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研究-最全笔记

合集下载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唐诗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唐诗的基本特征
3.唐诗的流派和发展
4.唐诗的名篇和名家
5.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唐诗研究 00422 自考笔记涵盖了唐诗的背景和意义、基本特征、流派和发展、名篇和名家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种盛世景象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唐朝的文化政策开明,儒、道、佛三教并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也为唐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唐诗的基本特征是形式优美、语言精炼、意蕴深远。

唐诗的形式以五言和七言为主,但也有其他形式。

唐诗的语言精炼,用字讲究,往往一个字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蕴。

唐诗的意蕴深远,既有对生活、自然的真实描写,也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唐诗的流派和发展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时期,诗歌的主题以写景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盛唐时期,诗歌的主题以咏史为主,风格雄浑豪放。

中唐时期,诗歌的主题以写人为主,风格深沉婉约。

晚唐时期,诗歌的主题以写事为主,风格瑰丽奇崛。

唐诗的名篇和名家众多。

名篇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名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
之涣、王之涣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唐诗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摘要:一、引言1.自考背景介绍2.唐诗研究的重要性二、唐诗概述1.唐诗的发展历程2.代表诗人及作品介绍三、唐诗的审美特点1.文学形式的美2.语言风格的美3.思想内容的美四、唐诗的鉴赏方法1.文本细读2.创作背景分析3.文学技巧解析五、自考备考策略1.学习资源的整合2.制定学习计划3.做好时间管理六、备考技巧与建议1.记忆方法2.做题技巧3.拓展阅读七、结语1.总结唐诗研究的意义2.强调自考的重要性与信心正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灵活、开放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的青睐。

其中,唐诗研究00422课程作为一门文学类课程,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本文将从自考背景、唐诗概述、审美特点、鉴赏方法、备考策略、备考技巧与建议等方面,全面介绍唐诗研究00422课程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广大考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考背景。

自学考试是一种依靠个人自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考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而唐诗研究作为一门文学课程,不仅有助于考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还能提升考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其次,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历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具有时代特色,成为了后世研究和学习的典范。

在欣赏唐诗时,我们要关注其审美特点。

唐诗的文学形式美、语言风格美和思想内容美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文学形式美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各具特色;语言风格美表现为炼字、炼句、炼意等方面,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技艺;思想内容美则体现在对人生、自然、哲理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欣赏唐诗,还需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

文本细读是基础,通过深入剖析诗篇内容,挖掘诗歌的内涵。

创作背景分析有助于了解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和情感。

自考09073唐诗研究(安徽)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

自考09073唐诗研究(安徽)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

自考09073唐诗研究(安徽)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唐诗风貌概述二、唐诗的发展历程三、唐诗的艺术特点四、唐诗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五、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正文(篇1)一、唐诗风貌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风貌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诗篇,也有婉约柔美的诗篇。

它们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也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二、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

初唐时期,诗歌以典雅严谨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家有骆宾王、杜甫等。

盛唐时期,诗歌以豪放奔放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家有李白、白居易等。

晚唐时期,诗歌以婉约柔美为主要特点,代表作家有李商隐、杜牧等。

三、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抒情、描写、比喻、象征等,展现了唐代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

唐诗的韵律和谐,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四、唐诗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唐代诗人众多,其中代表性的作家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将进酒》、《春望》、《赋得古原草送别》、《锦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五、唐诗对后世的影响唐诗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格局,并成为了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唐诗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总结: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不仅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昌盛。

目录(篇2)一、唐诗风貌概述二、唐诗的发展历程三、唐诗的艺术特点四、唐诗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五、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正文(篇2)一、唐诗风貌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诗风貌主要包括宏大的气象、浪漫的情致、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

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唐诗的独特风貌。

二、唐诗的发展历程唐诗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个时期。

唐诗研究笔记

唐诗研究笔记

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1、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2、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可见的题材。

3、自然景物与生活感受的诗意结合是唐代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4、最能表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

5、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的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6、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理意胜。

7、唐诗一个方面的重要风貌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与唐人在将丰富的生活体验化为精神产品时超胜于其它时代的诗类。

8、唐代文人中庶族地主阶层的思想观念的新特征(1)出处方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2)在获取功名的途径上耻于因人成事以荫授官也不被人过分羡慕而是重视进士科的拼搏甚至于乐于到边疆和战场上去寻求出路。

(3)在知和行的关系方面唐人重视实际知识重视经世致用。

(4)在伦理观、君臣观、门第观、尊卑观、妇女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较其它时代开放。

9、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1)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2唐诗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胸怀开阔、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3)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4)唐诗在有关题材中不自觉地反映出观念变革使后进诗者从唐诗中突出地感到唐从的思想空前活跃。

(5)唐诗把唐人精神领域里的正与反、是与非、利与害、廉与贪、进与退、出世与入世、勇敢与怯懦、庄严与滑稽、崇尚与卑下一一展示出来。

( 6)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7)唐诗反映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时社会生活有关。

( 8)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1)唐代那样式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易激起人们的诗情。

唐诗三首课堂笔记

唐诗三首课堂笔记

唐诗三首课堂笔记1. 作者简介。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 创作背景。

-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白送友人入蜀而作,以蜀道之难,暗示仕途之难;另一种说法是李白借古题以讽今事,忧虑当时藩镇割据,险地易守难攻,可能会出现分裂局面。

3. 诗歌内容。

- 开头部分(“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连用三个惊叹词“噫吁嚱”,强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题。

接着写古蜀国的开国传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说明蜀地历史悠久且神秘。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强调蜀地与外界隔绝之久。

然后描写太白山的高峻,“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道路,人要想越过太白山是极其困难的。

最后写蜀道的开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开辟蜀道的艰难。

- 中间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从上下两个角度写蜀道的险峻,上有太阳都难以越过的高峰,下有湍急回旋的河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和猿猱都难以越过,侧面烘托蜀道之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描写青泥岭的曲折盘旋。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行人在蜀道上行走时,仿佛能摸到星辰,只能屏住呼吸,抚胸长叹,进一步渲染蜀道的惊险。

这部分还写了蜀道中的景物,“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悲鸟、子规的啼叫,古木参天、空山寂寥的景象,增添了蜀道的阴森恐怖氛围。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描写山峰之高,枯松倒挂的奇特景象,以及飞瀑流泉的汹涌澎湃,声音如万壑雷鸣。

- 结尾部分(“剑阁峥嵘而崔嵬……不如早还家”)- 写剑阁的险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

唐诗研究自考笔记串讲第一章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一、唐诗对时代反映的广度与深度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

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唐代文人处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加以大部分来自庶族地主阶层,成员具有广泛性和流动性,形成了一个与前代很不相同的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有许多新的特征。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言行较少伪饰和拘束。

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

唐诗反遇时代生活所以特别深广,与诗人们积极地干预当时社会生活有关。

唐诗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与反映时代主旋律是统一在一起的。

二、唐诗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的眼光看洗涤,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

《春江花月夜》和《春中田园作》所表现的对于生活的感受,还包含着自然所给予人们的美感。

日常的送行和离别题材也被进一步诗化了。

对于生活的歌颂,爱情是一个重要的领域。

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无疑已经是富有诗意甚至带有浪漫色彩了。

唐代士大末的生活就往往比人们的日常生活来得放任,有许多浪漫事迹。

唐诗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也不把它们与日常生活平等看待。

最能再现唐人生活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要算边塞诗了。

岑参等人对天山,热海,大风雪,大海港和边疆战斗的描写,在古代诗歌领域里,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

杜甫等人写自身在乱离中的生活和感受的时候,一方面很悲,甚至悲得痛入骨髓,一方面常常带着某些憧憬或温存的插曲。

杜甫面对着时代丧乱,民间疾苦,但并没有单纯展览苦难和伤痕,他仍然关注着着美的因素。

这些因素被诗人融入诗篇的时候,与客观苦难现实相交织对照,愈加显得沉郁顿挫,激起读者丰富复杂的情绪。

把冰冷的悲感与生活中温暖的成分融合在一起描写,构成丰富的色调,几乎是中唐以后一些优秀的古体长篇的共同倾向。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

唐诗研究00422自考笔记摘要:一、引言二、唐诗的繁荣与历史背景1.初唐时期2.盛唐时期3.中唐时期4.晚唐时期三、唐诗的流派与特点1.现实主义流派2.浪漫主义流派3.其他流派四、著名唐诗诗人及其作品1.李白2.杜甫3.白居易4.其他著名诗人五、唐诗的文化价值与影响1.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2.对文学批评的影响3.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六、唐诗研究的意义与方法1.文本细读法2.文化语境分析法3.比较研究法七、结论正文:一、引言唐诗,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自考笔记00422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辉煌的文学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以及著名诗人的创作成就。

本文旨在概括性地介绍唐诗的研究成果,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唐诗认识。

二、唐诗的繁荣与历史背景1.初唐时期: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文人诗与民间诗相互交融,为盛唐时期的诗歌繁荣奠定了基础。

2.盛唐时期:这一阶段的唐诗创作达到了巅峰,涌现出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

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中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现实主义倾向,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元稹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晚唐时期:随着历史的变迁,晚唐诗歌创作逐渐衰落。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优秀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用才华横溢的作品为唐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唐诗的流派与特点1.现实主义流派: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疾苦,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

2.浪漫主义流派:以李白为代表,作品富有豪放、奔放的个性,展现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3.其他流派:还包括山水田园、婉约、豪放等流派,各具特色。

四、著名唐诗诗人及其作品1.李白:被誉为“诗仙”,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杜甫:被誉为“诗圣”,作品关注社会现实,如《佳人》、《春望》等。

《唐诗宋词鉴赏》笔记

《唐诗宋词鉴赏》笔记

《唐诗宋词鉴赏》笔记《唐诗宋词鉴赏》笔记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苏味道(648-705),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

九岁即能成诗,二十岁中进士,圣历初年官至宰相。

由于武后执政时期吏治严苛,苏味道处事小心翼翼,有人蔑称其为“苏模棱”,后还因此得成语“模棱两可”。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a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张九龄。

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

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

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孟浩然。

10、“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12、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指春天。

)逼岁除。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1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王湾。

意为:潮水漫涨,两岸显得更加宽阔,风向正顺,桅杆上高悬着船帆。

1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王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研究》笔记第一部分唐诗的繁荣一、作品数量多•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编《全唐诗》,汇总了当时收集到的全部唐人诗篇,计二千二百余家,诗48900多首。

•由于敦煌石窟的发掘及现代学者的努力,现存唐诗总数约55000多首。

•1982年7月,中华书局刊《全唐诗外编》。

二、古调新声,各体该备古调: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乐府、歌行;(无八言诗)新声:律诗(七律、排律)、绝句。

• 今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唐以前为古体诗。

• 唐以后再无新的诗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因此说“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1)最早的四言诗出现于《诗经》• 唐以前三言诗、四言诗多出现在乐府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中,属民间诗歌。

• 唐诗中三言诗不多,文人较少涉及,仅李贺的《苏小小墓》(也不是完全的三言诗)。

• 杜甫不作四言诗。

李白则创作了较多的四言诗,如《来日大难》、《上崔相百忧章》、《雪谗诗赠友人》等。

李白曾说:“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束之以声调,俳优哉。

”2)西汉苏武、李陵是五言诗的始祖。

(说法)3)七言诗最早出现于乐府。

4)排律:超过八句的律诗。

5)唐六言诗多写山水景色、离别远行及夫妇之情。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王维《田园乐》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冶,字季兰(女道士)《八至》6)杂言诗较多存于乐府,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三、五、七言》等。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有人认为词就是从杂言诗变化而来的,如白居易《忆江南》后成为词牌名。

(说法)三、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绮而不靡的贞观诗;•言近旨远的梵志体;•奠定近体声律的珠英学士;•提倡风骨兴寄的四杰、陈子昂;•胸襟开阔、气象豪迈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侠气、豪情、立功、报国的盛唐边塞诗;•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等吴中诗派;•元清白俗、郊寒岛瘦;•次韵相酬、杯酒光景的“元和体”;•求新求变的韩孟诗派;•韩昌黎以文为诗、以铺叙为诗、以议论为诗;•幽艳晚香、唯美、悲剧、偏重近体的晚唐诗;•李商隐:“沉博艳丽”;温庭筠:“藻绮”;杜牧:“清丽”。

四、朝野上下,人工篇什1)皇帝、大臣、宫女、道士、职业诗人、武将、平民、乐妓、小孩、甚至敌人都在作诗。

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唐皇重视诗人,无因人废诗之行为(如:骆宾王、上官婉儿等)。

• 唐二十位皇帝,武则天时代诗人聚集最多,典故“夺锦之才(东方虬、宋之问)”。

武则天自己也创作了一些思妇诗(闺怨诗),例如:《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

李白的“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长相思二首》之一),与武则天的“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看取石榴裙。

”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上官婉儿不仅会作诗,且会评诗,“能秤量天下之才”。

例宋之问、沈佺期在昆明池斗诗。

沈佺期“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二句,上官婉儿评曰:“词气已竭”。

明王世贞评曰:“累句中的累句”。

宋之问“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二句,上官婉儿评曰:“犹陟健举”。

明王世贞评曰:“佳句中的佳句”。

(“夜珠”典故:汉武帝曾在昆明池得夜明珠。

)• 唐代的武将也会作诗,西川节度使高崇文曾作过一首咏雪诗《咏雪》:崇文崇武不崇文,提戈出塞号将军。

那个(骨孝)儿射雁落,白毛空里雪纷纷。

• 唐代的小孩儿也非常了得。

李商隐赞10岁时的韩偓“雏凤清于老凤声”。

2)言论自由“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都唱琵琶篇。

”——唐玄宗悼白居易。

3)因诗取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就因其《寒食》诗为德宗赏识,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一下子平步青云。

(汉朝寒食节不许生火)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4)“绝句登上诗坛是唐诗高潮的标志”——北大林教授。

绝句是当时最普及的诗歌体裁,因为绝句能唱(新乐府不能唱),所以唐人常将绝句称为“乐府”或“小律诗”。

• “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即唐三百年之乐府也”。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序》)唐诗繁荣的原因:(社会渊源、思想渊源、文学渊源)(一)外因1)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天下太平。

•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2)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门阀制度的打破,庶族地主开始崛起于政坛,士庶于是渐趋合流;• 唐代确立科举取士制度,为广大地主分子进入仕途打开了大门;• 阶级关系的变动使得唐以前封建社会中积累起来的许多矛盾,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缓解;• 唐代文学以寒士为主体,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力量。

3)思想解放、南北汇合、中外交流。

• 儒、释、道三教并重,任侠之风炽盛,这四股思潮相互融和,互为表里,合成了有唐一代社会思想的基本框架;• 唐以前北方文学雄浑悲壮,南方文学秀丽阴柔,入唐以后,将南北风格糅合在一起。

•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 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一种流动、变易的趋势,给人以蓬勃而富于生机的感受。

这样的时代氛围,必然有助于打开人的眼界,充实人的生活体验,激荡起感情和想象活动的波涛,从而为艺术文化的创造开拓丰富的源泉。

4)帝王的提倡• 朝野上下,人工篇什。

唐朝皇帝均会作诗,且常和群臣唱和;• 经常举办的赛诗活动,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唐皇对诗人重视且宽容,文境松弛,无因人废诗之行为;•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二)内因5)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 唐人所承受的文学遗产是相当丰厚的。

从《诗经》到齐梁,诗歌在形式上日臻完备,艺术上日趋成熟。

特别是齐梁时期,诗歌的词汇日渐丰富,音节日渐和谐,诗人开始注意平仄的协调、对偶的工整。

齐梁的新体诗开始具备了律诗的雏形。

• 诗歌发展至唐代,已经具备了繁荣的条件。

唐代诗人学习并发展了齐梁诗人的技巧,但改革了内容。

• 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思考题:你认为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004年简答题)“行卷”—— (2001年名词解释)1)唐代科举制度下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

2)由于唐代科举考试之试卷不糊名,主考官除了审阅考生在考场上的答卷,还可视其平昔诗文和声名来决定录取与否。

“行卷”正是考生们向主考官乃至天下人展示自己文才,并籍此博得声名的一种重要手段。

3)“行卷”是唐代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

前人对唐诗的繁荣有那些说法?• 唐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物质环境;• 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 “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和统治者的提倡,促进了诗歌技巧的讲求;• 中外各民族的交往,沟通了异域的艺术风貌;“诗赋取士”的争论?1)首先把唐诗繁荣的原因归之于“诗赋取士”科举制度的是南宋的严羽;2)反对科举兴诗说的理由有二:一是诗之盛衰取决于人之才学,不取决于科举选拔制度;二是唐人省题诗多不工。

3)“以诗取士”制度促使唐诗兴盛者,“功夫在场外”:• “以诗取士”制度的产生与帝王对诗歌的倡扬有关。

帝王不仅亲自阅卷,而且微行访贤,收受行卷。

• 唐科举考试与唐诗繁荣之间的一个关键点——“行卷”。

• 正缘此,终唐一代,举国士子以攻诗为业,书肆商人以售诗为事,娼楼歌妓以唱诗为荣,市井小民以传诗为乐。

从这个角度说“以诗取士”制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不亦可乎?唐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唐代诗人对传统文学的态度上,我们可以借用杜甫诗中的两句话来概括,“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第二部分唐诗的分期唐王朝290年,20位皇帝,期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故(武则天篡权、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文学亦随之而变化。

文学的发展与政治是紧密相关的,政治的兴衰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一、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 (2001年简答题)(1)严羽的“以时为体”说——五期论• 最早给唐诗分期的是南宋严羽,他在《沧浪诗话•诗体》中“以时而论”,把唐诗分为五体: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 根据:严羽认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诗歌有不同的言语、气象,亦即风格,虽不无例外,但大致可以加以区分。

• 目的:反映了严羽推崇盛唐、标榜盛唐,处处以盛唐诗歌为法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严羽分期中没有“中唐”概念,而早在《沧浪诗话》问世前一百多年,杨时就提到过“中唐”,而且提出了“元和之诗极盛”的观点。

(2)杨士弘的“音律正变”说——三期论• 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则是根据“音律之正变”,把唐诗分为三段:唐初、盛唐诗,/ 中唐诗,/ 晚唐诗。

• “正(音)”即“盛、兴”,“变(音)”即“衰、亡”。

(3)高棅的“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四期论• 最后完成“四唐分期说”,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是明代的高棅。

• 高棅在《唐诗品汇》中,以“声律、兴象、文词、理致”为依据,结合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特征和流变情况,对唐诗作了详、略两种分期。

•略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详分:①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

②神龙以还,洎(ji)开元初,此初唐之渐盛也。

③开元、天宝间,此盛唐之盛者也。

④大历、贞元中,此中唐之再盛也。

⑤元和之际,此晚唐之变也。

⑥开成以后,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馀韵犹有存者焉。

• 由于《唐诗品汇》是分体编次,高棅在对各体的论述品评过程中,又分出“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馀响”、“旁流”等九个品目,以充实四唐分期说。

• 高棅的分期,鲜明地体现出“伸正绌(chu)变”的倾向。

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对李白、杜甫的苦心安排上,更表现在元和诗坛的归属问题上。

“四唐分期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伸正绌变、标榜盛唐、推崇李杜的观点,开了明七子以盛唐为宗、李杜为主的先河。

《唐诗品汇》—— (2001年名词解释)1)明代高棅编撰的一部唐诗总集。

(1分)2)书中提出“四唐”说。

(1分)3)分体编排,每体分九等。

(2分)二、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1)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这些学者抓住“四唐分期说”论人论世,无法统一的矛盾,来反对唐诗分期,特别是藉分期标榜盛唐,贬低中晚唐的做法。

• “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

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

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