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朗读指导优秀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

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古诗词吟诵教学教案【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2、引出送别诗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指导读诗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3、介绍写作背景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一去二三里古诗教案一等奖3篇

1、一去二三里古诗教案一等奖活动目标1. 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
2. 欣赏和学习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3. 观察图画,图文结合,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一到十”和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教学图画、一到十的数字卡片若干张(大小写的)活动过程一、听古诗《一去二三里》1、听老师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2、讨论:你们听到什么?请你把听到的说出来。
(师引导孩子说出“一到十”这些数字)二、和数字做朋友出示“一到十”的数字卡片1)请认识这些数字的小朋友大声的读出来。
(注意多鼓励孩子)2)好朋友手拉手。
找到你的.好朋友与他拉拉手或问声好。
(孩子拿着大写的数字卡片找到相应的拿着小写卡片的朋友)三、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1、引导孩子看图画,理解诗的内容。
2、教师把古诗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四、指导朗诵1、教师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不强迫孩子跟读)2、孩子大声的跟读。
3、老师和孩子一起配上简单的动作朗读诗歌。
2、一去二三里古诗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十二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丽、恬静。
教学重难点认识12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设计理念这是孩子们在语文课本里首次以语文课的标准学习古诗,但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古诗,我想以我们经典阅读课为依托,结合语文识字的要求,把本课定位成“古诗诵读”课。
变“逐字逐句地说文解词”,为“以情激情,情中导学的自主学习”。
1、创设情境,步人诗境。
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做到人情人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人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突破学生思维从形象到抽象过渡时情景与思维脱节的难题。
2、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加深对古诗的了解,享受审美的乐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数字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的古诗读的真棒!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奇妙的诗,宋代诗人邵康节把十个数字串在一起,写成了一首美丽的诗。
《古诗词诵读》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

1.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件。
一 学习《采薇(节选)》1.了解题目。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选自《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根据内容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 雅 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
[板书:采薇(节选)]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解释为“下(雨、雪)”,在这里应该读yù。
(3)齐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词要咬文嚼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品味出其中的韵味。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理解诗词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2)理解“昔我往矣”。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戍边返乡的战士)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3)理解“雨雪霏霏”。
要回家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地走在归乡的路上。
同学们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了战士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的情感)(4)理解后四句诗的意思。
诗的后四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戍边战士,在回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
优秀的小学古诗教案

优秀的小学古诗教案【篇一:古诗词教案】公主岭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典诵读教学进度表2013年2 月课程表学生成绩表蝉第一节no1活动内容:学习古诗《蝉》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咏物诗的方法。
活动重点: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活动用具:大屏幕活动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首古诗安有一个特点:是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领学生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二.总结第二节 no2活动内容:学习古诗《蝉》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咏物诗的方法。
活动重点: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活动用具:大屏幕活动过程:一.整体朗读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篇二:陕西小学——《诗经》优秀教案`2首】《诗经》2首教案教学指要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古诗文诵读教案

古诗文诵读教案【篇一: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孤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
收集李白与孟浩然的生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同学们,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别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怎样?预设:伤心、难过、依依不舍??2、引出送别诗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指导读诗题题目这么长,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纠正节奏。
范读。
齐读。
2、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题目中哪个字表示是“去”的意思?3、介绍写作背景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
出示课件。
4、了解黄鹤楼、广陵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地名,黄鹤楼、广陵。
谁去过黄鹤楼,你能给我们介绍下黄鹤楼吗?出示课件:黄鹤楼、广陵。
5、再读课题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诗。
2、同学们看你们读得津津有味,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请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3、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4、学生评价。
5、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节奏读古诗要读准字音,更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2.诵读《静女》,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感与音乐美,学习《诗经》重章叠句的语言特点。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诗歌如何运用双关等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4.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建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及通假字。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诗歌如何运用双关等修辞手法、动作描写等写作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带来的节奏美。
【课时安排】15分钟。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2.引导点拨法3.提问讨论法4.分析总结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静女》二、分析人物,总结内容1.同桌讨论,《静女》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塑造了怎样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教师引导: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分别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②“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③为什么在文章中反复说“彤管”呢?彤管在文中象征着什么?教师基本理解:①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②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
“我”表面上是赞叹彤管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
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③象征。
彤管有炜,“炜”色红而光亮,象征热烈、纯洁且健康的爱情教师总结:(1)女主人公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美丽的。
诗章中直接交代了这一点,即“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其次,女主人公大胆开放。
诗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仅没有遵守当时社会制度,待字闺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长包办,反而与男子私自约会于城之角楼,由此可见,女主人公大胆开放,具有叛逆反抗性。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古诗诵读》教案(精选5篇)

《古诗诵读》教案(精选5篇)《古诗诵读》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作业设计:读一读陈子昂其他的诗板书设计: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诗诵读》教案篇2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注意停顿,有一定节奏。
2.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这两首古诗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2.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1.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2.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3.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4.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5.听录音,跟着读(两遍)6.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7.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教案:
古代诗歌朗读指导:对比朗读
一、导入:古诗是节奏优美的,那么我们如何朗读,才能更好地读出古诗的美感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古诗对比朗读的一些方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不同诗歌的节奏,朗读时做到抑扬顿挫。
2、在对比朗读中感受不同诗歌的意境之美。
3、借助对比朗读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以及用何种手法达到这种效果。
三、明确朗诵的基本要求:
(一)朗,即声音的清晰。
响亮;
诵,即背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古诗朗诵注意事项: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
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做到抑扬顿挫。
四、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诵读欣赏
(一)欣赏诗歌的方法:
抓关键词,品味语言;
研读景物,体味意境;
探究主题,情景交融。
例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例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朗读训练: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
一读:读出节奏
要求:
1、自由朗读两首诗歌读出节奏。
2、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训练:用斜线给两首诗歌划分朗读节奏例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例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读:读出意境
要求: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步骤:
1、抓住诗中景物来分析意境。
2、用合适的语调来变现意境。
例一:《钱塘湖春行》
1、写了哪些景物?
答:写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等富有早春特色的景物。
2、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愉悦、轻松、的意境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风光迤逦的早春画面。
3、用怎样的语调来变现这种意境?
答:舒缓、明快,语调清扬。
例二:《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是写那个季节的景物?
答:写了秋季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2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
3、用怎样的语调来变现这种意境?
答:缓慢、压抑,语调低沉。
三读:读出情感
要求: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感情。
步骤:
1、找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用自己语调的变化来表现这种情感。
例一:《钱塘湖春行》
1、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一种愉悦享受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感情。
从“最爱”等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2、要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这种情感?
节奏舒缓、明快,语调清扬。
含着喜悦之情,读出心中的愉悦来。
例二:《天净沙.秋思》
1、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
作者抒发一种漂泊天涯思乡念亲的悲伤、惆怅之情。
从“断肠人”一词可以直接体现这种情感。
2、要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来表现这种情感?
缓慢、压抑,语调低沉。
融哀伤之情入诗,读出心中的哀伤和悲凉。
五、拓展训练
照老师教的方法,为下面的诗歌划分节奏,分析意境,找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读出节奏和情感来。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意境:通过明月、清风、疏星、细雨蝉鸣、蛙声、鹊惊、稻花、农人
营造了一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的意境。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安适、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朗读节奏:稍微轻快,清扬读出享受喜悦的心情。
2、卜算子·咏梅
驿外/ 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 群芳妒。
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意境:通过驿道、断桥、风雨、黄昏、零落等景物写出梅花的不幸处境,营造了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的意境。
情感:凄凉、孤芳自赏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朗读:声音低沉、语调较慢。
读出处境艰难,凄清之意和不屈之情。
六、归纳小结
诗歌朗诵的方法:
1、发音正确,吐字正确。
古诗文中特别要注意按意定音。
2、注意停顿把握节奏。
3、语调生动,轻重适宜,做到抑扬顿挫。
七、自我反思
建议你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
a、这堂课我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学习热情高不高。
b、这堂课我有没有学到新知识。
C、这堂课我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你三项的回答都是YES,请你给自己打“优”
如果你有两项回答YES,请你给自己打“良”
如果你有一项回答YES,请你给自己打“合格”
如果没有一项回答YES,一定要加油哦!
我给自己打“_________”今后我要努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做得更好。
八、作业布置
请你用老师教给的方法认真诵读课后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