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选一精讲12官方笔记

合集下载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材中的考点:断句)(解析版)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教材中的考点:断句)(解析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材中的考点:断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文言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如范读、带读、自由读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文言文的语感。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中思考、领悟文言文的深层含义。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根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例题展示】对第八章中划线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A.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D.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参考答案】D【内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饭疏食”意思是吃粗粮,“饮水”意思是喝冷水,“曲肱而枕之”指弯着胳膊做枕头,“乐亦在其中矣”是自己的观点态度,表示也自得其乐。

故断句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考点解说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知识解读01看虚词找位置1.向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令、凡、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其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

古文选一精讲1官方笔记

古文选一精讲1官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一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选择题与主观题小蒋老师均按照顺序总结】(一)选择题(共14道)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305篇,又叫“诗”或“诗三百”。

创作时代跨越500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2.《诗经》按音乐曲调的分类【传统分类】:高频选择题考点风→各地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十五国风)【民歌】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大雅》《小雅》)颂→王室宗庙祭祀的乐曲(《周颂》《鲁颂》《商颂》)3.《诗经》的艺术手法:高频必考选择题赋是直陈其事。

包括记叙和描写。

比是打比方。

兴是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

4.《君子于役》选自《诗经·王风》,君子:妇女对丈夫的敬称。

5.《君子于役》是一首思妇之辞,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服役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热切关心,从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6.《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7.《蒹葭》是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

8.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蒹葭》最得“风人深(之)致”。

指艺术上:婉曲的风格;思想上:境界深远,意在言外。

钱钟书《管锥编》说:“在水一方”是“企慕之情境”,诗中有执著的追求,热情的向往,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坚韧。

9.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的样子。

10.《氓》选自《诗经·卫风》。

11.《氓》是一首弃妇怨诗。

氓:古代女子对男子的通称,此处含有鄙薄之意。

“总角之宴”,“宴”的意思是欢乐。

12.《氓》的思想内容:女主人公在被抛弃之后,回顾往事,诉说自己不幸的婚姻,表达悲愤和决绝的心情。

这反映出当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以及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损害。

13.《采薇》选自《诗经·小雅》。

14.《采薇》的思想内容:这是戍守边境、抵抗外敌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

推荐学习K12中考语文 附录12 文言重点知识清单

推荐学习K12中考语文 附录12 文言重点知识清单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通“披”,穿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通“措”,置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通“苍”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通“以”,表时间界限
公输盘不说(《公输》)

通“悦”,高兴
附录12文言重点知识清单
(一)虚词解释举例
例词
例句
解释

怅恨久之
助词,无意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助词,的

佣者笑而应曰
表承接

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而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判断,是

百姓多闻其贤
第三人称代词,他

诚以吾众

虽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即使这样

弗敢易


受地于先王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君谓计将安出

下大雨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用鱼网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陈涉世家》)

用笼(罩着)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用鞭、杖或竹板打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缟素
穿白色的丧服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用箪盛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古文选一笔记1

古文选一笔记1

殷墟甲骨卜辞的发现,表明最迟在商代中朝已经有了比较定型的文字。

易经是产生于西周时的一部占筮书。

《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最早发生、发展的文学样式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官廷发展阶段的完成。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是所谓的“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语文简练含蓄,意味深长,富于文采。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也称为《春秋外传》,以记言为主,主要记录一些历史人物的议论,对话,辩驳,缺少对历史事件全过程的系统记录。

《战国策》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特别是那些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语言以善于铺陈扬厉,夸张渲染为物色,还善于运用民谚和寓言故事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儒家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家有《墨子》,道家有《老子》《庄子》,法家有《管子》《商君书》《韩非子》,杂家有《吕氏春秋》,兵家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孟子》中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说理透彻,富于雄辩,并善于运用譬喻形象地说明问题。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语言丰富而华美,描写细致而传神,读起来具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行文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幻无端,仪态万方,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标志着先秦论说文的成熟。

屈原的骚体诗是具有浪漫精神的典范作品。

屈原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以芳草美人,男女情事为喻,赋予象征意义,寄托思想情感,使之形成比喻形象的系统。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写实与浪漫两种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源头,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古文选一精讲9官方笔记

古文选一精讲9官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九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唐五代部分】(一)选择题1.王昌龄,字少伯。

世称王江宁、王龙标。

王昌龄与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擅长七言绝句,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有《王昌龄集》。

2.乐府旧题《出塞》,其传统写法都是歌咏征戍之事。

原作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王昌龄这首边塞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推许,明人李攀龙赞许其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俊逸。

有《李太白全集》。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借饯别以咏怀,抒写受现实压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愁怀。

5.《将进酒》中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

6.高适,字达夫,世称高常侍。

盛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成就最高。

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反映了慷慨奋发的时代精神,同时也能揭露军旅生活中的多种矛盾,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

擅长七言歌行,沉雄悲壮,激昂慷慨。

有《高常侍集》。

7.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生活在唐王朝由全盛转向衰落时期,诗歌全面、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因而被后人誉为“诗史”。

其诗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五古、七律的成就尤高,被后人评为“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二)主观题一、泛读王昌龄《从军行》(一)思想内容:通过描写西北边陲的寥廓景象,表达了守边将士不畏环境荒凉艰苦的豪情壮志,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英勇善战的爱国精神。

(二)艺术特色①篇幅虽小,但描绘的空间却非常阔大。

诗人依靠想象的力量,将东西相距数千里的青海与玉门关有机地整合在一幅画面中,显示了西北边陲的广漠无垠,以及边塞将士生活、战斗环境的艰苦,诗歌意境也因而显得壮阔雄浑。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学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_学习笔记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所选《诗经》篇目的内容大意,不致混淆。

(对精读篇目《氓》、《蒹葭》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要具体掌握)2.弄清所选屈原4篇作品的出处,掌握精读篇目《国殇》、《哀郢》、《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国语》、《战国策》的成书时代、体例、编纂者及文风要能分清;所选课文分别出自上述哪部历史著作要清楚;要掌握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

4《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苟子》及《韩非子》等诸子散文的作者情况(包括名、字,所属思想流派,主要哲学观点等)和文体风格。

[重点、难点、考核点]本部分精读篇目:《氓》、《蒹葭》、《国殇》、《哀郢》、《离骚》、《晋楚城濮之战》、《冯援客孟尝君》、《侍坐》、《齐桓晋文之事章》、《劝学篇》。

[重要]著作:《诗经》;重要作家:屈原。

[难点]:《离骚》的思想内容。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所体现出来的仁政思想。

[考核点](一)课文出处《诗经》作品(略)。

屈原作品:《湘夫人》、《国殇》选自《楚辞·九歌》;《哀郢》选自《九章》《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冯援客孟尝君》。

(二)名言、范句、成语出处信誓旦旦:《氓》(《诗经》)。

弱弱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左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狡兔三窟:《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缘木求鱼。

挟太山以超北海。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越俎代庖。

大而无当。

庄子,《逍遥游。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古文选一]大纲笔记(泛读)

[古文选一]大纲笔记(泛读)

四、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思想感情:
(烛之武形象)
烛之武是一位关心国事,临危不惧,十分机智勇敢的爱国者。他虽对郑文公的不能用人非常不满,但当郑文公认错后,面对国难,也就不再计较个人得失,挺身而出,以其机智从容的风度和剖析入微的言辞说服了秦穆公,瓦解了秦、晋联盟,从而使晋军孤立,知难而退,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十六、张衡 四愁诗
思想感情:
《四愁诗》写怀人愁思,缠绵婉转,低徊情深。诗中所指美人,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当非确有其人,可能有政治寄托。
艺术特色:
《四愁诗》是骚体诗,但不是对屈原作品的刻板模拟。它是中国诗史上较早的七言诗试作。其东南西北逐方铺叙的手法,与汉代流行的赋体表现方法有相同处。
艺术特色:
(如何论证其观点)
本文开头用鱼与熊掌的形象比喻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思想,然后逐层从正反两方面加以分析论证,并通过具体例证,将深刻的道理以浅显的语言说出,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文中多用反问句,强调语气,使文章具有一种不容质疑的雄辩家气势。
八、墨子 非攻「上」
思想感情:
《非攻》的论点是反对攻人之国,以为攻国是错误而不义的。
象征由《诗经》中的"比兴"发展而来,将创作艺术推进了一步。
十二、湘夫人
思想感情:
《湘夫人》是由男巫扮演的湘君演唱的迎神歌,表现了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情节。
艺术特色:
《湘夫人》的艺术特色,一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细致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二是诗中的景物描绘,缤纷多彩,绚丽斑斓,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构造出一种美丽凄婉,如幻如梦的意境。文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描写秋天景色的千古名句。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微子》)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注)①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A.“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一词多义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②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而:
学而时习之(表顺承,然后,就)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表修饰)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但是、却)
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然后、就)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并且、和)
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第十二节课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唐五代部分】(一)选择题1.杜牧,字牧之。

作品中深广的忧愤与旖旎的风情并存。

诗、赋、古文俱工,诗歌成就最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古体诗雄豪健峭,骨气遒劲;近体诗情致俊爽,风调清朗,七绝尤有远神逸韵。

有《樊川文集》。

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所作多抒发时代乱离、人生失意的感慨,还有大量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和缠绵深挚的爱情诗。

艺术上兼长各体,七律成就尤高。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旨趣幽深,耐人寻味。

部分作品隐晦迷离,令人难以索解。

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有《李义山诗集》。

3.《安定城楼》的典故“贾生年少虚垂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贾谊上书不被汉文帝采纳,隐喻自己应试不中。

“王粲春来更远游”,以王粲自比。

“欲回天地入扁舟”,暗用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典故。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出自《庄子·秋水》,运用典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讽刺意味。

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有《温飞卿集》。

《花间集》收其词六十六首。

5.秦韬玉,字中明,一作仲明。

少工吟咏,“每作人必传诵”。

其诗一部分构思新奇,略得李贺遗意;一部分倩丽侧艳,近于温庭筠。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6.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

工诗文,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

写景咏物之作富情致,某些小诗讽刺尖刻。

小品文成就较高,愤世嫉俗,内容有现实意义,讽刺辛辣,在盛行骈俪文风的晚唐时期独具特色。

17.罗隐,字昭谏,世称罗给事。

自编其文为《馋书》,益为当权者所憎恶,屡试败北,史称“十上不第”。

好谐谑,偶感辄发,其文笔锋犀利,多抗争愤激之谈。

其诗多咏物、咏史之作,亦多有警世之戒。

有《罗昭谏集》。

8.韦庄,字端己,卒谥文靖。

因曾居成都浣花溪,诗集名《浣花集》。

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其词收入《花间集》者计四十八首,大体情深语秀,艺术成就较高。

9.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

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部分作品反映唐末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堪称动乱时代的诗史。

语言通俗,风格平易,后人称“杜荀鹤体”。

有《唐风集》。

10.崔涂,字礼山。

长期客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故其诗多羁旅行役之作,情调苍凉,颇有佳句为世所传诵。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11.李朝威,生平事迹不详,约唐德宗贞元前后在世。

有传奇《柳毅传》。

12.冯延巳,一作延己,又作延嗣,字正中。

时南唐政权相对稳定,其词多娱宾遣兴、流光连景的闲逸之作,但深情委婉,语言清丽,被王国维评为“开北宋一代风气”。

有《阳春集》。

13.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后主。

对宋称臣后屈辱生活,相传为宋太宗赐毒而死。

精书画,谙音律,工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后人将他与李璟词作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二)主观题一、精读杜牧《过华清宫》【必背篇目】(一)思想内容:本诗选择“飞驰以进”这一关键史实,揭露唐玄宗为博取杨贵妃欢心而不惜劳民伤财的荒唐行径,有力地鞭挞了帝王后妃的骄奢淫逸,堪称“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选取历史事实,揭露统治者的荒唐行径,具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二)内容结构:①诗歌前两句写从长安回望骊lí山,景色绮丽,宫殿宏伟,极有帝王气派,而千门万户,次第洞开,又使人想象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②第三句推出描写的主体,“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似乎不相干的意象并置,留有悬念。

③直到末句揭示其中联系,点明这不过是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则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淫失政,便都跃然纸上。

④而与前两句郑重其事的描写相对照,更增添了讽刺的辛辣意味。

(三)分析《过华清宫》将“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两个意象并置的艺术效果①第三句举重若轻,实际上大有深意。

南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

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

”②将这两个意象并置,点明这不过是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的荒唐之举,批判贵妃的恃宠而骄,玄宗的荒淫失政,与前两句郑重其事的描写相对照,更增添了讽刺的意味。

二、精读杜牧《早雁》【必背篇目】(一)写作背景与内容1、创作背景: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hé南侵,边地人民受尽侵扰,纷纷逃亡。

杜牧当时担任黄州(治今湖北黄冈)刺史,闻讯之后深为边地人民担忧,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他的关切与同情。

2、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咏物诗,同情边地人民的遭遇,讽刺朝廷的麻木不仁。

(二)分析《早雁》诗中运用的比兴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层次结构)①整体上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抒情达意,表面上句句写早雁,实际上句句写难民。

②诗首联写大雁早早飞向南方,因受弓箭惊扰而四散飞逃,以此比喻边民惊恐万状,流离失所。

③颔联大雁飞经都城长安,形单影只,冷寂苍凉,隐喻朝廷对百姓苦难麻木不仁,寄寓诗人的讥讽。

④后两联设身处地为大雁着想:既然胡骑满地,春天也不能返回北方,那还不如暂留南方,安居潇湘。

表面上句句叮嘱大雁,实际上是同情难民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三、精读李商隐《安定城楼》【必背篇目】(一)思想内容:写有志用世、功成身退的意愿和怀才不遇、抱负成虚的哀伤。

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满腔悲愤,表达有所作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二)内容结构:全诗文情跌宕,而脉理清晰。

①首联扣题,写楼之高,景之远。

②颔联转入慨叹身世,只述贾谊、王粲两位前贤遭遇,而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已和盘托出。

③颈联抒写抱负,境界阔大,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堪称全篇警策,因而深得宋代王安石赞赏,以为“虽老杜无以过也”。

④尾联借庄子寓言表明自己敝屣bìxǐ利禄,正告某些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说明《安定城楼》诗中所用典故及其作用【重点记忆】本篇用典贴切,而又灵活自如。

贾生年少、王粲登楼,与作者处境和感情十分吻合。

范蠡典故是暗用,如盐入水,不露痕迹。

鹓雏、鸱枭的典故对比鲜明,既有坦荡剖白,又有冷峻讥讽。

“贾生年少虚垂涕”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贾谊上书不被汉文帝采纳,隐喻自己应试不中。

“王粲春来更远游”,以王粲自比。

“欲回天地入扁舟”,暗用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的典故。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出自《庄子·秋水》,运用典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讽刺意味。

四、泛读李商隐《无题》(一)内容结构:此诗追怀一次难忘的宴会。

①首句写宴会时间,叠用两“昨夜”,写出星光闪烁,春风骀荡,已见得追思不置。

②次句写宴会地点,是在贵家后厅,“画楼”“桂堂”,极为幽美华贵,然宴会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有难忘之美人在(当是贵家的一位女子)。

③三、四两句写自己与美人形体不能相接,而心灵可以相应。

④五、六两句写宴会热烈场景,送钩射覆,虽隔座分曹,但目成心会,已使诗人深深陶醉,故倍感酒暖灯红。

⑤末二句听鼓应官,走马兰台之际,追思昨夜,不禁怅然若失,顿起身若转蓬之感。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嗟叹交汇,使此诗在绮丽流动的风调之外增添了沉郁悲慨的感伤色彩。

(二)分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表现手法及感情①形体相隔、心灵相通是一种很微妙的境界,可以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句运用新奇贴切的比喻,描绘间隔中的沟通,缺憾中的慰藉,吐露对美好情缘的自信和珍视,细腻深刻而又主次分明,显示出诗人善于体察和表现人物心灵世界的过人之处。

五、精读李商隐《锦瑟》【必背篇目】(一)内容结构①诗的首联以锦瑟起兴,清越哀怨的乐音使诗人联想起美好年华的流逝,莫名的惆怅油然而生。

②中间两联连续描绘“庄生梦蝶”、“望帝啼鹃”,“月明珠泪、“日暖玉烟”四幅迷离恍惚、幽美凄清的景象,既可以视为诗人对音乐感受的形象化展现,又可以视为诗人自己的心灵图景,象征诗人虚负凌云之才、一生襟抱难开的坎坷境遇和情感历程。

③末二句用递进一层写法,怅惘之情早已如此,则今日之怅然若失可想而知。

(二)《锦瑟》的艺术特色(1)诗中所用典故的原意及其象征意义中间两联辞采斐然,联想丰富,连用四个典故,又具有象征意义,读之令人心有所感,但又难以、而且也不必一一指实,提供了多方开发的可能,读者尽可以浮想联翩,玩味不尽。

“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比喻往事如梦;“望帝啼鹃”借喻自己悲怀难诉,只能寄托于诗歌;“月明珠泪”借以感叹身处明世而被埋没的命运;“日暖玉烟”喻指自己的理想可望不可即。

(2)全诗将警策的立意与深奥的典实、华美的辞藻互相结合,形式上属对精工、声韵谐婉,堪称唐代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义山诗“沉博绝丽”风格的代表作品。

六、泛读温庭筠《苏武庙》(一)思想内容:苏武坚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大义凌然,彪biāo炳千秋。

作者所处晚唐,国势衰颓,变故迭起,诗人弘扬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系故国,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因成功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成为同类题材中的名作。

(二)内容结构①首句从苏武和汉使会见的情景切入,写出其骤见汉使时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反应,以“魂销”二字概括。

次句由人及庙,渲染苏武庙苍古肃穆,为下文追思苏武事作铺垫。

②颔联上句写胡天月冷,望雁思乡,下句写塞草凄迷,牧羊晚归,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十九年幽禁生活的单调、孤寂,心悬故国、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

③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流露出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

④尾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三)艺术特色:巧对与反衬①巧对: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

②反衬: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诗中得此一联,便化板滞为跳脱。

”情感内涵来看,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

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回想盛年出使情况,禁不住感叹欷歔,十分自然。

七、精读温庭筠《菩萨蛮》【必背篇目】(一)思想内容:通过对一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过程的描述,表现了女子盛年独处的空虚寂寞之感。

精工绮丽的画面背后,透露出一缕淡淡的哀愁。

(二)内容分析1、上片首句写日照绣屏,不但显示环境的富丽,也可见女子起身之晚。

次句写女子未起身时,面容姣好而鬓丝缭乱。

再写梳洗时情状,懒画娥眉,迟迟梳洗,活现出一副娇慵之态。

2、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

镜中花面交映,罗襦鹧鸪双双,前者足以引起顾影自怜之情,后者又使其顿生自怜孤单之意。

(三)《菩萨蛮》艺术特色(分析寓情感于描写之中的艺术手法)本篇表面看来多系态度冷静的客观描写,精心描绘贵妇的生活画面和起身前后的容貌动作,但细心寻绎,仍然可以发现某些情感的线索,如第三句的“懒”字,第四句的“迟”字,不仅画出了娇慵的情态,透过一层,亦足见其无所寄托,百无聊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