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谁轻谁重
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精品教学课件

sù liào kuài xiǎo xiànɡ pí
塑料块 小 橡 皮
dà xiànɡ pí
大橡皮
jīnɡ ɡuò shí yàn nǐ de pái xù shì shén me
经 过 实 验,你 的 排 序 是 什 么?
思考
pīnɡ pānɡ qiú mù kuài
乒 乓 球 木块
两 个 碗,形 状 相 似、大 小
xiānɡ tónɡ tā men yí yànɡ zhònɡ mɑ
相 同,它 们 一 样 重 吗?
课堂 小结
快来说说这节 课你有什么收 获?
每个人对于学习,都有着不同的方 法。有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 学习中不断运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要求
dú
独
lì
立
ch尝ánɡ
试shì,t通ōnɡ
过ɡuò
diān
掂
yì diān
一掂
de
的
f方ānɡ
shì
式
què dìnɡ wù tǐ qīnɡ zhònɡ de shùn xù bìnɡ jì lù jié ɡuǒ
确 定 物 体 轻 重 的 顺 序,pānɡ qiú mù kuài
pīnɡ pānɡ qiú mù kuài
乒 乓 球 木块
sù liào kuài xiǎo xiànɡ pí
塑料块 小 橡 皮
dà xiànɡ pí
大橡皮
qǐnɡ jiānɡ wǔ zhǒnɡ wù tǐ àn zhào qīnɡ zhònɡ pái xù bìnɡ jì lù xià lái
请 将 五 种 物 体 按 照 轻 重 排 序,并 记 录 下 来。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

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1-2《谁轻谁重》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轻谁重》是2022杭州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重量大小,并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重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重量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在精确度和逻辑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重量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重量的比较结果。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物体的重量差异。
2.比较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物体重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语言描述法: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称重仪器、不同重量的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组相同重量的物体。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物体的属性?”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属性——重量。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重量的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重量。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重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判断哪个物体更重。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称重仪器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称重仪器展示不同物体的重量,并让其他学生判断哪个物体更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学反思(3篇)

2.《谁轻谁重》教学反思(1)在完成《谁轻谁重》这一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从中吸取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我注意到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很好地将复习导入、实践探究、总结提升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
通过复习导入,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实践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导入环节,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实践探究环节,我通过让学生预测、掂量、称量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我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大胆尝试,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掂量和称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或理解不准确,导致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实践探究。
此外,我也注意到,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时,我需要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确保讨论和交流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
我需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我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客观、理性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通过《谁轻谁重》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
2.《谁轻谁重》教学反思(2)《谁轻谁重》是我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中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
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物体有轻重之分,并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进行排序。
通过观察、预测、手掂、用简易工具测量等多种比较活动,我期望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对“物体有轻重”的认识。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教学课件

zài yòu biān pán zhōnɡ lù xù fànɡ rù huí xínɡ zhēn zhí dào sōnɡ shǒu
2.在右边盘中陆续放入回形针,直到松手
hòu tiān pínɡ bǎo chí shuǐ pínɡ
后,天平保持水平
chēnɡ yì chēnɡ jiǎn yì tiān pínɡ
下课啦
称一称—简易天平
jì lù měi ɡe wù pǐn duì yìnɡ de huí xínɡ zhēn shù liànɡ
3.记录每个物品对应的回形针数量
chēnɡ yì chēnɡ ɡè wù tǐ yóu qīnɡ dào zhònɡ de pái xù jié ɡuǒ
称一称 各物体 由轻到重 的排序结果
pīnɡ pānɡ qiú
乒乓球
mù kuài
木块
sùliào kuài
塑料块
xiǎo xiànɡ pí
小橡皮
d大à x橡iàn皮ɡ pí
nǎ zhǒnɡ fānɡ fǎ ɡènɡ zhǔn què shuō yì shuō nǐ de kàn fǎ
哪种方法更准确?说一说你的看法
拓展
xià miàn de liǎnɡ ɡè wǎn xínɡ zhuànɡ xiānɡ sì dà xiǎo xiānɡ tónɡ nà tā men yíyànɡ zhònɡ ma
我们有哪些方法按照 轻 重 顺 序 给下列物品进行排序?
相同大小 不同材料
相同材料 不同大小
wǒ mén yǒu nǎ xiē fānɡ fǎ àn zhào qīnɡ zhònɡ shùn xù ɡěi xià liè wù pǐn jìn xínɡ pái x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谁轻谁重》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谁轻谁重》这一课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轻重与物体的体积、形状等因素有关,从而使学生初步理解轻重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物体的轻重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还不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希望能够掌握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理解轻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物体轻重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的轻重的相对性,培养学生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体积、形状的物体,如球、盒子、书本等。
2.准备称重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3.准备实验记录表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轻重吗?你们能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吗?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准备好的不同体积、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判断它们的轻重。
然后教师用称重工具验证学生的判断,让学生发现物体的轻重与体积、形状等因素有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称重工具测量不同体积、形状的物体的轻重,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体积、形状,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轻重?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物体的密度、材质等也会影响轻重。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2谁轻谁重》教学设计标3)5.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弹珠、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大小相同且形状相同的不锈钢碗和塑料碗学生准备乒乓球、玻璃弹珠、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大小不同的橡皮、简易天平、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6.学习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说说乒乓球和玻璃球,这两个球哪个重哪个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说一说哪些方法可以测量两个物体的轻重?教师活动11.问题引入:乒乓球和玻璃球,这两个球哪个重哪个轻呢?2.回顾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的轻重呢?总结出可以掂量、天平称一称等。
活动意图说明:挖掘学生对测量两个物体重量的认知前科学概念,揭示课题。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21.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教师活动21. 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让学生观察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2.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并说出自己预测的理由是什么?谁轻谁重大橡皮预测结果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3.学生说一说对于两块橡皮,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3: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再次将比较的结果用数字表示和记录下来。
谁轻谁重大橡皮掂量结果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2.小组讨论并进行比较掂量的结果。
2.对于这些物体你是如何知道它的重量的呢?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并同一记录的方法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并说一说预测的理由。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谁轻谁重》教科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比较能力,使其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辨识物体的重量差异;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通过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使其理解重量与物体属性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比较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这些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合,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一年级科学课上,我们探讨了《谁轻谁重》这个主题。课堂上,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理解物体重量的概念。课后,我想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一些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物体轻重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不同物体的轻重。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大家积极参与,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一点让我很欣慰,说明学生们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尝试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们了解物体轻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我会继续关注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让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相信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能够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重量这个基本概念。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它是衡量物体质量的一个指标。了解物体的重量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比如购物时挑选水果,或是制作物品时选择合适的材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比较两块相同大小的肥皂,一块是新的,一块是用过的。通过比较它们的重量,我们可以了解肥皂的使用情况。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案

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2.谁轻谁重》教案一. 教材分析《2.谁轻谁重》是杭州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重量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验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量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重量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的轻重。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量的概念。
2.比较物体的轻重。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操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不同重量的物体、天平、秤砣等。
2.学生准备: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入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量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重量的物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和秤砣,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巩固对重量和轻重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产生不同的压力?轻重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量的概念和比较物体重轻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体,比较它们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重量的概念和比较物体的轻重。
以上是针对《2.谁轻谁重》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一、教学情境在教学《2.谁轻谁重》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一个有趣的动画引入,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数学:谁轻谁重
活动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出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物体的轻重关系。
2、能根据三个物体在天平上的轻重关系示意图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苹果、桔子、黑布林、剪刀、橡皮、胶水,天平称一台等。
2.操作材料若干。
3:PPT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1、情景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它们是喜羊羊和美羊羊,大家欢迎。
喜羊羊好,美羊羊好。
可是今天它们为了一件事吵得不开心,喜羊羊说它带来的东西重,美羊羊说它带来的东西重。
2、提问:出示一个橘子和一个黑布林,请幼儿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知道谁轻谁重。
(大的重,小的轻。
用手掂一掂,用称来称一称。
)
二、比较轻重,理解关系
1、认识天平: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想到了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准确又省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方法好不好?(出示天平)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仪器吗?这个仪器的名字叫天平,它可以测得某一物体的重量。
可以比较物体的重量。
2、用天平进行秤橘子和黑布林,得出橘子重,黑布林轻。
3、美羊羊很不服气的取走了黑布林又拿出了一个苹果放到了天平上。
提问:让我们再来称下看看哪个重些。
我们看见苹果那边往下沉,所以我们通过天平称得苹果重些。
所以苹果比橘子要重。
4、提问:现在小朋友们说说这三个水果哪个最重呢?
5、小结:苹果最重,黑布林最轻。
6、师:刚才喜羊羊和美羊羊比赛谁的水果重。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些东西出来也比比看哪个重,哪个轻,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好吗?师出示剪刀和橡皮。
(1)小朋友们你们来猜猜看哪个重些,哪个轻些?让我们用天平来称称看
(2)师:通过天平称得剪刀比橡皮重。
(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3)师:取走橡皮,再出示胶水。
让我们看看胶水和剪刀哪个重呢?(4)幼:胶水比剪刀重。
(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
(5)师:剪刀、橡皮、胶水,三个东西哪个最重呢?(记录在重的后面打勾)
7、总结:三个物体进行比较轻重时,先进行两者之间比较轻重,然后再拿重的物品和另一个物体进行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8、讨论: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了,老师准备了一些积木和铁,请小朋友们来帮我称一下哪个重哪个轻好吗?
9、请一位幼儿到前面演示,先各放一块积木和铁在天平的两端。
发现铁的一端重些,老师指导要怎样就能使两端一样重呢?在积木的一端不停的加积木,到两端平衡为止。
10、总结:看了积木和铁的称重,我们发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体积小的物体不一定就轻。
三、作业练习、小结讲评
1、讲解作业练习上的要求。
根据图示,给右边最重的秤盘涂上红色,第二重的涂上黄色,最轻的涂上蓝色,并按有重到轻的顺序标出1~3.
2、组织小朋友进行作业练习。
3、进行作业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