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合集下载

福建喝茶礼仪及动作

福建喝茶礼仪及动作

福建喝茶礼仪及动作一、福建的茶文化概述福建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福建人对茶非常热爱,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福建,喝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社交和交流的方式。

因此,在福建,人们对于喝茶礼仪和动作十分重视。

二、福建喝茶礼仪1. 茶具准备在进行福建喝茶礼仪前,首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茶具。

常用的福建传统茶具包括:盖碗、公道杯、闻香杯、沖泡壺等。

2. 茶叶选择福建人对于茶叶的选择非常讲究,通常会选择当地出产的优质名优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有机茶叶。

根据不同场合和个人口味,可以选择白茶、红茶、乌龙茶等。

3. 清洁与净化在进行福建喝茶礼仪前,需要先清洁茶具,以确保茶具的卫生和纯净。

可以用温水清洗,并用干净的布擦干。

4. 茶叶烹制福建喝茶礼仪中,烹制茶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使用沖泡壺来冲泡茶叶,方法是先将适量的茶叶放入沖泡壺中,然后注入适量的开水,等待片刻后倒入公道杯中。

5. 倒茶与斟茶倒茶和斟茶是福建喝茶礼仪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倒茶时,需要将沖泡好的茶水从沖泡壺中倒入盖碗中,然后再从盖碗中倒入公道杯中进行斟饮。

6. 品味与评价在进行福建喝茶礼仪时,品味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品味时需要细细品味每一口的滋味和香气,并用专业术语进行评价。

7. 礼貌待客在福建喝茶礼仪中,待客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作为主人,需要亲自为客人沖泡茶水,并将茶水倒入公道杯中斟给客人。

客人则需要接过茶杯,用手指轻轻碰杯底以示感谢。

三、福建喝茶动作1. 拿杯动作福建喝茶的拿杯动作非常独特。

通常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公道杯的底部,中指和无名指托住盖碗的底部。

2. 斟茶动作福建斟茶时,通常是用右手握住公道杯的底部,左手托住盖碗,并将沖泡好的茶水从盖碗中倒入公道杯中。

3. 品味动作在品味福建喝茶时,通常是先闻香气,在品尝滋味。

闻香气时,可以将鼻子靠近闻香杯,轻轻吸气;品尝滋味时,则是小口品尝并细细咀嚼。

4. 碰杯动作在福建喝茶礼仪中,当主人斟满客人的茶水后,客人可以用手指轻轻碰杯底以示感谢。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悠久的福建茶文化【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文化作为闽南地区的特色文化,也承载了深远的闽台渊源。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一起来看看。

闽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积淀有多深了。

茶文化的真正形成始于唐代,在历史长河中,它凭借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

作为中国乌龙茶主产区的福建,地理上与台湾隔海相望,其茶文化必是更为耐人寻味的。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故乡,南安县丰州的莲花峰摩崖石刻记载了福建产茶的最早历史,而台湾所产之茶叶及其技艺正是福建移居台湾的先民从福建带过去的。

据《台湾通史》记载:“嘉庆(1796-1820)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蝶鱼坑,发育甚佳,遂互相传植。

”此为台湾北部植茶之始。

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山是台湾茶的另一重要发祥地,其产制的冻顶乌龙茶技艺也是源自闽南乌龙。

据载,清咸丰五年(1855),举人林凰池往福建科考之后,从武夷山带了36株乌龙茶苗回台,种植于鹿谷山区。

可见,闽台两地的茶产业和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历史上,福建向台湾输入了新的茶叶品种,传授新的制茶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台湾茶业的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茶叶界开展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茶叶的发展,加快了茶叶流通。

比如,1988年台大教授、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理事长吴振铎先生返乡省亲;1993年由浙江茶文化交流考察团力拔头筹,组织大陆茶人访台。

近年来,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台商先后到福建发展茶产业。

两岸同根同源,两岸人民都爱茶、发展茶业经济、推广茶文化,茶已经成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的强有力纽带。

在历史的岁月里头,文化就像一道桥,连起了相隔遥远的台湾与大陆;文化就像一条细带,将台湾与大陆紧紧系到一起。

闽台茶文化是闽台五缘的一块重要内容,述说着闽台的不解情缘,其交流和发展必将为闽台关系揭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武夷茶文化

武夷茶文化

一、武夷茶武夷岩茶生长在风景秀丽、挺拔奇伟的闽北武夷山,这里海拔大都在几百米,有的达二千多米。

山中云雾缭绕,日照时间短,地质属丹霞地貌,土系沙质,为奇茗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岩茶加工过程非常精细,要经采、晒、捻、焙、剔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掌握得恰到好处,不允许有丝毫马虎。

武夷山茶历史悠久。

据记载,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采制武夷岩茶之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许多方士游臣、文人墨客都把品尝武夷岩茶作为一件赏心乐事,并留下不少佳词美赋。

明朝万历年间,荷兰人就运输武夷岩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不久,美国人也到福州、厦门采购武夷岩茶。

此后,武夷岩茶便在美国、北非等国际市场上热销。

自古以来武夷岩茶就作为佳品,深受朝廷赏识。

元朝皇家宫廷将其列为御茶,并在武夷九曲溪畔的四曲建造御茶园,设立了“焙局”。

民间对武夷岩茶更是视若珍宝,至今在武夷山茶区流传下许多名茶、名丛的摩崖石刻,如“大红袍”、“半天腰”等。

据史料记载,武夷岩茶的品种多达360多种,福建闽南、广东等地及港澳台同胞,都把品尝武夷岩茶视为一种雅兴和享受,不少老华侨谈起武夷岩茶更是津津乐道。

武夷山现有茶园10万亩,主栽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

武夷岩茶“臻山川精美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是茶界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自1989年连续六年被农业部、商业部评为乌龙茶类金奖,在1998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1年,“武夷大红袍”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证明商标。

2002年,武夷岩茶获得原产地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武夷山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大红袍母树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由于它品质优异、文化内涵丰厚,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到此,以一睹其芳容。

福建省十大特产

福建省十大特产

福建省十大特产(一)安溪铁观音铁观音,福建安溪当地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

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

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

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纯种铁观音植株为灌木型,树势披展,枝条斜生,叶片水平状着生。

叶形椭圆,叶缘齿疏而钝,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明显肋骨形,略向背面反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叶基部稍钝,叶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厂下垂,嫩芽紫红色,因此有'红芽歪尾桃'之称,这是纯种特征之一。

属于半发酵茶类。

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尿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等功效。

2010年以'十大名茶之首'亮相上海世博会。

(二)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三)永春老醋永春老醋,福建省永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早在北宋初年。

永春民间即开始酿造老醋,其酿造技术独特。

北宋初期,当时永春民间的富有人家把老醋、久熟地、久六味视为居家'三宝'。

永春老醋以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等原料,用独特配方、精工发酵、陈酿多年而成。

它具有色泽棕黑、酸中带甘、醇香爽口、久藏不腐等特点。

既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又兼有治病妙用,可防治腮腺炎、胆道蛔虫、感冒等疾病。

2009年8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永春老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古田银耳古田银耳,福建省古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古田银耳淡黄无暇、亮泽通透,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钾、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等,营养价值很高。

传承福建茶文化

传承福建茶文化

传承福建茶文化福建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兴于唐,盛于宋。

茶在福建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依赖于福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茶叶资源,而且与福建人民长期的饮茶习俗和茶叶贸易活动密不可分。

在福建的茶文化中,建茶、斗茶等饮茶方式独具特色。

建茶以建溪所产的建茶为最佳,其品质优良,口感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斗茶则是福建茶文化中的一种独特习俗,人们通过斗茶来比试茶的品质和制茶技艺,这种斗茶习俗在宋元时期蔚然成风。

此外,福建的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

宋代时,福建的茶叶成为朝廷贡品,茶叶贸易量巨大。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发展,福建茶叶的种类和品质也不断提升。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福建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茶技艺、饮茶习俗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福建出名的生产茶叶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安溪、武夷山、福鼎、政和等地。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以生产铁观音而闻名。

安溪铁观音具有独特的“观音韵”,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回甘。

此外,安溪还生产黄金桂、毛蟹、本山等名茶。

安溪铁观音是一种著名的乌龙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它产于福建省安溪县,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

安溪铁观音以其独特的“观音韵”和香气持久而著称,口感醇厚回甘,深受国内外茶饮爱好者的喜爱。

它的品质兼有红茶之甘醇和绿茶之清香,是乌龙茶中的珍品。

福建茶文化详解

福建茶文化详解

• 大红袍属于高端茶,是 历史上武夷茶,就是历 代帝王的贡茶。国务院、 文化部正式下文公布了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武夷岩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 名列其中。 武夷岩茶 (大红袍)制作技艺是 手工技艺中唯一制茶工 艺,大红袍更是茶中之 王,被誉为‚国之瑰
大红袍
• 除九龙窠半山腰 的3株大红袍外, 没有其他大红袍 存在。 • 1927年,天心寺 僧在茶树旁刻了 ‚大红袍‛三个 字 。
1998年8月18 日第五次岩 茶节,20克 母树大红袍 首次举行拍 卖。并以 15.68万人民 币一鸣惊人。
选择茶具很重要
这种茶具价格不菲
一杯清茶里看世界
铁观音
• 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 • 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 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 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 头、螺旋体、青蛙腿。 • 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 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 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 俗称有‚音韵‛。 • 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 谓‚七泡有余香‛。
主要分类:
• • • • 清香型 浓香型 韵香型 陈茶
• 历史上的大红袍, 本来就少,而如今 公认的大红袍,仅 是九龙窠岩壁上的 那几棵。最好的年 份,茶叶产量也不 过几百克。
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当年大红 袍每市斤价值64银元,折大米 4000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黄金贵。
•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时,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 泽东赠送他四两的大红袍 母株茶叶。由于尼克松不 知大红袍母株产量少而极 为珍贵,曾私下抱怨毛泽 东小器。周恩来后来为此 对尼克松解释,说:‚主 席已经将‘半壁江山’奉 送了。‛。
冲泡程序可分为八道:
• 1 白鹤沐浴 (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 • 2 乌龙入宫 (落 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 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分 • 3 悬壶高冲(冲 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 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 • 4 春风拂面 (刮 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 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

福建茶——精选推荐

福建茶——精选推荐

福建茶福建茶1.形态特征;常绿灌木,叶比椭圆形,叶尖有三菱或五菱,色深绿,革质而有光泽。

常年开白花,五瓣长柄。

树皮质厚,色灰白,有粒点,树高约二米。

福建茶有大叶、中叶及小叶三种。

大叶福建茶因为叶片大而薄,叶色也不如中叶的好,因无特殊优点,在盆景选材中已日渐被淘汰。

中叶福建茶的叶片比大叶福建茶小,叶色也较深绿,光泽也好,常年开小白花不绝,也有结果,但不甚多。

生长速度快,萌芽率高,对造型要求和枝条位置的选择也较为如意,必要时用靠接法造枝也比较容易。

中叶福建茶皮壳肥厚,愈伤性良好,较大的创伤面也能愈合,愈合后生成“马鼹”(嶙一目结节)。

凹陷的部位(缺点)也可以用“挑皮”手术令其隆起,它的树头、树根、树干可以进行改造,可塑陛很强,是岭南盆景的上好材料。

小叶福建茶叶形细小而多菱(五菱),叶包深绿,光亮可爱,花白色,果实圆,初绿后红,花多果多,累累不绝,与绿片相映成趣。

小叶福建茶的根系非常发达,曲虬错节,以它作为合lf直并林式,附石式和石山树最为合适。

小叶福建茶生长较慢,大株干的非常难得,所以多作为小型盆景之用。

2.习性与管养福建茶性喜暖恶寒,挖掘移植时宜在农历三、四月间,在这一时期挖掘,虽对树根作较大的伤害,电不会影响再植生长。

如果用盆栽种的,在严寒的冬季里宜用薄膜遮盖进行保护。

福建茶在盆栽时喜阳,喜温怕早,稍有失水即大批叶片萎黄脱落,自动调节新陈代谢。

如果失水次数过多,就会影响树木生长。

3.繁殖方法以瓶条为主,在每年三、四月间,截取无病害的茁壮枝条(长度lO一20厘米),插在经过整理的苗床上,保持湿度,要有一定的遮阴设备,经过二、三十天左右即萌动抽芽,以后进行常规管理,等到明年夏初再进行移植间种,三几年后,便是制怍岭南盆景的上好胚材。

小叶福建茶的繁殖方法以果实为主,可以随摘随播,也可以将果实采摘晒干后,贮藏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待至春天进行播种,成活率则更高。

4.病虫治理福建茶常见的虫害是:吹棉蚧壳虫。

(诱发原因是通风不良或虫痉传撂),虫在枝腋间聚集为害,状若白絮,吸食树木的汁液。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以及茶文化介绍(全)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茶文化(摘抄自搜狐新闻)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

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

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

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莲花茶襟书东晋,南洋思乡忆石亭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

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

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

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

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

亭名因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戴忱题诗(诗刻于莲花石上),诗中有“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而得。

不老亭因全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俗称“石亭”。

自此莲花峰茶改称石亭绿茶。

至清道光年间莲花峰下种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较多,石亭绿渐成为侨乡送祝“顺风”的礼品,久而久之,华侨嗜饮,随后,石亭绿畅销南洋诸岛,甚至远销英伦。

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茶与亭与人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

如今古镇焕彩,新楼成片,但山门楹联依然:“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宋词偏爱建溪春,元曲令兴武夷风建茶因产于建溪流域而得名。

建茶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到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逸人王休,居太白山下(今陕西宝鸡市南部)日与僧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敲其冰(以)精壶煮建茗,共宾客饮之。

”表明建茶历史悠久。

北宋林逋在《建茶》中写道“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

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

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庭,斗茶比艺创时兴。

北宋·丁谓(962-1033)《咏茶》;北宋·范仲淹(989-1052)《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宋·蔡襄撰(1049-1053) 《茶录》;宋·宋子安撰(1064前后)《东溪试茶录》;宋·黄儒撰(1075前后)《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撰(1107)《大观茶论》;宋·熊蕃撰(1121-25).熊克增补(1158)《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砺撰(1186)《北苑别录》等详尽记载和研究了当时福建的栽茶、制茶、品茶技术及饮茶风习。

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代武夷茶为建茶组成的一部分,至元大德六年(1302年)创立焙局,设置御茶园于九曲溪之四曲畔,每年制“龙团”五千饼。

从此,武夷茶大量单独入贡,元朝鼎盛,至御茶园解体长达二百六十年之久。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

明清有心话工夫,咸丰无意问茉莉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

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

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1625-1711) 《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清·陆廷灿(1734)《续茶经》引的《王草堂茶说》;清·董天工编(1751)《武夷山志》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

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

清·彭光斗(1766) 《闽琐记》、袁枚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或稍后亦注1786)《随园食单》、梁章钜撰(1845)《归田琐记》、施鸿保撰(1857)《闽杂记》、徐珂《清稗类钞》;连横(1878-1936)《雅堂文集》等都有记载。

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

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在福建境内,还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称为福建三大工夫红茶。

福建用茉莉花窨茶大约始于明朝。

到清朝,窨制方法较明朝又有发展,并开始出现大量的商品茶,清咸丰年间(1851-1861),茉莉花茶大量生产,畅销华北各地。

1890年前后各地茶叶运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为花茶窨制中心。

创新茶科技,丰富茶种类,成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

此时茶叶贸易渐盛,在相当一段时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国茶的代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刘超然、郑丰稔在《崇安县新志》(1940年)记载:“武夷茶,始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而复兴于清。

……然孙樵《送茶焦刑部书》云:“甘晚候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

丹山碧水为武夷之特种,唐时崇安本设县,武夷尚属建阳故云。

然则此茶之出于武夷,已无疑义。

……武夷茶最古之文献其在斯乎。

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刘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

” 著名茶学专家陈椽教授曾经给予“武夷茶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制茶技术不断革新,创造了驰名中外的名茶,历次输出外销。

誉满全球,为提高我国茶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

”的高度评价。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元代始成为皇室贡品,并在武夷创办御茶园,茶文化遗址遍布武夷山中。

有唐至民国古茶园、宋遇林亭窑址、元大德至明嘉靖御茶园、明大红袍名丛、清庞公吃茶处、明至民国古茶厂、清茶政告示石刻等。

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著名史学家蔡尚思教授曾赞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1962年冬郭沫若游武夷诗云:“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

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清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

”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的禀性乃三教所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古典美学认为:“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

”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是中国古典山水美学的精粹之所聚者,自然风光独树一帜,“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与“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绝妙结合,它异于一般自然山水,是以奇秀深幽为特征的巧而精的天然山水园林。

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好山,好水,出好茶”,武夷是“茶以山名,山以茶而名”。

当今武夷山人在挖掘继承历代品茶艺术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一套《武夷茶艺》,其程序:恭请上座焚香净气丝竹和鸣叶嘉酬宾山泉初沸孟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春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悟岩韵自斟慢饮敬献茶点欣赏茶歌游龙戏水尽杯谢茶。

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

蔡镇楚教授在《武夷山茶韵》中赞美道:“武夷山——我心中的山水茶缘,我梦中的千古茶神,我笔底流转如珠的旷世茶韵。

”武夷茶文化已成为武夷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寻香首推茶,品茗此为都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

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

”开先县令詹敦仁(914-979年)曾留下许多茶诗。

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

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

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

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

安溪茶艺的推出,总结了古人的品茶经验,结合地方品茶习俗,简古纯美,主要以铁观音的特殊茶韵为本体茶性,阐明其沏泡技艺和茶艺精神内涵。

其茶艺流程有:神入茶境、茶具展示、烹煮泉水、瑶池出盏、观音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瓯里酝香、三龙护鼎、行云流水、观音出海、点水流香、香茗敬宾、欣赏汤色、细闻幽香、品香寻韵。

通过茶艺,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

颇有嫩柳池塘初拂水,简古纯美问春风之美。

“志寄茶韵,笔唤乡情”是茶乡人对茶文化的特殊理解。

在吴小猛的《给老父》诗文中写道:“一垄垄茶园爬上山坡/爬上额头/绿色的弥漫/把日子染得金黄金黄……嫩芽上的白毫/什么时候/悄然爬上双鬓/爬满你的头”老茶师的辛劳和执着,都真实地溶入了茶叶,而当人们品饮时领略的是清香和甘醇。

在长坑乡工作的龚伏龙题的“观音茗韵醉人香,陆羽当年惜未先,茶叶文化大手笔,乌龙云岭谱新篇。

”把茶、茶文化、茶乡事业连在一起。

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

” 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

”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

”(安溪古称清溪)。

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甚至一个地名,长坑,也有赋联,“长滋雨露茶园绿,坑作砚池墨宝香”(长坑陈文信题)倾注了茶乡人对茶和文化的钟爱与抱负。

在溪源茶厂的品茶室有一副对联“八表无垠腾峻马,溪山尽处问清源”,上联嵌入“八马”商标,下联嵌入“溪源”厂名,可见品牌文化建设正在成为新的亮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