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及其经世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孔子为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本书就采用了这个时间顺序来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也按照这个时间分段,来介绍孔子的生平,并借助故事和对话来介绍孔子的思想。
01孔子的家世孔子一生推崇周朝文化。
晚年,他很难过,因为他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周朝礼乐文化的坚定维护者和弘扬者。
他确实是被周朝灭了的商朝后裔。
微子启和微仲衍都是纣王的兄长。
商朝灭亡后,微子启被周天子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传位给了他的弟弟微仲衍,孔子就是微仲衍的第十四代子孙。
微仲衍把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他的儿子,即宋公,这是第2代。
宋公佑有两个儿子:夫差和傅斯,后者继承皇位,夫差和是孔子的祖先,是第三代。
正考父是弗父何的曾孙,也就是第7代。
孔父嘉是正考父之子,连做宋穆公、宋殇公两朝大司马,这是第8代。
到了木金父这一带,他的父亲孔父嘉被权臣陷害致死,只好举家逃往鲁国,身份也降为依靠俸禄为生的的”士”,这是第9代。
孔防叔是木金父的孙子,这是第11代。
叔梁纥(hé)是孔防叔的孙子,这是13代。
叔梁纥六十几岁娶了15岁的颜徵在,老来得子,取名孔丘,是为孔子。
由孔子的家世来看,这是一个逐步没落的家族,身份从王室一步步下降为诸侯、公卿和士。
实际上孔子的生母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身份,因此在很多记载中,这段婚姻是不被认可的,《史记》中也把两人的结合叫做野合,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身份连个士都算不上。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叔梁纥去世,十八岁的颜徵在只好从大家庭里搬出来到鲁国首都曲阜艰难地生活。
更为不幸的是,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02十五志于学孔子的母亲虽然年轻,但对教育懂得很多。
她买了一个礼器作为孔子的玩具。
就这样,她在和孔子玩耍的时候,对礼乐产生了兴趣。
她成功地引导了孔子的利益取向,并潜移默化地向孔子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理想社会是礼仪指导下的社会;理想的人是一个言行举止得体的人。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1、孔子生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
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
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
“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
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
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
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
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
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
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
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
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
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

古代中国的孔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思想的时代,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则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背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处机,字仲尼,是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鲁国一个贵族家庭,历经动荡的时代,经历了贫困和困境,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并致力于教育和治理事业。
孔子的思想深受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礼乐制度和尊卑等级观念。
他主张追求“仁爱”、“人治”,认为通过培养内在的品德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儒家思想是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它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政治治理和家庭伦理。
其核心要素包括仁、礼、忠、孝、道德修养和政治理念等。
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该秉持关爱、同情和仁爱之心,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2. 礼: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通过坚持和遵守礼节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他主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展示个人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3. 忠:忠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们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认为大义、忠诚和奉献是维护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定的根本。
4. 孝:儒家思想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表现,认为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基础。
5. 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美德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6. 政治理念: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有自己的理念,主张仁政和民主。
孔子认为君主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而政府应该听取百姓的意见,并通过合理的礼仪和法制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伦理和文化传承等。
孔子的身世_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身世_孔子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孔子是历代文人公认的圣人,作为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被尊为孔圣人。
那孔子这个被神话的人物的身世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身世史书对孔子的出生记载比较简略,这与他的圣人身份相差太大。
史书记载: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的家族曾是宋国的贵族阶层,后来为躲避灾祸举族迁居到鲁国。
孔子父亲叫做叔梁纥,他在晚年的时候娶了颜氏女子而后生下孔子。
孔子生于公元前552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关于孔子身世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野合”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司马公语出惊人,说孔子是叔梁纥与妇人偷情而生。
第二种是梦生说。
有的史书中说:孔子母亲颜徵在梦中见黑帝,神使她有孕,因而生下不寻常的孔子来。
这个很明显是神化孔子的记载,违背了自然规律,可信度实在太低。
第三种是祈生说。
传说孔子父母到尾丘山祈祷,请求上天赐子。
孔子母亲真的感受到神灵恩赐,归来有孕,生下孔子。
这种说法与第二种说法是同一个类型,也是统治阶层和文人出于神化孔子的目的而作。
第四种是私生子说。
孔子的父亲是贵族出生,而母亲则是少儿贫贱,出生低微,所以孔子的母亲就是没有合法的身份地位的,孔子的存在是不被其家族承认的。
因此孔子自称“吾少也贱”,应该说的是他年少身份不被父族承认的境况。
这样他的身份不是私生子又是什么呢。
孔子的经济思想孔子的经济思想与我们现今的“经济挂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可以说是南辕北撤。
针对统治阶层,上层阶级,孔子主张轻利重义、“君子不言利”的经济思想;对于被统治的平民百姓孔子又有仁政富民的经济思想,但这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
“轻利重义”后来也成为儒家的主流思想,影响了后世数代王朝,在儒家独尊的封建社会中禁锢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发展起了阻碍的作用。
孔子的“见利思义”说,主张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前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孔子知识点介绍

孔子知识点介绍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孔子的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以及教育思想。
一、生平事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的人。
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孔子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学者和教育家。
孔子年轻时就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他广泛涉猎各种经书,深入研究儒家经典。
他曾远行学习,结识了许多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二、思想理念孔子的思想以仁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治理的目标。
1.仁爱: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他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帮助和理解。
只有通过仁爱的实践,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2.修身:孔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齐家: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管理好一个国家。
他主张家庭应该和谐、亲密,并且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支持。
4.治国:孔子关注政治和社会治理问题,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统治和管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一个道德高尚的君主才能带领国家走向繁荣与和平。
三、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影响至今。
1.重视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普及教育,认为不分贵贱、贫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的机会。
2.师德师风:孔子强调教师的师德和师风。
他认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以学为乐:孔子主张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和投入到学习中。
他认为只有对知识的热爱和积极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4.以文化为基础:孔子主张以文化教育为基础,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

浅述孔子的人生哲学一、孔子生平概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在的山东省),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动荡的时期。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那时候中国分为诸侯国,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备受困扰。
孔子致力于思考人性、伦理和政治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和教育实践来影响后世。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一)仁爱: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Ren),也被称为“仁德”。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对待他人,表现出同情、宽容和关爱。
孔子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道德和社会的和谐是相辅相成的。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礼仪: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规范的仪式和行为准则,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孔子提倡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尊重他人并维护社会的和谐。
(三)学习: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教育。
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品德和智慧。
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完善性格和道德品质,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三、孔子的作品和影响(一)《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这本书中记录了孔子的智慧言行和他对教育、政治和人际关系的看法。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以“身教”来教育他的学生。
他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以及提问、辩论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并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人物:孔子的思想与影响

历史人物:孔子的思想与影响1. 孔子的背景和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鲁国(现为中国山东省)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在当时的社会中崭露头角。
2. 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提出了一套复杂而系统的哲学体系,被后世称为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思想:2.1 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观念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仁”是最高道德准则,意味着同情、关爱、尊重和互助。
2.2 礼仪之道孔子注重礼仪和行为规范,认为通过遵循适当的礼节来规范社会关系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并促进个人责任感和福祉。
2.3 教育之道孔子非常看重教育,他提倡“教学相长”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4 君子之道孔子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和道德义务。
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品德和才能来对社会施加正面影响。
3.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1 教育传承孔子创建了私塾,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成为后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将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
3.2 统治理念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仪和贤能治国,对中国古代帝王统治与国家建构产生重要影响。
3.3 社会伦理观念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他提倡尊卑有序,以及关系稳定与互助合作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树立起持久影响力。
3.4 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对诗歌、哲学、文学、教育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总结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主张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礼仪规范和教育理念,在人际关系、国家治理以及价值观念方面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孔子生平和思想.

由于政治上失意,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十几名弟子离 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别的诸侯国能采纳他的 施政主张。
5、“中庸”的哲学思想——中庸具有中和、执中、持中、稳健、包容、 调和的特征。“中”和“庸”的观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称成为一个范畴则始于
孔子。《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
“执中”应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内心的“执中”就是仁,发于外便 是:一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二是避免“过”与“不及”;三是适可而 止(《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对于朋友,《颜渊》“忠告善道之,不可则止。” );四是和而不同,和为 贵(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为政》君子“群而不党”, 《尧 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五是“执其 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一面根据鲁国旧史编写《春秋》,一面对《诗 经》、《尚书》、《周礼》、《乐经》、《易经》等古 代典籍进行整理,并不断加以完善,使它们成为儒家教 育教学的基本教材,被后人称作“六经” 。
⑸创立儒家学说和学派
作为儒家的 “儒”者,既出身于“士” ,又以教育和培养“士” 为己任的完美君子。
“士”的素养和责任: 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 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不辱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完成国 君所交给的任务。前者是对士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士的 实际办事才能方面的要求,这两方面的统一,才是一名合格的士,也就是 德才兼备的儒士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人教化天下,一定刑政兼施的
上古圣以德教民,以礼化民,然后定刑
法,禁民避刑,不要犯法。 若然教费听,化费受,伤风败俗,于其 采用刑。 古人治法以情、义为权度。 父子之情,君臣之义以作权度 。
用巧言乱法,左道乱政者杀。
惑乱淫声,怪异奇服,怪技异器者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
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
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
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
三、文学上的贡献
孔子修《诗》、正《乐》。我国传世的第一部
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乐经》失传。 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
孔子的一生
一岁:
公元前551年 农历8月27日(公历9月22
日);鲁国陬(Zou)邑昌平乡尼山附近 (今曲阜城东南)。周灵公21年。鲁襄 公22年。
十四岁: 在鲁国,说:吾少亦贱,故多能鄙事。
十九岁,在鲁国;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
妻。 二十岁,任乘田吏;负责收税被愚弄;
小吏得贿作弊,刁猾成性。清官难逃猾役。
■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采用“循循然善诱人”的启发
式,要求弟子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学而 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重视德育,智仁勇并举而以仁为中心;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师生教学相长;端正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当仁不让于师
■要求弟子学以成才,学以致用。
孔子感叹曰:
君子居必择处, 游必择方, 仕必择君。
择君以求仕,
择方以求道,
择处以移性,
安可不慎乎?
老子留给孔子三句话。
1.聪明深察者易死——因喜欢议他人的长
短 2.博详宏达者难保身——因喜欢揭发他人 的罪恶 3. 养生孝亲者长相宜。金人三缄其口。
三十五岁,在鲁国;去齐国避乱。
四、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
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 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 而作。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正义 治史精神。 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 惧” 。
去齐,高昭子家。
遭晏婴冷遇。
齐景公问秦穆公治国:孔子答: 远志,
行正,尊贤 。 齐景公问为政:孔子答:“无夺、无伐、 无暴、无盗” 。“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三十六、三十七岁在齐国;
返鲁。 孔子见水: 水常流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水似有德。 流向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
二十九岁,在鲁国;学琴于师襄子。 三十岁,在鲁国;自谓:三十而立。
三十四岁;在鲁国,适周问礼与老子。
张网捕雀---机警则运祸,贪食则忘身,小鸟苟能慎择
所从,尚能免祸;所以君子择交而从
孔子遇丘鲁子在路边大哭,吾有三失,方才觉
悟,悔之不及; 1.吾少年好学,游学四方,还家父母俱亡, 未及孝养,这是一失。 2.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未能匡正,这是 二失。 3.吾素来来厚待朋友,但营营以求,身不由 己,现朋友皆与我断绝。 这是三失。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孝却亲不等待, 欲亲旧交而情已绝。
《易传》的基本特点是,绕开卜筮, 阐发易
理。
《易传》中运用和阐述的一些基本范畴、
命题、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
如: “阴阳”,“穷则变,变则通,通则
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和、合”思想等等,发 现了自然界、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的一 般规律,即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和否 定之否定规律。
般规律。
马克思加孔子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人
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政治上的贡献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
而后赏,尊而不亲”。---〈礼记〉
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者爱人”出发,以“恕”
为手段,坚持以人为重, 实行仁政德治, 始终将 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与人的和谐摆在 第一位。
孔子认为,为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他说:“政者,
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的一生及其经世思想
冷护基
背 景 介 绍
孔子 ,公元前551年—479年,鲁国人。 鲁国,公元前256年被楚国所灭亡。 炎、黄、尧、舜、禹、夏、商、周、
秦、汉、六朝、唐、宋、元、明、清;
黄帝纪年:4715年;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 春秋是因孔子编春秋而得名; 春秋:前722—476年。 战国:前403—221年
孔子的政治理想: 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二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
孔子的政治思想,自汉代以降,一直被奉
为治国平天下的指南,成为两千多年中国 政治文明的主导思想。
孔子思想的局限性
二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二百年一个朝
代,孔子的大同社会并未实现;
是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的一
自谓“四十不惑”
四十六岁,在鲁国;
伯鱼去鲁恒公庙中看见祭器; 此器名为宥器,皇帝的力戒器: “虚则欹,半实则止,满则覆” 鲁定公问罪; 孔子曰:大罪有五种,杀人罪最轻。 违逆天地者,罪及五世----违自然规律、破坏环 境。 诬蔑文王、武王不足为后世法者,罪及四世。 逆人伦者,罪恶及三世。 谋鬼神者,罪及二世。 杀人者,罪及一身 。
六十岁,去陈国;
南枝窈窕北枝长,圆中采桑冒骄阳。 能否吐丝难预料,何必辛苦为蚕忙。 古之治国 以德服民 举贤劝民 惩奸儆民
陈国受阻;佞臣—伯专不容。 在陈三年离去。
六十三岁,去蔡。
困蔡绝粮七日。
赴楚国时遇隐士长沮、桀溺等人受讽。
六十四岁,返卫。
在卫四年,无作为。
五十一岁,在鲁;
任中都宰,有政绩;
沈犹氏贩羊诈市 公慎氏家丑
慎渍氏斗富以紊乱礼法
“中都邑,风气劣,夫懦弱,妻失节,公
慎氏,面包铁,要雪耻,快离绝”
五十二岁,在鲁;
任大司寇、摄行相事。
福至不喜,夫子何有喜色?
孔子面有喜色,子路问:君子祸至不惧。
孔子曰:古人说:“君子乐以贵下人,六Βιβλιοθήκη 八岁,回鲁。 回鲁,尊为国师。
删〈诗〉,定〈礼〉、〈乐〉, 作〈春秋〉。设帐授徒,专心教育。
71岁,颜回死,悲绝;
72岁,子路死于卫国之乱,哀甚。
七十三岁,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 去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子贡守孝六年;弟子移居其旁的,共有
创立了“君子时而中”、“过犹不及”、
“通变动成”、“中庸成道”等原则, 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 运动过程的思想。 从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辩正回归的 轨迹。
2.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时代, 教育与学术由官府垄断, 提出“有
教 无类”的旗帜,以私人身份招徒讲学,创办了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人学校。 ■选编了《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种教材; 将内容分为“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 行教育。 ■孔子在其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 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仁人 ■教育对象则“有教无类”;
百余家,此地称为孔里。
经世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家、
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举世 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哲学上的贡献
《易》是大道之源, 是中国哲学之源。
《汉书》记《易》之由来,“人更三圣,世
历三古”。 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 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 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
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 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
了重要解说。
《论语》中就有很多记载,如:“《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 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 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 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 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 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 头活水”。
浩大无尽,好象有道。
流则百丈悬溪而不惧,好象有勇。 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似守法。 量见多少,不用乔削,好象正直。
无孔不入,好象明察。 发源必自东,好象立志。
取出取进,万物洁涤,好象善于变化。
君子遇水必察(上善若水)细察其象,
可以明了君子立身处世的大道。
四十岁,在鲁国;
提倡选贤与能, 贤能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主张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孔子认为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德治优于 法治
德治是以民为本的政治。
德治要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反对苛
政虐民,主张厚施薄敛,“使民以时”,“因民 之所利而利之”, 造福于人。
杀。 言伪而诈,煽惑众人的者杀。 假借鬼神,卜筮愚众者杀。
堕三都:后邑、费邑、成邑。 拆除三家的私有城垣,不筑百雉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