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
(2)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内容第1课: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1. 夏商西周的起源与发展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夏禹传位给启,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社会制度与民族文化:例如,封建制度的确立,儒家思想的起源等。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齐桓公称霸,楚庄王问鼎中原等。
3. 诸子百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3课:秦朝的统一与灭亡1. 秦朝的统一历程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
3. 秦朝的灭亡:例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等。
第4课:汉朝的兴衰1. 汉朝的建立与繁荣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楚汉战争,汉武帝扩大疆域,文景之治等。
3. 汉朝的衰落与分裂:例如,王莽篡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1. 三国鼎立:魏蜀吴的兴衰2. 重要历史事件:例如,赤壁之战,三国归晋等。
3. 两晋南北朝:例如,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峙等。
三、教学方法1. 问题驱动: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教材2. 多媒体资源:历史事件图片、视频、音频等3.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等六、第6课:隋唐五代十国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隋文帝的统一与改革隋炀帝的过度扩张与隋朝的崩溃2. 唐朝的兴盛李渊建唐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女皇统治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3. 五代十国的割据与混战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更迭十国并列与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七、第7课:宋元时期1. 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赵匡胤建宋与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两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制度2. 宋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理学兴起与文学艺术的繁荣3.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族统治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与忽必烈的元朝元朝的行省制度与对中国的统治八、第8课:明清时期1. 明朝的建立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建明与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社会问题2. 明朝的对外关系与科技文化郑和下西洋与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成就3. 清朝的兴衰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衰落与鸦片战争九、第9课:近代史(上)1. 晚清的变革与列强入侵太平天国运动与晚清的内乱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孙中山与同盟会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3. 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日本侵华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第10课:现代史(上)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初期建设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起步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文化大革命的起因与影响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成就3. 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六至十课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可参照前五课的相应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历史七年级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埃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2.了解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3.理解埃及的宗教信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埃及文明的形成和特点;
2. 埃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3. 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埃及金字塔和尼罗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埃及这个古老文明的神秘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30分钟)
1. 通过讲解埃及文明的形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埃及在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围绕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埃及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3. 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埃及的宗教信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拓展(15分钟)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埃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2. 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鼓励他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书籍,进一步了解埃及文明。
四、总结(5分钟)
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学习重点和难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用50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埃及文明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埃及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公开课教案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以王羲之为代表)。
(2)掌握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以顾恺之为代表)。
(3)了解辉煌的石窟艺术(以云冈、龙门石窟为代表)。
2、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3、德育目标(1)通过王羲之书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造型艺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对顾恺之绘画艺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他的人物画创作的特点和主要代表作。
(3)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介绍,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二、教学重点(1)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2)辉煌的石窟艺术。
三、教学难点掌握不同的书法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体验试教学。
对于书画艺术的欣赏,光靠教师对代表作品地讲解,学生印象不可能深。
应此让学生用毛笔书写有代表性的字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各种书法艺术的认识。
五、教具准备(1)投影仪、相关的影像资料及设备。
(2)多媒体课件(3)毛笔、墨、废练习纸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我们通过填写这个表格(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表格,样式可自行设计)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
(填写过程略),我们上节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本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投影]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汉字字体的演变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第一篇: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需要同学们努力去学习的哦!下面请看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的更多详细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初中历史公开课说课稿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_1

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范本5篇初一公开课历史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进展状况。
培育同学归纳问题的力量和观看、想象的力量.2、过程与方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把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的民族骄傲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致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育同学的鉴赏力量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富强。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同学难以形成精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全都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日他们俩为我们细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依据同学回答归纳出:擅长用人重视吏治进展农业戒奢从简唐玄宗所实行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忆昔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富强吧!一、农业进展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3、此时消失哪些先进的农具?依据同学回答,指出: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消失了很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消失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
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
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争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学问。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七年级历史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国七大古代文明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明的概念,熟悉中国七大古代文明的名称和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古代文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包含七大古代文明名称的海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知道七大古代文明是什么吗?它们都分别代表了哪些国家或地区?2. 梳理知识(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七大古代文明的名称和基本内容,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埃及文明:位于非洲尼罗河流域,有伟大的金字塔和阶梯墓葬。
-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
- 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印度次大陆河流域,发明了象棋。
- 黄河流域文明: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发明了甲骨文。
- 毛利文明:位于中南美地区,有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
- 斯堪的纳维亚文明:位于北欧地区,有维京人文明。
- 希腊罗马文明:位于地中海地区,有著名的希腊神话和古罗马帝国。
3. 学生合作学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这个文明的基本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这个文明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这个文明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4. 小组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古代文明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影响?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七大古代文明的名称和基本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梳理知识、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展示与分享、拓展延伸和总结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

初中七年级历史讲课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以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示范教学。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开篇导入(5分钟)1.引入题目,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思考和想象。
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呈现(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多媒体课件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人类最早的生活形态、社会的原始状态等。
2.介绍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氏族、家族、部落等组织形式。
3.讲解古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例如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等。
三、示范教学(15分钟)1.分组讨论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和发展特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向全班展示。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轨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阅读和研究,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扩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对古代社会的了解。
2.让学生进行古代社会相关主题的作文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课讲授教案

初中历史课讲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2. 掌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统一制度的重要意义。
3. 了解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4. 了解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
2. 了解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影响。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秦始皇的壮丽陵墓——秦始皇兵马俑,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建立和统一。
2. 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
-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 统一制度
- 秦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 讲解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 秦朝的覆灭和汉朝的建立
- 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
-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推行县制、设立太学等
4. 演练与讨论:学生围绕秦朝的统一和汉初政治体制展开讨论,思考历史上的人物和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以及汉初政治体制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秦汉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下节课继续学习更多有关中国历史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1【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
[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
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
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
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三、齐桓公首霸1、看地图。
“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
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
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阅读,找出“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
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
体现什么智慧?五、吴越争霸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
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2《垂直的生计》一、课程标准1.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各种地图或文字材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鲁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
2.能够说明山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山区来发展生活的,描述他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3、学会分析山区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与山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色。
难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法、情景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
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欣赏图片】欣赏安第斯山脉地区风光,同时配上印第安人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些风光图片美不美?学生答:美!问: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答:想!(一)寻找安第斯1.通过幻灯片向同学们展示两张图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安第斯山脉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2.再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幅当地图片,设计问题:“走进山区,探索山区的生产生活是怎样的?”(二)探秘安第斯1.【幻灯片展示秘鲁山区农业活动示意图】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人民又是如何利用当地的环境发展生产的呢?学生回答:低海拔处……高海拔处……2.【幻灯片展示5。
S左右安第斯山脉东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观变化示意图】设计问题:秘鲁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原因?学生整理(教师引导)回答: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
3.【教师引导过渡】设问:秘鲁山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奇特的生产方式出现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创造出的呢?学生回答:印第安人!教师出示印第安人图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遗址图片。
(三)走进安第斯1.【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目标要求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2)这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2.【学生成果展示】衣: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极为珍贵,有“纤维上帝”之美誉。
食: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
秘鲁人培育出抗寒的马铃薯品种,还利用昼夜温差大发明了常年保存马铃薯营养价值的方法。
住:如图(PPT)行:骆马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但耐饥渴。
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3.【展示秘鲁国徽】问题:秘鲁国徽左上角是什么动物的图案?它出现在国徽上面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骆马。
(四)感悟安第斯教师设计问题:安第斯山区秘鲁人“靠山吃山”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我们懂得了?学生回答: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课小结】【巩固练习】(见《随堂练习》)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3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重点和难点]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三、小结: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1)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2)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3)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4)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5)东汉明帝时,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四、作业:举例说明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附:板书设计一、匈奴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五、列举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的事例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4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四、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初一2021年历史公开课教案5远古的传说【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