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几首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四首钢琴奏鸣曲“非典型结构的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贝多芬四首钢琴奏鸣曲“非典型结构的第一乐章”音乐分析作者:朱丹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9期朱丹(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摘要:贝多芬是伟大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一生的创作数量浩瀚,种类繁多,在音乐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被尊称为“乐圣”。
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后人将其作品和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与《圣经》类比,誉之“音乐中新、旧约全书”。
他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部分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但也有非奏鸣曲式的,这体现了他对传统奏鸣套曲结构布局的突破,这对后来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笔者通过对贝多芬四首钢琴奏鸣曲非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这一结构现象的分析与研究,试图为丰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研究尽一些微薄之力,为钢琴曲的创作及演奏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非奏鸣曲式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03-02作者简介:朱丹(1990-),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曲式与作品分析。
一、引言在西方奏鸣套曲从斯卡拉蒂式的古奏鸣曲式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为代表的奏鸣曲式,渐趋成熟。
其第一乐章大多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但从莫扎特开始就有了对这一模式的突破,如在他的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就采用了变奏曲式。
贝多芬更加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在钢琴曲创作上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
现选取贝多芬四首钢琴奏鸣曲(第12、13、14、22)的第一乐章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倍复三部曲式的第一乐章第十三钢琴奏鸣曲(OP.27 No.1),主调降E大调,速度行板。
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复三部曲式,但笔者认为是倍复三部曲式。
图式如下:首部(1-8小节),呈示段和对比段均是两个乐句(2+2)构成的平行乐段,右手柱式和弦左手音阶式的跑动. 中部(9-20小节),C段是两句(2+2)类平行乐段,织体加密,第二句上移小三度自由模进。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
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
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
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
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
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
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
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
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
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
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
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
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
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
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
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
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一首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剖解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兼评魏纳的分析

一首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剖解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兼评魏纳的分析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严谨而完整,可以根据魏纳的分析进行剖析。
首先,从整体上看,《月光》第一乐章为三部曲式,由开场曲(A)、中场曲(B)和尾声(A)组成,这种三部曲式的构成也是一般的奏鸣曲式的典型结构。
而且,开场曲和尾声都是以A部分为主,即以宏伟的主题为基调,B部分则以中段曲调为主,充当着拉近主题和尾声之间的联系。
其次,从局部来看,《月光》第一乐章的A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主题、变奏以及尾声,主题以一个非常宏伟的乐句开始,后面又增加了一个简短的变奏,然后又重复了主题,最后是一个尾声,将主题和变奏结束。
B部分则是一个完整的独奏,以华丽的音色将主题和尾声之间的联系拉近。
最后,从音乐主题上来看,《月光》第一乐章中使用的主题主要有三个,即开场曲的主题,中场曲的主题以及尾声的主题。
开场曲的主题和中场曲的主题都是宏伟的,而尾声的主题则是柔和的,使得乐曲的结尾更加完整。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五脏俱全的奏鸣曲式,它的结构严谨完整,从整体上以及局部上来看,都具有明显的奏鸣曲式的特点,而且使用的主题
也让乐曲的结构更加完整。
因此,魏纳的分析是非常正确的,他对这首乐曲的剖析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乐曲的结构,从而更深入地欣赏它。
奏鸣曲贝多芬特点

奏鸣曲贝多芬特点
奏鸣曲是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类型之一,他一生中创作了32首奏鸣曲。
以下是贝多芬奏鸣曲的特点:
1. 强烈的音乐表现力:贝多芬的奏鸣曲充满了激情和表现力,他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 丰富的曲式结构:贝多芬的奏鸣曲结构复杂,通常由三个或四个乐章组成,其中包括快速的、慢速的、舞曲和终曲等。
3. 个性化的旋律和和声:贝多芬的奏鸣曲中的旋律和和声往往是非传统的,有时是突兀的和不协调的,这种风格被称为“贝多芬风格”。
4. 手指技巧的挑战:贝多芬的奏鸣曲常常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手指技巧,包括快速的音阶和跨度广泛的和弦。
5. 具有史诗般的气质:贝多芬的奏鸣曲常常具有史诗般的气质,它们是对自由、理性和人类尊严的赞颂,表达了贝多芬的哲学思想和信念。
贝多芬的奏鸣曲不仅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经典作品,更是对音乐艺术和人类文化的贡献。
- 1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报告

众所周知,西方音乐是沿着古希腊的精神发展起来的,所以有着求真的理性主义。西方认为音乐是科学,并将其理性化地研究。但是西方还有着二元对立的观念,即日神与酒神的崇拜!日神崇拜,使音乐走着理性化发展的道路,将其一丝不苟地研究,并没有丝毫地神秘色彩,所以,直到今天,西方音乐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而酒神崇拜,则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独白,是人类对自己本身的精神探索,所以,西方音乐又是对人类精神世界表达。这样,便形成了西方音乐的二元对立是音乐思维框架。
谱例三:
b:t D t D t D t D s DDⅶ7
K D7t
其变奏是:重复时用了八分休止符、跳跃的辅助音和附点节奏将旋律音型化。
t D t D t D
t DS7K D7t
(4)、结束部(68-81)主题是对主题第三部分的变奏的重复乐句,其终止式为b小调的半终止,向后开放。加上七小节的补充是半终止变为完全终止。
提纲:
一、序言
1、贝多芬简介
2、选题目的
二、音乐分析
1、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B、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在贝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贝多芬 - f大调第6号钢琴奏鸣曲 op.10.2介绍

贝多芬 - f大调第6号钢琴奏鸣曲 op.10.2介绍概况Overview贝多芬第六号钢琴奏鸣曲,F大调,OP.10.2,贝多芬在其中使用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手法: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出现了崭新的主题。
简介Introduction贝多芬:第六号钢琴奏鸣曲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6第六号钢琴奏鸣曲,F大调,OP.10.2,省略了第二慢乐章,篇幅同样“短小”,全曲洋溢着轻快、简洁的气氛。
乐章简介共3个乐章:1.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
其发展部的发展极富待色:主题上声部或下声部的旋转,极富生动的即兴特色。
2.小快板,F小调,中间省略了慢板,但这第二乐章充分表达出贝多芬的个性,据贝加尔(Bekker)的说法,这个乐章以后孕育出了《第五交响曲》。
其中第一段上层的二声部使用了5度卡农,第三段使用了切分音和倒过来的旋律线。
3.急板,F大调,使用奏鸣曲式,但只用一个素材,类似于海顿的风格。
呈示部中对主题的模仿与发展,发展部中的对位方式,都已非常成熟。
唱片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1.布伦德尔1995年录音,Philips,CD编号446 664—2(第五至第七)。
2.谭梅文演奏版(古钢琴),EMI,CDC7 54207—2(第五、六、七、二十五),《企鹅》评介三星。
3.肯普夫演奏版,1964年版,DG,CD编号429 306—2(全集9张),《企鹅》评介三星。
4.巴伦勃伊姆演奏版,DG,CD编号413 759—2(6张)。
5.里赫特演奏版(1980年录音),PYRA,CD编号13500/1(两张)。
6.尼古拉耶娃演奏版,Olym,OCD562。
此曲历史录音:施纳贝尔1933年录音,EMI,CD编号CHS7 63765—2(全集8张),《企鹅》评介历史录音三星。
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2(Sonate Nr.06 F-durop.10,2 (1796-98) )I - Allegro(4分56秒)II - Allegretto(3分11秒)III - Presto(3分38秒)详细介绍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Op.10,2(Sonate Nr.06 F-durop.10,2 (1796-98) )本奏鸣曲与第一首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个乐章的。
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

浅析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关键词: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奏鸣曲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给人类在听觉和心灵上得到了净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钢琴艺术中拥有不同凡响的地位。
贝多芬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想融入自己的音乐中。
《热情奏鸣曲》是他中期时最为满意的作品,这首奏鸣曲就反映了贝多芬反抗封建统治、渴望变革社会和对理想的革命事业的追求,同时在这首奏鸣曲中也能反映出贝多芬对奏鸣曲式的改革所做的贡献。
一、贝多芬的生平简介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童年生活十分贫穷,26岁开始耳聋,晚年完全丧失听觉,这种痛苦使贝多芬绝望到甚至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他最终还是战胜了自己,与命运作斗争。
贝多芬不仅热爱音乐,而且对政治、社会、文学、哲学都有很大的兴趣。
二、音乐大师对奏鸣曲式的改革与创新奏鸣曲式(sonata form),是18世纪末欧洲音乐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
我们通常所说的奏鸣曲式是指维也纳古典乐派由3个部分组成的奏鸣曲式,这个时期的奏鸣曲式一般没有结尾,但奏鸣曲式的内部结构之间关系非常紧密,相互作用积极,表现力强。
奏鸣曲式主要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三、《热情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热情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创作的代表作品,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
它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和手法,所以这部作品是每位钢琴演奏者所必须演奏的。
列宁特别喜爱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他曾对高尔基说:“我不知道有没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简直每天都想听它,这真是奇妙而非凡的音乐。
”1.呈示部(1-65)(1-16)主要主题(f)(17-35)连接(降a)(35-51)副主题(51-60)第一个结束主题(61-65)第二个结束主题呈示部开始由pp奏出,小字组的f上升了两个八度出现在属功能上,接着就是明亮的颤音,演奏时从下到上的琵琶音仿佛是在黑暗中寻找到了光明。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引子 呈示部( 11-132)主部连接部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1-10) ( 11-27) (28-50) ( 51-88)(89-113)( 113-132)c ,降 E , c c , V/c c , V/ 降 e 降e ,降A ,降e降e降 E , c , V/g 再现部( 195-294)主部连接部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 195-202) (203-220 )(221-252) (253-277) (227-294) c ff , DD/f向 c 小调过渡c , DDVII7/c尾声( 295-310 )第一尾声 第二尾声 295-298 )( 299-310)c ————————— 引子材料主部材料第一乐章, c 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 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 腊式的悲剧气氛, 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 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 对命运的激愤 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回旋曲式 主部 插部 I 主部 插部 II 主部 尾声 1-16) (16-28)(29-36) ( 37-50 ) (51-66) ( 66-73)降Af降A降 a , E降A降A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 A 大调, 2/4 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 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 编为轻音乐连接部分 133-136 ) g , V/e 引入部分 引子材料(137-148 )e ,G ,g主部材料展开部( 137-194)中心部分 返回部分 (149-167) (167-194)g , C , V/CC , c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快板, c 小调,2/2 拍子,回旋奏鸣曲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c小调 Op13)第一乐章之马矢奏春创作
庄板——很快并布满活力的快板 (Grave.——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c小调 2/2拍子奏鸣曲式
1.引子(1—10) (c)
2.呈示部(11—132或134)
(11—27)主要主题 (c)
(27—50)连接
(51—88)副主题 (be)
(89—112)第一个结束主题
(113—121)第二个结束主题
(121—125)主要主题的双片断
(125—132或134)连接
3.展开部(135—196)
(135—138)慢板的引子,
(139—168)主要主题和引子念头发展
(169—196)连接
4.再现部(197—296)
(197—204)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205—222)连接
(223—254)副主题 (f—c)
(255—278)规则地移到第一个结束主题
(279—287)规则地移到第二个结束主题
(287—291)规则地移到第三个结束主题
(291—296)同样再现
5.尾声(297—312)
(297—300)引用慢板引子
(301—305)引用主要主题部份
(305—312)动力结束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10 No.1)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很快并布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戴一种不成遏止的力量,布满了男性的决断力.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迸发的开头念头和脸色圆滑的念头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峙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展开部呈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脸色,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念头又一次突然迸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分歧形象栩栩如生.它热情而强有力,暮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布满了积极充分的精力.
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C小调 Op27 No2)月光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 (Presto agitato)
#c小调 4/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63)
(1—9)主要主题 (#c)
(9—14)半终止延伸
(15—20)连接
(21—32)副主题 (#g)
(33—43)弥补乐段
(43—57)加固的重复乐句
(58—65)继续音的重复终止
2.展开部(66—102)
3.再现部(103—159)
(103~116)主要主题再现 (在原调上)
(117—159)副主题、结束主题再现 (c)
4.尾声(160一202)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一乐章
1、呈示部(1—48小节)
(第1—8小节)主部主题
乐句形式,f小调,以属和弦上的半终止结束.主题乐句最初两小节的乐节中包括正、副两个念头,构成主部的核心资料.
(第9—20小节)连接部
在属小调上重复主部主题开始,随后向副部的调性(bA年夜调,为主调的平行年夜调)过渡,并在资料上预示副部主题因素.连接部停留在副部调性的属和弦上开放,以使副部主题能顺利进入.
(第20—41小节)副部主题
扩展的乐段,起讫均在bA年夜调上.副部主题的旋律线条的形态系主部主题的反向,两者既有比较又有内在联系.
(第20(第三拍)—48小节)结束部
以bA年夜调的联合终止式:DDⅦ7—K6∕4—D7一T的和声序进的反复来加固副部的调性.音调资料取自副部主题.
2、展开部:第49—100小节
(第49—55小节)以主部主题资料来引入,自81小节起和声达到主调的属和弦,进入属准备阶段,并在其靠后部份,预示主部主题的副念头(95—100小节)
3、再现部:第101小节至结束
(第101—108小节,与呈示部同)主部主题:.
(第109—119小节)连接部
资料内容与呈示部中的年夜体相同,但调性过程改变.在这里是从主调(f小调)开始,经过bb小调的离调,最后回复主调,并在主调的属和弦上开放,从而使副部的调性服从得以实现.
(第120—140小节)副部主题
除调性移到主调(调式也改为主部的小调式)外,结构与呈示部中的相同.
(第140(第3拍)一152小节)结束部
写法与呈示部中年夜体相同,但调性改为主调,尾部并有扩展,以增强结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