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文献资料
古代文学——唐朝诗歌研究

第一章唐诗的繁荣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度给长期分裂和战乱的中国带来希望,但炀帝登基后荒淫无度,激起各地纷纷起义,短命的隋朝(581—618)在还未医治好战争创伤时,重新被战火吞灭。
国柞衰剐文学衰,隋朝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文学无大可观者。
大唐帝国的涎生给小国文学带来新生命。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大唐文学则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峰,也雄踞于当时的世界文坛。
唐诗可谓有唐一代之文学。
唐诗的成就有多方面表现。
首先是作家作品众多。
据《全唐诗》及补遗统计,有近两千四百位作家,五万二千多首诗,数量之多是惊人的。
更何况还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诗人。
其次是内容题材广泛。
可以说各种社会现象、各种人生感情,亦即所有主客观的素材,皆可入诗,皆被写进,以至令后人有难乎为继之感。
具体而言,以下列几类内容表现得最为突出。
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虽创立于陶、谢,但陶诗多围绕个人生活而展开,写景成分较少,大小谢虽多写景,但模山范水,总体水平不高。
唐人的山水诗多注入诗人的自我感情,写出精神与意趣;唐人的田园诗又往往能和表现民生相结合,显得更为深刻。
边塞诗。
先秦无所谓边塞诗。
汉代边事虽很频繁,但绝少边塞诗。
六朝时有少量这类作品,但其中大部又属想象之词。
宋以后,则又被爱国诗所代替,故唐代边塞诗可谓一枝独秀。
宋人严羽说唐人好诗多在行役征戍,即包括边塞诗。
唐代边塞诗还因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概言之,盛唐雄壮浪漫,中晚唐悲凉深沉史诗。
《诗经》中有《公刘》、《生民》等史诗,建安诗人也有一些堪称史诗的作品,但总的说,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不多.唐安史之乱前后涌现了大量的史诗。
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洗兵马》,元结的《贼退示官吏》、《春陵行》,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老杜的作品更堪称‚诗史‛民生诗,先秦至建安诗歌反映民生较为充实,两晋南北朝后这一题材显然减弱。
唐以后,尤其是盛唐以后,又充实起来,老杜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是写民生的不朽篇章,直至晚唐聂夷中、杜荀鹤仍有不少这类优秀作品。
唐代咏侠诗文献综述

唐代咏侠诗文献综述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开始从事“侠”文化的研究,8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开始对咏侠诗进行研究,当前对咏侠诗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咏侠诗产生的源头、思想内容、艺术特征,重要诗人代表等方面。
唐代咏侠诗的兴盛和风格与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对咏侠诗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变化和民族文化的心理转变。
据粗略统计,目前对唐代咏侠诗的研究文献有140余篇,该文拟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理清唐代咏侠诗研究的现状。
1 对咏侠诗产生源头的研究對咏侠诗产生的源头的研究较少,最具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刘飞滨和陈山。
他们认为,咏侠诗的产生源于汉代民间的游侠歌谣,比如:《游侠篇》《结客少年场行》等都是从民间歌谣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是,陈山认为咏侠诗源头的产生体现了下层社会文化对上层社会文化所起的渗透作用;而刘飞滨认为虽然咏侠诗的数量相对其他诗歌较少,但它们所体现的是社会游侠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人们对游侠的态度,在修辞、语言和情感上都便于人们的流传,对后世游侠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咏侠诗源于民间歌谣,但具体的产生时间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首先在以往的历史书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且咏侠诗的界定并不明确,多数学者将汉魏时期作为咏侠诗产生最早的时期。
夏尧哲(2002)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任侠主题》中指出,建安时期的《白马篇》《秦女休行》和《结客少年场行》等古诗“开创了诗歌的任侠主题”。
李晓芹、陈山等学者对曹植在咏侠诗方面的创建之功进行了肯定,认为曹植是咏侠诗的奠基者,他所创作的咏侠诗指明了后世咏侠诗的创作趋势,他所作的《结客篇》让游侠的主题成为一种文学现象,为咏侠诗的创作开了先河。
学者郑美虹对咏侠诗源头的研究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的,认为屈原是将侠客的崇豪精神融入诗歌创作的第一人。
蔡佑启认为战国时期荆轲的《易水歌》是咏侠诗的鼻祖。
周敏认为描述游侠生活的最早的作品是晋代张华的《博陵王宫侠曲》。
唐宋词研究资料

4、更漏子(玉炉香)宋代胡仔、近人李冰若均视此词为温词之冠。
5、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
①主题:其一认为此词描写困居华屋的女子凌晨梦醒后的惆怅,可以归入闺怨词一类;其二认为此词是“思君”,是“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
二、李白
1、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萧声咽)两首最为著名,被宋代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大约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
3、《忆秦娥》(萧声咽)
①“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末二句痛极而返,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把秦娥一人一时之所感,骤然扩展到千秋万世众人之命运。王国维评此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②艺术特点: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也有代表性,“小山”、“鬓云”等多写感性印象,语言富丽精致,词风香软,而且章法极密,层次极清,以一线贯串,但中间暗寓转折。
2、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①名句:“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的写景特色:写的是江上晨景;境界开阔,合天地于一体;动静结合,柳的安静与雁的高飞形成对比;景象朦胧,以烟月构成总体背景。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第三章词的体性
一、胡夷里巷之曲
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三、张志和
1、仅存《渔歌子》五首。
《唐诗中的“故乡”文化研究文献综述1900字》

唐诗中的“故乡”文化研究文献综述唐朝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正是在这一时期,诗歌全面发展为广泛的主题。
唐朝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怀乡诗与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一起,成为唐诗重要的诗歌组成部分。
山水诗与边塞诗、历史诗、田园风光诗一起,成为唐诗园的一大奇观。
它表达了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现状的关注,并在其强烈的怀乡情绪中包含了许多怀乡情绪这首诗是关于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和现状的关注。
其中是作者对家的深切感受,对回家的渴望,不能回家的痛苦,以及对战争年代家国一体的深刻理解唐代诗词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同时,唐朝的怀乡诗,充分体现了诗人们的家乡情怀,以及对于故土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词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而且还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状况。
在这个意义上,唐诗是了解唐朝人民和社会的一个窗口。
怀乡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者根据现有材料,试图对唐代怀乡诗的思想和艺术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展示唐代怀乡诗的顺序和发展,并探讨怀乡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
研究的重点是诗中的故乡文化。
古代的诗歌没有主题分类。
事实上,怀乡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客观类别,有别于旅行、征服和告别。
这一类别的缺失使其难以得到实际认可。
后来引入怀旧诗的概念,代表了认识上的进步,但不可避免地对怀旧诗的研究产生了影响,因为它没有得到科学的定义。
对怀旧诗歌的研究,首先要对怀旧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研究的前提条件。
为了定义怀旧诗歌,有必要澄清故乡的含义,这是定义怀旧诗歌的前提条件。
第二个问题是,这首诗的主要结构是否是由怀旧的主题建立的,也就是外部形式。
二十世纪以来,古代怀旧诗词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关于古代诗词中的怀旧主题的研究有很多,散见于其他著作中,主要是王立的《中国古代文学主题思想研究》。
胡晓明的《中国诗学精神》、陶东风和徐莉萍的《死亡·情爱·隐逸·思乡——中国文学四大主题》,另外在《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和《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中也有单独的思乡诗词列表。
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

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1. 嘿,你知道唐代妇女题材的诗歌研究文献吗?那可就像一座宝藏,藏着无数关于唐代女性生活的秘密呢。
就像,虽说木兰的故事可能发生在南北朝,但木兰这个形象在唐代肯定也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看法。
诗里木兰替父从军,多勇敢啊,这反映出唐代妇女题材诗歌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多元性研究,是不是很有趣呢?2. 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可太有料了。
你想象一下,唐代那些女诗人或者描写女性的诗人,就像一群神秘的魔法师。
鱼玄机就是其中一个很厉害的“魔法师”。
她的诗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她的诗,我们能看到唐代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
研究这些文献就像是走进她的世界,去探寻那个时代女性的心声,难道你不好奇吗?3. 哇哦,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简直就是历史长河里的星星。
我跟你说,像薛涛,她可是唐代有名的女诗人。
她的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
从这些文献里研究她的诗,就仿佛在和她对话,能听到她的喜怒哀乐。
这就好比我们今天看朋友圈能了解朋友的生活一样,研究这些文献就能了解唐代女性的生活,你不觉得很赞吗?4. 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啊,那是个很奇妙的领域。
我有个朋友对这个特别着迷,他说研究这些文献就像在拼一幅巨大的拼图。
每一首诗都是一块拼图碎片,像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虽然没有直接写很多女性的事情,但从这个女性形象里,我们可以挖掘出唐代男性眼中的女性美,这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啊。
你能想象到把这些碎片拼起来后看到的完整画面有多震撼吗?5. 哟,你可别小瞧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
这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故事的盒子。
你看刘采春,她的歌诗也是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的一部分。
她的作品在当时那么受欢迎,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
从研究文献里去分析她的作品,就好像穿越回唐代的街头巷尾,听她唱歌,感受当时女性在文艺方面的影响力,多酷啊!6. 唐代妇女题材诗歌研究文献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宴会。
在这个宴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菜肴”,也就是不同的诗歌。
论文唐诗(合集5篇)

论文唐诗(合集5篇)第一篇:论文唐诗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论文摘要:“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和不朽的诗歌。
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
本文从他们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论文关键字:浪漫、现实,豪放、沉郁。
正文: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
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
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的欢喜、字号在他们的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忧心忡忡。
他们发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反对分裂国家的战争。
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棠同志者的穷兵黩武。
李白的《奔忙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
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
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影响不同。
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创作方法上的不同: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二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礼拜一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
而现实主义恰恰相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二、诗歌风格一代“诗仙”李白,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诗歌风格。
对朝廷的腐败,李白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游的方式,抒写了他对山水名区的喜爱,对仙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弃鄙弃世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他心情的表白。
唐诗研究报告

唐诗研究报告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诗人们以娴熟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一个个精彩的画面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社会观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研究唐诗包括对其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主题和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首先,唐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这为诗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创作环境。
其次,唐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形式和语言上。
唐诗多为四言、五言、七言和八言古诗,形式简练,节奏优美。
语言上注重意境的营造和诗情的表达,以及对形象、音韵等方面的精心处理。
再次,唐诗的主题广泛而多样,既有描写自然景物和咏史抒怀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感和表达社会思潮的。
最后,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唐诗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植于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研究唐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文献资料、史书和研究成果,对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
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批评解读,探索唐诗的艺术形式、意义和价值。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唐诗的影响和传承进行研究,分析唐诗在后世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同时,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享受和心灵慰藉的方式。
因此,研究唐诗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和启迪。
而对唐诗的研究也需要我们加强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对古代中国社会的了解,从而提高我们的学术水平和人文素养。
唐代文学资料与文献

唐代文学资料与文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经这样写道:“古人所留之书,谓之文献。
文献者,州郡国官之所藏,皆其本朝之事也。
”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文献是由州、郡、国等级的官员所藏,其中记录的一定是本朝的事情。
从这些囊括了皇室、贵族等社会薪水和事件的文献当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唐代的历史、政治和文学。
下面,我们就从唐代文学资料与文献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一下唐代的文学传承和发展。
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无数,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是文化瑰宝。
并且,唐代文化的多元性也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唐代,文学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的文化、学识,并且各个方向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展。
诗歌方面的发展是唐代文学的最大亮点之一。
唐代散文风靡,但是诗歌在那个时期毕竟还是更为出色的。
作家们根据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形式,探索出了新的诗歌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诗和山水诗。
在那个时期很多名人都笔耕不辍,从而衍生出了各种流派和作品,同时也促进了诗歌的创新。
唐代文献当中收录的诗歌资料也相当丰富。
例如《全唐诗》,作为唐代诗歌的文献,记录了800个作者,一共30654首诗,这一庞大的数字令人惊叹。
这部“官方文献”不仅反映了唐代的文学水平,还记录了唐代的历史和社会风貌。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提炼了唐代文学人物和诗歌的文献,例如《唐詩紀事》,其中详细记述了唐代诗人的生平和诗作,这也让无数现代读者能够了解到那个时期的文学和背景。
在唐代的散文作品当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就是政治、历史和文学宣传。
由于这些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因此很少会被当作文学杰作来欣赏。
但是在这些作品当中,依然可以看出唐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例如,很多官方的刻碑、文书、公文等,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它们作为文献收藏,记录了唐代的历史和社会现象,对研究唐代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唐朝还是一些文献的主要出处,例如一些未经刊行的藏书和文物,这些文献往往被藏匿在大量的寺庙和官方机构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
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
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
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
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
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
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
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
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
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
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
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
《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
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
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
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
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
全唐诗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 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
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
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
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
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
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
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文苑英华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学类书。
宋太宗赵炅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馀人共同编纂。
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雍熙三年(986)完成。
宋真宗赵恒时曾进行几次修订。
宋孝宗赵时又命专人作了校订﹐最后经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复校﹐于嘉泰元年(1201)开始刻版﹐四年完工。
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
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
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
清朝纂修《全唐诗》﹑《全唐文》和《四库全书》时﹐都曾用作参考。
《文苑英华》於南宋孝宗时周必大、胡柯、彭叔夏校订後刊行,今存者即此校定本。
宋宁宗、明世宗时曾重刻。
本书流传不广﹐明嘉靖四十五年(156 6)﹐胡维新等根据传抄本重新刻印。
1966年,中华书局用宋刊残本140卷、明刊本860卷配齐影印,校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
同时,还收入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辨证》10卷和劳格的《文苑英华辨证拾遗》。
[编辑本段]文苑英华(全六册) 目录: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本书将数十种笔记汇为一册,既为读者研究、了解唐五代政治历史、人文风貌提供翔实可靠的资料,又免去了读者查找翻检之劳,极为便利。
中国的笔记小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
其所记叙的内容,举风天文地理、朝章国典、风俗民情、鬼怪神仙、艳情传奇、逸事笑谈,包罗万旬,洋洋大观。
于学者可资考证,助研究;于百姓则可增知识,扩眼界。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最具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