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合集下载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文化作为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也承载了深远的闽台渊源。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多深了。

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始于唐代,在历史长河中,它凭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

作为中国乌龙茶主产区的福建,地理上与台湾隔海相望,其茶文化必是更为耐人寻味的。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故乡,南安县丰州的莲花峰摩崖石刻记载了福建产茶的最早历史,而台湾所产之茶叶及其技艺正是福建移居台湾的先民从福建带过去的。

据《台湾通史》记载:“嘉庆(1796-1820)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蝶鱼坑,发育甚佳,遂互相传植。

”此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

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是台湾茶的另一重要发祥地,其产制的冻顶乌龙茶技艺也是源自闽南乌龙。

据载,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林凰池往福建科考之后,从武夷山带了36株乌龙茶苗回台,种植于鹿谷山区。

可见,闽台两地的茶产业和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上,福建向台湾输入了新的茶叶品种,传授新的制茶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台湾茶业的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茶叶界开展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茶叶的发展,加快了茶叶流通。

比如,1988年台大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先生返乡省亲;1993年由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团力拔头筹,组织大陆茶人访台。

近年来,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台商先后到福建发展茶产业。

两岸同根同源,两岸人民都爱茶、发展茶业经济、推广茶文化,茶已经成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的强有力纽带。

在历史的岁月里头,文化就像一道桥,连起了相隔遥远的台湾与大陆;文化就像一条细带,将台湾与大陆紧紧系到一起。

闽台茶文化是闽台五缘的一块重要内容,述说着闽台的不解情缘,其交流和发展必将为闽台关系揭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中国茶道闽南文化

中国茶道闽南文化

中国茶道闽南文化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闽南地区的茶道文化独具一格,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茶道闽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茶道则主要流行于京津一带,而闽南地区的茶道则在宋代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发展。

闽南地区以福建为代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著名茶叶生产地之一。

因地处南方,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种植。

闽南地区的茶道文化吸收了福建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一些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茶道。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闽南地区讲究“精心制茶、精心品茗”的传统,而这正是闽南茶道的核心理念。

二、闽南茶道的特点1.注重制茶工艺制茶是茶道的重要环节,闽南茶道注重原料的选择和制茶工艺的精细。

福建的茶叶品种繁多,如乌龙茶、白茶、红茶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工艺和特点。

闽南茶道追求将茶叶制作成色香味俱佳的优质茶品,通过精细的加工和独特的工艺,使茶叶的品质更加出众。

2.强调茶艺表演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门艺术。

闽南茶道注重茶艺表演,通过独特的动作和技巧,将茶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变得更加美妙和有趣。

闽南地区的茶道师傅擅长茶艺表演,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手法和仪态,使茶道过程中充满了灵动和艺术的魅力。

3.强调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闽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茶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

闽南茶道强调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茶艺表演、茶叶制作和茶具收藏等形式,将茶文化的内涵传达给更多的人群,使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闽南茶道文化的现状和展望闽南茶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依然保持着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茶道协会的成立和茶道培训机构的兴起为闽南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闽南茶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茶文化的商业化和泛滥成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道的纯粹性,为了保护和传承茶道文化,应该加强对茶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福建茶文化历史渊源(上)

福建茶文化历史渊源(上)

福建茶文化历史渊源(上)福建产茶有历史记载始自唐代。

目前能找到最早的根据是陆羽《茶经》记载:“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

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福州乃指今之福建闽侯县,建州乃指建瓯县。

再据《三山志》:“唐宪宗元和(806—820) 年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 此茶不及方山之佳’。

”福建茶史,应溯源早于《茶经》问世之前,以当时交通之不便,茶叶非有相当时间的发展与数量是不易传播到外地去的。

同时陆羽称誉“其味极佳”,这与制法的优越也是分不开的。

制法的逐渐提高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的过程。

因此说,福建产茶历史早在7世纪,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事。

至于始自何地,作者认为当时福建产茶不只福州、建瓯两地,尚有武夷,以后逐渐迎及全省各地。

因当时福州、建瓯都是政治中心,且建瓯设置有“北苑官培”,故风名于武夷茶继起,于元大德五时。

唐时崇安尚未设县,所产茶叶来自建州。

其后建茶衰,武夷茶继起,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才在武夷山的四曲溪南建立了御茶园并焙局。

有人认为武夷茶是在建瓯(北苑)之后,但据前人的诗词以及制茶的形状的演变可以看出并不迟于建瓯,考证如下。

文献史料毛文锡《茶谱》:“唐茶品以阳羡为上,建溪北苑未著也。

贞元(785—804) 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

”《建瓯府志》(1541 年修):“北苑茶焙在吉苑里,凤凰山之麓。

旧有官焙三十有二,又有小焙十余,今惟存其一,余皆废。

”按旧志唐龙启(933 年)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北苑,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按北苑茶焙始盛于唐,而极盛于宋,当时土大夫以为珍异而宝重之。

唐徐夤(854年)《谢尚书惠腊面茶》诗:“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分赠思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福建茶叶历史渊源

福建茶叶历史渊源

福建茶叶历史渊源展开全文1.福建茶叶始期:最早见于东晋376年,南安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说明晋朝以前,福建已产茶,至今已16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相传“神农时代”就已发现茶。

神农氏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2737年。

福建茶叶始期,是在神农时代的3000年之后的事。

此时茶在南方已渐变为一种普通之物。

敬茶待客已形成一种礼仪。

茶的记载,也明显增加,莲花峰上的石亭,也即古人饮茶、斗茶的地方。

2.唐朝:农业生产回升,文化有很大的发展,大兴著书、注经、译书、修书,提倡诗文和书法。

茶业有显著的发展,茶区扩大,技术有发展,制茶业发达。

陆羽“茶经”于公元八世纪后期问世,标志古代茶业进入成熟的阶段。

此时福建已是当时中国主要产区之一。

“福州、建州”茶区,见《茶经》记载。

“方山露芽”、“鼓山半岩茶”、“武夷茶”等,已是中国最早名茶之一,并列为贡茶。

3.宋代:福建茶业已盛,茶叶产地进一步扩大。

茶叶的制造技术,也较唐代进步,有片茶、散茶二类,以片茶为主。

当时北苑茶名振国内。

今建瓯市东峰镇凤凰山是当时北苑茶产地,北苑龙凤团茶即贡茶中的上品。

宋代是福建茶文化兴盛时期。

关于福建茶事和北苑茶的著作很丰富,如蔡襄著《茶录》记载福建建安之茶。

宋子安撰《东溪试茶录》,相当于当时福建茶经,并首次把茶叶品种分为七种。

《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等。

对当时茶叶种类、品质、茶具、泡饮、茶艺都加以总结。

“斗茶之风”兴盛。

4.元代:北苑茶渐趋衰退。

武夷茶继而兴起。

1302年(元大德六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设有“御茶园”即办理贡茶的采制与管理。

茶类有叶茶,即宋代的散茶类,蒸青叶茶,先蒸后揉再烘干。

品位在国内仍然居上。

5.明朝:福建产茶更盛,技术也有更多创新。

开始制作芽茶,有利发挥茶叶特性,是福建茶叶产制史的一个进展。

福建贡茶,占当时全国贡茶的一半。

贡茶品号多、品质优,被誉“甲于天下也”。

名山古寺产出了不少名茶,如福州鼓山、泉州清源山、福鼎太姥山、南安英山、闽侯方山等地。

福建茶叶的起源和发展

福建茶叶的起源和发展
宁德 的霍 山 ( 天 山)、葛仙 岩、霞浦 的葛仙 山等均有道 家以茶
练丹 。
武 夷类 群分布 的武夷 山系、鹫峰 山天 山山系 与台湾 山系的
山脉均为 由东北 向西南走 向。从地质 年代和构造来看 ,武夷 山 局部和宁德天 山西部 的虎 贝黄柏 ,同为福建 出露最 古老的前震 旦系建瓯群 。中生代的侏罗纪末海 水 由西南 向东 北漫进。武夷
茶 。泉州府 多县 皆有茶 。延平府 多县具有 出产 茶。邵武府 ,光 泽、泰 宁二 县为多 。 《 长溪琐 语》 ( 1 6 o 9 )云 : “ 环 长溪百 里 诸 山,皆产 茶”。明代,鼓 山、方 山、清源 山、支提 山 ( 即天
山 地 处 福 建 西 北 、 宁 德 天 山位 于福 建 东 北 。到 中 生代 白垩 纪 , 海 洋 逐 渐 上 升 为 陆 地 。到 第 四 纪 晚 冰 川 期 ,这 两 山 脉 的 西 部 地
唐朝 福建产茶 区比较普遍 ,但 仍 以福州、建州两地 为主。
主要茶 区存 方 山、 鼓 山、 冶山、 侯 官水 西、 怀 安凤 岗山、 宁德 县、 古 田县、长溪县 、武夷 山、建瓯、南安 县等地 。以福州 鼓 山、 宁德天 山、武夷 山产贡茶 。 宋朝 ,福建茶叶 已处于极盛时期 ,产区除唐代 的茶 区之外 , 还 分布 八闽许多州、 县。 以福』 J ’ I 、 建州 、 剑州为主产 区, 其他 漳州、
为热 带植物区系,是一切高等植物的发源地 ,也是茶树原产地 。 1 . 2 闽茶 同源 分布
依照植 物起 源和分布 学说,根 据茶学家和笔者研 究认 为, 福建是茶树物种起 源 的同源 “ 隔离分布 ”或称 “ 演化 区域 ”。 即第四纪冰 川时期,茶树在西南 、华 南、东南海滨 的福建 及川

福建茶文化详解

福建茶文化详解

• 大红袍属于高端茶,是 历史上武夷茶,就是历 代帝王的贡茶。国务院、 文化部正式下文公布了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武夷岩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 名列其中。 武夷岩茶 (大红袍)制作技艺是 手工技艺中唯一制茶工 艺,大红袍更是茶中之 王,被誉为‚国之瑰
大红袍
• 除九龙窠半山腰 的3株大红袍外, 没有其他大红袍 存在。 • 1927年,天心寺 僧在茶树旁刻了 ‚大红袍‛三个 字 。
1998年8月18 日第五次岩 茶节,20克 母树大红袍 首次举行拍 卖。并以 15.68万人民 币一鸣惊人。
选择茶具很重要
这种茶具价格不菲
一杯清茶里看世界
铁观音
•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 • 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 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 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 头、螺旋体、青蛙腿。 • 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 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 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 俗称有‚音韵‛。 • 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 谓‚七泡有余香‛。
主要分类:
• • • • 清香型 浓香型 韵香型 陈茶
• 历史上的大红袍, 本来就少,而如今 公认的大红袍,仅 是九龙窠岩壁上的 那几棵。最好的年 份,茶叶产量也不 过几百克。
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当年大红 袍每市斤价值64银元,折大米 4000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黄金贵。
•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 泽东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 母株茶叶。由于尼克松不 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 为珍贵,曾私下抱怨毛泽 东小器。周恩来后来为此 对尼克松解释,说:‚主 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 送了。‛。
冲泡程序可分为八道:
• 1 白鹤沐浴 (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 2 乌龙入宫 (落 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 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 3 悬壶高冲(冲 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 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 4 春风拂面 (刮 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 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福建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茶文化历史。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茶文化。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与发展(唐宋时期)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唐代,福建的茶叶开始流传到中原地区,并渐渐受到了皇室和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当时,福建茶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闻名,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

宋代,福建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更加成熟,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品类。

福建茶叶的贸易也逐渐兴盛起来,成为当时的重要商品之一。

第二阶段:繁荣与发展(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福建茶文化进入了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福建茶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福建的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名茶开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福建的茶叶贸易也日益繁荣,茶叶成为当时福建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茶叶文化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创新与传承(现代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福建茶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传承。

在这个时期,福建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福建茶叶的品种也不断丰富和创新,如白茶、黄茶、乌龙茶等。

福建的茶叶贸易也进一步扩大,茶叶成为福建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

同时,福建茶文化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节庆等活动的兴起,使福建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福建作为茶叶之乡的地位和贡献,也展现了茶文化的丰富魅力。

福建的茶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福建茶文化通过传统的制作工艺、品鉴技艺和茶文化活动等形式,传承和弘扬着茶文化的精髓,成为了福建的骄傲和文化符号。

总结起来,福建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初创与发展、繁荣与发展、创新与传承三个阶段。

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的元素,成为了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道的故乡

中国茶道的故乡

中国茶道的故乡中国茶道作为一种传统的独特文化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中国茶道的故乡,福建省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地方。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和发源地。

本文将从福建省茶道的历史渊源、特色茶叶品种、茶道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深入探讨福建省作为中国茶道故乡的重要地位。

一、福建省茶道的历史渊源福建省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茶叶被视为贵族享受的饮品,而福建省茶叶产区的茶叶就是当时的贵族所青睐的对象。

随着宋代的到来,茶叶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饮品,福建省的茶叶生产也开始发展迅速。

福建省的茶道逐渐形成,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二、福建省特色茶叶品种福建省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

其中最为知名的茶叶品种包括铁观音、大红袍和白茶等。

铁观音是福建省最著名的乌龙茶之一,以其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大红袍则是福建省最贵的红茶,被视为中国红茶的经典之作。

此外,福建省还产出了许多其他优质的茶叶品种,如武夷岩茶、白毫银针等,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口感。

三、茶道文化的传承福建省茶道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福建省的茶道文化得以保持原汁原味。

茶道是一种充满仪式感和庄重的艺术形式,福建省的茶道道家传统,以“礼、仪、敬、和”为核心,强调对茶叶、水、器具和环境的尊重与感悟。

茶道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仪式上,也体现在茶艺师的培养上。

福建省培养了大批的茶艺师,他们致力于茶叶的制作和茶道的传播,为福建省茶道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福建省茶道对于当代社会的影响福建省茶道作为中国茶道的故乡,对于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福建省茶道文化的传承带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福建省的茶叶产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茶叶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福建省茶道文化的传承也为茶旅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文化,茶旅已经成为福建省的一张重要名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茶文化的历史
一古书里的茶文化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
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
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

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
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

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

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
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
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
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
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

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
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二,福建功夫茶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一八五一-一八七四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

此后大批
茶商相继而来,进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
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

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

一八久零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
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
期的主旋律。

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成了中
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
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乌龙东渡创奇迹。

三,武夷的茶文化历史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

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
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
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
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
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
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

”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
茶诗。

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
口量。

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之乡。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
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
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
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