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农业基础-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一、综述我国气候、地形、上壤、作物十分复杂,人多耕地少又是农业的根本特点,因而决定了耕作制度的集约性与复杂性。
(一)历史发展我国黄河流域六七千年前已开始了农业。
商代(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实行刀耕火种的撩荒制。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后到战国时期,休闲制逐步兴起,总耕地中己有1/3-1/2面积种植作物。
秦汉以后,休闲已减少到总耕地1/3以下。
唐宋以后,南方农业兴起。
清朝开始,人口增加到1亿以上,人均耕地减少到5亩以下,集约耕作制渐渐增多。
(二)1949年以来的变化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耕作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①复种指数增加较多,1949年约为128%,而1978年已达151%。
因复种而增加的播种面积3亿多亩。
全国实行复种的耕地7亿多亩,约占耕地的1/2,复种播种面积则达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3,它所生产的粮食已占全国3/4以上。
可见,复种已是我国耕作制度的突出特点。
1978年以后,由于调整结构,复种指数下降,到1983年为146.4%,但到1987 年又回升到151%的水平;②扩大间作套种。
我国旱地上历来多间混套作。
1949 年以后,混作面积减少,间作,尤其是套作发展甚快,主要形式是玉米大豆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套作、麦棉套作、稻田套种绿肥等。
目前,世界上约有复种的耕地面积15亿亩左右,间混套10亿亩左右,我国分别占世界的1/2与1/3。
(三)现状 1949年前,我国南方以单季稻和麦稻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仅6000万亩)。
50年代,长江以南改间作稻为前后连作稻,并开始单季稻改双季稻,淮河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则扩大小麦油菜冬种,发展稻麦(油菜)两熟。
60年代,双季稻北移至长江流域。
到70年代,改两熟为三熟,发展冬闲-稻-稻、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
双季稻与单季稻播种面积之比接近2:1。
1979年,三熟制(包括绿肥-稻-稻在内)面积达1.5亿亩,约占南方稻田面积的一半。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国后巴彦淖尔地区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浅谈后套地区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提纲:1.前言耕作制度,从广义来说,是农作物种植制度及有关技术措施的总称。
是指以土壤耕作为中心,包括施肥、灌溉、除草、水土保持、轮作倒茬等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在内的农作体系。
从狭义来说,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后套地区耕地资源不多,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耕作制度,可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农业生态坏境,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现状1.1耕作制度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的耕作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种植制度上熟制由少到多,二是耕作次数上由多到少,三是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成为耕作制度研究的热点,美国J人.Litsinger从集约农作制的角度论述了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年产量由单作(非集约化)一多熟(非集约化)一单作(集约化)一多熟(集约化)逐渐升高的历程,认为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的结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
有关种植制度的研究,按世界各国熟制复种情况,种植制度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复种指数不高,单产高,农林牧紧密结合,畜牧业的比重接近或超过种植业,经济发达,二是复种指数较高,单产较低,经济不发达,畜牧业落后于种植业,国外对耕作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整个农业系统及免耕和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上。
有关中国耕作制度的研究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关种植方式的研究成为热点,间套作在世界已经是不可忽视的种植制度。
耕作制度政策

耕作制度政策
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种植方式,包括单种、复种、休闲、间种、套种、耕作制度混种、轮作、连作等。
与其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水利灌溉、土壤施肥与翻耕、病虫与杂草防治等。
耕作制度在一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并随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发展变化。
在农业发展史上,其演变过程大致由撩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连作农作制、轮作农作制向复种农作制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逐步进入休闲耕作制,即耕作土地休闲一、两年,靠自然恢复地力后,再行耕作。
此后,发展了连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强化对土地的利用。
由于连作耕作制不能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长期连作会引起土壤衰竭,于是出现轮作耕作制,即在同一块田地上按不同时间依次轮种不同的作物(或同一作物依次轮作于不同田块)。
随着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又发展为一年多熟的轮作,即复种轮作制。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定地区、一定社会时期内农民在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组织上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
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会受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下面将以几个代表性的地区为例,介绍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耕作制度。
在中国,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耕作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现代农业经营制。
在封建耕作制时期,由于土地民族化承包制度的存在,农民只能按照地主的要求进行种植和耕种,没有自主权。
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农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土地的性质选择种植作物,劳动者更多的是自己享有劳动成果。
美洲:在美洲地区,尤其是在古代文明如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等先进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玛雅文明中,农民通过修建农田、灌溉、施肥等方式开垦土地,并通过一种叫做“三姐妹”的搭配方式,即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一起栽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以促进作物间的相互利益。
印加文明中,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国家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农田的种植和管理。
非洲:非洲大陆地广人稀,气候条件多样,因此存在着多种耕作制度。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农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
常见的农耕方式包括伴生耕作法、轮作耕作法和混合耕作法等。
在伴生耕作法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种植一些互相促进或保护的作物,提高整个农田的产量和土壤质量。
在轮作耕作法中,农民会在不同的农田中种植不同的作物,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并防止病虫害。
在混合耕作法中,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作为肥料来提高农田的产量。
欧洲: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叫做酒店农业的耕作制度。
酒店农业是指农民以快速播种和收获作物的方式,将农田的产出分为三份:农民自留、贵族租取和教堂需要。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主要内容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与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改革展望
一、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一)撂荒耕作制 (二)休闲耕作制 (三)草田耕作制 (四)常年耕作制
(五)集约耕作制
二、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一)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三)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 内涵; (四)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七)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4.36亿亩,治理涝洼盐碱地 4亿亩,改良各种土壤2.5亿亩。 通过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农 田保护林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扩大了绿肥种植面 积。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有机肥量,化学肥料工业的发展,使我国化 肥用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土壤耕作的精耕细作,各种少耕法的 推广,保墒、保土,防止风蚀水蚀等耕作方法的推广,使养地能力 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 •
指的是耕作制度的多样性,作物与种植方式的多样性。
粮食作物是我国种植制度中的主体,今后在积极增产粮食的同时, 要安排好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特用作物、豆类作物的生产。 要将饲料作物纳入到种植制度中去,发展多种多样的种植方式,如 粮饲间套复种,饲料轮作、水旱轮作、粮草轮作、果粮间作、林草间作、 麦/玉米/甘薯套作、麦棉套作、绿肥间套作等。 在发展灌溉地间套复种的同时,要重视旱地耕作制度。
(三)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
主要发展了以分带形式为基础的间作与套作形式,黄淮海地区、关 中平原、西南地区的小麦玉米套作,西南烟区的麦烟套作,南方发展的
旱地分带套作三熟等。
(四)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贵州高原水田旱地两熟一熟区
4云南高原水田旱地一熟区
2川鄂湘黔低高原山地水田旱地两熟兼一熟区
5滇黔边境高原山地河谷旱地一熟两熟区
1 秦巴山区旱地二熟一熟兼水田两熟区:
“麦/玉/豆”模式代替“麦/玉/苕”模式
四川盆地水旱两熟兼三熟区:包括四川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烟草、柑桔为主。水田以“小麦—稻”、“油菜—稻”,“双季稻”为主;旱地以“小麦—玉米(甘薯)”“小麦/棉花”两熟及“小麦/玉米/甘薯”套种三熟为主。1:盆西成都平原水田麦稻两熟区:邛崃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北起江油南至乐山的斜长地带2:盆东丘陵低山水田旱地两熟三熟区:集中在成都平原以外的四川盆地底部及其周围低山。
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农牧交错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农 区
45.6*
0.135
86.5
0.213
3148
59.2
2466
288
87
111
4.1
5.6
I1区
21.6
0.066
34.9
0.106
3088
140.1
1332
346
54
94
0.8
0.1
I2区
38.9
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耕作学

12个一级区: 12个一级区: 个一级区 38个二级区 个二级区: 38个二级区:
3 轮种耕作制 (Rotation farming)
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阶段。
4 集约耕作制 (Intensive farming )
高投入高产出。 高投入高产出。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Leabharlann 1.2 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 社会需要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 ; 科学技术进步是农作制度发展的保证 ;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 耕作制度的地域性差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1.3 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
多熟; 多熟; 多样 ; 多利 ; 多养
耕作学
第十章
耕作制度区划
Section 2 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 中国农大主持,西北农大、江西农大、贵州农学院、甘肃农大等参加完成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3个带: 个带:
一熟带、 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
1 撂荒耕作制( Shifting farming )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分生荒耕作制和熟荒耕作制。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器、石器;靠自然恢复地力。
2 休闲耕作制( Fallow farming )
休闲期1 铁器;施有机肥。 休闲期1 - 2 年;铁器;施有机肥。
耕作学
Chapter 8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耕作学
第八章
耕作制度发展与区划
Section 1 耕作制度的形成和演进
耕作制度演进及发展规律

休闲耕作制主要特征:
以“休闲”为 特征,仍无明显的 人工养地手段,土 地利用率较低。
㈢、轮种耕作制(常年耕作制)
始于西汉初期,直到近代和现代社 会,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制方式。但 是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无论是用地技术 或产量水平,比传统轮种耕作制都有较 大的提高,土地利用率达0.6~1.0或大 于1.0。
所为轮种耕作制就是以豆类作物, 并配合土壤耕作、施肥等养地手段与谷 类及工业原料类的大田作物轮换种植体 系,称之为“轮种耕作制”。包括禾豆 制、绿肥制、草田制。
草田耕作制是本世纪初由苏联土壤学家威廉 斯制定,在苏联欧洲草原的黑土地区应用较广。 它是以多年生混合牧草来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为基础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
由此可见,集约耕作制是一种高度用 地与养地结合的一种耕作制。
“种植集约化”与“栽培集约化”结 合,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上的年 总产量。
集约内容可以分为劳力集约,资金集 约,技术集约,在我国主要实行劳力和技 术集约,通过栽培达到多种多收,勤劳多 收。以科学种田提高作物产量。在西方发 达国家主要是实行资金集约。
生荒制与熟荒制无实质性区别,都 是依靠自然植被来恢复地力,用地也极 为粗放。生产力水平极低,以“刀耕火 种”特征。
㈡、休闲耕作制
始于春秋时期。在我国主要是 “易田”休闲耕作制。
其主要特点是:耕种后的土地, 保持1~2年轮休时间。休闲期间, 有的可能是休而不耕,等到播种时 再耕而种之;有的进行耕耘,以消 灭杂草和熟化土壤;居民点附近的 休闲地,有结合施肥耕作的情况。
西方国家休闲制的出现晚于我国。公元八世 纪欧洲的“休闲──冬谷类作物───春谷类作物” 的“三圃制”,是西方国家休闲制的代表。
所谓“三圃制”,就是每一个封建领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以下的地区 • 二熟带:大于0℃积温4000~4200 至 5900-6100 ℃地区 • 三熟带:大于0℃积温在5900-6100 ℃以上的地区
• 一熟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地区,华北与西南丘陵旱地 •二熟地区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 • 三熟地区主要是西南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及华南水田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轮制 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 (1956-1970年)
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 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 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 产达到1841kg/hm2,
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 (1971-1985年)
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
Ⅰ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 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 农牧交错区。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耕地概况
生产水平**
经济水平
耕地 详查 面积
人均 耕地 详查
耕地 统计 面积
人均 耕地
粮食 猪单 单产 位
非农 区
45.6
*
0.135
86.5 0.213
3148
59.2
人均 纯收 入
• 按照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作物种类与熟 制的不同,以及区域特征的相异性,我国耕作制度可粗 略分为三个带(即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和12个一 级区、38个二级区。 • 熟带的划分主要以热量(积温)条件为依据; • 一级区的划分是综合位置、地貌、水旱作、热量、熟制
、作物类型等因素。 • 二级区的划分是根据一级区内上述综合因素的差异进行
7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一节 耕作制度演变
• 我国农耕历史至少已有六七千年,从原始社会的刀 耕火种,到现在的机械化集约生产,经历了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 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 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一、耕作制度50年发展和演变
1、以恢复生产,引进国外先进耕作技术为主的阶段 (1949-1955年)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1、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包括藏东南、青海中北部,川西、甘西南等区 域,典型高原农区,海拔2600—4000米。由于地 势高,寒冷而干旱,只能种青棵、春小麦、碗豆、 油菜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本区耕作粗放,生产 水平低,部分耕地撂荒轮歇。
Ⅰ⒈ 藏东南川西河谷地喜凉作物一熟区。在 “一江两河”地区,是青藏高原农业的精华所在。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一熟区包括6个一级区、17个二级亚区,共925 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30万km2,占全国土 地面积的64%,是我国主要的林区和草原牧区。本区 耕作制度的主要特点如下:
• 农业生态条件差,大多数处于西部生态脆弱区。 • 人均耕地面积多但质量差,以旱地农业为主。 • 我国最大的奶牛和羊养殖基地,猪养殖低 • 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 • 特色农业有优势
中国耕作制度基本处于继承传统的技术经验和引进并参考应用外国 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土壤耕作方式的阶段
主要特点:土地利用率低,休闲或者撩荒较多,复种指数为133; “低投入、抵产出”,平均粮食单产1320kg/hm2;种植方式单 一,南方稻田多为间作稻,双季稻面积不大,中部地区以单种轮作 为主,东北地区以清种为主,一年一熟,西北地区实行休闲制;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4、以种植作物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为主导的阶段 (1985-1998年)
种植制度方式多样化,南方冬季农业开发,小麦、油菜、绿肥、蔬菜 扩大,长江中下游的再生稻, 北方地区麦套玉米、麦套花生大豆; 一熟地区小麦玉米间作面积逐年增加。
作物布局调整。东北改造低洼易涝地发展水稻,近5000万亩;黄淮 海和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优势开发利用;蔬菜开始发展迅速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耕作制度方向。高效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生 态建设型可持续农业模式、节水高效型可持续农业模式等。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5、全面调整结构,以优质、高效及产业化为主 导的阶段(1998年-现在)
农业结构调整上升到战略高度,WTO给农业发展带来的 机遇和挑战,增加农民收入和与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加大
0%
华南双季稻区 6%
6%
江南丘陵区
6%
西南中高原区 7%
黄淮海平原区 30%
四川盆地区 8%
东北平原区 12%
长江中下游区 23%
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平原区对全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分 别达到30%、23%和12%,三大区占到粮食总产的65%左右。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二节 我国耕作制度区划
2466
人 均 粮 食
人 均 肉
人 均 牛 奶
人 均 禽 蛋
人 均 水 产
288 87 111 4.1 5.6
I1区 21.6 0.066 34.9 0.106 3088 140.1 1332 346 54 94 0.8 0.1
油料、糖料发展迅速,杂粮作物如谷子、高梁下降 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北方小麦、玉米两熟面积中约有75%实行套作,
东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面积约占玉米播种面积的一半左右,鄂西、 云贵、四川等南方丘陵旱地上间作套种广泛 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单产连续跨上了2000kg/hm2和 3000kg/kg两个台阶,到1985年左右粮食总产3.7亿t以上
农产品品种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快速发 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 业、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主要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黄淮海优质小麦带、长 江流域油菜带、新疆的棉花、黄土高原苹果等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各农作区对全国粮食生产贡献率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原区
北部低中高原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