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
简笔与繁笔【复习】

简笔与繁笔【复习】第一篇:简笔与繁笔【复习】简笔与繁笔1.本文是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他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2.作者对文章繁简的基本看法是:文章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是平淡、单薄。
繁,有时也有他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有时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3.简笔就是写得简约,用语简洁扼要,富有言外之意。
即作所说的“言简意赅”4.繁笔就是写得繁复,极为充分,极为详尽。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穷形尽相”、“细致入微”、“以达其妙处”5.文章要写得繁简适度,就需要提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来生活、发诸真情,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6.本文针对什么情况而发的?“从来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的一般观点。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势7.第二、三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分别论述了运用简笔的妙处。
其论述的内容与文中力求数字乃一字传神。
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的句子紧密照应8.上文举例典型,与观点密切吻合。
《水浒传》中两个精炼的佳例证明简笔运用的易创造的艺术效果,以“镇关西”和“社戏”的佳例,证明运用繁笔之妙处与中心论点严丝合缝,选例精当,说服力强与长篇巨著中取繁笔之例论述简笔之妙,从短篇中取繁笔之例,论述繁笔之妙,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9.上文中心论点:繁笔与简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10.《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一、基础知识言简意赅【yán jiǎn yì gāi】汩汩滔滔【gǔ gǔ tāo tāo】单薄【dān bó】迸流【bèng liú】累赘【léi zhuì】字斟句酌【zì zhēn jù zhuó】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凝练【níng liàn】描摹【miáo mó】焦躁【jiāo zào】繁冗拖沓【fán rǒnɡ tuō tà】泛滥【fàn làn】穷形尽相【qióng xíng jìn xiàng】肆无忌惮【sì wú jì dàn】杳【yǎo】洋洋洒洒:比喻写作、讲话非常明快丰富而且连续不断言简意赅“语言简洁而含义详尽完备毛骨悚然:使人害怕的样子,骨,指脊梁骨索然无味:指平淡得少趣味拖沓累赘:拖沓,指拖拉不爽利。
简笔与繁笔

2本文是怎样运用鲜明的对比、生动的比喻的?
分析: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和运用对比、比喻 的修辞手法有直接关系。如开头一段,用“言 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产生截然不同 的两种效果。用“简”与“繁”的对比,就有 “惜墨如金”与“用墨如泼”的两种不同方法。 用比喻也同样是简洁生动的。如用“顺风行船” 比喻读大师门的名著是如何感到“轻松愉快”, 用“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比喻阅读 拖沓累赘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吃力,头痛”。 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 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 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 母这边说声“ 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 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 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 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 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 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 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 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 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 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 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 姥姥。
简笔与繁笔
周 先 慎
一. 整体 把握 课文
思考:
什么 是简笔 ? 什么是
繁笔?作者针对简笔和 繁笔提出了什么观点?
判别文章简不简练 有什么标准没有? 怎样才能做到简练?
内容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分析: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 (1)用例证法鲜明、准确地论证文章开头所 提出的论点。选取《水浒传》、《社戏》中 的典型例子为论据,证明文章应繁简适宜。 (2)用引证法论述了怎样才能做到繁简得当。 刘勰、顾炎武的评论,都是权威性的,有充 分说服力的。这种引用,起了进一步论说, 深化内容的作用。
简笔与繁笔完整版课件

周先慎
学习目标:
1、说出本文作者对待简笔与繁笔问题的观点 ,并理清全文思路。
2、进一步体会简笔与繁笔的艺术作用,并尝 试在写作中运用。
繁冗拖沓 惜墨如金 毛骨悚然 字斟句酌
重点词汇
言简意赅 汩汩滔滔 索然寡味 拖沓累赘
穷形尽相 洋洋洒洒 焦躁不安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 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 论据:用来证明论 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 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论证时使用论据证明论点 的过程
句无可削 字不得减
来自生活 发诸真情
文章的总体思路
起点 前人主张 —— 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
补充观点 ——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概述文学大师们的简笔与繁笔
事例证明 ——
简笔范例
具体论述
繁笔范例
提分 出析 问问 题题
提炼生活 简练的标准和途径 —— 洗练语言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 简淡、繁冗 终点 提出主张 —— 正确提倡简练为文
解决 问题
1.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作者分别说明了繁简二者可能具有的两种情 况。 3.作者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写作时既要“有时 用简”,也要“有时用繁”,用简使繁都要各 得其宜,各尽其妙。通过辨证的论证分析,水 到渠成,得出中心论点。
用联合短语作题目的文章如何安排 文章思路呢?
A、因它涉及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文章 应首先阐释其含义。
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 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 概括更深入。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简笔与繁笔

论点:简笔与繁笔,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惜墨 如金
景阳冈山神庙环境: “破落”二字 沧州城山神风雪: 仅一个“紧”
言简意赅
反之
言简意少 穷形尽相
论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味觉、听觉、视觉
证
反之
繁冗拖沓 借重啰嗦
用墨 如泼 引证
等名角的心情: 焦躁不安
文章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就能做到繁简适当
结论:交代写作目的,提倡简练为文。简笔与繁笔, 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பைடு நூலகம்
作者简介
周先慎 ,男,1935年12月生,四川
成都崇州市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
先后应邀在德国洪堡大学、泰国朱
拉隆功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香港树仁学院等校讲学。他长期从
事宋元明清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著有《古典小说鉴赏》、《明 清小说》等。
1.文章的基本结构
第一部分(1—5):就文章的繁简问题,作者提 出主张—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
《水浒传》中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紧扣第一段中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 等语。 《社戏》中写“我”早年看戏的,紧扣第一段
中的“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和有时使繁,
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
不惜“。
——以繁胜简
引证
先后以刘勰《文心雕龙》,顾炎武《日知录》 中有关语言,强化自己的观点。 观点从前贤语中提出。 ——提炼文字、生活
妙。
第二部分(6—7):就当前创作上存在的问题, 作者提出“提倡简练为文”的主张。
言简意赅
简 不可单 以文字 多寡论
繁
繁冗拖沓
言简意少
《简笔与繁笔》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简笔与繁笔》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简笔与繁笔的概念及分类1.1 简笔与繁笔的定义简笔:简洁明了的书写方式,追求速度和效率。
繁笔:详细复杂的书写方式,注重细节和表达。
1.2 简笔与繁笔的分类文字简笔与繁笔:如简体字与繁体字。
符号简笔与繁笔:如阿拉伯数字与罗马数字。
语言简笔与繁笔:如口语与书面语。
第二章:简笔与繁笔的优缺点分析2.1 简笔的优缺点优点:提高书写速度,节省时间,易于传播。
缺点:表达不够详细,易产生歧义,缺乏艺术性。
2.2 繁笔的优缺点优点:表达详细准确,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缺点:书写耗时较长,不易传播,难以普及。
第三章:简笔与繁笔的应用场景3.1 简笔的应用场景商务沟通:电子邮件、报告等。
网络媒体:微博、博客等。
3.2 繁笔的应用场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等。
学术研究:论文、专著等。
法律文件:合同、法规等。
第四章:简笔与繁笔的转换方法与技巧4.1 简笔到繁笔的转换方法:逐步添加细节,丰富表达内容。
技巧:掌握过渡词汇和连接词的使用。
4.2 繁笔到简笔的转换方法:去掉冗余细节,保留核心内容。
技巧:使用缩写和简写方式。
第五章:简笔与繁笔的实践训练5.1 简笔的实践训练练习:用简笔方式书写日常交流信息。
目标:提高书写速度,准确传达信息。
5.2 繁笔的实践训练练习:用繁笔方式书写文学作品。
目标:丰富表达内容,提升文学修养。
第六章:简笔与繁笔在现代通信工具中的应用6.1 简笔与繁笔在手机短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短信中的简笔与繁笔使用情况。
实践训练:编写具有创意的简笔与繁笔短信。
6.2 简笔与繁笔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社交媒体中的简笔与繁笔使用情况。
实践训练:发表使用简笔与繁笔的微博、朋友圈等。
第七章:简笔与繁笔在商务场合中的应用7.1 简笔与繁笔在商务电子邮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商务电子邮件中的简笔与繁笔使用情况。
7.2 简笔与繁笔在商业报告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商业报告中的简笔与繁笔使用情况。
《简笔与繁笔》教案

《简笔与繁笔》教案第一章:简笔与繁笔的概念及分类1.1 简笔与繁笔的定义简笔:简洁明了的书写方式,以简练的文字表达清晰的意思。
繁笔:详细复杂的书写方式,用丰富的文字表达详细的内容。
1.2 简笔与繁笔的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简笔与繁笔文学创作中的简笔与繁笔学术研究中的简笔与繁笔第二章:简笔与繁笔的运用技巧2.1 简笔的运用技巧使用简洁的词汇表达明确的意思避免冗长的句子结构利用标点符号和空白来突出重点2.2 繁笔的运用技巧使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力采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来展示深入的思考运用细节描述来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第三章:简笔与繁笔在不同文体的应用3.1 简笔在日记、书信中的应用简洁明了地记录日常生活的点滴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3.2 繁笔在小说、散文中的应用通过详细的情节和丰富的描写来展现故事情节用细腻的文字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3.3 简笔与繁笔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在学术论文中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观点在报告和文章中运用繁笔来展示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数据分析第四章:简笔与繁笔的转换与运用4.1 简笔与繁笔的转换方法如何在简笔与繁笔之间灵活转换运用过渡句和过渡段来实现自然转换4.2 简笔与繁笔的结合运用在不同文体中结合使用简笔与繁笔运用简笔与繁笔的对比来突出重点和增加表达力第五章:简笔与繁笔的练习与提高5.1 简笔的练习方法练习写作简洁的句子和段落通过阅读简洁的文章来学习简笔的运用5.2 繁笔的练习方法练习写作丰富的句子和段落通过阅读详细的小说和散文来学习繁笔的运用5.3 简笔与繁笔的提高技巧多读多写,积累语言表达能力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写作水平。
第六章:简笔与繁笔在实用文中的应用6.1 简笔在实用文中的应用使用简练的语言阐述事实、提出要求6.2 繁笔在实用文中的应用使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过程、分析原因6.3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简笔与繁笔在实用文中的应用第七章:简笔与繁笔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7.1 简笔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使用简练的语言吸引读者、传达信息7.2 繁笔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使用丰富的语言展现细节、表达观点7.3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简笔与繁笔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第八章:简笔与繁笔在商务沟通中的应用8.1 简笔在商务沟通中的应用使用简练的语言明确需求、沟通事项8.2 繁笔在商务沟通中的应用使用丰富的语言阐述计划、规定条款8.3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简笔与繁笔在商务沟通中的应用第九章:简笔与繁笔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9.1 简笔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使用简练的语言激发想象、传达创意9.2 繁笔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使用丰富的语言塑造人物、展现情节9.3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简笔与繁笔在创意写作中的应用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创作创意文本和创意作品第十章:简笔与繁笔的评估与反思10.1 简笔与繁笔的评估分析文本的简洁性和准确性评估文本的表达效果和沟通能力10.2 简笔与繁笔的反思反思写作过程中简笔与繁笔的运用思考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和文本质量10.3 案例分析与实践分析实际案例,了解简笔与繁笔的评估与反思方法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评估和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文本质量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章:简笔与繁笔在实用文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简笔与繁笔在实用文中的不同应用场景和写作要求。
简笔与繁笔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再三跟人讲起阿毛被狼叼走的事。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埋葬。
臧克家《三代人》
二十六条大汉穿白麻衣,系白布带,赤脚 穿草鞋,把一口闪亮的黑漆棺材拍到院子里, 立刻后退一步步向后退.连退一百五十六步, 退出大门。 然后大门立刻关上。 后院中又有三十六条大汉以碎步奔出, 抬起了这口棺材,抬回后院。 后院中还有后院。 后院的后院还有后院。 最深最后的一重院落里,庭院已深琛, 深如墨。
描摹物态,穷形尽相
刻画心理,细致入微
繁笔
滥用笔墨 啰嗦 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用联合短语作题目的文章一般如何安排文章思路呢?
一般先阐释其含义,然后阐释二者的辨证关系。
关系
简文 笔章 与的 繁繁 笔简 ,又 各不 得可 其单 宜以 ,文 各字 尽的 其多 妙寡 。论 。
文章的总体思路
起点 前人主张 —— 提倡简练,反对繁冗拖沓 补充观点 —— 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概述文学大师们的简笔与繁笔 事例证明 —— 简笔范例 具体论述 繁笔范例 简练的标准和途径 —— 提炼生活 洗练语言 提 出 问 题 分 析 问 题
现今创作上的问题: 简淡、繁冗
终点 提出主张 —— 正确提倡简练为文
举例
出处
效果
标准
做法
② 惜墨如金 “破 言简意赅 落”、 “坠”、 “紧” 古代 长篇小说 ③ 《水浒传》 不避其繁 三拳
穷形尽相
提炼
字 不 得 减 , 乃 知 其 密
句 有 可 削 , 足 见 其 疏
④ 急等
现代 短篇小说 《社戏》
来 自 生 活 , 发 诸 真 情
简笔与繁笔最全课件

展望
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变迁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文学的发展趋势可 能更加倾向于简练明快的表达,同时对于繁笔的审美价值 也会有新的认识和发掘。
如何平衡简繁
未来的写作需要在简练表达信息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艺术 性和情感表达,平衡简笔和繁笔的优势,以满足读者对于 文学审美和信息传达的双重需求。
对读者的期望
简笔实例3
讲述一个事件,只概述其过程和结果,例如“小 明参加了一场篮球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
繁笔实例分析
01
繁笔实例1
详细描述一个场景,运用丰富的语言和细节描绘,例如“清晨的阳光透
过薄雾洒在宁静的湖面上,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02
繁笔实例2
刻画一个人物,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例如“小红是一个善
将繁体字按照不同的部首或结构分组,根据 类推的方法简化成对应的简化字。
实践练习
多进行繁简转换的实践练习,提高转换的准 确性和速度。
05
简笔与繁笔的实例分析
简笔实例分析
简笔实例1
描述一个场景,只使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主要信息 ,例如“天空晴朗,阳光明媚,鸟儿在歌唱。”
简笔实例2
描述一个人物,只突出其主要特征,例如“一个 中年男子,身材高大,面容刚毅。”
历史研究
在历史研究中,为了还原历史事件的真相和背景,通常使用繁笔来 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和影响。
04
简笔与繁笔的转换技巧
如何将简笔转换为繁笔
查找对应繁体字
根据简笔字的拼音或部首,在 字典或在线转换工具中查找对
应的繁体字。
注意字形变化
繁体字与简笔字在字形上可能 存在差异,需要注意笔画顺序 、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笔与繁笔一、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领会“引论—本论—结论”典型的议论文结构模式。
2.启发学生理解怎样围绕论点对论据进行分析,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1.“简笔与繁笔”是本文的论题。
并列关系短语做题目的议论文,要求对并列的两个部分都作出分析,还常常要求对其关系作出辨析。
本文正是使用这种方法写成的。
在阐述简笔与繁笔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
2.作者对论题的见解。
(1)“简笔”指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从而达到简洁精练、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
(2)“繁笔”指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从而产生穷形尽相、曲尽其妙的表达效果。
(3)“简笔与繁笔”各有其妙,无优劣之分。
用简或使繁,以真情实感而定,不能刻意为之。
3.本文的中心论点:“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4.本文的主要论据。
(1)尽简笔之妙的论据:《水浒传》中的“破落”和“紧”。
(2)尽繁笔之妙的论据:《水浒传》中的拳打镇关西和《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
(3)刘勰和刘器之的有关言论。
5.本文的现实针对性: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二)内容与结构第1段共10个句子,可以分为3层。
1~3句为第1层,是提出这一段的观点。
思路是从“从来的文章家”在繁简问题上的主张出发的,接着提出自己的见解,一分为二,有所肯定,又指出偏颇。
4~9句为第2层,是论证这一段的观点。
其中,4~7句是讲道理,是理论论证。
先说简,再说繁,说繁是重点。
说简笔用的是一个复句,从意赅说到意少;说繁笔用了三个句子,单说繁笔的好处和艺术效果。
8~9句是摆事实,是举例论证,用文学大师们的创作证明“用简”和“使繁”都是必要的。
第10句为第3层,在上述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就全文来看,是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第2段论述尽简笔之妙。
分三层,首句为一层,提出这一段的论点:“……有时用笔极为简省。
”最后一句是一层,对这一段作总结。
中间部分是一层,是论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是举第一个例子,“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是作第一次分析;“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
’”是举第二个例子,“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是作第二次分析,引用金圣叹的话“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来强化自己分析的合理性。
“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
’”是举第三个例子,“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是作第三次分析,其中引用鲁迅的论述以作佐证。
举例简明扼要,分析最见精神。
第3段首句承上启下,把文章由论述简笔之妙引入论述繁笔之妙,并提出这一段的论点:“不避其繁”。
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上一段相同。
述三拳是举例,“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需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
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是分析,这一分析完备而充分。
第4段以《社戏》为例,进一步从“繁笔”与“啰嗦”的区别上论述繁笔之妙。
先提出这一段的论点,接着举例子,最后作分析。
第5段以前人的理论作论据,进一步论述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了繁简的标准:“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指出了做到繁简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第6段笔墨回到现实,分析当时创作上的滥用繁笔、言繁意少的弊病。
说明本文的现实针对性。
第7段说明自己的写作起因,收结全文。
本文是典型的三段论式结构。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是引论;第2~5段用例证法论证简笔之妙和繁笔之妙以及如何做到繁简得当,是本论;第6~7段分析现实创作上的弊端,提倡简练为文,是结论。
本论部分层次为:第2段为一层,论述简笔之妙,第3~4段为一层,论述繁笔之妙,第5段为一层,论述繁简的标准和如何做到繁简得当。
为了使层次之间的关系紧密而明确,文章运用兼有过渡功能的主题句,如:“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
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等。
(三)主题思想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针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而论,提倡文章应繁简适当,“简练为文”。
文章开头先以辩证的观点分析简笔与繁笔各自都有优劣之分,脱离内容的简笔与繁笔都是败笔,适应内容与表达需要的简笔与繁笔都是妙笔,正所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然后再指出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长的趋向”、“拖沓累赘”的毛病,提出作者自己的主张,提倡“简练为文”。
(四)写作特点1.例证法的运用。
论简笔之妙举《水浒传》中“破落”、“紧”为例,论繁笔之妙举《水浒传》拳打镇关西和《社戏》小叫天出场描写为例。
2.引证法的运用。
论述繁简之妙除用例证法外,还引用了金圣叹和鲁迅的有关论述;论述繁简的标准和尽繁简之妙的途径时,引用了刘勰和刘器之的有关言论作论据进行论证。
3.对论据的分析准确、精当。
写议论文的工夫表现在拥有论据、恰当地运用论据上,更表现在对论据的精辟分析上。
本文论据选得准,表述精当,尤其分析得灵活自如、饱满精辟。
例如,论述简笔之妙时,以分析引出论据,引出论据后再分析:“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有时用笔极为简省”是分析;“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是论据,“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是再分析。
对拳打镇关西的分析极为精辟:“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需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
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这一分析揭示出无法取代的繁笔之妙。
三、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结构。
2.引导学生咀嚼本文对论据的分析及其在论证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1.理解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论据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仔细体会文章所举例子,揣摩文章语言。
(三)教学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讨论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放在对论据进行分析的语言的研读和体会上。
第2课时处理思考与实践和做小作文。
四、思考与实践解题1.言简意赅、惜墨如金,数字乃至一字能传神是简笔;繁笔是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细致入微。
2.因为如果求简却意少,只能算平淡、单薄,不能算简笔,如果只是字数堆积而无艺术表现力,则只能算是繁冗拖沓,也不能称之为繁笔。
3.现在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简而淡、繁而冗是当前创作的一大通病,因此有必要让大家正确意识到文章繁简的重要性。
4.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
举例略。
5.“此”指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
6.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五、有关资料(一)作者的写作体会这是一篇文艺随笔。
随笔这种文章形式,要求论题集中,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作者必须对所论述对象有较深的体会,下笔时才能既挥洒自如,又不失于松散枝蔓。
我讲的不过是许多人已经讲过的一个朴素的道理:写文章要繁简得当,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但是,老题目、老观点,写来还多少能给人一点启发,使人感到有一点新的意趣,其原因就在于文章中有我的体会。
这篇文章有三个特点可以提出来说一说,每一点都跟笔者的切身体会有关。
第一是用例比较典型、生动。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只是空洞地讲些大道理,而必须运用典型的材料加以分析,才能有较强的说服力。
随笔一体尤其如此。
文章在第1段里提出总的论点,并作了简括的分析,接着第2~4段便举例加以论证。
第2段是分析用简笔用得好的例子,第3、4两段是分析用繁笔用得好的例子。
例证的安排也注意到有一定的层次。
简笔用了三个例子,第三例是简到不能再简,着一字而出境界、传神韵。
繁笔用了两个例子,第二例是繁到近于“啰嗦”,收到了以繁胜简的效果。
例子选得好,又加排列有序,在论证上就能以少胜多,并没有费多大的力气就使文章的论点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那么,这些典型的例子是怎么选取出来的呢?这就跟阅读有关了。
这些例子都是我平日读书时所积累,而不是执笔写作时现去找来的。
我曾经在教学中选用和分析过这些例子(当然不一定都从繁简的角度),对它们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深有体会的。
简言之,这篇短文的论点,不从前人的陈说中来,不取自刘勰的《文心雕龙》,也不取自顾炎武的《日知录》,而是由当前创作中趋长之弊的触发,又和优秀作品中这些典型生动的例子的对比里概括出来的。
尽管文章的论点跟前人的相近或相同,但因为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作基础,文章就多少具有从新的土壤中生发出来的新意。
先提出一种观点,然后去寻找例证,这是一种方法;从许多例证中分析、归纳、提炼出观点,使观点材料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这又是一种方法。
就我个人的体会看,后一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会有下笔时找不到例证的苦恼,也可以避免论据和论点脱节的弊病。
第二是分析尚称得上周全、中肯。
议论的文章要有说服力,分析必须周全、中肯。
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周全,就是论说全面,有辩证的观点;中肯,就是说理准确,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
这篇短文的落脚点或者说命意,如末段所示,在于“提倡简练为文”。
但提倡“简练”,非但不排斥“繁笔”,而且还肯定创作中有时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就是说,繁笔用得好,在艺术表现上有其特殊的功用,同样是“句无可削”、“字不得减”,合于精练的要求。
这样从现象触及本质,立论就比较辩证。
繁笔之失在冗赘拖沓,这是人人所能见到的,故文中略而不论,只从正面讲了繁笔的好处。
但论及简笔,就顾及到两个方面:“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
提倡简练,却不笼统地肯定简笔,而是具体分析,肯定应该肯定的,否定应该否定的。
这样,说理就比较全面。
在分析当代创作中长的趋向时,也注意实事求是,分清主次,说得较有分寸:“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
”把所论的问题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
如果因为有所提倡,就把问题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那就不免失于片面了。
分析要周全、中肯,除了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对问题的深切感受和认识是很重要的。
如开首提出的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就是在平时阅读中从无数简得好的例子和简得不好的例子、繁得好的例子和繁得不好的例子的具体感受和对比分析中概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