”的观望态度,就没有了红旗渠,也就没有了人生事业的长足进步,生活很难有激情、火花。
对于我们当前,地勘单位而言,正是处于面临着职能转变、大有作为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市场萎缩、爬坡过坎的攻坚难关。
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交织。
我们大家不能随波逐流,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市场开拓、拼抢项目、账款回收等工作上,迎难而上、矢志奋斗、不懈进取,才能在这个地勘经济新常态中,逆势而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渠观后感100字范文(精选6篇)红旗渠观后感100字篇1 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世界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知道历史上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想的。
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须做的事情。
为了一担水,有些人需要半天甚至半天的劳动力。
曾经为了争夺河水和井水而引起的武斗在这里并不少见。
面对这种情况,林州人决定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
但是,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中,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面临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
但是,英雄林州人民实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对林州人的这种精神也感到钦佩。
最令人震惊的是青年洞的开凿。
青年洞是600米以上的隧道,在悬崖绝壁开凿。
太行山像钢一样坚硬的石英砂石,一锤子下来,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以想象青年洞的开凿有多困难。
但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山里挖出了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英雄模范人物。
危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悬崖上挥舞秋千,多次挥舞,进入虎口,除了危险的石头,放置自己的生命。
此外,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吴祖太母病故时,他还在施工现场。
他怀了六甲的妻子,舍弃自己救人牺牲了。
不久,王家庄隧道工程塌方,当时罕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尸骨也永远存在于太行山。
像任羊成、吴祖太这样的英雄人物还很多,也有很多英雄的红旗渠的孩子,今天可以看到被视为奇迹的红旗渠。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人总是有点干劲,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越是需要力量的支持,就越能磨练红旗渠精神那样顽强的红旗渠人。
我们党辛苦奋斗创业,辛苦奋斗成长,成就伟业。
没有艰苦的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局面。
身临其境地参观红旗渠,更深刻地理解红旗渠艰苦卓越的精神,使我更坚定共产党的信念,抛弃不良拜金主义和乐趣主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高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红旗渠精神联系自己,作为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时,面对诱惑时,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榜样,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我完善、勇于奋斗的精神。
作为共产党员,要时刻记住党员的身份,严格控制自己,对人宽广,时刻发挥模范的领导作用,爱岗位敬业,无私奉献,使红旗渠精神永远活在心中。
红旗渠观后感100字篇2 红旗渠就像玉带,蜿蜒曲折,流入太行山的悬崖绝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
光岭秃秃的山头,缺水如油。
豪门逼债,穷人日夜忧愁。
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国内山水少,居民苦,土薄石厚,挖井无泉。
每次干旱,居民都在等待水,有十几里外的人在取水。
老弱的女孩抱着瓮罐,远道取水,人畜疲劳。
林县的历史书记录了长期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和贫困。
老中国林县人民面临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有多大?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指导下,多年来,在太行山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建设了被称为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震撼山岳,勇敢地哭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造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为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生存,跨越两省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自然,重建山河,这种伟大的壮举,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勇气,真正体现了共产党的心系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寻求福利。
带领林县人民战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
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了世界奇迹。
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感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感动了,情操被陶冶了,斗志被鼓进一步升华。
作为税务部门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的重要时刻,更不能放松,辛苦耐劳,以身作则,以信念和实践精神投入优先活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党员发扬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
自1949年建国以来,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最美的书记。
他们中,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县委书记好榜样焦裕禄、荒山绿,头发白全国敬业奉献榜样杨善洲、新时代县委书记榜样王伯祥……古有都江堰,现有红旗渠,古有李冰,现有杨贵。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现代第八大奇迹。
这只是开创人类奇迹,当然这只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利益。
但是,这并不简单,只是给人们带来利益的水中工程,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我完善的真实写照。
往前走,看不见头;往后走,看不见尾巴;抬起头,是陡峭的石墙;俯首,是无尽的深渊;脚下清澈的水。
这正是被称为人造天河的红旗渠。
挖地尽石,挖井无泉。
林县志上只写了八个字,写了当地人追求水果的悲惨记忆。
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作为县委书记的杨贵下定决心说:无法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我杨贵一生不离开林县!杨贵先士兵,遇到危险领先,带领平民开创幸福的未来。
在杨贵的领导下,全县人民拧成绳子。
10年来,遇到山洞,遇到沟桥,1969年7月支渠辅助工程全面完成,无论如何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1个渡口,挖掘211个隧道,建设各种建筑12408个,挖掘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红旗渠修通后,林县全县摆脱缺水困境!毛主席对兴修水利的杨贵赞不绝口。
周总理称赞红旗渠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长期新鲜,永远不会过时。
红旗渠观后感100字篇3 星转斗移,岁月沧桑。
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45年。
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
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
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
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
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
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
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
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十年,终于建成竣工。
“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工程的过程。
兴水符合林县县情,兴水就是为林县父老乡亲办实事,兴水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群众从兴办水利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从而更加热爱党,党指向哪里,群众就干到哪里。
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
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无畏,创造性地工作,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旗渠观后感100字篇4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20xx年9月7日至10日,根据局党委安排,全局党员干部一行18人赴河南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林州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旗渠考察学习。
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一、赏山水精品,抒凌云壮志。
9月7日清晨,于朦朦秋雨中,我们登上了北去河南的旅游大巴。
窗外晨雾缭绕,车内却是暧意融融。
全体党员干部重温了考察学习注意事项,随队领导也再次明确了此行的目的和要求。
车行六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参观的第一站——云台山风景区。
云台山地处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以独具特色的“北方岩溶地貌”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同时又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六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还有亚洲落差最大的瀑布——云台瀑布。
当天下午,我们就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景色秀美的红石峡。
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誉为“自然界山水的精品”。
谷里分布着众多景观,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
两侧高山耸立,景色宜人。
8号上午,我们又游览了风景画廊潭瀑峡(俗称小寨沟)。
潭瀑峡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而著称。
整个峡谷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故得雅号:“潭瀑川”。
下午,我们来到了茱萸峰。
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8米,是云台山的主峰。
相传,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即于此峰有感而作。
我们很多同志不顾辛劳,一鼓作气,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了茱萸峰顶。
伫立峰顶,极目远眺。
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不禁使人心旷神怡,充分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云台山以山称奇,以水叫绝,风光秀丽,景色如画,的确让人留连忘返。
通过云台山考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水库旅游经济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