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与进化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

比较解剖学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比较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解剖学中,了解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功能和适应性。
本文将以比较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不同物种的解剖结构,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所有生物体中基础的支撑系统,它不仅提供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参与生物体的运动和代谢。
不同物种的骨骼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例,哺乳动物的骨骼系统相对较重,骨骼密度高,适合奔跑和承重。
鸟类的骨骼系统则相对轻巧,骨骼中的空隙可以减轻鸟体的重量,方便它们在空中飞行。
此外,鸟类的胸骨发达,有助于控制飞行姿态,而哺乳动物的胸骨相对较小。
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在不同物种中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它们的食物类型和消化特点所决定的。
以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为例,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相对简单,胃肠道短而粗,适合消化肉类等高蛋白食物。
而食草动物的消化系统则相对复杂,胃肠道较长,有多个胃室,有助于消化纤维质较高的植物食物。
三、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氧气交换的重要系统,不同物种的呼吸系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鱼类为例,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主要依靠肺部进行氧气交换,它们通过肺泡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将氧气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
而鱼类的呼吸系统则主要依靠鳃进行氧气交换,它们通过鳃腔将水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四、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在不同物种中起着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在不同物种中,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存在差异。
以鸟类和昆虫为例,鸟类的心脏相对较大,有四个腔室,这使得氧气和养分的输送更加高效。
而昆虫的循环系统则相对简单,没有真正的血液,靠体液(淋巴)来输送氧气和养分。
五、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部信息传递的重要系统,不同物种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
以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例,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大脑具有复杂的皮质区域,使得它们具有学习、记忆和思考的能力。
动物的系统进化和比较解剖(无脊椎部分)

•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的,没有神经 节和中枢神经系统
–口或外神经系 –下神经系 –反口神经系
九、感觉
感觉器官
机械感受器:触觉,听觉 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 光学感受器:视觉
十、生殖
无性生殖
二裂,出芽,质裂,复分裂,芽球
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配子生殖
胎生和哺乳
一、皮肤(体壁)
二、骨骼
流体静力骨骼
肌肉间的颉抗不依赖具有关节的骨骼系统,而是以体液、软 组织、消化管内容物等的压力为媒介实现的,此时这些压力 传导系统可以看作是机能上的骨骼
外骨骼
一般是把虾、蟹、昆虫等节肢动物体表坚韧的几丁质的骨骼 称为外骨骼,它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有时也指软体动物的贝壳和棘皮动物石灰质的板和棘
孤雌生殖 再生
十一、个体发育
直接发育 间接发育(变态发育)
两囊幼虫:海绵动物 浮浪幼虫:腔肠动物 牟勒氏幼虫:扁形动物 担轮幼虫: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钩介幼虫(淡水蚌类特有):软体动物 纤毛幼虫→羽腕幼虫→短腕幼虫:棘皮动物
分节现象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
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
上、下颌的形成
五趾(指)型附肢
羊膜卵
恒温
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恒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 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稍高于环境温 度的水平 促进了体内的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使数以千计的各 种酶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协调,从而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 水平 恒温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 围,特别是获得在夜间积极活动的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 生活
六、循环
血循环的演化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件-无脊椎动物的进化简述

細胞數目的變化(最基本的變化) 和分化
• 動物向多細胞進化過程中最早的變化當屬 細胞數目的增加------群體的原生動物 。
• 細胞增多以後就必然會導致細胞的分化。 • 分化出來生殖細胞 ,表皮細胞 ---
• 細胞的分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經歷了 漫長的地質年代的量變的進化後,產生了 細胞分化這一質的變化。
• 參考文獻:
• 1:劉淩雲,鄭光美 《普通動物學》 高等 教育出版社
• 2:堵南山 《無脊椎動物學》 華東師範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版社
• 3:廖家遺 無脊椎動物進化面面觀 中山 大學學報論從
• Thank you!
胚層的分化
• 細胞出現了胚層的分化,胚層的分化不僅 是動物的細胞簡單分層排列,而且各胚層 來源的細胞形成的結構在動物體內的位置 和功能也不同。
• 外胚層細胞形成的結構一般位於體表 • 內胚層形成的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多接
近於身體中心 • 中胚層形成的結構位於體表和消化道之間 • 三個胚層是一種高級和穩定的進化現象
(2):迴圈、排泄系統:
• 原生動物主要靠體表進行呼吸和物質的排泄。腔 腸動物只是簡單的水溝系。在扁形動物階段形成 了原腎管系統,這是原始的排泄系統。由於次生 體腔的出現,環節動物具有較完善的循環系統— —形成了閉管式循環系統。而軟體動物的次生體 腔極度退化變為了開管式循環系統,在排泄器官 上進化成了後腎管系統。節肢動物作為無脊椎動 物最高級的階段,具有了高效的呼吸器官——氣 管,獨特的消化系統和新出現的馬氏管。
無脊椎動物的進化簡述
• 生物的多樣性其緣由就應該是無脊椎動物 的多樣性。無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 的許多基本的形態結構在脊索動物中不同 程度地保存了下來,並對後來的動物產生 了重大的影響。因此,觀察、分析和研究 無脊椎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變 化,對了解動物是如何進化的是很有幫助 的。我在生物學學習中對無脊椎動物的進 化產生了興趣,現將無脊椎動物的進化做 一個簡單的總結,願和大家一起討論。
无脊椎动物总结

第十四章无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形态和比较解剖一、体制所谓体制就是身体的对称形式1、无对称:大多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的珊瑚虫纲、苔藓动物2、球形辐射对称身体呈圆球形,通过中心轴可分为无限或有限个相同的两半,此对称形式适应于在水中生活,上下、左右环境都一样。
如放射虫、太阳虫。
3、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和固定的轴可分为若干对称面,也适应于水中漂浮和固定生活,能分为上、下端,身体的其余部分相似。
eg:腔肠动物、原生动物中的表壳虫、钟虫、许多海绵动物。
4、两侧对称是扁形动物及以后的动物所具有,是适应于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由于两侧对称的出现,使动物的生理机能有所加强。
5、两辐对称界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也可算辐射对称,是栉水母动物门所具有的。
另外:棘皮动物为五辐对称腹足类为不对称,但它的头部和足是左右对称的,它身体的一部分器官,系统退化掉。
二、胚层1、无胚层:多孔动物无胚层。
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
2、两胚层:腔肠动物,在形态和机能上有分化和分工。
3、三胚层:从扁形动物开始都具三胚层。
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进化上有重要意义,也是动物由水→陆的一个重要基础。
它有端cell法——原口动物和体腔囊法——后口动物。
三、体节1. 无体节:线形动物以前的各类动物。
扁形动物的绦虫类是假分节现象,具有真体腔的动物才有分节现象,但软体动物无分节,而棘皮动物的幼体具有分节现象,它具有三个体腔囊。
所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
2、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同律分节是指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大致相同,且内部器官按体节排列,同律分节较原始,但它起源于中胚层,它为高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3、异律分节:环节动物的一部分及节肢动物所具有是指组成躯体的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均有不同,在分节中的体节出现愈合现象,在愈合中出现了体节群现象,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体节群具有不同的功能。
象节肢动物不仅身体分节,而且附肢也出现分节现象,且附肢与身体之间通过关节相连结。
普通动物学实验

各种解剖器械
等。
三、实验内容
1、比较观察无脊椎动物代表动物的外形结构
特征;
2、比较解剖无脊椎动物的代表动物; 3、绘图并注明各个器官结构名称。
四、结果与分析
以绘图和文字表达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表述出
来;并进行分析。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比较解剖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代表动物, 总结、概述和比较讨论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主 要特征、分类依据和各类动物的鉴别性特征。
各种解剖器械
等。
三、实验内容
1、比较观察脊椎
动物代表动物的外 形结构特征; 2、比较解剖脊椎 动物各个纲的代表 动物; 3、绘图并注明各 个器官结构的名称。
四、结果与分析
以绘图和文字表达的方式将实验结果表述出
来;并进行分析。
五、讨论与结论
通过比较解剖脊椎动物各个纲的代表动物, 总结、概述和比较讨论脊椎动物各个纲的主要 特征、分类依据和各类脊椎动物的鉴别性特征。
普通动物学实验
实验一 无脊椎动物的显微观察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和保养方法; 2、通过比较观察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代表动物
的显微形态和结构特征,理解和掌握各门无脊椎 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
1、实验材料:
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代表动物的各类切片或整体
封片;
实验二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与分类
一、实验目的
1、比较和掌握无脊椎动物各个门的代表动物的
形态特征,理解和掌握各门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 征;
2、比较观察无脊椎动物各个门及其各个纲的主
要特征和代表动物;观察和认识无脊椎动物的习 见种类。
无脊椎动物的一般结构和进化

物质在胞内流动
真体腔 的出现 产生了 血管
闭管式循环系统
消化管起着循环的作用
开管式循环系统
原体腔起着运输的功能
十、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纤毛虫有纤维系 统联系,起着感觉传递的作用;
海绵动物也无神经系统,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 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梯形; 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为链式;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为4对神经节和神经索组
成;头足类的神经系统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级 的; 棘皮动物的神经系统有3套。分为下、外和内 系统。
纤毛虫的表膜下纤维 网状神经系统
梯状神 经系统
软体动物的神经节 和神经索
棘皮动物的神 经系统
链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的感觉细胞和触手
原生动物的感觉胞器为眼 点或鞭毛或纤毛等
涡虫的眼
沙蚕的眼和疣足 软体动物的眼和触手(角)
单细胞动物没有胚层的概念;即使是团 藻也只有一层细胞;
真正地多细胞动物有胚层的分化; 胚层的分化从两胚层开始;进而出现三
胚层;
三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有着极为重 要的意义。
单细胞层 单细胞
逆转
两胚层
三胚层
三、体腔
体腔是动物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空腔;
动物的进化过程为无体腔、假体腔、真 体腔;
一、体制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 样化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 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球形辐射对称适应于悬浮在水中; 辐射对称适应于固着在水中; 两侧对称适应于爬行生活。 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重
要条件之一。
进化解剖学揭示动物器官和形态的进化过程

进化解剖学揭示动物器官和形态的进化过程进化解剖学是研究生物体形态和器官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逐步演变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器官和形态的比较和分析,进化解剖学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奥秘。
本文将基于进化解剖学的视角,探讨动物器官和形态的进化过程。
一、器官的形态变化动物的器官形态因其功能需求而发生适应性演化。
以眼睛为例,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眼睛的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例如,无脊椎动物的眼睛通常是简单的斑点感光细胞,而脊椎动物的眼睛则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
二、器官的功能演化器官的形态变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物的生存环境。
以飞行器官为例,鸟类的翅膀和昆虫的翅膀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空气动力学原理,以实现飞行的功能。
这种功能演化反映了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不同物种通过形态的差异实现相同的功能。
三、器官的结构复杂化在进化过程中,有些器官会发生结构的复杂化,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生存挑战。
例如,脊椎动物的心脏结构比无脊椎动物更为复杂,不仅仅是因为身体体型的变化,更是为了适应血液通过心脏循环流动的需求。
这种结构上的复杂化是进化的结果,使得生物体更加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
四、器官退化和消失与器官的复杂化相对应,有些器官会在进化过程中发生退化和消失,并被其他器官所取代。
例如,鸟类的尾巴逐渐退化为尾羽,用于平衡和飞行的控制,而不再具有原本的功能。
这种退化和消失的现象表明生物在进化中适应性的变化,以求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
五、形态的同源性和类似性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形态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和类似性,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例如,哺乳动物的前肢和鸟类的翅膀虽然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的骨骼结构却十分相似,这反映了它们的共同祖先。
形态的同源性和类似性有助于我们解析物种的进化历程。
六、进化解剖学的应用前景通过进化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演化的过程,为生物分类和物种起源提供科学依据。
比较解剖学动物器官与结构比较

比较解剖学动物器官与结构比较动物的解剖结构是其生命活动的基础,不同种类的动物拥有不同的器官和结构。
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进化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比较不同动物的器官和结构,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功能和演化。
一、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比较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的两个主要类群。
在器官和结构上,它们存在一些重要的差异。
1.骨骼系统:脊椎动物拥有内骨骼系统,主要由脊柱、骨骼和关节组成。
这种骨骼系统提供了支持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能。
相比之下,无脊椎动物没有内骨骼系统,它们可能拥有外骨骼、腔肌或软体。
2.呼吸系统: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通常由肺、鳃或皮肤组成,具有进化出多样性的方式。
无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则更加多样,它们可以通过气孔、体壁、鳃或体表从水或空气中摄取氧气。
3.循环系统: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循环液组成。
心脏泵送血液,以供应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和器官。
无脊椎动物的循环系统则通常较简单,包括开放式和闭合式循环系统。
4.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神经组织组成,负责感知和响应刺激。
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则相对简单,可能只包括一对神经节或沿着身体分布的神经块。
二、不同种类脊椎动物的器官与结构比较脊椎动物是种类繁多的动物类群,下面将比较一些常见的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结构。
1.鸟类与哺乳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是两个主要的脊椎动物类群,它们在器官和结构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1)呼吸系统:鸟类拥有气囊式呼吸系统,使其能够高效地获取氧气,并在飞行时保持良好的平衡。
而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则主要是通过肺呼吸。
(2)循环系统:鸟类的心脏相对较大,具有四个腔室,能够提供高效的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
而哺乳动物的心脏有两个腔室。
(3)运动系统:鸟类的骨骼轻巧且坚固,适合飞行和远距离迁徙。
而哺乳动物的骨骼结构更适合于奔跑和爬行。
2.鱼类与两栖动物鱼类和两栖动物是水栖脊椎动物的两个重要类群,它们在器官和结构上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水螅:体壁分为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
具有原始的消化循环腔。
<进化> 水螅(腔肠动物)开始 分化出简单的组织;其上皮细胞 内包含有肌肉纤维,故兼具皮肤 和肌肉组织的功能,称为上皮肌 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由内外 胚层细胞所围成的体内的腔,即 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具有消化 和循环的功能,故称消化循环腔
唇片上和泄殖孔前后的乳突均有感觉功能。
背唇
神经系统仍有向前集中的趋
腹唇
势,但因为营寄生生活,神 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均不发达
腹唇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环毛蚓:典型的链状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 经系统包括咽上神经节(脑)、围咽神经、 咽下神经节和其后的腹神经索。每个体节内 有一神经节,而从这些神经节分出的神经称 为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完成简单的反射弧。
一、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演化及其意义
<进化> 蛔虫(线虫动物)属于三胚层假体腔动物。 体壁最外层出现了角质膜,能选择性透过某些 离子和有机化合物,调节这些物质的进出,对保护虫 体、保持体腔液所产生的流体静力压有重要作用。因 只有纵肌而无环肌颉颃,只能通过流体骨骼传导压力 变化,产生特殊的拍打运动[thrashing movements]。 假体腔从胚胎期的囊胚腔发育而来,仅在体壁 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没有,无体腔 膜。然而相对于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加大了运动的自由度,为消化、排泄和生殖系统的发 育和分化提供了空间;丰富的体腔液有助于全身物质 的循环和分布,对运动起到了流体静力骨骼的作用。
五、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 及其影响因子
• 棉蝗:仅有一条背血管,分心脏和大动脉两 部分。心脏搏动力不强,主要依靠身体和附 肢的活动(通过贴在背板上的翼状肌)增加 血液循环的压力。血压较低,不易大量失血
心脏
翼
状
肌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水螅(腔肠动物):最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
四、无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 及其与循环系统演化的关联
• 环毛蚓(环节动物):无特殊的呼吸器官, 主要通过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于其中, 渗入角质层和表皮层到达其下的微血管网, 与血浆中负责运送各气体的血红蛋白结合,
沿着整个闭管式循环系统运送到体内各处。
蚯蚓的上皮分泌黏液而背孔可排出体腔液,
四、无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 及其与循环系统演化的关联
• 水螅(腔肠动物):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由各个细胞自行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 涡虫(扁形动物):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 所以只能依靠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同样没有演化出专门的循环系统或者器官, 而是借网状的实质组织增加其表面的面积, 由其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 蛔虫(线形动物):同无特殊的呼吸器官。 ——三者均不具备特殊的呼吸器官,同时也没 有成形的循环系统。初步推断可能存在关联。
间细胞 刺 丝 囊 外皮 肌细 胞 外胚层
一、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演化及其意义
<进化> 涡虫(扁形动物)属于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中胚层从这一门类开始出现,使其达到器官系统水平 并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体壁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结 构,包括环肌、纵肌等。与外胚层分化来的表皮相互 紧贴而组成包裹全身的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 肌肉系统的复杂化(及两侧对称)增强了运动机能, 由此促进了摄食范围的扩大和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 实质[parenchyma]来源于中胚层,充满于体壁 和内部器官之间,疏松地连接在一起,有储存养料和 水分等多种功能,使动物可以耐饥饿并在某种程度上 抗旱,因此成为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基本条件之一。
周围神经 腹神经索 咽下神经节 围咽神经 咽上神经节(脑)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蚯蚓的肌肉系统发达复杂,运动能力较强。 因营穴居生活,需要定向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神经系统 头向集中,促进了脑(咽上神经节)的形成 • 环节动物出现了身体分节现象,遂有每一体 节对应一神经节,形成链状,统一受脑支配 • 因为穴居,所以蚯蚓的感觉器官并不发达。 体表感觉乳突司触觉;口腔感觉器有味、嗅 觉功能;光感受器分布于体表,前端较多, 可分辨光的强弱,以使蚯蚓避强光而趋弱光
气
五、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 及其影响因子
• 节肢动物:次生体腔形成后与初生体腔混
成混合体腔,其内充满血液,又称血腔。 循环系统由是为开管式。血液因在血腔和 血窦内运行,压力较低,当附肢受伤折断 时,不致大量失血。这也是节肢动物对其 运动强度和生境复杂性的一种很好适应。
鳌虾的心脏:多角形的肌肉质囊,共发出七条动脉,流入血腔血窦浸润组织器官 心孔:血腔和血窦中的血液由此回心
一、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演化及其意义
• 节肢动物:体壁发展为具有很强的保护和支 持功能的几丁质外骨骼,并形成横纹肌肉束 附于其内,使运动能力亦显著增强;真体腔 • 鳌虾(甲壳亚门):原表皮中部沉积了大量 钙盐,形成了坚硬的外壳,提供坚实的保护 • 棉蝗(六足亚门):上表皮的最外面有蜡质
层,可防止水分散失,是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一、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演化及其意义
<进化> 环毛蚓(环节动物)属于三胚层真体腔动物。 真体腔的形成和体节的出现是密不可分的。随着 胚胎或幼虫的发育,由端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左右两中 胚层带逐渐充满液体并分节裂开,形成每节一对真体腔 (又称裂体腔)。每个体腔继续发育扩大,其外侧的中 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体 表上皮形成体壁;内侧的中胚层附在内胚层的外面,分 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肠上皮构成肠壁;在前后由体 腔膜形成双层隔膜;背、腹侧与消化道结合形成系膜。 真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所含体腔细胞有内部防 卫功能,或因具血红蛋白而有气体运输功能。体腔和肌 肉分节排列,隔膜上虽有小孔,但因有括约肌调节,其 体腔液体积相对恒定,具强有力的流体静力骨骼作用。
气管经一再分支到身体各部, 末端为不含螺旋丝的微气管, 依赖液体与细胞行气体交换。 螺旋丝撑开气管使气体畅通。 气囊的张缩可增加通风作用, 也有助飞行时减轻自身重力。
五、无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 及其影响因子
• 具备闭管式循环的结构基础——真体腔出 现 • 肌肉系统复杂化,运动量增大,需氧量增 多 • 无特殊的呼吸器官,需要更有效地输送氧
腔肠动物通常营浮 游或固着生活,无
定向运动,故神经 网中冲动传导一般 无定向,速度也较 慢,而感觉器官亦 散布于全身各处。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涡虫(扁形动物):原始的梯型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脑”
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其间有横神经相连。
节也有刺,两者弯曲时形似折刀,为捕捉足
• 蝼蛄的前足:胫节宽大并有硬齿,为开掘足
• 虱子的足:胫节、跗节与爪合抱,为攀援足
• 蜜蜂的后足:胫节、跗节多毛,称为携粉足
• 水生昆虫的游泳足:形状扁平,后缘有长毛
• 翅是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膜状结构,具有 两层紧贴的体壁,间有一些增厚的管道, 称翅脉,用以支撑翅面,内含气管、神经、 血流 • 翅和飞行能力的出现,使昆虫更容易逃避 敌害,寻求有利的生存环境。这是它们分 布广泛、在陆地上占据生存优势的重要因 素之一 • 蝗虫的前翅略厚,似革质,半透明,称覆
<进化> 蛔虫属于假体腔动物,出现了完全的有
口有肛门的消化管,并可分成前肠、中肠和后肠
前肠(口、咽、食道)和后肠(直肠、肛门)由
外胚层内陷形成,而中肠来自内胚层,是消化吸 收的主要场所;这是高等动物的特征。在消化管 的前端有一特化的肌肉质咽,不断地吸入食物, 随后机械化地磨碎、消化、吸收,连贯有序地从 前端向后端移动,最后从肛门排出粪便(食物残 渣),在演化上高于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的动物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鳌虾(甲壳动物):链状神经系统,脑由三
对神经节合成。感觉器官包括触角、复眼等
脑神经节 围食管神经 食 食管下神经节 (食管上神经节) 管
复眼
腹神经链
触角
六、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结构与功能的演化及其影响因子
• 棉蝗(六足动物):链式神经系统,神经节
一、无脊椎动物体壁和体腔的演化及其意义
真体腔和体节的出现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提高了 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也促进了动物结构和机能多 方面的复杂化、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 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进而促进消化 管分化为明显的前肠、中肠和后肠;结构复杂化导致 单凭体腔液循环不足以输送营养物质,由此推进了循 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又因各器官系统趋 于复杂,机能增强完善,也提高了对机体精细调控的 需求,逐渐地推动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 体分节、真体腔的结构也能减少受损伤的影响。如 果一个体节受到损伤,其邻近体节由于有隔膜分离, 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机能,使动物幸免于创伤死亡。
二、无脊椎动物附肢的演化 及其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后翅:宽大,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飞行
翅:昆虫在陆 地占据优势的 最重要原因之
前翅(覆翅):狭长,革质 ——起保护作用
一——进化出 了飞翔的能力
附肢结构与功能的多样化与六足动物种类的繁盛、
广泛的分布和对适应多种环境的生存能力密切相关
三、无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演化及其相关影响
二、无脊椎动物附肢的演化 及其多样性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 节肢动物:出现了分节的附肢[appendage]。
• 鳌虾(甲壳亚门):双枝型[biramous]附肢
附肢及其内外叶的形态变 化很大,相应有取食、防 御、步行、游泳、呼吸等 多种功能,可以满足适应 复杂生境的众多生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