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化学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3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1

合集下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推荐五篇)第一篇: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案【引入】在上课伊始,先请大家观看一个最近网上热传的实验-小马达实验。

【演示】小马达实验(用展台)【教师】是什么使得小马达转动起来的呢?【学生】电池【教师】电池释放的电能来自哪里?今天我们就将循着科学家们的足迹,通过实验再一次去探究电池的起源及其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完成【实验探究一】,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并根据提示思考、讨论学案上的两个问题。

【学生】做实验、思考、讨论【教师】现在找一位学生代表向大家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教师】通过实验,大家共同分析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何在。

锌片上为何产生气体?因为锌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来。

铜上无气泡是因为铜与酸不反应。

连接导线后,铜上却有气泡了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大家就打个大问号,放在这,先看下一个实验现象。

电流表转动了说明有电流产生。

以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早在1799年就被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捕捉并加以研究,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伏打电池,即原电池。

【板书】一、原电池【教师】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借助学案上的第一个问题。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片连接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气体最可能是什么?是由什么粒子转化而来?该粒子所得到的电子最可能是谁提供的?【学生回答】气体是氢气,由氢离子转化而来……锌铜用导线相连后,锌失去电子形成锌离子进入溶液,因为锌失去电子,发生什么反应?氧化还是还原?锌片的周围有许多来不及扩散到溶液中去的锌离子,锌离子对氢离子有排斥作用,使氢离子很难在锌片上直接得到电子。

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入铜片,铜片周围的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

铜片附近溶液的氢离子减少了,锌片附近溶液中增加的锌离子就会向铜片附近游动,硫酸根离子向锌片附近游动。

从而使电极和溶液形成了一个电流回路。

其中锌片是流出电子的一极,铜片是流入电子的一极。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专题2,第三单元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部分。

教材主要介绍了电解原理以及电解原理的应用。

电解属于电化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电解质电离、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本节教材可分为两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学生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解质溶液导电、氧化还原理论、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学习电解原理在分析问题时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对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观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生求知欲较强,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逐渐形成。

三、课标要求知识与技能:理解电解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初步形成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理论模型。

过程与方法: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探究电解原理。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家探究过程的艰辛,提升对科学家的敬仰,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动手实验,理论分析,揭开伪科学的面纱,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教学难点:形成电解池工作原理的思维模型。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分析讨论,比较对比,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实验探究据实验,讨论回答问题概念形成实验原理分析与讨论概念形成为生成物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在U形管中加入饱和氯化铜溶液,用石墨棒作电极,接通电源,通电数分钟后,观察现象。

1.上述实验装置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上把具备这种特点的装置称为。

2.电解池的构成条件是①②③④构成闭合回路。

1.电解池概念:我们把将___________的装置称为电解池。

2.构成电解池的条件:(1)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3.电极名称:阴极:与电源_____相连的电极。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3.3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专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3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2.3.3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第3课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目标导航】1.知道电解的原理和电解池的形成条件,会分析电解的应用。

2.能熟练书写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方程式。

【自主学习】一、电解池的构成条件及工作原理1.实验探究:电解氯化铜溶液2.(1)电解原理:使______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__________反应。

(2)电解池[议一议1.从装置上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是什么?2. 你怎样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3. 电解质溶液是如何导电的?4.电解质溶液导电时,一定会有化学反应发生吗?二、电解原理的应用1.制备Na 、Mg 、Al 、F 2等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如电解熔融的氧化铝获得铝:2Al 2O 3(熔融)=====通电4Al +3O 2↑。

2.铜的电解精炼(粗铜成分:锌、铁、Cu 、银等)[议一议]1.铜的电解精炼过程中,粗铜中的杂质(锌、铁、金、银等)是怎样被除去的?2.从阳极沉积下来的阳极泥中含有哪些金属?3.在电解过程中CuSO4溶液浓度发生怎样的变化?【难点突破】一、电解池与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区别例1 如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

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a为负极、b为正极B.a为阳极、b为阴极C.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D.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方法规律电解池电极名称的判断方法变式训练1 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见右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方法思路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电池类别→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向→电极名称→放电顺序→电极产物→电极现象。

二、电解时两电极产物的判断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 阳极产物的判断(1)活性金属电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在Ag 之前),电极金属失电子,生成对应的金属阳离子,阴离子不放电。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导学案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导学案

第三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会写电极反应式,能够判断原电池正负极3.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重点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课前预习】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①如图,把一锌片和一铜片插入稀H2SO4中。

现象:。

反应。

此时反应的电子转移有顺序吗?实验②把上图中的Zn、Cu用一导线连接起来,中间接一电流计G.现象:。

结论:。

【课堂学习】1.原电池:。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能自发地发生。

(前提条件)(2)溶液必须为(3)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相对较。

两个电极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在一起,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4)必须形成。

3.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外电路中电子如何移动?内电路中离子如何移动?分析Zn –H2SO4溶液—Cu原电池(右图)反应原理:由于_____活泼,容易_____电子,锌原子失去电子被______成Zn2+进入溶液,锌片的质量减小,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 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得到电子而被______形成氢原子, 氢原子再结合成氢气分子从铜片上逸出。

电极反应式: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电极的判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流向:→导线→【迁移应用】分析图示的原电池现象为:正极反应:负极反应:总反应为:也可以用如下表示式表示该原电池:(-)Zn|CuSO4|Cu(+)【交流·研讨】问题:如下图装置,是否构成了原电池呢?分析:装置中虽有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但未构成闭合回路,形不成电流,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

可在中间加一个盐桥就满足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如下图),Zn仍为负极,Cu 为正极,可表示为(-)Zn|ZnSO4||CuSO4|Cu(+),其中“||”表示盐桥。

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3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

高中化学 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3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

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3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苏教版选修4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3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苏教版选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化学专题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1.2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3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案苏教版选修4的全部内容。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一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课题专题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第二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节题第一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能正确书写原电池的正负电极反应式及电池反应方程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原电池原理体会化学反应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电极反应式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烧杯、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溶液、铜片、锌粉。

琼脂(氯化钾溶液)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回述]化学反应中放出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引入]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能量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种能量转化形式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用广泛。

[实验探究]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中发生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讨论[讨论]查阅资料6.原电池是如何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呢?[作业]P13[练习]得失电子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B.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C.原电池的两极发生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D.形成原电池后,原电池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2.微型钮扣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课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导学案

【课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导学案

专题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授课人:化学组郭金妮【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知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教学难点】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自主学习】1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实验现象结论锌片。

化学方程式:。

铜片。

说明铜与稀硫酸。

【教学过程】一、原电池【学生活动一】1分组进行下列实验,并完成表格。

注意事项:①实验安全、操作的规范性②正确连接电流表接线柱③溶液取用约10~2021④看到现象后即可停止实验⑤电极使用后要用清水冲洗实验方案实验现象结论锌片;铜片。

化学方程式:。

铜与稀硫酸。

铜片;电流表指针发生。

说明有产生。

【交流讨论】(提示:电流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而产生的)(1)铜片上生成了什么气体?(2)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3)电子从何而来?2 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二、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观察思考】原电池有哪些组成部分?。

【学生活动二】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实验要求:4~6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明确实验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

仪器药品准备:(基本仪器:导线若干、烧杯、电流计)第一大组:(①~④探究电极)锌片(2块)、碳棒(2根)、稀硫酸第二大组:(⑤~⑧探究溶液)锌片(1块)、铜片(1块)、稀硫酸、酒精第三大组:(⑨~错误!探究回路)锌片(1块)、铜片(1块)、稀硫酸【注意事项】①实验安全、操作的规范性②正确连接电流表接线柱③溶液取用约10~2021④看到现象后即可停止实验⑤电极使用后要用清水冲洗。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含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含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规划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具体来说,包括: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本单元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如下:研究氧化还原与电能之间关系的化学被称为电化学。

不管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还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其实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和高中的《化学1》中都已接触学习过,有了这些氧化还原的知识作基础,学生在判断化合价的升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电子的得失和转移时是不成问题的。

难点在别处,分别是:在原电池课时中,难点是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比如,判断金属性的强弱、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选择两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来设计原电池、根据原电池原理来考虑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等等。

在化学电源课时中,难点是各种各样的化学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在电解原理课时中,难点是理解电解原理以及铜的电解精炼中非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电解产物的判断。

这些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运用活动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从探索中获取知识。

课时安排:化学能转化为电能1课时化学电源1课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1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容说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

在本节课的开头,首先通过2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房顶上的白铁皮瓦楞板,或白铁皮烟囱,只有在它们的镀锌面完全腐蚀掉以后,铁皮才开始锈烂、穿孔。

而马口铁罐头盒锈蚀的情形刚好相反,只要镀锡的表面产生破口,里面的铁皮就迅速腐蚀。

这是为什么?由此引出“活动与探究”的问题1:原电池的原理。

接着就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来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列出实验仪器和实验所用试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导出结论:原电池的原理实质上就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正极)。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三单元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设计理念】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以讲授为主,实验为辅(实验又以教师演示为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独创性、变通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淡化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化学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精神。

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而生动地学习。

同时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从而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人人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显神通、各有所得的好课,让每位学生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以便他们能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成了每个化学教师应该努力的目标。

【教学策略】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为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知识信息和资料,在课堂上达到信息整合的目的。

同时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把那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而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铜片、锌片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时为何气泡从铜片上面产生)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

学习者在—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时的引导学生对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引导学生采用探索法、观察法、推理法建构知识的意义;协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电池的使用,电流的流动,电子的流动),并尝试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第三单元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4高中化学2
苏教版必修3的转化(第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2.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学习重点】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学习难点】理解电解原理以及惰性电极时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

【学法指导】.,,1.学生根据导学案结合课本进行预习,做学案后的练习进行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误点.
疑点.错点,做到听课“有备而听”. 应根据老师的讲解,,结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完善本导案2.讲完课后【学习内容】一.知识回顾在已学过的知识中涉及利用电解反应来制取新物质的例子有哪些?电解实例化学方程式电解产物被电解物质水
熔融氧化铝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二.学习新知
1.【实验探究】如图所示:若烧杯中的液体为CuCl溶液,合上电源开关,能否看到2小灯泡发光?。

给CuCl溶液通电时现象:2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石墨棒),经检验推测该物质是。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经检验该物质是。

两支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
阳极:。

反应类型:反应。

阴极:。

反应类型:反应。

1
实验分析:,通电前,氯化铜溶液里这些离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存在 CuCl2根据异种电移动;移动,子的运动情况是通电后,这些离子在电场作用下作为氯极移动。

在阳极,氯离子失去电子被,带负电的氯离子向荷相互吸引的原理
原子,并两两结合成氯分子,从阳极放出;带正电的铜离子向极移动,在阴极铜离子获
得电子被成铜原子,覆盖在阴极上。

在CuCl的电解池装置中,电子从电源的极沿着导线到达极,从极2沿着导线回到电源的极。

CuCl溶液而言,溶液中存在Cu 、Cl、H、OH四种离子,在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
2+-+-对
2离子向阴极定向移动,从而会有机会得到从电源负极流出的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
离子向阳极定向移动,从而会有机会失去电子,电子流向电源的正极。

就是说:在电解质溶液中依靠_______的定向移动而形成闭合回路的。

2.【实验回顾,探究思考】为什么阳极产生氯气而阴极生成铜呢?
阴极上:由于阴极上要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子,因此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

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其阳离子的得电子能力排序:
酸) >Pb>Fe>Zn>H(水) >Al…
+2++2+2+2++3+Ag>Cu>H(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要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有关。

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

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溶液中失去电子。

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失电子能力的强弱排序:
>S>I>Br>Cl>OH>含氧酸根(如 SO )。

2-----2-金属电极
.思考:
43
(1)若以石墨为电极,电解食盐水溶液,各极板产物是什么?
(2)若以铜为阳极,铁为阴极,电解氯化铜溶液,各极板产物是什么?
(3)判断电极产物需要注意什么?
三.【结合课本小结一下】
电解:使电流通过溶液而在阴、阳两极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所用电流一般为直流电还是交流电?。

该过程中能转化为能。

这是一个物理过程还是一个化学过程?
过程!
电解池:将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构成电解池的条件:
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2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电解原电装置类举例(图
电极名称
反应类型
电子移动能量转变反应是否自发进行【课后作业与练习】 1.用惰性电极(石墨、铂、金)电解下列物质的溶液,完成下题并写出电极反应。

恢复溶液电解质被电解原溶液中的电极反应式溶液的物质离子可加入
HSO 42
HCl
NaOH
NaCl
SOK 42
3
CuCl 2
CuSO 4
)(2.下列关于电解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A
B、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电解池的阴极
C、在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沿导线流入电解池的阴极时,为了增强导电性,常常要加入一些电解质,最好选用下列物质O3.在电解水制取H和22)中的(
NaOH B、HCl C、NaCl D、CuSOA、4、将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氧化铝的三个电解池串联,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4 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3:2
、、、3:2:1 C6:3:1 DA、1:2:3 B-++2+-2+在电极上放+e==AgCu5、在外界提供相同电量的条件下,Cu或Ag分别按+2e==Cu或Ag
)(电,若析出铜的质量为1.92g,则析出银的质量为
12.96g 、、6.48g C、3.24g DA、1.62g B )(6、下列关于电解法精炼粗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q)A、粗铜作阳极,纯铜片作阴极,CuSO作电解液4-2+==Cu
Cu+2e、电解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而阴极发生的反应为:B 等金属杂质,电解后以单质形式沉积槽底,形成阳极泥ZnFeNiC、粗铜中所含、、99.98% D99.95%、电解铜的纯度可达~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