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音的韵部
音韵学之中古声调到近现代声调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仙子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
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 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
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孙瑾,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新系教师,专业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上古音;上古韵部;古音学中图分类号:H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5-0124-03(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00)孙瑾上古韵部研究略说提到上古韵部,首先要弄清楚韵部的概念。
其实,韵部是针对韵而言的,韵是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
韵部则不区别韵头和声调。
简而言之,归纳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就是韵部。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状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初学音韵者之参考。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韵部的研究材料主要是《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
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普通话也还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韵了,“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不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韵尾也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诗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
《诗经》产生在先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了。
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
汉语言文字学上编四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十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
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对上古音的研究开始于宋代。
南宋吴棫作《韵补》分古韵为九部(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
其后郑庠作《诗古音辨》,就《广韵》求古音之通合,把二百零六部归并成六部(东、支、鱼、真,萧、侵),这些就是系统的古韵分部的开始。
至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的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指导思想。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
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把古韵分为十部。
他的原著只称第一部,第二部等等。
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一般音韵著作称为东、阳、庚、蒸、支、鱼、歌、真、萧、侵,共十部。
如果拿这十部和郑庠的六部相比较,粗略地说,是从郑氏东部中分出阳、庚、蒸三部,又从鱼部中分出一个歌部,这样多了四部。
·顾氏分古韵为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
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
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阴声。
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
他是修正顾氏的分部的。
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注重审音。
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
顾氏的萧部应该再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声细。
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
这样,江氏的古韵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
古代汉语上古韵部

如包 ”括 、直 早音 期、 反“ 切读 等若 。” 、 “ 读
汉 代 以 前 的 注 音 材 料
材上 料古 韵 部 研 究 的 材 料 注 音 ·
上古韵部研究的方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 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罗常培:“丝联 绳引” 3、 用《说文》谐声互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如何研究上古韵部?
依据什么样的材料?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 韵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 韵部的主要根据;其次则有《楚辞》和群 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乐 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 解的重点内容。
《诗经》的语言性质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 口语用韵的民歌。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 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 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 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成果只介绍后一 派的成果。
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 谐声字
上古汉语阶段距离造字时代不远,谐声字所 反映的韵部类别,跟《诗经》等韵文所反映 的上古韵部大体一致,因此,对那些不入韵 的字,就靠谐声关系来解决归部问题。 如“每”字不入韵,怎么推出它的韵部呢? “每”从“母”得声,而“母”与 “之”相 押,因此可以推出“每”为“之”部字。
药ok
屋ɔk 铎ak 锡ek 月at 质et 物ət 缉əp 葉ap
爵沃虐溺
角玉曲 薄夕若宅尺 脊解 伐败说月渴烈 实噎瑟穴 出肆隧类 湿及合 叶甲涉 蓬凶庞 昌黄扬衡明 成名 旦雁管怨 人渊千零身信询 门巾存云员先 风琴甚南 敢监
关于韵部代表字的说明
古音说略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二、中古音的系统 三、古音通假问题
(GO) (GO)
(GO)
一、上古音音韵系统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二)上古音的声类 (三)上古音的韵部 (四)上古的声调
(GO) (GO)
(GO)
(GO)
(BACK)
(一)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
三、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BACK)
(四)上古的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
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 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林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 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今人王力认 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我们认为上古声调有四种,只是某些字古今调类不同罢了。 段玉裁:古无去声 江有诰:古有四声
黄 侃:古有平、入二声
王 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BACK)
二、 中古音的系统
“中古音”,主要是介绍《广韵》音系。《广韵》是宋陈彭年、 邱雍等编撰的一部韵书,它根据隋陆法言所编的《切韵》增广而成。
(一)《广韵》的声母:
中古音的声母通常用三十六字母表示。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诗经》和上古音

上古音的應用:古音通假
(8)《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其曲中規。” (9)《詩·小雅·節南山》:“赫赫師尹,民具 爾瞻。” (10)《詩·大雅·公劉》:“何以舟之?” (11)《詩·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 穀。” (12)《詩·大雅·公劉》:“于時處處,于時廬 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 (13)《楚辭·哀郢》:“出國門而軫懷兮,甲之 鼂吾以行。”
上古音的應用:雙聲疊韻
•二、雙聲疊韻的運用: (1)主要出現在連綿字中: ①要求記憶教材中歸納的雙聲疊韻連綿字。
②通過查閱這些連綿字的上古音,理解其雙聲疊 韻關係。 (2)出現在一些非聯綿的同義詞組中。 (3)一些詩篇也常常利用雙聲疊韻。如《月出》 一詩是典型的雙聲疊韻詩。
雙聲疊韻詩:月出
•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勞心悄兮。 •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 勞心慅兮。 •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一)上古韵部· 研究历史· 朱熹叶音例证
• 教材542页例证解读: • 《诗经· 周南· 关雎》:“参差荇菜,左右 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 “采,叶此礼反(qǐ);友,叶羽已反 (yǐ)。” • 《诗经· 邶风· 瓠有苦叶》:“招招舟子, 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朱 熹:“友,叶羽轨反(wěi)。”
葉(盍) 談
二、上古声母· 研究概况
• 上古声母的研究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后来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 周祖谟、王力等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问题尚不少,各 家意见有分歧。此外还有个上古有没有 复辅音的问题,看法也不尽一致。
二、上古聲母· 主要理論
(1)古無輕唇音。清代錢大昕提出。 (2)古無舌上音。清代錢大昕提出。 (3)娘日歸泥。近代章炳麟提出。 (4)喻三歸匣。近代曾運乾提出。 (5)喻四歸定。近代曾運乾提出。 (6)照二歸精。黃侃提出。 問题:請同學們參照《廣韻》聲母表和三十六字 母表說明上述理論的含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
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 )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八、、八、、J 7,I ―I~~/、P z I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 “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
于同一韵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
“风”“南”“心”,可以证明“风” “心” 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 “心” 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 “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 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 上古同部。
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
引” 。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
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归字范围,同时对《诗经》归部得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作用。
形声字的声符叫主谐字,以主谐字作声符的形声字叫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
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
如:
丄(之);出也。
象艸過屮,枝莖益大,
有所之。
一者,地也。
孑(寺):廷也。
有法度者也。
从寸之聲寺(志):意也。
从心之聲。
衍(誌):志也。
从言寺聲。
儁(待):竢也。
从彳寺聲。
哺(時)四時也。
从日寺聲。
T (塒)雞棲垣爲塒。
从土時聲。
谐声系统:
志詩塒
之V寺<時<
芝待莳
从原理上说,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相同的声符。
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主谐字的读音或与同声符的形声字的读音有差异,是因
为语音是演变的。
二、清代以前的上古韵部研究
语言,包括语音是发展的。
《诗经》在汉魏以后的人看来,许多地方已经不押韵。
宋代以前,由于人们对语音缺乏历史的观念,往往以当时的语音去看待古音,故对《诗经》中自以为不押韵的现象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说法,其代表是协句(协韵、叶音)说。
协句: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觉得《诗经》的一些篇章用韵不和谐,于是改读某些韵脚字以求和谐,叫做协句。
如: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邺风燕燕》
北周沈重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
协句至唐代陆德明称为“协韵”,宋朱熹称为“叶音”。
宋朱熹的《诗集传》中有大量的“叶音”:
谁谓雀无角?(叶卢谷反)
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叶音谷)
何以速我狱。
直到明代,古韵研究才从叶音的误区中摆脱出来。
明代的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力
排叶音说,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这一观点成为其后
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清代学者研究古音的辉煌成就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三、清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成就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最著名的古韵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等。
清初的顾炎武代表著有:《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合称《音学五书》,将古韵分为十部。
其后,段玉裁分为17 部,江有诰分为21 部,越分越细,至今人王力,分为11类30 部:
颠
*M∣
N轉,Id蝕IdHHiK・迫址尤杆郴同勵丸您的%杆部位也相同,
«M: MnMntrA・ MUt元HMfl近.MMMMt
*»««:^*>rtιA^WHΛ∣
4M:不HMHHMtr*∙
王力上a;Il§«9
皆:Kp滂Ph业b明m
诉:儿I Ht th定d/泥n⅜∣⅛ι I 5⅛吕th•r:-d Mx∙t F i
⅛: WtS淸ISh從dz心S乳Z ''
勺IJh主J俟3
乩見k滇kh WhC∙⅛lx∣,∙ Y刚 W ⅛:彫0
99ι MMt
It树WIMM行诚舌AHrttfi
疥釧:同類同准饶丽不HMtn MMi喊與才∙A:鼻興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