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用找反义词的方法学习汉字。
2.培养学生积累反义词和运用反义词的能力。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积累生活中的反义词。
活动过程:一、游戏激趣。
1.“反话”游戏。
(教师说或模拟前边的词语,学生答出它的反义词并做动作)大西瓜——小西瓜上——下左——右前——后蹲——站出——入2.揭题。
(1)在刚才做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投影“反义词”)(2)揭题:小朋友们,听说今天反义词乐园里将要举办很多趣味比赛,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反义词乐园参赛吧!(投影“反义词乐园”)二、看图说反义词。
1.看图猜反义词。
(1)这是看图猜反义词赛场,凡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都可以获得入场券。
(2)根据投影图说反义词。
2.看图辨方向。
(1)小朋友,当你在野外迷了路,千万别慌张,我们可以看图辨别方向。
(投影出示方位图)(2)小朋友能找出图中的反义词吗?同桌互相找一找。
(3)指名找。
3.看图找反义词。
(1)今天的比赛精彩极了,小动物们也赶来参加比赛了,你敢跟小动物们比一比谁最棒吗?请在四人小组内看图互相找出图中的反义词。
(投影出示图)(2)各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三、你说我对。
(先投影出示前边的词语,答对后相机点击后面的反义词。
)“你说我对”赛场的两名小主持人邀请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对反义词。
请男生说,女生对。
四、我有一双慧眼。
过渡:接下来小朋友们要用充满智慧的小眼睛来找反义词了。
1.你准能认出我们。
(投影出示)例: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前)——(后)(1)你开门,我关门。
()——()(2)小明出来,我进去。
()——()(3)小兔的耳朵长,尾巴短。
()——()2.投影出示《龟兔赛跑》的动画和一段话。
师:小白兔和小乌龟正在进行比赛跑步呢,请小朋友先看动画片再读故事,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龟兔赛跑一天,小白兔和乌龟比赛跑步。
第一次小白兔跑得快,乌龟跑得慢,小白兔胜利了。
第二次比赛,由于小白兔不谦虚,结果失败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两种笔画“竖折折钩”和“横斜钩”,认识两个偏旁“反犬旁、宝盖头”。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词,了解方位。
2、理解“影子就像一条小黑狗。
”这句话。
教学准备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学生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观察自己和同学影子的变化。
2、太阳光和影子关系的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读11个生字,学习2个新偏旁“反犬旁”和“宝盖头”。
2、能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3、通过对“影子”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回忆课前“踩影子”的游戏,说说玩后的感受:(如:你是怎么做的或看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读课题,注意轻声的读法。
3、学习生字“影”。
有一个小朋友叫京京,他和我们一样做过踩影子的游戏看着这个字,说说怎么记住“影”字。
(京京在太阳底下玩,那三撇就像他的影子。
)二、学习课文1、师范读课文。
京京不但仔细观察了自己的影子,他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听听?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借助拼音,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要求会认的字圈出来。
⑵借助拼音,把要求会认的字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字:影、前、常、跟、着、朋。
)⑶同桌对读,互相正音。
⑷开火车读,检查读音,共同正音。
⑸自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0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优秀10篇)1. 课程设计:《小兔过河》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交流和合作能力。
内容:通过教师朗读和学生小组合作阅读,了解故事情节、人物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
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小兔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行动计划,进行小组演示和总结。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理解程度。
2. 课程设计:《写字娃娃》目标:通过亲子活动,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写能力。
内容:设计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父母一同完成一幅字帖,通过练习书法字体,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并提高写字的规范性和美观性。
活动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与父母完成的字帖,并进行交流和互相欣赏,教师评价学生的书写规范和美观程度。
评估:观察学生在展示和交流中的表现和书写作品的质量。
3. 课程设计:《经典诗词赏析》目标:通过诗歌欣赏活动,提高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内容: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经典诗词,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和艺术价值。
活动设计:学生分组朗读和解读诗歌,进行小组赛,展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估:观察学生在诗词解读和朗读中的表现和理解程度。
4. 课程设计:《字的故事》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和形态演变,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
活动设计:学生设计汉字展板,包括字形、意义和用法,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评估:观察学生在汉字展板设计和展示中的表现和对汉字的理解程度。
5. 课程设计:《名著导读:红楼梦》目标:通过名著导读活动,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内容:教师讲解《红楼梦》的背景、作者及主要人物,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名著的精彩之处。
活动设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展现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和对角色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篇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看图读熟词语,初步认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步看图读韵文,认识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基中八种学生较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归类识字课文,是和体育运动项目有关的。
板书:识字5二、初步看图,读韵文1、请小朋友们观察书上的图,看看有哪些运动项目,哪些是你熟悉的哪些是你不太了解的。
2、自由读韵文。
要求:看清章节,读准字音。
三、图文结合,理解词义1、在这些运动项目中哪些是你熟悉的,请提出来,如果能向同学们说说相关的知识就更好。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及相关词语。
四、借助拼音,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认读。
2、反馈检查。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1、给“球、足、射、击”找朋友。
2、学生看笔顺图,记忆“击、足、泳、射”的笔顺。
3、反馈“足、射”的笔顺。
4、说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5、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六、小结第二课时教学要求:继续学习其余的四种体育运动项目,练习感情朗读韵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2、书空“球、排、射”笔顺。
二、继续看图学词语:1、出示图及词语:2、读准字音。
3、这四种体育运动项目,现在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看?相机介绍:“竞走”是田径运√★√动赛项目之一,走时两脚不得同时离地,脚着地时膝关节不得弯曲。
“铁饼、铅球、标枪”可以示实物让学生认识认识。
4、助图画,看拼音练读上述词语。
三、根据意思归类读韵文1、的3个词语呢?(是投掷运动项目)2、现在老师把黑板上的词语按照书上的顺序重新排列。
小朋友们看第一组3个词语是和什么有关的?(球类运动项目)第二组的3个词语呢?(是常见的田径运动项目)第三组按要求归类读词语。
[3、用多种方式练读韵文。
四、巩固字义,指导书写1、做游戏:采用巾图形式将词语与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一对应,帖对的同学领着大家读一读。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案例三篇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案例三篇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路:《阳光》讲述了小姑娘英子把阳光包起来送给腿脚不便的奶奶的故事,文章简短生动,真实感人,把阳光包起来这种做法看起来稚嫩可笑,但恰恰是从这天真的想法、做法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颗真挚的爱心。
教学时,应该抓住英子的一言一行,深入体会英子纯真的感情,深切地领悟:英子的一片孝心就像这阳光一样温暖着奶奶的心,从而让学生受到思想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一)学会抓住主要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对奶奶的一片孝心,从中受到思想熏陶。
(三)掌握本课八个生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英子的一片孝心。
(二)难点:理解阳光跑到心里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五、教学时间: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件导入,进入情境。
1、课件展示画面:大地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草地里开满了花儿,芬芳扑鼻,小鸟在天空飞翔。
英子来到绿茵茵的草坪上坐下来。
2、指名说画面内容,谈谈感受。
3、阳光多么美好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阳光》。
4、围绕阳光,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自由读课文,指名说说。
(二)理解课文,深入体会1、英子的想法(1)文中哪些段写出了英子的想法,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出示句子:看着这可爱的.阳光,英子的心里闪出一个美妙的想法: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3)轻声读句子,英子的想法美妙在哪里?为什么?(4)美妙可以换成别的词吗?2、英子的行动(1)英子一想到这就马上行动起来,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课件出示:英子把阳光紧紧地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英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①先出示两个句子,找出不同,再读读句子,去掉紧紧地行吗?为什么?②从紧紧地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甲:英子做得非常认真。
学生乙:英子很小心,生怕阳光跑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随遇而安”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
体会作者拟人的习作方法。
3.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1.联系以前已经学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家。
2.教师引导:大家的家又美观又温馨,听得老师都想去参观一下了。
不过老师这也有一间“住宅”,大名鼎鼎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称之为“伟大的工程”,那就是蟋蟀的住宅了,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蟋蟀的住宅。
(二)研读课文、自主感悟1.结合课前预习,解决生字词,教师指导。
2.请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经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小组学习、组内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研究蟋蟀住宅有什么特点和怎样修建住宅的。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修建住宅的?(2)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可爱蟋蟀,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或你修建住宅的经过?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旁边或本子上,如果还有不懂的句子或以在旁边标上问号;(3)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质疑。
2.全班交流、答记者问(1)小“蟋蟀”们汇报介绍“我的家”即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如何建造。
(2)其它小组的同学可扮演小记者向这组同学质疑,进行答小记者问。
3.再读课文,谈感受;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请学生们展示课前搜集成果。
分享把自己收集到的动物住宅和它们修建住宅的图片、文字资料或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
(2)此时此刻想对蟋蟀或其它动物想说的话写下来,畅所欲言。
小学语文的课本教学设计五篇

小学语文的课本教学设计五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的课本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的课本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童谣的音韵美;2.培养学生喜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知识要点:1.学习并朗读这首童谣。
2.能正确认读本课11个生字。
(三)学法和习惯:1.学习用指读的方法听读识字。
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
教学重点:认读本课的11个生字;通过朗读感受童谣的音韵美。
教学难点:两、朋、友这三个字学生不常见,掌握起来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你们数学学数字了吗?(学了)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数字有关的儿歌“数字歌”(老师板书)。
二、讲授新课1.这首小儿歌非常有趣,里面藏着好多小动物呢!打开书第11页看看你能不能很快找出都有哪些小动物。
(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2.如果你们能数出这些动物朋友各有几只,他们就会从课本中跑出来和你们做游戏。
请用数字标在图旁边。
(老师把阿拉伯数字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动物的只数,(要训练学生说完整话。
)学生每说出一种动物老师就在黑板上贴小动物的图片,并把它们贴到相对应的数字下面。
3.自己小声地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4.听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尤其要听清你不认识字的字音。
在听录音时要用手指着每一个字,听到哪,指到哪。
(培养学生指读习惯,渗透听读识字的方法。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这样长抓不懈。
如:说完整话;指读方法的训练)5.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注意:边读边用手指着。
读后,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学有收获的意识。
)6.自己再读儿歌,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你可以向同桌请教,也可以问老师。
如果认识了,就把记号擦掉。
(教给学生识字的途径)7.你们学得真努力,课文里的字娃娃想看看你们是否真的认识它们了。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5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5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下面是我收集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5篇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案例,供大家参考。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的案例1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
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二、展示学习成果(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教学设计----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怀柔三小缐亚平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新课标的实施建议: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2.《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建构主义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教学背景分析(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
《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21课《古诗四首》. 共安排了四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
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2)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既有经验进行分析,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1.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学生善于想象,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但表现欲较弱,上课气氛不够活跃。
3.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4.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
学前教学状况、问题、对策:于节奏感强,富于音律,读来朗朗上口,大多数小学生喜爱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的已知已能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篇、介绍、渗透、拓展古诗文的相关知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1.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辅以对古诗写作方法的引导理解,以古诗的朗读、背诵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古诗的学习方法。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
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3.以“读”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
4.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
5.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准确表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2 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
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
——“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二)、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送/孟浩然/之/广陵①指名读②齐读[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断好句。
)[设计意图:先个体后整体,六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
不放松是要让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①题目共有七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
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之”是什么意思?②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设计意图: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 3、感性读题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
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
名是著名的名。
(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
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
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设计意图: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读诗文,求正确读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都读过了。
)会背的请举手。
(学生几乎会背了。
)要真正学会一首诗,会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谁来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教学。
学生会背但不一定读得正确,而读正确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 1、自由读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谁能接着往下读?“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设计意图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
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
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4名家师范读,再读。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
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设计意图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多元感悟,升华感情1. 多元解读●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孤帆当时的长江是水上交通要道,江上是“百舸争流千帆竞”,而李白却“过尽千帆皆不是”,因为他心中只有孟浩然,眼中只有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碧空尽水天相接的地方,天连水来水连天。
李白一直望到船消失在天的尽头。
●唯见此时正值春暖花开,莺歌燕舞,春光无限。
☆他不见春风又绿——江南岸;☆他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他不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他不见沙鸥点点,帆船片片……☆所有的一切,他都看不见。
只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际流李白望着船,望着船消失的方向,望着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李白大概望了多长时间?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他可能会站在什么地方望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可能会站在江边望,想多呆一会儿,多说一些话。
☆可能会站在楼的最高层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
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设计意图:语近情遥,含吐不露。
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
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