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ICS13.080

Z 50

备案号:31296-201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811—2011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Screening Levels for Soi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Sites

2011-08-09发布2011-12-01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2)

5 监测 (5)

参考文献 (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友亚、李发生、李立新、黄海林、曹云者、颜增光、张超艳。

II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潜在污染场地开发利用时是否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的判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本。

GB 7486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

GB/T 1455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HJ 491 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5 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7.4 土壤和沉积物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DB11/T 656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EPA Method 200.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和废物中的金属和痕量元素(Determination of Metals and Trace Elements in Water and Wast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ic)

EPA Method 200.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水和废物中的痕量元素(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Waters and Wast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Mass Spectrometry)EPA Method 1613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四至八氯代二恶英和呋喃(Tetra- through Octa-Chlorinated Dioxins and Furans by Isotope Dilution HRGC/HRMS)EPA Method 7196 比色法测定六价铬(Chromium, Hexavalent (Colorimetric))

EPA Method 7473 热解齐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液态介质中汞的含量(Mercury in Solids and Solutions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Amalgamation,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EPA Method 8015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非卤代有机物(Nonhalogenated Organics using GC/FID)

DB11/T 811—2011

2 EPA Method 8081 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by Gas

Chromatography)

EPA Method 8082 气相色谱法测定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by Gas Chromatography)

EPA Method 8141 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磷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

EPA Method 8260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EPA Method 8270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EPA Method 9012 离线蒸馏法测定总氰和可氯化氰(Total and Amenable Cyanide (Automated Colorimetric,with Off-Line Distillation))

NIOSH Method 7400 利用位相差显微镜测定石棉及其他纤维物(Asbestos and Other Fibers by PCM)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场地 site

某一地块范围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场地上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3.2

污染场地 contaminated site

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或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活动,造成场地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人体健康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

3.3

潜在污染场地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

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或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活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场地。

3.4

筛选值1) screening level

判定是否开展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的启动值。

4 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4.1 筛选值

1)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一般不是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修复目标值应根据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提出。

DB11/T 811—2011

当潜在污染场地用于不同类型土地开发利用时,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见表1。土地利用类型的确定见GB/T 21010。

表1 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单位为mg/k

序号污染物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

无机污染物

1 砷20 20 20

2 铍 4 4 8

3 镉8 9 150

4 铬250 800 2500

5 铬(VI) 30 30 500

6 铜600 700 10000

7 铅400 400 1200

8 汞10 10 14

9 镍50 80 300

10 锌3500 5000 10000

11 锡3500 7000 10000

12 氰化物300 350 6000

13 氟化物650 650 2000

14 石棉7000 10000 10000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15 二氯甲烷12 21 18

16 苯0.64 0.64 1.4

17 甲苯850 1200 3300

18 乙苯450 890 860

19 氯仿0.22 0.22 0.5

20 溴仿62 62 220

21 氯苯41 93 64

22 四氯化碳 2.0 2.4 5.4

23 1,1-二氯乙烷140 360 200

24 1,2-二氯乙烷 3.1 3.7 9.1

25 1,1,1-三氯乙烷580 1300 980

26 1,1,2-三氯乙烷0.5 0.5 15

27 1,1,2,2-四氯乙烷 1.6 6.8 6.8

28 三氯乙烯7.5 9.5 9.2

29 四氯乙烯 4.6 6.7 12

30 二溴乙烯0.19 0.23 1.4

31 苯乙烯1200 2200 2700

32 二甲苯(总)74 190 100

33 氯乙烯0.25 0.3 1.7

DB11/T 811—2011

4 表1 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续)单位为mg/k

序号污染物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

34 氯甲烷12 12 25

35 1,2-二氯乙烯(顺式)43 150 390

36 1,2-二氯乙烯(反式)150 240 360

37 1,1-二氯乙烯43 100 61

38 1,2-二氯丙烷 5 5 50

39 1,2,3-三氯丙烷0.05 0.07 0.5

40 二溴氯甲烷 5 6 50

41 一溴二氯甲烷 6 8 70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42 六氯苯0.2 0.3 1

43 苯胺 4 10 4

44 硝基苯7 9 35

45 苯酚80 200 90

46 2,4-二硝基甲苯0.6 0.7 1

4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50 1800 800

48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3 25 30

49 邻苯二甲酸正辛酯500 700 9000

50 萘50 60 400

51 菲 5 6 40

52 蒽50 60 400

53 荧蒽50 60 400

54 芘50 60 400

55 ?50 60 400

56 芴50 60 400

57 苯并[b]荧蒽0.5 0.6 4

58 苯并[k]荧蒽 5 6 40

59 苯并[a]芘0.2 0.2 0.4

60 茚并[1,2,3-cd]芘0.2 0.6 4

61 苯并[g,h,i]苝 5 6 40

62 苯并[a]蒽0.5 0.6 4

63 二苯并[a,h]蒽0.05 0.06 0.4

64 2-氯酚80 90 350

65 2,4-二氯酚40 50 400

66 2,4-二硝基酚25 35 450

67 2-硝基酚20 30 20

68 4-硝基酚 4 9 4

69 五氯酚 3 4 10

70 2,4,5-三氯酚600 1600 700

71 2,4,6-三氯酚35 40 50

DB11/T 811—2011

表1 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续)单位为mg/k

序号污染物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

72 4-甲酚60 80 80

农药/多氯联苯及其他

73 多氯联苯0.2 0.2 1

74 二噁英类(PCDDs/PCDFs)0.000002 0.000003 0.00002

75 六六六α0.2 0.2 0.3

76 六六六β0.2 0.2 0.7

77 六六六δ 2 2 3

78 林丹(六六六γ)0.3 0.4 3

79 DDT(包括o,p’-DDT, p,p’-DDT) 1 1 11

80 p,p’-DDE 1 1 11

81 p,p’-DDD 2 2 15

82 狄氏剂0.02 0.03 0.2

83 艾氏剂0.02 0.03 0.2

84 异狄氏剂 4 5 11

85 敌敌畏 1 1 9

86 乐果 2 3 35

87 总石油烃(脂肪族):

88 总石油烃(脂肪族):>C16 10000 10000 10000

4.2 筛选值使用规则

4.2.1 在确定了开发场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情况下,土壤污染物监测值低于筛选值时,该场地可不进行风险评价即可直接用于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再开发利用;当监测值超过筛选值时,应进行风险评价。

4.2.2 当筛选值应用于除表1中的其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时,可根据具体的暴露情景,选用与表1中暴露情景相近的土地利用类型筛选值。

5 监测

5.1 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按照DB11/T 656执行。

5.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按表2执行。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无机污染物

1 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4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 ICP-AES EPA 200.7

DB11/T 811—2011

6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1 砷ICP-MS EPA 200.8

2 铍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3 镉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GB/T 17140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4 铬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5 六价铬比色法EPA 7196

6 铜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7 铅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GB/T 17140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8 汞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 - EPA 7473

9 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10 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11 锡ICP-AES EPA 200.7

12 总氰化物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GB 7486(前处理方法参见EPA 9012)

13 氟化物-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14 石棉- NIOSH 7400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15 二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16 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DB11/T 811—2011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17 甲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18 乙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19 氯仿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0 溴仿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1 氯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2 四氯化碳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3 1,1-二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4 1,2-二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5 1,1,1-三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6 1,1,2-三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7 1,1,2,2-四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8 三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9 四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0 二溴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1 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2 二甲苯(总二甲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3 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4 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5 1,2-二氯乙烯(顺)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DB11/T 811—2011

8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36 1,2-二氯乙烯(反)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7 1,1-二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8 1,2-二氯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9 1,2,3-三氯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40 二溴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41 二溴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42 六氯苯GC/MS EPA 8270

43 苯胺GC/MS EPA 8270

44 硝基苯GC/MS EPA 8270

45 苯酚GC/MS EPA 8270

46 2,4-二硝基甲苯GC/MS EPA 8270

4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GC/MS EPA 8270

48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GC/MS EPA 8270

49 邻苯二甲酸正辛酯GC/MS EPA 8270

50 萘GC/MS EPA 8270

51 菲GC/MS EPA 8270

52 蒽GC/MS EPA 8270

53 荧蒽GC/MS EPA 8270

54 芘GC/MS EPA 8270

55 ?GC/MS EPA 8270

56 芴GC/MS EPA 8270

57 苯并[b]荧蒽GC/MS EPA 8270

58 苯并[k]荧蒽GC/MS EPA 8270

59 苯并[a]芘GC/MS EPA 8270

60 茚并[1,2,3-cd]芘GC/MS EPA 8270

61 苯并[g,h,i]苝GC/MS EPA 8270

62 苯并[a]蒽GC/MS EPA 8270

63 二苯并[a,h]蒽GC/MS EPA 8270

64 2-氯酚GC/MS EPA 8270

65 2,4-二氯酚GC/MS EPA 8270

66 2,4-二硝基酚GC/MS EPA 8270

67 2-硝基酚GC/MS EPA 8270

DB11/T 811—2011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68 4-硝基酚GC/MS EPA 8270

69 五氯酚GC/MS EPA 8270

70 2,4,5-三氯酚GC/MS EPA 8270

71 2,4,6-三氯酚GC/MS EPA 8270

72 4-甲酚GC/MS EPA 8270

农药/多氯联苯及其他

73 多氯联苯GC EPA 8082

74 二噁英类(PCDDs/PCDFs)GC/MS HJ 77.4

75 六六六α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6 六六六β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7 六六六δ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8 林丹(六六六γ)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9 DDT包括(o,p’-DDT和p,p’-DDT)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80 p,p’-DDE 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81 p,p’-DDD 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82 狄氏剂GC EPA 8081

83 艾氏剂GC EPA 8081

84 异狄氏剂GC EPA 8081

85 敌敌畏

GC EPA 8141 GC/MS EPA 8270

86 乐果

GC EPA 8141 GC/MS EPA 8270

87 总石油烃(脂肪族):

88 总石油烃(脂肪族):>C16 GC EPA 8015

注: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暂采用EPA分析方法和《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DB11/T 811—2011

10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86-1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 项目背景 ............................... 编制目的 ............................... 编制原则 ............................... 编制依据 ............................... 法律法规 ............................. 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 ........................ 其他相关文件 ........................... 评价范围 ............................... 工作任务 ............................... 评价标准 ............................... 评价技术路线 ............................. 第二章场地概况及未来规划 ........................ 场地地理位置 ............................. 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 地形地貌 ............................. 水文地质分布概况 ......................... 气象气候 ............................. 水文地质勘探 ............................. 场区地层分布特征 ......................... 地下水分布特征 ........................... 场地土地利用状况及未来用地规划 .................... 场地土地利用历史回顾及现状 ...................... 场地未来用地规划 ......................... 第三章场地污染调查与识别 ........................ 场地基本现状 .............................. 场地功能区划及其现状 .......................... 联合厂房(机械加工) ........................ 联合库房 ............................. 配电、辅助区域 ........................... 模锻、下料车间 ........................... 污水处理车间 ........................... 渣场 ................................ 场地相关有毒有害化学品毒性分析 ..................... 石油类物质 ..............................

环境风险评估文件支持

一、文件支撑 1、重要文件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2015年1月9日 第十条企业按照以下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 …… (二)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环境风险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分析各类事故衍化规律、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识别环境危害因素,分析与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区域环境的关系,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应急资源调查包括但不限于:调查企业第一时间可调用的环境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可请求援助或协议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 ……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令[2015]第34号2015年4月16日)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 (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 (三)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四)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 (五)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第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

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2013年10月25日 第十五条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一)风险评估。针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措施。 (二)应急资源调查。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应急资源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第9号)第三十九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鼓励和组织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第四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 2、其他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0]第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第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7]第69号)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

---------------------------------------------------------------最新资料推荐------------------------------------------------------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 ICS 13.080 Z 50 备案号:31296-2011DB11市地方标准DB11/T 811—2011北京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Screening Levels for Soi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Sites2011 - 08 - 09 发布2011 - 12 - 01 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1/ 15

DB11/T 811—2011目次前言......................................................... ........................ II 1 2 3 4 5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和定义 ........................................................ ................. 2 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 ........... 2 监测......................................................... ...................... 5参考文献......................................................... .................... 10I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流程说课讲解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流程 1. 技术路线 通过对焦化厂特定的行业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污染识别,现场布点、采样分析,确定焦化场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及范围,是否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顺序为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1.1 场地环境调查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为定性评估阶段,第三阶段为定量评估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确认阶段是以采样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或者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该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每一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及背景点浓度,并且经过不确定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样和分析,确认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若场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土壤修复时,则需要进行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本阶段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获得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参数,提出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及污染范围界定,并提出治理目标与推荐治理方案。本阶段

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公司环境风险评估 报告

*******公司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分公司 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前言 (1) 2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编制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编制依据 (2) 3 环境风险识别..........................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7) 4.1布袋除尘器破损防范措施 (7) 4.2氨水储罐破裂破损防范措施 (7) 5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评估 (7)

**************分公司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1 前言 环境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公司存在有主要的环境风险源,划分环境的风险级别,采取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如何将无法接受的环境风险水平降至社会和环境可接受的最低限度。 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管理的科学基础和重要依据。环境风险评估主要评价人为环境风险,即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危害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时间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环境风险评估能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切实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 2 总则 2.1 编制原则 ⑴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⑵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在本单位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⑶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污染场地风险调查与风险评估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卿工--189-3394-6343 一、场地环境评价的内容、程序 场地环境评价包含三个不同但又逐级递进的阶段。场地环境评价是否需要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主要取决于场地污染状况和以及相关方的要求。场地环境评价的三个阶段为: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的污染识别;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的确认--采样与分析;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污染风险评估与治理措施。 场地环境评价第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识别场地环境污染的潜在可能。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评价主要通过会谈、场地访问,对过去和现在场地使用情况、特别是污染活动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来识别和判断场地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如果第一阶段评价结果显示该场地可能已受污染,那么在第二阶段评价中将在疑似污染的地块进行采样分析,以确认场地是否存在污染。一旦确定场地已经受到污染,则将在第三阶段全面、详细评价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并提出治理目标和推荐治理方案,场地环境评价编制程序见图1-1。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图1-1场地环境评价编制流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9年) 《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27号)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 《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1.1 2.2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2009)(修订)(征求意见稿第四版)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场地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别标准》(GB5085-2007) 1.2 2.3相关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污染场地术语》(HJ682-2014)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京环发〔2007〕8号) 1.3 2.4相关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 挥发性与有机物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1994)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修订稿从P38-40: 6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定量分析企业生产、使用、存储的化学品与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临界量的比值(Q),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以及环境风险受体(环境保护目标)敏感性(E),按照分级矩阵法将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级,分别用蓝色、黄色和红色标识。分级程序见图6-1。 图6-1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流程示意图 6.1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评估 对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发【2014】34),项目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有:氧化镉,硫酸镉,盐酸。根据企业化学品

种类与数量(折纯),与临界量分别进行比对,计算比值(Q ): (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 。 (2) 当企业存在多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事故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 ): 1 (22) 11≥+++= n n Q q Q q Q q Q (1) 式中:q 1, q 2, ..., q n ——每种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储存量或使用量,且数量超过对应临界量的5%,t ; Q 1, Q 2, ..., Q n ——各事故环境风险物质相对应的临界量,t 。 计算得到事故环境风险物质与临界量比值(Q )后,将Q 值划分为3个级别,分别为:(1) 1≤ Q <10;(2) 10≤ Q <100;(3) Q≥100。 本项目Q 值见表6-2 表6-2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 因此,企业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值比值(Q )为18。 6.2工艺过程与风险控制水平(M )评估 6.2.1评估指标及赋值 评估指标及赋值见表6-3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报告

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前言 某某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某某三峡库移民、成立直辖市的大好机遇下,工业、城市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某某主城区内原有企业已严重影响城市发展。 根据某某市总体发展规划,主城区工业实行“退二进三”的发展战略要求,在“十五”期间已有许多企业通过关闭、破产、异地迁建等途径陆续迁出主城区。“十一五”期间在“十五”基础上搬迁某某主城区剩余数十家工业企业。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搬迁企业原址拟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按土地所在区位置,分别规划为居住区、商业区、城市公共建设区等 某某主城区原有企业建成时间早,因历史原因,各企业虽通过环境保护技术改造等,但“跑、冒、滴、漏”等造成生产场地土壤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企业搬迁后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企业原有污染使土地的利用途径受到影响,做好搬迁企业原有场址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后场址的修复显得极为重要。某某市环境保护局抽出专项目资金,拟对某某市搬迁企业原厂址进行风险评估,对搬迁企业场地的作用提出科学化的建议与意见,为政府有关部门对场地开发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某厂”)是机械部大型重点骨干企业,专业从事各类透平压缩机、离心制冷机和

各类风机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振兴某某机械制造业,使之成为某某的支柱产业,也为了加速推进某某主城区城市建设发展,遵循“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某某厂决定整体搬迁至南岸区茶园新区。 由于某某厂在现厂址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生产活动,产生的污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可能对场地造成污染。而某某厂搬迁后场址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为保障人群健康,作好场区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十分必要。 我院受某某市环境保护局委托,在对某某厂历史发展状况、各个历史时期厂区布置、主要产品、原辅材料使用和存储情况、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等情况调查基础上,识别和判断场地土壤污染的可能性,初步分析公司生产环节上可能存在的排污点、污染因子、污染途径、污染范围及程度,于2007年5月编制了《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某某市环境保护局于2007年5月组织专家对评价大纲进行了评估。我院按照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及评审专家组意见,委托某某市环境监测站对场地土壤进行了现场监测。 根据《某某某某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大纲》,在对某某厂现有场地土壤监测,进一步对某某厂原有、现在生产情况、污染排放、治理情况调查基础上,完成了企业场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

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说明 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范围包括区域和工种两个方面,评估步骤包括危害辨识、危害核定、危害定性、风险评级等步骤,具体见附件1(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流程)。 2. 危害辨识 2.1. 用普查方式辨识区域、工种涉及的环境与职业健康潜在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见“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附件2),“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由“危害类别”、“危害项目”、“对人体/环境的危害”、“国家标准”、“国际趋势”及“评估方法”6 部分组成。 (1) “危害类别”:分“环境”与“职业健康”两大类别; (2) “危害项目”:分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人机功效、心理因素、光污染、工业废料、生活垃圾、自然资源消耗、排放物等28 项危害; (3) “对人体/环境的危害”:指危害对人体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4) “国家标准”和“国际形势及趋势”指国家规定安全控制数值、职业接触限值或国际先进做法; (5) 评估方法:危害的检测手段。 2.2. 区域潜在危害因素辨别:用“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一览表”(见附件 5)普查不同区域的潜在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区域”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区域是将各部门所管辖

的范围按照其使用功能划分成区域,例如公司行政部管辖范围可划分为:办公室、高压配电房、低压配电房、材料室、工器具室、空调主机房、电梯机房、电缆竖井、车库、水泵房、杂物间、传达室等,物资部管辖区域可划分为:办公室、配电房、室内仓库、室外仓库、废料堆放区等。 2.3. 工种潜在危害因素的辨别:对于按区域未辨别出的涉及工种作业的危害因素,按照工种进行辨别。运用“环境与职业健康工种风险评估一览表”,普查各工种在工作中涉及的危害因素,如辨识出危害则在相应“工种”与“危害项目”相交栏作标识。其中工种主要是各区域中存在的常见工种或人员,例如行政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物资部门管辖范围内主要存在的工种包括管理人员、仓管人员、物资配送人员、废旧物资处理人员、内勤人员、司机。 2.4. 危害辨识过程中对不确定的危害源,在“危害描述”栏进行简洁描述。如产生危害的设备设施、地点位置、受影响人员、受影响时间、对环境的影响等。 3. 危害核定:核定普查结果,确定危害是否存在。 4. 危害定性 4.1. 对核定的普查结果依据“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清单”中评估方法开展评估。 4.1.1. 噪声、照明及能见度、温度、振动、空气质量、辐射、化学危害等,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进行定量的监测或定性评估,监测、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ICS13.080 Z 50 备案号:31296-201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811—2011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Screening Levels for Soi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Sites 2011-08-09发布2011-12-01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2) 5 监测 (5) 参考文献 (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友亚、李发生、李立新、黄海林、曹云者、颜增光、张超艳。 II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潜在污染场地开发利用时是否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的判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本。 GB 7486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 GB/T 1455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HJ 491 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5 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7.4 土壤和沉积物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DB11/T 656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EPA Method 200.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和废物中的金属和痕量元素(Determination of Metals and Trace Elements in Water and Wast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ic) EPA Method 200.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水和废物中的痕量元素(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Waters and Wast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Mass Spectrometry)EPA Method 1613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四至八氯代二恶英和呋喃(Tetra- through Octa-Chlorinated Dioxins and Furans by Isotope Dilution HRGC/HRMS)EPA Method 7196 比色法测定六价铬(Chromium, Hexavalent (Colorimetric)) EPA Method 7473 热解齐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液态介质中汞的含量(Mercury in Solids and Solutions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Amalgamation,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EPA Method 8015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非卤代有机物(Nonhalogenated Organics using GC/FID)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流程

焦化厂场地环境调查工作流程 1. 技术路线 通过对焦化厂特定的行业进行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污染识别,现场布点、采样分析,确定焦化场地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及范围,是否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等,工作顺序为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 1.1 场地环境调查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与《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为定性评估阶段,第三阶段为定量评估阶段。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若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则认为场地的环境状况可以接受,调查活动可以结束。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是否污染确认阶段是以采样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若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表明场地内或周围区域存在可能的污染源,或者由于资料缺失等原因造成无法排除场地内外存在污染源时,作为潜在污染场地进行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该阶段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每一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根据初步采样分析结果,如污染物浓度均未超过国家和地方等相关标准及背景点浓度,并且经过不确定分析确认不需要进一步调查后,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可以结束;否则认为可能存在环境风险,需要进行详细调查,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样和分析,确认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若场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或土壤修复时,则需要进行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本阶段以补充采样和测试为主,获得满足风险评估所需要的参数,提出详细的污染程度评估及污染范围界定,并提出治理目标与推荐治理方案。本阶段调查工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在第二阶段调查过程中同时展开。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2、责任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3、治理范围 株洲市天元区栗雨片区位于天元区北端栗雨工业园内,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范围周围道路包括黑龙江路、规划二路、湘芸路、沿江北路、西环线、珠江北路,总面积313.2万平方米。该区域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株洲市规划,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4、治理思路 区域内土壤主要是镉超标和铅超标,其中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00%。 (1)对栗雨片区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采用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2)对于栗雨片区部分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和作为教育用地的含重金属土壤,送至土壤修复中心采用淋洗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以根据栗雨片区规划在重要区域进行回填。 经上述处理后的土壤质量符合或经治理后符合功能转换相关要求,可进行功能转换,按株洲市规划,将转换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5、治理规模 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根据现状调查和分析(具体见7.5节),得出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的概况如表3-1: 表3-1 栗雨片土壤污染现状明细表 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规模用面积乘以平均深度得出土方量,土方量乘以容重的出土壤总质量。经计算得出: 治理以Cd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313.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0.25米,约合78.3万立方米,其中75.95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处理,对污染严重(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要求的)、土地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范围内的2.24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洗处理。

养殖场环境风险评估资料

6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与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本项目所用原辅材料部分为具有一定毒性或可燃性的物料,具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在突发性的事故状态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一旦释放出来,将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05]152 号)的要求,查找建设项目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使得企业在生产正常运转的基础上,确保厂界外的环境质量,确保职工及周边影响区内人群生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次环境风险评价的重点是风险事故引起厂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通过分析本项目中主要物料的危险性和毒性,识别其潜在危险源并提出防治措施,达到降低风险性、危害程度,保护环境之目的。 6.1 危险因素识别 6.1.1 重大污染源识别 根据初步设计,待本项目沼气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后,全年沼气产生量为104339.85m3,沼气中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约占总体积的50~80%,沼气的体积密度为0.717kg/m3。本项目设有容积为200m3沼气贮存柜,因此其CH4的最大贮存量为93.21kg。项目采

XXX县蓉园养殖基地生态猪场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用液氨作为冷库制冷剂。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液氨最大贮存量为0.5t/a。 根据表6.1-1可知,建设项目有毒、易燃物质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表6.1-1 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 表6.1-2 评价工作级别 大危险源,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 6.2 主要危险化学品性质 (1)、甲烷 甲烷(methane,CH4)为无色、无臭、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沸点-161.49℃,蒸气密度0.55g/L,饱和空气浓度100%,爆炸极限4.9%~16%,水中溶解度0.0024g%(20℃)。甲烷由于C-H键比较牢固,具有极大的化学稳定性,不与酸、碱、氧化剂、还原剂起作用。但甲烷中的氢原子可被卤素取代而生成卤代烷烃。

南通优尼科化工有限公司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

南通优尼科化工有限公司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报告(主要内容)2017年3月,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受南通优尼科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对南通优尼科化工有限公司场地开展场地环境调查工作。 项目组通过开展现场踏勘、人员访谈、资料收集、资料分析等前期工作,确定了该场地初步环境调查阶段采样点位及监测因子。场地环境调查采样工作分为初步采样和补充采样两步,分别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完成。包括背景点共设置16个土壤采样点、4个地下水采样点,共采集124个土壤样品、4个地下水样品,所有样品均送往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综合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ID、XRF筛选部分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检测指标包括土壤中PH、锌、镍、铜、铬、铅、镉、汞、砷、六价铬、VOCS类和SVOCS类污染物等;地下水监测指标:PH值、锌、镍、铜、铬、铅、镉、汞、砷、六价铬、VOCS类和SVOCS类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氯化物、氟化物、氰化物、硫酸根、硝酸盐氮。 主要结论: 通过对优尼科化工场地进行两次采样分析,检测结果中仅有S11点位0-0.5米甲苯检测结果超过相关环境质量标准。S11点位于优尼科化工场地西北角固废暂存仓库,优尼科化工产生的固废主要是含有大量甲苯的蒸馏残渣,由于固废暂存场所没有气体收集等相关处理设施以及地面硬化强度不够,部分桶装危险废物储存过程没有加盖,在固废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洒落在固废暂存仓库场地表层。其余点位污染物检出含量均低于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通过对优尼科场地土壤进行场地健康风险评估,发现优尼科化工场地的甲苯污染致癌/非致癌风险水平均可以接受,无需对优尼科化工场地开展修复工程。 建议: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二O一五年五月七日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企业基本情况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在收购****化工有限公司基础上于2000年11月份成立的,公司位于****工业区,占地总面积****亩,注册资金****万元,现有员工220人,拥有年产300吨阿维菌素生产装置一套、热电联产项目(两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个。阿维菌素生产原料主要有淀粉、酵母粉、酵母膏、甲苯、甲醇。热电厂生产原料主要是煤。公司东侧800米处是315省道,厂区南侧和东侧****化工有限公司,北面为耕地,西侧****。 经分析,公司区域属于非环境敏感地区。 三、生产过程的环境风险因素 1、物料风险因素识别 公司生产用甲苯、甲醇作为溶剂,二者均为危险化学品。 (1)甲苯 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熔点:—94.9℃;沸点:110.6℃;闪点:4℃

密度:相对密度(水=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顺风移动扩散; 饱和蒸气压:4.89kPa(30℃);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配物:强氧化剂; 危险特性:易燃,有毒。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7.0%,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输送流速过快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导致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健康环境危害及毒理学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小鼠经口);LC50:12124mg/kg(兔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刺激性: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站场环境风险评估

站场环境风险评估 7.5.1 适用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中国石化油气田联合站、接转站、计量站、集气站、净化厂(站)及各类油品、高浓度污水集中储存设施及其他风险物质储存设施的环境风险识别与等级评估。 7.5.2 环境风险源识别 站场内长期或临时生产、使用、储存、转输等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相对独立的一个(套)装置或设施,如原油处理单元、原油罐区、高浓度有机废液处理储存设施、高矿化度污水罐区、天然气(伴生气)处理单元、轻烃处理单元、采油气污水处理单元等。 7.5.3 环境风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 1、设施(单元) 计算该风险源所涉及的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如存在总量呈动态变化,则按公历年度内某一天最大存在总量计算)与其临界量的比值R: (1)当风险源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R; (2)风险源存在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R: R=q1/Q1+q2/Q2 +……+q n/Q n 式中:q1, q2,...,q 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最大存在量,t; Q1, Q2,...,Q n——每种环境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 根据R值计算结果划分为:①R<1;②1≤R<10;③10≤R<100;④R≥100四种情况,分别以R0、R1、R2和R3表示。 2、罐组 (1)当罐组内只涉及一种环境风险物质时,罐组内最大储罐环

境风险物质存在量与其临界量比值为R; (2)当罐组内涉及多种环境风险物质时,分别计算每种物质最大储罐存在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取最大R计算; 根据R值计算结果划分为:①R<0.4;②0.4≤R<2;③2≤R<4;④R≥4四种情况,分别以R0、R1、R2和R3表示。 7.5.4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采用评分法对风险源生产工艺危险性、安全生产及设备质量管理、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等指标进行评估汇总,确定风险源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及分值分别见表7-5-1与表7-5-2。 表7-5-1环境风险控制水平评估指标 指标分值 生产工艺(10分)生产工艺危险性10 安全生产及设备质 量管理 (40分)安全生产许可8 安全评价及专项检查情况8 设备质量管理8 消防验收情况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情况8 环境风险控制(50分)环境风险防控措施30 建设项目环保要求落实情况10 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情况10 表7-5-2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环境风险控制水平值(M)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15 M1类水平 15≤M<30 M2类水平 30≤M<50 M3类水平 M≥50 M4类水平 (1)生产工艺危险性 按照表7-5-3评估风险源生产工艺危险性情况。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作业:对你所在村的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有所侧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P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P2示例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P1 土地利用现状评述内容(所有小点为超连接)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分析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主要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规划区土地利用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和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报,分析、比较规划区域各类土地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是研究各种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占全规划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区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四、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主要有以下计算指标: 土地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农林牧渔业用地)/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100% 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人均城镇用地=城镇用地/城镇人口(平方米/人) 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人口(平方米/人) 路网密度=公路里程/土地总面积(公里/百平方公里) 2、土地生产率分析: 单位土地经济密度=国民生产总值/土地总面积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某作物产量(产值)/某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农业用地总产量=农、林、牧、渔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耕地面积产量(产值)=作物产量(产值)/耕地面积; 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产值)=水产品产量(产值)/水面面积; 五、土地利用生态条件分析 建立有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促进,从而使土地发挥最大、更好的利用效益。 六、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建议分析 (1)人均耕地拥有量、耕地增减状况、原因,如何保护耕地; (2)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生产率与利用率与同类地区比较处何种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