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课标导学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3.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问题探究1.分别说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化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

2.俗说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水土也孕育不同文化,如浙江的越剧,上海地区的沪剧,东北地区二人转,陕北地区的秦腔,山西内蒙地区的晋剧。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为当地老白姓所喜爱,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各种剧种各具特色,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剧种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中国是由56个不同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不少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

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但更多的少数民族都基本上接受了汉族的春节习俗,春节已成为我国三十几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融人了许多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不同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形式庆贺春节这一盛大节日。

(1)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得到大多数民族的肯定,不同民族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同中华民族文化之间怎样的走系?(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教材预览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_____________,展示人们的_____________,具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_______________的内涵、______________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人教新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从前后知识的联系上,第三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从本框内容来看,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而绚丽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丰富创造力的科学技术,感受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特色,特别是共同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③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①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初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关注文化生活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表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原远流长,初步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持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材分析】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围围着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地位和特点讲解并描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讲解并描述形成这些不同特征的缘由以及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目: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

通过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绚丽的中华文化。

分析中华文化包涵性的特点及其作用。

说明中华文化的作用。

【学情分析】中华文化虽是学生特别熟识的问题,但是他们对此却很少做一些深层次的思索。

从深层次上讲,本课涉及区域文化关系、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缘由—包涵性。

所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索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理性思索和辨析实力,最终使学生的感性相识上升为理性相识。

教学目标分析【学问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记。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缘由、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涵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实力目标】培育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实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气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在文化心理、文化传统和思想情感上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自尊心和自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一首意境美丽的青花瓷,让我们再次观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已经悠悠度过了5000多年的岁月,而在这五千多年中,我们的中华文化也如同一条绚丽的长河始终奔腾不息……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文化的这一特点的话,可以说我们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留出时间,让学生思索和回答)。

高中政治人教A版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

高中政治人教A版必修三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本框上承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下启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框共三目,介绍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大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以及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些零碎的、感性的认识,缺乏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

对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学法:阅读、合作探究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识记并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中华文化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通过读、看、说、写、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形成观点,加深认识,提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意识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难点: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六、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多媒体展示:某老外来华留学4年,主攻汉语,时临毕业,参加中文晋级考试:请写出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

3.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2、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3、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感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认同。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表现?2.通过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是什么?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表现)?导入新课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时间上的久远性,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2、博大精深:从中华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说的。

我们了解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基本特征,这节课来学习中华文化另一基本特征:博大精深讲授新课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包容性的含义、意义)3.感悟中华文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6--70,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文学艺术特点、地位、作用?科学技术特点、地位、意义?3、如何理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4、如何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如何理解?教师给出材料: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富有魅力的古典戏曲;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藏医药;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结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表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本课为第六课的第二框题,分为三目。

第一目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第二目分析了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与其之间的关系;第三目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论证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二、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园林艺术、茶文化、传统刺绣的成就和魅力,体会中华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创造沈绣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包容性的内涵和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

公共参与:通过查阅资料,列举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培养参与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教学难点: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情境启发视频欣赏图片展示法等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联系上一框题内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自主探究:构建新知,同学们结合书本自学教材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一、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小组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具有内容极为丰富,你能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列举实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吗?并谈一下中国文学艺术和古代科技的地位和特点。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任务分配:一二组同学从文学艺术方面举例说明,三四组同学从科学技术方面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释疑,拓展延伸。

1.文学艺术:[教学设计]展示图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你喜欢哪部作品?用一句话介绍你所喜欢的人物,让大家猜猜看。

预计在此环节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得出文学艺术的作用:欣赏的文学作品各不相同,从中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用一句话介绍人物,体现文学艺术的特色:独特的语言魅力,通过对人物的描述,勾勒出其性格特点,体现中华文学艺术风格鲜明独特。

高中政治 第06课 第02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必修3)

高中政治 第06课 第02节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必修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和特点;知道我国文化区域性的原因;明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教学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授课说明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一、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特点: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独特风格。

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原因:受经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三、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拥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1、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7: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教学设计17: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待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以我国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结合我国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及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征。

4.结合我国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巩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视频导入』中华文化之瓷器(学生讨论)『总结』中华瓷器丰富多样、造型精美、技术精湛,世界之最,体现中华文化的精深。

『过渡』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又一基本特征。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课件』精美文学图片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文学名著和表演艺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总结』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特征。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的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过渡』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中独树一帜『课件』精美科技图片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总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长达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框内容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从前后知识的联系上,第三单元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逻辑延伸,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

从本框内容来看,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感受具有丰富而绚丽内涵的文学艺术、凝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精神和丰富创造力的科学技术,感受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特色,特别是共同装扮中华文化百花园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无穷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②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③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能力目标①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之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②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四、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初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他们关注文化生活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表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原远流长,初步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根据学生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辩论赛等多种相结教学模式让抽象地理论融人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中国传结文化,升华认识,激发学生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节课让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
教师:看过这些中华文化中的部分优秀成果,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征,你会想到哪个词语?
学生:博大精深。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探究活动一:内容:说出我们国家在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作品。

规则:哪个组说出的经典作品最多即为优胜。

(过渡: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相比较,它具有独特性。

而就中华文化自身而言,它又呈现出多样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地位特点作用(意义)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情境设计】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腾格尔《天堂》和周杰伦《青花瓷》的体现的文化有何不同?
【问题设置】请大家思考:两首歌听起来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简要回答问题。

(天堂的特点:粗犷、豪放、朴实、刚健有力等;青花瓷的特点:细腻、轻快、婉转等)
【问题设置】请大家思考:两首歌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因何在?【学生活动】学生可独立思考,也可合作探究,找出两首歌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从而归纳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二个表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既渐趋融合,但还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过渡: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点;我们的国家,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文
化,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情境设计】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少数民族歌舞
【问题设置】请大家注意观察视频中出现了哪些民族,展示了这些民族哪些方面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化)
【学生活动】指出视频中出现的民族(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说出视频中展示的这些民族的文化(服饰文化、文字、语言、舞蹈、乐器)【教师活动】在学生展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民族的骄傲,这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三个表现“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过渡: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问题设置】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请大家阅读这则材料,结合教材70页第二段内容,归纳出为什么不同的文化能够共存?。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阅读教材内容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原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教师设问】这种包容性具体指什么?意义何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结合所给材料理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含义及包容性的意义。

【教师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努力进取,中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之中。

最后,让
我们一起朗读“中华文化之歌(节选)”,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1、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
区域性民族性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3、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