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物到关系——谈禅茶经营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中国茶道与禅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茶的煮、沏、闻、品的过程,融入了禅宗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在禅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传统。
茶道起初是贵族阶层的享受,后来逐渐普及至庶民,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道的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的选取、煮茶、沏茶、品茶以及茶具的使用。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煮茶的方法,更包含了精神修养和审美追求。
二、禅文化的发展与影响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佛教,并在中国得到发展和演变。
禅宗强调内心的静默和思想的超越,主张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达到对真理的领悟。
禅宗对于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也对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此时此地的真实体验,茶道的沏茶过程与禅宗的禅修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茶道的煮、沏、闻、品的过程,人们可以沉浸在当下的完美状态中,感受茶香的芬芳,体验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三、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茶道与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哲学、内涵和形式上都有相通之处。
茶道强调此时此地的真实体验,与禅宗的“只此一念”的理念相符。
无论是禅宗的冥想还是茶道的品茶,都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静默。
在茶道中,沏茶的过程需要专注和敏锐的感受,与禅宗中的静思观想相似。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体验到茶香悠扬,味道醇厚,这些又与禅修中的内观体验相呼应。
茶道的独特氛围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感受当下的美好。
四、茶道与禅文化对个人的启示茶道与禅文化的结合为个人的成长与修养带来了启示。
茶道需要人们在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细致入微地感受每一个细节。
而禅宗也要求人们保持专注,清除杂念,专注于当下。
通过茶道与禅修的结合,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谦逊之心。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相融的方式。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历史茶与禅的关系是什么晶茶的环境宜清、宜静、宜闲、宜空,而不宜过雅。
徐渭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静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双烟。
”不过这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环境,似乎过于雅致,而难达禅宗论道“自心是佛”的空灵之境。
不若以茶的本性来论说来得贴切:冷静、思索、理智。
这和禅当下得到宁静的思想宗旨也是一致的。
品茶是一种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与禅也的确有着一种浓稠得剪不断化不开的千丝万缕的情结。
我们不妨静下心,暂且从一天的喧嚣中解脱出来,让心灵步尘赵州和尚一并“吃茶去”。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在日的兰溪道隆门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入宋求法,成淳三年(1267年)辞山归国,带回中国茶典籍多部及径山茶宴用的茶台子及茶道器具多种,从而将径山茶宴,中国禅院茶礼系统地传入日本。
到了16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在饮茶中得到美好的韵律、精神开释。
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接起来了。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高度。
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在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教、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说由此产生。
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
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安谧。
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从而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在民间茶礼方面,由于宫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它对佛教影响也很大。
禅茶在生活中的运用

禅茶在生活中的运用
禅茶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强调“抱朴守静”,注重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禅茶不仅是一种品茶的方式,更是生活中的一种修行。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禅茶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提高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活品质。
首先,禅茶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各种事情而忙乱、烦躁,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
而饮茶的过程需要专注、沉着,这可以使人们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
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静下来,呼吸变得缓慢、深沉,这有利于心理的调节。
同时,茶叶中的成分对人体也有积极的影响,茶叶中的茶多酚等成分可以促进人体神经系统的舒张,使人的身心状态更加平静。
其次,禅茶的运用可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
禅茶不仅仅是品茶,更是思考的过程。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人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茶叶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物,我们可以从茶叶上领略到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同时,茶道中还有很多与人生相关的哲学思想,如“心静自然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等。
这些思想都可以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升华。
最后,禅茶的运用可以培养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品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品茶的过程,从外观、香气、味道等各个方面来细细品味,这可以提高人们的品质,让人们学会欣赏和感受生活的美好。
同时,在品茶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顺便了解茶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这有助于增长我们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禅茶可行性分析

禅茶可行性分析禅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修身养性理念,在当今社会中备受追捧和喜爱。
禅茶作为既有禅宗思想又有茶道文化的结合体,其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禅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根深蒂固,人们对茶的喜爱已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而禅宗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因此,禅茶作为两种文化的结合,自然会吸引到广大的茶和文化爱好者,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其次,禅茶对身心健康有益。
禅茶注重内心的安静和专注,通过沉思和冥想的方式来净化心灵。
茶叶本身就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能够帮助消除疲劳和焦虑,增加人的精神力量和自我调节能力。
禅茶在茶道中强调养生之道,注重茶的选择和煮茶的技巧,通过茶与人的交流和沉浸式体验,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
随着现代人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禅茶的理念和方式将会更加受到欢迎。
再次,禅茶可以成为一种有益于社会和谐的文化形式。
禅茶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互动和共享,在茶道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培养了人的情感和沟通能力。
在品茗、斟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茶的美味和心得,增进感情,培养友谊。
此外,禅茶的修身养性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调适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对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禅茶还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承手段。
目前,茶文化和禅宗思想正在逐渐被现代人遗忘,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也在下降。
通过推广禅茶文化,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促进茶文化、禅宗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禅茶的传统工艺和文化仪式可以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通过加强对禅茶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总之,禅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身心健康有益,有益于社会和谐,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传承手段。
因此,禅茶在当今社会是具有可行性和发展前景的,通过加大对禅茶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将禅茶带入更多人的生活中,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影响。
浅谈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

浅谈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文化。
”琴、棋、书、画、诗、酒、茶”文化曾深深烙印在历史文明之中。
时移世易,在人们对文明越来越重视的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其中,茶作为起源于中国的古老饮品,沿着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的诸多国家,受到当地人民的关注和喜爱,早已深深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茶在经历悠久的传播与发展后,早己不局限于物质依存,而进入了文化和精神的层面,形成了茶文化。
追本溯源,饮茶之风的出现和盛行,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慧能禅师将中国本土的道家与儒家的文化融入了从印度而来的佛教之中,诞生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新佛教教派—禅宗。
而禅宗又将原本只是作为佛教修行的少量醒神之物-- 茶,进一步推广开来,因其清淡、虚静、疗养等品性,日渐得到禅宗教众的喜爱。
标签: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辨析引言就研究现状而言,茶禅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却难以跟上实践的步伐,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建构,导致茶禅文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理论基础,难以实现更好的应用。
因此,在开发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深化茶禅文化旅游研究成为本文的重点,对进一步丰富茶禅文化旅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与特征。
1.1产品内容。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1.1环境要素。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禅茶,茶中参禅,禅中有茶_人生感悟

禅茶,茶中参禅,禅中有茶_ 人生感悟在西方,论起咖啡文化,总是一套,又一套。
而中国,论起茶文化,更加渊源颇深。
茶,又和佛教的关系密切。
似乎,参禅、悟道,都和茶休戚相关。
一杯茶,用什么茶叶、水、套杯,都极有讲究。
紫砂、陶瓷、青竹,不过试着列举一二,权作参考。
紫砂,最为推崇的一种,茶味,也更为浓郁。
陶瓷,也是瓷杯,佛教中常用的一种,取谐音“慈悲”,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
品的是茶,体的是境。
青竹,多了一点点木拙的意味,茶叶中,也多出一点点竹叶淡香。
凭添一分素洁、志向。
当然,也不是我要说的,只作为一个简略的介绍。
即是禅茶,首先,要境。
不只是外境,还有心境、人境。
外境,不外乎周围的环境。
身处在闹市,或是茶馆,人身煕杂,品的是茶,外境却是嘈杂,不能说不好,却是下品,体的是浊世浮生。
而竹林、方外,不是说不好,只是不到境界,不过是浪费时间,和一壶茶。
心境,一个人的境界,他心中是什么境界,他品出来的就是什么茶,一个莽夫品出来,只是一杯大碗茶,消暑解渴。
一个大师,是禅意。
茶叶的品相到茶水冲泡、茶叶的浮沉,都是禅,却不可说。
不同人的参禅,意也不同。
人境,是和你一起品茶的那个人是谁。
和不同的人,境也不同。
和寻常人相伴,品的是茶,参的是生活、琐碎。
和道合的人相伴,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心领神会。
参的也不是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透。
和大师,或是有修性、修心的人,参的才是禅。
茶道,也是禅道,三者兼具,才是禅茶。
禅茶,讲究的是在品茶中参禅,借茶喻禅。
怎么以茶论禅,在与人境。
伯牙遇子期,或是对牛弹琴,不外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茶,一杯茶,参和悟在心境,也在外境、人境。
心境明彻,外境市井喧嚣,人境愚拙,不过是一次品茗,品的是茶,听的是家常,赏的是世态百像。
既不是禅,也不算禅茶。
禅,与意境相通。
茶,与水和茶叶相宜,所谓得水活。
禅,既不是单独的禅定、参禅,茶也不是单独的品茗、思境。
须是茶中有禅,禅中带茶。
一杯茶,从器皿、火候、茶叶、水,都有不同。
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

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在日本文化中,茶文化占有极大比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茶道。
而禅宗的思想是茶道的主流。
禅宗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纯化。
这种纯化,在禅宗那里是靠对终极实在的把握来完成的,在茶道那里是靠以茶室内的吃茶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而实现的,茶道具有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
茶在镰仓时代以前就为日本人所知。
不过,促使茶更广泛传播的确是荣西禅师,他从中国带回茶种又把它种在禅寺院内。
据说这位禅师还写了一本关于自己种茶的书《吃茶养生记》,并把这书连同茶一起献给了当时多病的将军源实朝。
荣西可以说是日本种茶的鼻祖。
他当时就认为茶有药效,能治多种疾病。
他在中国禅院时肯定看到过茶的仪式,不过,在他的书中没有提及。
所谓吃茶的仪式,就是在禅院中用茶款待客人,或者请院中的僧人一起吃茶。
将这种吃茶的仪式带到日本的是比荣西大师晚半个世纪的大应国师。
大应之后,又有数名禅僧成为茶道的师匠,最有名的是一休和尚。
一休又把吃茶的仪式传给弟子村田珠光,他大大发展了吃茶的礼仪,并成功地将日本人的情趣融入其中,成为茶道的创始者,又经他把茶道教给当时艺术的庇护者足利义政将军,最后绍鸥等人完善,经千利休的改造,终于形成今日的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
茶室面积大小不等。
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
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用竹制茶匙按一定动作将茶碗中的茶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茶道品茶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
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本期导读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届太姥山资国禅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交流材料从实物到关系——谈禅茶经营文/张西振有缘在这里结识这么多国内外佛教界、禅茶研究领域和茶业经营领域的大师、学者、老板们,并参与禅茶研讨,参与这届“结缘福鼎,茶和世界”的盛会,我深感荣幸。
对于佛、禅、茶,我都是外行,我是搞经营管理研究的,因为这次盛会的机缘,我从经营的角度对禅和茶的关系做了一些思考,也许能给业内人士一些启发。
(一)我想问大家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茶是什么?我想,假如不是含有能够兴奋人的中枢神经的咖啡碱,并被中国古人发现,茶就是一种普普通通的树叶子,除了很少几个植物学家能够叫上它的名字之外,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知道它;假如没有传承几千年的中国茶文化,茶也不过就是一种兴奋剂而已。
我们再来看“茶”这个字。
下面是“木”,说明它是根植大地的一种木本植物。
上面是“艹”,说明它的功能在于它的叶子。
而中间,却有一个“人”字,说明这“茶”是一个与人有关的事物,而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也不仅仅是因为茶的种植、采摘、烘焙、运输、交易、冲泡、品鉴与人相关,更在于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和载体,是文化的产物。
很多人把茶当成保健品来卖,列出茶的各种化学成分,详述这些化学成分的保健功能,以为这就是茶的价值所在。
说好听一点,这是焚琴煮鹤,在糟蹋茶;说难听一点,是把自己降格为一个卖兴奋剂的(就差不是贩毒的了)。
试问,在中国被做滥了的保健品市场上,再多一种保健品,即便是如有些茶商宣称的最好的保健品,又会有多少影响力呢?!另外,宣称茶是“最好的饮料”,也与卖保健品的高明不到那里去。
当然,我不是否定茶的保健功能,更不否定茶是最好的饮料。
我是说,做为一个茶业经营者,不能只研究茶叶,不能只有物理化学的眼光,不能使自己沦落为卖树叶子的、沦落为卖兴奋剂的,也不能把自己当成卖保健品的、卖饮料的。
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不能过分“执实”,不能眼里只有树叶子,尽管它确实也是一种树叶子。
(^_^)我认为,佛家的“缘生性空”哲学可以成为茶业经营的哲学指导思想。
今天,贤志法师等诸多佛门大师都坐在这里,我不敢班门弄斧,辨析佛理,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了。
大约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印度一个世纪之后,统治西北印度的希腊系国王弥兰陀向佛教高僧那先法师问道。
在国王问到名字时那先法师答道:“国王啊,我以‘那先’的名字为人所知,但这个‘那先’只不过是个称呼、假名而已,并没有真正的‘那先’”。
这个用希腊文化土壤培植出来的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没有‘那先’,那么保护圣戒的是谁?勤于修行的是谁?悟道涅槃的又是谁?……这不就是说,即使有人杀了你,那个人也没有杀生之罪吗?”国王从头发开始,逐一询问皮肤、肉、骨、心脏、血、头脑等,这些东西是不是“那先”。
那先一一回答“不是”。
国王又问到你的感受、思想等是不是“那先”,那先还是回答说“不是”。
国王又问,在身体、感受、思想之外存在一个“那先”吗?那先回答“没有”’。
国王彻底糊涂了,“那先”不是身体的任何部分,也不是其感受和思想,不是可以举出的诸要素、诸能力的东西,还不能说“那先”存在于这些之外,用形式逻辑训练出来的国王的大脑无法理解,因此认定是那先法师故弄玄虚,于是勃然大怒。
那先法师见无法给国王讲明白,就指着国王来访时乘坐的车反问国王“什么是车”。
“国王啊,这辕是车吗?”“不是!”国王回答。
“那请把辕拿掉!”“这轴、轮子是车吗?”“不是!”“请把轴、轮子拿掉!”“现在还有车吗?车存在于辕、轴、轮子之外吗?”国王说,“我明白了,你没有故弄玄虚,通过辕、通过轴、通过轮子……产生了‘车’这一称呼、假名、统称、名字。
”这就是西方的“实体主义”与东方的“关系主义”世界观的差别。
任何实体都不能离开关系而存在。
在佛陀宣讲这个道理的2000多年之后,欧洲的马克思重新发现了“万法皆空,因缘所生”的道理,他的哲学本体就是“关系”,他把人们通常看做实体的东西重新彰显为关系,他认为资本不是物的实体存在,而是为颠倒的物象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本质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基于实践关系的实践哲学。
马克思对佛家哲学的这种“再发现”,是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广松涉在冲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后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发掘出来的,这一从“实体本体论”向“关系存在论”的转变,正是马克思哲学的真谛,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
(可惜马克思在世时没有读过佛经!)为了再说得通俗一点,请大家看这张图。
从“实体”的角度来看,它就是4个3/4圆。
分别摆开来,它的确除了4个3/4圆,再也没有什么了。
但是,现在它们之间有一种“关系”,它们以这样的方式、距离关联在一起,就产生了比4个3/4圆更多的东西——我们能够看到,中间的空白处,显示出来一个白色的正方形。
这个白色的正方形不是“实体”,如果把4个3/4圆拿掉,它也就不存在了。
但是现在它确实存在,这就是一种“关系存在”,用当代复杂性科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涌现性质”。
特别是做企业的、当老板的,一定要重视这个“关系存在”、重视这个“涌现性质”,因为只有它才是你的利润源泉。
你购买机器、购买原材料、购买劳动力,是要按照市场价格付钱的,也许你谈判能力超强,但也不可能长期用不合理的价格做交易,你的利润就是来自你利用这些资源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模式,形成了对原材料(广义的)的一定的转化能力,从而获得各要素原来所不具备的价值,也就是这个“关系存在”、就是这个“涌现性质”。
“万法皆空,因缘所生”,那些花钱买来的“要素”都不是你的,再卖出去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创造价值是因为你特定的“缘”把这些要素结合为某种结构,产生了“关系存在”,“涌现”出了原来所没有的东西,这就是你能够有盈利的根本原因。
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听。
在读《金刚经》的时候,我们会反复遇到诸如“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类句子,很多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甚至还有人觉得这老先生讲话怎么这么啰嗦。
其实,佛陀一再重复,无非是告诫我们不要过于“执实”,要看到“关系存在”。
如果我们套用一下佛陀的说法,那就是“我们说茶,即不是茶,不过是名为茶的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一种文化的载体”,如果用佛陀的道理来问答“什么是茶”,那就是“茶不是茶”。
其实是说,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树叶子,从那里面挖掘不出利润的源泉。
(二)我们不能只是关注树叶子,那我们又该关注什么呢?我们需要关注“茶”这个字中间的那个“人”,也就是那些拿这种树叶子泡茶喝的那些人。
要知道,无“人”不成“茶”呀!要弄明白这些喝茶的人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这些人的生活中有什么困惑和问题?这些人对生活的追求是什么?这些人的理想生活方式又该是怎样的?……显而易见,茶不能充饥,甚至越喝越饿。
那么,喝茶的人一定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这些人一定不是扶贫对象。
他们大多数还是所谓“成功人士”。
但是,这些人生活的怎样?他们幸福吗?他们安详吗?或者说“和谐”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问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很多人会说,“人是高级动物”。
那么,人什么地方高级?是爬树能力比猴子强吗?是游泳能力比鲸鱼强吗?是力气比大象大吗?似乎都不是。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还有不同于动物之处,而不在于与其他动物比高低。
我们说一个孩子要长大“成人”,我们就从来不说一个猪仔、狗仔要“成猪”、“成狗”,因为它们生来就是猪、就是狗,而人却不能说生来就是人,需要经过一个社会化过程,有了超越动物的东西之后,才能成为人。
一个婴儿被狼抚养长大,就成了狼孩,几乎再也成不了人了。
人可以说是一种“超动物”,它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是地球上唯一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
人又是怎样通过追求意义而超越其他动物的呢?作为单个的人,他能够拥有的仅仅是自身当下的直接经验,他必须通过对这些经验进行解释,才能形成意义。
而解释就需要利用某些抽象的概念范畴或者范式把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并借助概念体系来理解不同种类的经验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人用来创造“意义”的活动。
就一个个体的人在世界上生存的时间长度来看,他很难完全通过自身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自行构造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或意义架构,即便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概念体系,他也无法与其他人沟通交流。
事实上,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只能生活在社会预制的解释范式或者称为“文化”之中,每个人都必须加入至多不过是参与丰富、改进、发展一个社会预制的以语言为基础的对外部世界加以解释的整体意义体系。
这个社会性的整体意义体系也就自然比任何个体的意义体系都丰富的多,其进化的速度也比借助于基因载体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动物性自然进化快的多。
这正是人所以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关键。
进一步说,个体的人只能理解被意义体系所解释的世界,在它之外不再有任何实在,如果还有其他的经验,也只能是感觉不可理解的、混杂的、没有意义的。
人们在按照自己的世界观解释世界的同时,也决定了自身的行为方式,并预期着其他人的行为,从而使这一意义体系不断的再生、传承和发展。
当前,我们中国人的意义体系又处于什么状态呢?首先,随着西风东渐,传统的儒教体系已经分崩离析;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红色”信念体系逐渐退色;再次,随着乡村社会的解体,民间的道德体系也烟消云散……尤其在走向网络社会的转型期,在进取、躁动、斗争的主旋律下,财富得到了增值,科技得到了发展,但与此同时,道德失范,认同艰难,意义体系混乱也在所难免。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失范的社会中,就像黑夜里漂泊在茫茫大海之上,没有指南针、没有海图、也没有航标灯,不知道下一阵风浪将把我们推向何方?我们已经丧失了精神的家园,找不到精神的依归,于是我们紧张、我们不安、我们焦虑,于是抑郁症成为流行病,有报道说中国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大的杀手之一。
就在几天前,我隔壁办公室一位20来岁的年轻的小伙子就因不堪抑郁症的折磨而服下了整整一瓶安眠药。
那些在这个社会中最成功的人士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左边两幅图片是我从互联网截下来的网页截图。
从上面可以看到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1980年以来,中国约有1200位企业家自杀。
这还是浮在水面上的数字,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生存还是死亡?”竟然成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上被普遍推崇与羡慕的企业家阶层中很多人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大群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是率先富起来了的人,急需一个心灵的栖息地。
这个人群的规模虽然无法统计,但我们可以推断,其数量与自杀者、抑郁症患者相比,才是真正的海平面之下的冰山。
为失去精神家园的人提供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去安慰那些痛苦的心灵、帮助人们寄托人生终极关怀的重任很可能历史的落在茶人身上了,大家感受到肩上担子的份量了吗?我们不能总是把机会留给那些邪教分子吧!很显然,要承担起这个重任,为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构建一个意义体系,仅靠一片茶树叶做成的扁舟很难承载,我们需要到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茶道、茶艺等茶文化宝库中去挖掘我们的精神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