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复习

名词解释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未固结层(疏松表层)土壤圈:是覆盖于地表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剖面:由若干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从地表面至母质的垂直面。
土壤肥力:指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粘土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土矿物。
层状的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类。
前者是晶型矿物,后者有晶型的,也非晶型的。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
四面体: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硅氧四面体可以共用氧原子而形成一层,氧原子排列成为中空的六角形,称硅氧片或硅氧层。
八面体:由六个氧原子环绕着一个中心铝离子排列而成,氧原子排列成两层,铝原子居于两层中心孔穴内。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矿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把土壤分成若干组合,每一组合即为一种土壤质地。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使土壤原有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 不包括粒间孔隙) 的质量。
土壤学复习

1、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其本质特性是土壤肥力。
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的能力。
3、生物小循环:是矿质元素的富集及有机质积累过程,它是在地质大循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土壤中同晶替代的规律:1、高价阳离子被低价阳离子取代的多;因此,土壤胶体一般其净电荷为阴性。
2、四面体中的Si4+被Al3+离子所替代,八面体中Al3+被Mg2+替代。
3、同晶替代现象在2:1和2:1:1型的粘土矿物中较普遍,而1:1型的粘土矿物中则相对较少。
5、永久电荷6、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不同胶粒上的阳离子相互交换的作用,称为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7、盐基离8、盐基饱和度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9、陪补离子对于某一特定的离子来说,其它与其共存的离子都是陪补离子。
10、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11、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12、水解性酸用过量强碱弱酸盐(CH3COONa)浸提土壤,胶体上的氢离子或铝离子释放到溶液中所表现出来的酸性。
13、交换性酸14、总碱度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15、碱化度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16、土壤缓冲性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
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17、养分循环18、生物固氮19、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土壤中的铵或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20、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是指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分子态氨和氮氧化物)的过程。
土壤学复习

一、填空题按照吸附机理可以土壤吸附性能力分为、专性吸附和负吸附..地球表层系统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 ..高岭石属于型矿物..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和重力水..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和的差值..土壤电荷分为和可变电荷..土壤肥力因素有、肥、气和热 ..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和 ..土壤胶体可划分为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体三种类型;但在土壤中常以形态存在..土壤密度的近似值为 ..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生物热和地热三种..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 ..土壤水分势能值包括、溶质势、压力势和重力势四种类型..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和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土壤无机胶体的基本结晶单位有硅氧片和两种..土壤质地按国际制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四类..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盐碱化、等..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是主导因素..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母质、、地形、时间、气候..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有机质、、交换性阳离子等..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电荷价、离子半径和 ..二、名词解释题土壤污染: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土壤肥力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土壤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焉时土壤含水量;称为萎焉系数或萎焉点..有机质矿质化: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彻底的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富铝化过程:指土体中二氧化硅淋失;而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的过程..白浆化过程:土壤胶体: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CEC: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交换性酸度:用过量的中性盐溶液如1mol/L KCl或0.06mol/L BaCl2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H+ 或Al3+大部分被交换出来;再以标准碱液滴定溶液中的H+ ;这样测得的酸度称为交换性酸度;以厘摩尔+/千克为单位..土壤退化:又称土壤衰弱;是指土壤肥力衰退导致生产力下降的过程..指的是土壤数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土壤养分:三、问答题1、简述不同粒级土粒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差异..①矿物组成;颗粒越小;次生矿物越多;颗粒越大;原生矿物越多;如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②化学组成;SiO2含量随颗粒由粗到细逐渐减少;Al2O3、Fe2O3和盐基含量则逐渐增加;SiO2/R2O3的比率随之降低..2、简述磷肥利用率一般比较低的原因..答:1磷的特性:磷在土壤中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有机态磷所占比例很小;且有机态磷中速效性的水溶态和可水解态磷也很少..①酸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Fe-P、Al-P和O-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②碱性条件下;H2PO3-易形成Ca-P而沉淀;从而使磷失去有效性;③中性条件下;磷主要以H2PO3-;因而磷在中性条件下有效性最高..2磷肥特性:可溶性化学磷肥—主要是CaH2PO42;施入土壤后;很快转变为不溶性磷而失去有效性..3、简述砂土和粘土的土壤肥力特性..4、简述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差异的原因..差异答:1砂质土类: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③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松散易耕..2粘质土类: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累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多气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冷性土;对早春作物播种不利;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5、简述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原因..答:1生物在土壤结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生物在土壤养分积累、分解、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植被类型的演变会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 4微生物在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6、简述水田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特点及调节措施..水田土壤可分为氧化层和还原层;在氧化层铵态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态氮在还原层会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为N2O、N2等气体..调节措施:将氮肥深施;采取合理的水分管理..7、简述土面蒸发的过程..①表土蒸发强度保持稳定的阶段②表土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变化的阶段③水汽扩散阶段8、简述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及其原因..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规律..这是由于不同纬度热量状况不同引起植被不同并导致成土过程的差异..9、简述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区别..①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10、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的组成;其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11、简述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答:1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作物根系生长; 2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3土壤空气能促进或抑制微生物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4土壤空气能增强作物抗病性..12、简述土壤圈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圈层的关系..地位: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关系:①土壤圈与大气圈的关系;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面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气的交换和平衡..②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土壤;不仅是高等动植物乃至人类生存的基底;也是地下部分微生物的栖息场所..③土壤与水圈的关系;由于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水圈的化学成分..④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从地球的圈层位置看;土壤位于岩圈和生物圈之间;属于风化壳的一部分..13、简述土壤容重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容重大小受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质含量、土壤松紧状况以及人工管理措施的影响.. 应用:①计算土壤孔隙度;②计算耕作层土壤重量或工程土方量;③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④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量..14、简述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意义..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②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③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④团粒结构土壤易于耕作;⑤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15、简述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体越多越好的原因..土壤中水稳性结构体数量是否一定越多越好为什么不是..如果是水稳性团粒结构;则是越多越好;但如果是其它的结构体;如核状结构体;则越多结构性越差..16、简述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答:我国大陆土壤以北纬33°为界;形成“南酸北碱”的局面;原因:1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矿物化学风化强烈;由于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量盐基离子遭受淋失;从而使土壤逐渐酸化;2北方由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因而土壤下部盐基离子随地下水上升;水分蒸发后便积聚于表土;土壤便逐渐盐碱化..17、简述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低于北方土壤的主要原因..我国南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通常小于北方土壤的主要原因:①气候因素..南方高温高湿;矿物风化强烈;物质淋溶也强烈;大量盐基离子被淋失;盐基饱和度小..而北方相对低温低湿;盐基离子淋失较少;有时还相对富集;盐基饱和度大..②粘土矿物类型..南方主要为1:1型及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而北方主要是2:1型胀缩型矿物..③土壤酸碱度..南方土壤通常是酸性或强酸性;而北方土壤通常是碱性或石灰性..18、简述影响土壤CEC的因素..答:1土壤质地; 2无机胶体类型; 3土壤酸碱度; 4有机质含量;19、简述影响土壤碱化的因素..答:①气候因素..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具有季节性的积盐和脱盐频繁交替的特点;是土壤碱化的重要条件..②生物因素..由于一些高等植物的选择性吸收;使土壤中富集了钾、钙、钠、镁等盐基粒子..不同植被类型的选择性吸收不同;影响着碱土形成..其中;荒漠草原和荒漠植被对碱土的形成起重要作用..③母质的影响..母质是碱性物质的来源;如基性岩和超基性岩富含钙、镁、钾、钠等碱性物质;风化体含有较多的碱性成分..此外土壤的不同质地和不同质地在剖面中的排列也影响着土壤水分和盐分的运动;从而影响土壤的碱化程度20、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答案要点:1酸碱度2氧化还原电位3有机质含量4土壤质地21、简述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①有机质组成与状态:物理状态;化学组成;C/N.. ②土壤环境条件:湿度与通气状况;温度;酸碱度;重金属及盐分等22、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答:1养分较完全; 2促进养分有效化; 3高土壤保肥性; 4提高土壤缓冲性;5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23、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答:1土壤的营养库作用:土壤是陆地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土壤在养分转化和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3土壤的雨水涵养作用:是一个巨大的水库; 4土壤对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中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群; 5土壤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24、试述土壤富铝化过程和盐渍化过程..25、试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滞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特征..(2)原因有:①瓶颈效应;土壤中的大孔隙与小孔隙相连接;②闭塞空气的影响;③土壤的胀缩作用..(3)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中;砂土的滞后现象更明显..26、试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特征..27、试述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的重要作用..团粒结构具有小水库、小肥料库、空气走廊的作用;协调水气状况能力强;因而是理想的结构体..1小水库 :团粒结构透水性好;可接纳大量降水和灌溉水;而团粒内部保水性强;天旱时还可防止水分蒸发..天旱表层蒸发失水后;土体收缩切断与下层毛管连通性;水分不会由大孔隙流向小孔隙而蒸发损失..2小肥料库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有机质含量丰富..团粒结构表面为好气作用;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团粒内部则有利于腐殖化;保存养分..3空气走廊:由于团粒之间的孔隙较大;利于空气流通..28、试述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29、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1我国土壤有机质分布状况大体为由北而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2北方由于气候淡热、干燥;一年较多时间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分解受到阻碍;有机质保留于土壤中;而南方则刚好相反;气候湿热;一年中大多时间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因而土壤中有机质大量被矿质化分解;保留于土壤中的有机质则较少..3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养分较完全②促进养分有效化③提高土壤保肥性④提高土壤缓冲性⑤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4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①络合重金属离子;减轻重金属污染;②减轻农药残毒:腐殖酸可溶解、吸收农药;如DDT易溶于HA;③全球C平衡的重要C库含C平均为58%..四、计算题1、某一土壤耕层0.2m;容重为1.15 g cm-3;试计算每亩667m2土壤重量若土壤含水量为8%;要求灌水后达到28%;则每亩灌水多少立方米2、某地耕层含水量为200g kg-1;土壤容重为1.2 g cm-3;土壤总孔度为54.72%;求土壤固、液、气三相比..3、已知条件:1hm2农地的耕层厚0.2m容重为1.3g/cm3;有机质含量为15g/kg;全氮量为0.75g/kg按土壤质量计..试根据容重和土壤成分含量;来计算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量在一定土体中的储量..4、假设某红壤的pH为5.0;耕层土壤为2250000公斤/公顷;土壤含水量为20%;阳离子交换量为10Cmol/kg;盐基饱和度为60%;试计算达到pH=7时;中和活性酸和潜性酸的熟石灰化学式:CaOH需要量理论值..2。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绪论一、为什么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A.为植物提供了定居场所(即植物生长的立足之地)B.给植物提供了必须生活条件(光、水、肥、气、热)C.能持续不断地协调,供应水肥气热。
2、土壤是农业生产链环中的基础环节。
三个环节:初级生产(植物生产)、次级生产(动物生产)、基础(土壤管理),从土壤——植物——动物生产循环。
3、土壤是能量和营养物质循环转换的场所。
二、为什么说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生物的栖息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了调节作用。
3.是陆地与大气界面上气体与能量的调节器。
4.对有机、无机化合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是环境中巨大的自然缓冲介质。
5.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的功能。
三、什么是土壤和土地?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的自然体。
本质的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地:地壳表层,包括所有附属物在内的一个自然综合体(包括一切环境条件在内:地貌、植被、水文、建筑等)。
物质组成: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气相——土壤空气。
四、什么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种类和肥力因素有哪些?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同时能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种类:按形成原因分:自然肥力、人工肥力。
按经济效益分:经济肥力、潜在肥力。
肥力因素:水肥气热。
五、目前我国土壤资源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本专业特点,谈谈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土壤资源。
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
第一章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有哪些?土壤中主要的原生矿物类型有哪些?主要元素组成:包括氧、硅、铝、铁、钙、镁、钛、钾、钠、硫、磷以及一些微量元素门锰、锌、铜等。
主要原生矿物类型: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优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等。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土壤的矿化: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复杂有机物被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并最终被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的过程。
7.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8.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9.毛管持水量:地下水位较浅时,毛管上升水达到最大时土壤的含水量。
10.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1.土壤水吸力: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征的曲线。
13.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4.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5.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温度,用PH表示。
16.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17.永久电荷:也叫恒电荷或结构电荷,来自土壤胶体内同晶替代不随环境PH变化而改变的电荷,同晶替换作用使2:1型层状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
二、填空题1.土壤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陆地。
2.2:1型矿物:蛭石,蒙脱石3.1:1型矿物:高岭石4.土壤碱度指标:总碱度,PH值,碱化度课本p175总碱度: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银。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
土壤: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3.腐殖物质:土壤中在微生物及其酶作用下,新形成的一种暗色,含N、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4。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有机碳量。
5.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6。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7.土壤容重:单位体积自然土壤的烘干重8。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百分数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各级土粒或其中的一部分互相胶结,团聚而形成的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土团、土块、土片等。
10。
凋萎含水量:植物产生永久凋萎的植物含水量.11.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12。
饱和持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此时土壤的含水量.13。
土水势:单位数量自由状态的水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各种力的作用力自由能的降低。
通常为负值。
14。
基质势:土壤水受到吸附力和毛管力的束缚,自由能的降低。
15.SPAC体系:由水势梯度引起水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再向大气扩散的体系。
1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1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18.土壤导热率:单位厚度土壤温度相差1℃,每秒种传导通过单位断面的热量J数。
19.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
20。
等电点:土壤胶体解离的阳离子数和阴离子数相同,胶体净电荷为0时,溶液的PH值21。
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扩散层内部与外部溶液离子浓度的差高于外部溶液为正吸附,低于外部溶液为负吸附。
22。
阳离子代换量(CEC):PH=7时,每Kg土吸附交换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 23.盐基饱和度(BS):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灰化过程:土体表层三、二氧化物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过程。
2、脱硅富铝化过程:在湿热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这种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由于伴随着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亦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3、等电点:土壤从酸变碱或从碱变酸,两性胶体均要发生电荷符号的改变,即由正变负,或由负变正,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点的电性既不是正也不是负的瞬间,即电性正负相等时的pH值为等电点。
4、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粗细的状况。
5、土壤肥力:使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6 FC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7、硅铝比率通常采用风化壳、土体或胶体颗粒中的SiO2/AI2O3的分子比率,能够反映风化产物与岩石相比的脱硅或复硅程度。
8、土壤呼吸:9、土壤通气性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0、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的全部阳离子总量,以厘摩尔(+)每千克土或c mol(+)kg的-1次幕表示。
11、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氢离子和铝离子所引起的酸度。
12、黄化作用:黄壤的特的成土城过程。
13、土壤比重:单位体积固体物质质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一般都在 2.65 左右。
14、BSP (岩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15、活性酸: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引起的酸度。
16、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1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从断面。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1、简述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参考:(1)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的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
没有生物小循环也就没有土壤。
(2)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就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产生植物收获量)得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得能力。
(水、肥、气、热)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得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得肥力。
4、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得基础上,通过人为措施得影响(如翻耕、施肥、灌溉、与排水等措施)形成得土壤肥力,也称经济肥力。
5、潜在肥力:在当季节中,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得这部分肥力。
6、土壤学:农林科学体系中得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与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得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得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与改良得技术。
7、矿物:矿物就是地壳中得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得自然产物,分为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
8、原生矿物:地壳深处得岩浆冷凝而成得矿物(如长石云母)。
9、次生矿物:有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如变质作用与风化作用)形成得矿物。
10、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与年龄。
1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得组合形成得天然集合体。
12、岩浆岩:由地壳深处得熔融岩浆,受地质作用得影响,上升冷却凝固而成得岩石(如灿石、原始岩石)。
13、沉积岩:地壳表面早期形成得各种岩石(岩浆岩、变质岩与先形成得沉积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与成岩等作用,再次形成得岩石。
14、变质岩:原有得岩石受到高温、高压与化学活性物质得作用,改变了原有得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而形成得新岩石。
二、土壤得本质特征?肥力得四大因子?答:土壤得本质特征就是土壤具有肥力;肥力得四大因子就是水、肥(营养物质)汽、热(环境)。
三、土壤组成如何?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答: 固体颗粒(38%)固相(50%)土壤有机物(12%)气相(50%)粒间空隙(50%)液相(50%)土壤学发展过程得三大学派:1、农业化学学派。
(提出矿质营养学说)。
2、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学绪论:本章重点: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
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
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4.人口剧增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
硅酸盐矿物的结构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2、结构类型a 岛状构造b 孤立环状构造c 连续链状构造d 连续层状构造e 架状构造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帮助你正确理解土壤的许多理化性质。
PPT3.主要掌握几种代表性的粘土矿物。
PPT核心名词: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来自百度)四面体:硅氧四面体(或简称四面体)是硅酸盐矿物的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不同的连接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硅酸盐矿物。
八面体:铝氧八面体,是层状硅酸盐晶体结构中的基本构造单元之一。
它是铝离子等距离地配上六个氧,三个在上,三个在下,相互错开作最紧密的堆积,配位形成八面体的形式,而得名同晶替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硅铝铁率:SiO2分子数/(Fe2O3+Al2O3分子数)1、判断土壤矿物的风化程度与成土阶段;2、作为土壤分类的数量指标之一;3、代表土壤中酸胶基和碱胶基的数量;2:1型:(2:1型单位晶层)由两个硅片夹一个铝片构成。
两个硅片顶端的氧都向着铝片,铝片上下两层氧分别与硅片通过共用顶端氧的方式形成单位晶层。
这样2:1型层状硅酸盐的单位晶层的两个层面都是氧原子面。
粘粒矿物: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叫粘粒矿物。
课堂速测1. 砂质土全部由砂粒所组成,粘质土全部由粘粒所组成( )。
2. 在同一地区,土壤质地愈粘,则养分含量愈多( )3.南方红、黄壤中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而北方土壤中以蒙脱石,伊利石为主( )。
4.母质是形成未来土壤的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 )也是搬运后形成的地面沉积体( )5. 不同土壤类型粘土矿物的组成不同( )。
6. 农业土壤土体的底土层就是指的母质层( )。
7. 任何土壤的矿物质组成中既含有原生矿物,也含有次生矿物( )。
8.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组成,一般N素含量很少( )。
9. 土壤中的粘粒均由次生矿物所组成并多以云母为主( )。
10.蒙脱石矿物晶架的顶,底层由离子键相连( );高岭石矿顶、底层由氧键相连( );伊利石矿物则由Si-O相连( )。
1.什么叫做矿物?分析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试比较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晶架构造上有何不同?3.矿物的SiO2/R2O3比值大小说明什么问题?4.试比较高岭石组矿物与蒙脱石组矿物在性质上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章土壤有机质(一)基本概念1.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2.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百度)3.矿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其中的矿质养分的过程。
4.腐殖化作用: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5.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6.C/N:有机物中碳的总含量与氮的总含量的比叫做碳氮比.7.腐殖酸:多元酚与氨基酸结合形成8.褐腐酸:书上木有,网上木有9.黄腐酸:一种溶于水的灰黑色粉末状物质。
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促进植物生长,对抗旱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植物抗逆能力,增产和改善品质作用。
主要应用对象为小麦、玉米、红薯、谷子、水稻、棉花、花生、油菜、烟草、蚕桑、瓜果、蔬菜等。
(百度)10.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激发效应可以是正、也可以是负。
( 二)问答题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存在形态:1.动、植物残体2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3.腐植物质动植物残体最重要吧,因为最多。
(编者无责任答案)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一)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全面、长效、稳定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1、物理性质: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②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
2、化学性质:①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②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③影响土壤保肥性;④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⑤影响土壤缓冲性3、生理性质:①影响根系的生长;②影响植物的抗旱性③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④药用作用。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腐殖酸是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剂。
以Cr3+为例。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三)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HA/F A值: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
一般我国北方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HA/FA比大于1.0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方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HA/FA比一般小于1.在同一地区,水稻土的腐殖质的HA/FA 比大于旱地。
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的土壤的HA/FA比较高。
5.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哪一种?为什么?如何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坚持两个原则平衡原则经济原则2.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1)合理耕作制度(退化或熟化)合理的耕作制度可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并维持较高的水平。
(2)、施用有机肥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肥、河泥、塘泥、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3).种植绿肥田菁紫云英紫花苜蓿等休闲绿肥、套作绿肥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4).秸秆还田要注意秸秆的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课堂测验(CHP03)1.土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很少而分解者很多()2.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3.霉菌属于真核生物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4.真菌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而放线菌适宜在酸性环境()5.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多()6.根瘤是一特殊的菌根()7.酸性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较中性钙质土壤中少()8.真菌和放线菌都产生抗生素()9.泡菜时发霉则不易变酸,反之亦然()10.外生菌根长在根表以外,它们是寄生生物()第三章名词解释1.土壤生态系统: 由土壤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叫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物广义上应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根系。
生物按其功能可分为∶生产者和分解者。
2.土壤微生物:以土壤为生存环境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是土壤生物中最活跃的部分。
3.菌根: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形成共生体,称为菌根。
4.根圈:泛指植物根系极其影响所及的范围,也叫根际。
同跟外微生物相比,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5.R/S比:根土比,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根土比一般在50—20之间,土壤类型对其影响很大,有机质含量少的贫瘠土壤中,植物的根圈效应更大。
6.共生固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是最重要的共生体系。
根瘤菌一旦进入豆科植物根内,在其中繁殖,形成根瘤,将分子态的氮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铵态氮,硝态氮。
行同此类的过程叫共生固氮。
7.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在土壤中单独生活时要强得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8.土壤酶:土壤中由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根分泌的胞外酶。
其中土壤微小动物对土壤酶的贡献十分有限,植物根能够刺激微生物分泌酶。
思考题1、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是∶(1)生产者占的比例很小。
藻类是土壤中唯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土壤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地上部分的植物残体。
(2)分解者无论在数量和功能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土壤生物广义上应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高等植物的根系。
2.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学过程的特征∶1)在时空上的变异。
新鲜底物上的生物活性变化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2)生态系统具有在时空上的等级结构。
3)瞬间事件 由于微生物活动的动态变化有时很大,瞬间事件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影响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