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
《花与剑》 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 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
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与 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 母题 不同于荒谬剧的剧作家企图通过 “符号”式的人物把人“抽象 化”’,马森意在“把抽象的人 再赋予具体的脚色的特征”。
.
(1902─1987,祖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名治华,笔名秋郎),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49年赴 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谈徐志 摩》、《雅舍小品续集》、《看 云集》、《槐园梦忆》、《梁实 秋杂记》、《雅舍小品》(4集) 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 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
(1922—1997,江西南昌 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 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 学者型剧作家。
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 《碾玉观音》、《红鼻子》、 《重新开始》
姚一苇
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 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 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 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 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 对政态从浮厉、躁动趋于 宁静平和。他说古道今,谈 人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 人生,不为时尚所左右,节 制情感,发掘理趣,体现出 一种清雅通脱的艺术品格。
《雅舍小品》的这一精神特 征贯穿于他后来一系列的作 品之中。
.
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它描摹了形形色色的 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 的人生情趣。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
.
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 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2、田汉剧作的艺术特色 田汉的剧作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情画意:
① 以诗入剧。 ② 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发展的轨迹 五四新文学运动让“个人的发见”成为中国现 代散文的骄傲。但是,随着文学主潮迅速的政治 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抒个人之情,表个人 之志的现代抒情散文便开始面临边缘化的威胁。 30年代成为杂文的年代,40年代对报告文学(主 要是战地通讯)情有独钟。及至50年代,即“新 中国散文”开始的年代,散文有了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抒情散文、通讯报告、杂文 杂感、人物传记、以及文艺短论等在内,范围极 为宽泛,狭义的散文则主要指抒情散文。前27年 里,散文界风行的散文概念基本指的是广义的散 文。
追求(闻捷)
你不擦胭脂的脸,/比成熟的苹果鲜艳;/一双 动人的眼睛,/像沙漠当中的清泉。你赶羊群去吃草, /我骑马追到山前;/你吆羊群去饮水,/我骑马跟到 河边。我是一个勇敢的猎人,/保护你的羊群平安,/ 你问我另有什么愿望?/请看看我的两只眼。 你要我别在人前缠你,/除非当初未曾相见, / 去年的劳动模范会上,/你就把我的心搅乱;你要 我别在人前夸你,/除非舌头不能动弹,/你光荣的劳 动事迹,/为什么不该传遍草原? 你纵然把羊群吆到天边,/我也要抓住云彩去赶: /你纵然把羊群赶到海角,/我也会踩着波浪去撵。你 脸上装出对我冷淡,/心里却盼我留在你身边;/我固 执地追求着你呵,/直到你答应我的那一天。
(2)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前17年及“文革”时期最为盛行 的一种诗歌形态。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60年代 成为主流诗体。代表诗人石方禹、贺敬之、郭小川。其 特点如下: ①政治抒情诗多把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作为书写对 象,将热烈的感情与政治理念的诠释结合起来,高度重 视“人民”之情、“时代”之情的抒发。 ②其主人公形象往往是以阶级和时代代言者的姿态出现的 “大我”,兼有“战士”与“诗人”的双重品格。 ③政论色彩浓烈,激情澎湃,联想丰富,节奏铿锵,在其 上升期具有鼓荡人心,振聋发聩的表达效果。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50~60年代中期的散文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七、课后拓展
• 1.知识点: • ⑴、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 • 2.思考题: • ⑴、思考本时期抒情散文创作热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 ⑵、思考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杨朔及创作简介
•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1939 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到延安。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 杨朔起初从事小说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疮山》、《三千 里江山》,中篇小说集《洗兵马》、《红石山》、《望南 山》、《北线》、《帕米尔高原的流派》、《绵锈河山》、 短篇小说集《月黑夜》、《北黑线》。 • 50年代初期,他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到1956年, 他先后有《戈壁滩上的春天》、《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海天苍苍》、《厦门港的风浪》、《香山红叶》、《印 度情思》等作品问世,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园地中的地位。 • 到了60年代,杨朔散文渐趋成熟。《荔枝蜜》、《茶 花赋》、《雪浪花》、《樱花雨》等是杨朔散文风格形成 时期的代表作。出版的散文集有《亚洲日出》、《万古长 青》、《鸭绿江南北》、《东风第一枝》、《海市》、 《生命泉》,《杨朔散文选》等。
• 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走过了一条艰难 而曲折的道路。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翻滚不停的 时代风云,冷热不定的政治气候,躁动不安的人情世态, 都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特别是散文中得到反 映。 • ①1950-1957.6,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及抗美援朝为抒 情散文创作开拓了广阔的领地。 • ②1957年-1958年,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减弱了抒情 散文的发展,严重伤害了作家的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本时期散文创作局限
• 1. 用理想情怀掩盖复杂的社会矛盾。 • 2. 用政治形态代替文艺形态,以致于曲解了内容 与形式、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 3. 有些作品跟形势、赶浪头,贴政治标签,借以 “突出主题”、“强化主题”。 • 4.有些作品为求时髦,以致于胡编乱造,贻害读 者。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严重地干扰了散文的发 展。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

二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盛,年 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 志大,心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我爱 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走千 山,涉万水,登不上你的殿堂。过大海,越重洋,饮不到你 的酒浆。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 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我游历过半个地球,从东方到西 方。地球的阔大幅员,引起我的惊奇和赞赏。可谁能知道: 宇宙里有多少星星,是地球的姊妹行!谁曾晓得:天空中有 多少陆地,能够充作人类的家乡!远方的星星呵,你看得见 地球吗?--一片迷茫!远方的陆地呵,你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吗?--怎能想象!生命是珍贵的,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我 写下成册的诗章;可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又有多少机缘,向 星空了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 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呵, 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 于是我带着惆怅的心情,走向北京 的心脏---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时宜地流 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爱这个时 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爱敞开全部心扉、 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欣赏
一 今夜呀,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向星空了望。明天哟, 一个紧要任务,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我能退缩吗?只有迈 开阔步,踏万里重洋;我能叫嚷困难吗?只有挺直腰身,承 担千斤重量。心房呵。不许你这般激荡!----此刻呵,最该是 我沉着镇定的时光。而星空,却是异样的安详。夜深了,风 息了,雷雨逃往他乡。云飞了,雾散了,月亮躲在远方。天 海平平,不起浪,四围静静,但星空是壮丽的,雄厚而明朗。 穹窿呵,深又广,在那神秘的世界里, 好象竖立着层层神 秘的殿堂。大气呵,浓又香,在那奇妙的海洋中,仿佛流荡 着奇妙的酒浆。星星呵,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 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 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 寿无疆!你看过多少次:冰河解冻,火山喷浆!你赏过多少 回:白杨吐绿,柳絮飞霜!在那遥远的高处,在那不可思议 的地方,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 时间对于你, 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非凡的艺术成就(详见教材P57-59页) 1.独特的艺术构思: ①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 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 ②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

“以小见大”。

2.新颖的结构形式: ①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②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 。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50-60年代散文
一、概述

(一) 散文的概念 广义:诗歌以外的文类
狭义:抒情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背景 1.散文的审美功能收缩,功利观念升值;
2.自我意识淡化,群体意识增强;

“第四种剧本”即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
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1958-1962年,出现历史剧的热潮 。 3.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4.戏剧理论的探索
三大 戏剧 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梅兰芳

此时期报告文学的共同特点是:
时代感、新闻性,歌颂性的题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杂文 命运多舛,但也有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是1956年 第二次是1962年5月后

3.艺术性散文 建国初受到挤压,此后有过两次复苏: 第一次是1956-1957年上半年
1956年发表《香山红叶》,标志着创作
进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诗化型散文的文

第三章-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第三章-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这是她的小主人, 她给人看着孩子。 一个是那样黑, 黑得象紫檀木; 一个是那样白, 白得象棉絮。 一个多么舒服, 却在不住地哭; 一个多么可怜, 却要唱欢乐的歌。
.
16
《维也纳》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象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象一架坏了的钢琴,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象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星星不能只有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象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比梦更美, 比幻想更动人—— 是劳动创造的结晶。
.
19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评价
1.成就 反映时代精神,充满激情。 新题材的开掘,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的思想。
(以牺牲和限制为代价) 对新诗形式的发展:民族化、大众化、歌谣体
等。 促进了叙事诗的发展。
.
20
2.“单一性” 与政治联系紧密。 对诗人艺术个性的抹杀。“小我”-“大我” 诗歌理论上的偏失。重视民族化、大众化,
忽视诗歌艺术的多样性。重视外形式和格律, 忽视主体思想。假大空现象严重。
9
二、诗人个案研究
(一)何其芳现象
1.何其芳的道路 2.颂歌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3.犹疑 ——《回答》
.
10
(二)郭小川现象(参考教材第五章 第三节)
1.郭小川的道路
2.郭小川的犹疑
a、1955-56,《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 民》等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
b、1957-60,探索时期。《一个和八个》、 《白雪的赞歌》(1957)、《望星空》 (1959)。形式的创新。内容多个人化情感 和对生活的深层思考,受到严厉批评。

50—70年代戏剧散文

50—70年代戏剧散文

一、从“主情”到“主事”:建国初期散文新 变
二、散文的三度活跃 第一,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来。 第二,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
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 第三,抒情性散文的兴起。
60年代散文在情致、格调上相对走向了舒缓与 平淡。当饱涨的激情一定程度得到缓和,“干 预”的冲动和尝试也被遏制之后,散文家们开 始比较普遍地注重文体形式的经营,形成了 “诗化”与“知识性”两种散文模式。
.
在50、6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 生产,处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
“第四种剧本” 在 1956-1957的短暂时段里, 与其他诸多文艺样式的“异动”相一致,戏剧 界也涌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干预生活的潮流。
主要有杨履方的四幕剧《布谷鸟又叫了》、岳 野的五幕剧《同甘共苦》、海默的四幕剧《洞 箫横吹》,还有赵寻的《还乡记》、鲁彦周的 《归来》、王少燕的《葡萄烂了》等。
C 独特的悲喜融合的情感色调。
◦ 《茶馆》“笑中有正”,“悲”中也常常含“笑”。
四、 “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9月,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发出号召, 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 场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国内展开。出现了 一批与社教运动相配合的戏剧,戏剧史上称为 “社会主义教育剧”或“反修防修剧”。
历史剧集中出现于1960年前后,与50年代中后 期文学界“干预生活”的现实精神的受挫,是 具有深层联系的。
《关汉卿》 (1958年),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关汉卿》,北京人艺演出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采用“六经注我” 的办法,塑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主 要不作为风流才子、杂剧班头,而是一位刚正 不阿、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家。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一、独幕剧与“第四种剧本”
(50年代前期)
2.干预生活的“第四种 剧本”
在1956-1957 年文艺 规范“松动”期间,戏剧 界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 社会问题剧,风格清新, 书写人情人性,张扬人道 主义精神,突破了“工人 剧本”、“农民剧本”、 “部队剧本”充斥剧坛的 状况,曾被称为“第四种 剧本” 。
的团泊洼,位于
.
天津市静海县和
大港区境内。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
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
4. 建国以后确立自己在诗坛重要地位的诗人,主 要有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公刘、白 桦、李瑛、邵燕祥、流沙河等。
◦ 他们是本时期诗坛的中坚力量,引领了以政治抒情诗与 新生活叙事诗为核心的诗歌主潮,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呈 现出一体化时代了诗歌艺术的种种异样探索。
.
随着1949年的旭日东升、红旗漫卷,为无 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擂鼓呐喊、齐声 高唱的宏大政治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旗 帜与方向。
.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 》
50-70年代戏剧被纳入政治体制化的组织生产,处 在日益严格的规范化过程中。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 势、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践方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12
三、秦牧的知识小品散文——“书林史话”
1、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借助丰富的知识,阐释作者某一思想、观 念成为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2、“形散”与“神聚”的结合——博而能 一 围绕一个话题,潇洒自如地展开天马行空 的联想和想象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伸 缩自如,让一切联想、叙事、一切材料时 时、处处都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1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14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5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6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5
7
1、如何表现作品主题?
(1)作品的主题: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性的歌颂性的主题)
(2)采用以下的方式表达主题: A.反描法:“黑到尽头终将亮”。剧本在三幕中倾力
描 写社会的黑暗,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黑暗, 借此表达黑暗即将消亡,光明就要来到。
B.侧面透露法:选择一个大茶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 个缩影,安排一些小人物在茶馆里活 动,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 历史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 社会”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3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曲 1、1949——1957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
8
2、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突破“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 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 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
以清末至国民党时期的历史为纵, 以三个时代的生活作横断面,形成纵 横交错的座标式结构
9
3、人物形象塑造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 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 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4、语言特点
(1)个性化
人物“开口就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 人
物形象的轮廓”。Leabharlann (2)幽默诙谐10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2、50年代中期:“第四种剧本”提倡忠实描写生活、 真正写人。 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3、1958——1962年:历史剧创作高潮出现。 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4、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对青年人进行革 命 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京剧《白蛇传》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2、1959——1976年:戏曲现代戏创作 50年代现代戏的编演: 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 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会演: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
4
二、话剧
1、建国初期:多幕剧和独幕剧在新旧社会对比中, 反映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面貌。 老舍《龙须沟》孙芋《妇女代表》鲁彦周《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