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
初一上练习册答案语文

初一上练习册答案语文初一上学期的语文练习册答案如下:一、字词理解1.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形容山势险峻或事物高耸。
-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2. 根据上下文,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他站在山巅,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峥嵘)的志向。
二、句子理解1.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2. 请根据句子的语气,判断下列句子的情感色彩:- “你真让我失望。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句话表达了失望和责备的情感。
三、阅读理解1.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段落内容:(此处假设有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描述)- 问题: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通过这段文字传达了对秋天宁静、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四、作文1. 题目:《我的梦想》-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描述你的梦想是什么,以及你打算如何实现它。
- 答案:(此处提供一个作文范文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也不例外。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因为...- 结尾: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我的梦想终将实现。
梦想是人生的灯塔,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结束语:以上就是初一上学期语文练习册的部分答案。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愿你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配套练习册七年级语文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答案部编版(四篇)

配套练习册七年级语文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答案部编版(四篇)2023年配套练习册七年级语文答案(推举)一贷款单位: (以下简称贷方)借方依据______号文件,___(工程)所需资金向贷方提出申请,经贷方审查同意发放贷款。
双方经协商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第一条借款金额(大写)外汇____万美元配套人民币____万元其次条借款用途外汇贷款用于_____配套人民币贷款用于____________第三条借款利率外汇贷款年利率为__%,配套人民币贷款年利率为___%,贷方按季收取利息,如借方未能按期付息,则转入贷款本金复息计收。
在合同履行期中,如遇到利率调整或计息方法变更,按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借款期限外汇贷款为自第一笔用汇日起,至__年__月__日止,配套人民币贷款为自第一笔用款日起,至__年__月__日止。
第五条借款使用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__天内,借方应提出订货卡片。
提出订货卡片之日起___天内应对外签订定货合同。
定货合同副本和用汇规划送交贷方,经贷方审查同意后对外开证,付汇。
如遇特别状况需延期用汇,借方应事先征得贷方同意并准时调整用汇规划,以作为本合同的补充条款。
第六条借款归还借方归还本息所用贷币与所借币种必需一样,并保证在借款期限内按还款规划归还。
还款规划如下:外汇贷款自第一笔用汇后第__个月开头归还,共分__次还清,每次__万美元。
配套人民币__年__月归还___万元;__年__月归还___万元。
如因特别缘由,借方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应在到期前两周内向贷方提出书面展期申请,经贷方同意修改原还款期限,重订利率。
第七条还款担保借方请___为借款保证人,并由保证人按贷方的要求出具担保书。
一旦借方未按期归还本息,由保证人担当连带归还责任。
第八条违约责任1.借款方未按规定用途用款的,须向贷方支付未用或超用局部__%的违约金。
2.贷方因本身责任未按用款规定供应贷款的,应按延期天数向借款方支付未贷款金额__%的违约金。
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参考

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参考(一)风雨1、C2、(1)这么大,或那么大(2)弯曲(3)忽然,很快3、(1)A(2)D4、抓住了以下事物:描写了树枝、树叶、葡萄藤、羊、女孩、鸟、苍蝇、废纸、池塘、鱼儿、老人等等。
启发:世间万物在大自然风雨力量的面前,显得是那么无助、渺小5、不能,因为“惊喜”是说明风雨来得突然,用“欢喜”无法表现出这层意思6、侧面描写,文中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吹掉的鸟巢等均可以看出7、“这”具体指代“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这种说法8、要像山溪一样长途跋涉,广泛吸取,不断地充实自己,改变自己9、第⑧段作者提问道——它要流到哪里去呢?蕴含着对自己的未来之路的思索10、略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参考(二)我的老师1、tuì;zhì;bǔ;fén;ōu;wèi;tá;yú;chen;mó2、(1)愿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这里是调皮、机灵的意思(2)形容心地纯真(3)没有比这个再大3、魏巍;东方;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4、(1)迎;敲(2)音调;音调(3)接近;影响(4)珍宝;纯真5、(1)表示特定称谓(2)表示引用6-7:D;B8、梦中寻师9、“迷迷糊糊”是形容从睡梦之中爬起来,神智还不那么清醒的样子。
“模模糊糊”是形容语言意思不清楚,支吾含糊的样子。
这两个叠用的形容词意思不一样。
因此不能调换使用10、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11、C12、“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在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
“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儿,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包含这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13、他是一位温柔、包容、善良、乐于助人、幽默、睿智的老人14、怕他→欣赏他→永远忘不了他15、(1)“依约”柱这里是按照规律的意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2)“倒霉”和“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幸福愉快的16、他虽然不识字,却懂得许多深奥的道理,而且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17、略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参考(三)散步一、1、B2、拆歧蹲霎3、折(zhé)折断拆(chāi)拆散歧(qí)分歧枝(zhī)枝条颗(kē)颗粒棵(kē)一棵树4、委屈粼粼分歧5、略二、6、(1)把母子二人的情态显现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
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一)散步一、1、B2、拆歧蹲霎3、折(zhé)折断拆(chāi)拆散歧(qí)分歧枝(zhī)枝条颗(kē)颗粒棵(kē)一棵树4、委屈粼粼分歧5、略二、6、(1)把母子二人的情态显现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
(2)表现“ 我” 强烈的责任感,而下文的最终决定又反映了“ 我” 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8、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要多走走。
9、我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10、“ 我” 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11、A心情郁闷 B借酒浇愁 C心有余悸 D忐忑不安12、一个是作者因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 听到父亲的声音” 才安心。
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
13、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
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 牵挂” ,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的色彩。
以小见大。
14、“ 劈头就问” 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 “ 缓缓地说” 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
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答案略。
15、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七年级上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二)济南的冬天1、A2、(1)存放、储藏(2)(天空)晴朗无云(3)安静而舒适(4)灵活而不可捉摸3、B;C;C4、(1)比喻(2)拟人(3)比喻、排比5、(1)表现济南的冬天就像一个酣睡中的还在,特别惹人喜爱(2)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山就像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富有灵秀之美(3)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暖响晴的特点6、不结冰;澄清;清亮7、(1)突出济南冬天的水与众不同(2)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绿盎然,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8、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人教版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册答案人教版(九篇)

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人教版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册答案人教版(九篇)精选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人教版答案(推举)一本学期将连续深入贯彻《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习;“三环”就是定向、内化、进展;“六步”分别是指:供应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习释疑)、点难拨疑(练习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习)、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根底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学问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的思索;能够在探究力量、学习力量和解决问题力量方面有的进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为学生们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适应社会和连续学习,打下必要的根底。
二、自成教育本学期将连续彻底贯彻落实初一年级的“迈好青春第一步,自信---胜利”教育,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初一年级以自信胜利为主体,鼓舞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关注学生心灵花园的耕耘,唤醒学生内心的自尊与自信。
三、学生根本状况分析通过去年上一学期年的学习,学生学习的热忱较高,对生物这门课比拟有兴趣,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1)班与班差异比拟大,班内两极分化严峻。
(2)每个班的人数太多,有时候教师无法估量到全部学生。
(3)优秀率不很突出,一局部同学成绩不太抱负。
针对以上问题,我要对学生加以鼓舞和引导,争取在上一个新台阶。
这些学生大局部都来自农村,根底凹凸参差不齐,有的根底较牢,成绩较好,有的则较差。
固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教师争取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根底上不断进展进步。
四、教材分析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做七年级语文练习册习题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希望你们喜欢。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一)幼时记趣一、课前预习1.浮生六记沈复清2.(1)同“僵”,僵硬; (2)高亢地鸣叫; (3)愉悦,高兴;(4)碎石; (5)山谷3.略4.“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等句。
5.示例:纲举目张昂首阔步素不相识6.①因此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②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着。
③突然有一个大家伙掀倒“山”压倒“树”地走过来。
7-8.略二、课堂练习1.B2.D(“生命”“思想”“意志”应该与谓语中心词“茁壮”“成熟”“坚强”一一对应)3.眼力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来的细毛,形容极其细小的东西暗地里同“僵”,僵硬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5.青云白鹤鹤唳云端6.冲唳7.观蚊如鹤8.把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细心观察和奇特的想像三、巩固拓展1.答题要点:细节是一些能影响全局的细微的易被忽略的物件或行为。
2.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3.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牢狱所在的地方。
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儿这虫子就化掉了。
4.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5.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二)十三岁的际遇一、课前预习1.yâ cháng tián xiã2.①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②通往幽深之处的曲折小路。
3.(1)比喻 (2)比喻 (3)排比,比喻 (4)拟人4.作者自己北大的学习生活北大以外更广阔的天地5.(1)①升起②涌起(2)①凝聚②沉淀6—7.略二、课堂练习1.A2.(1)崇尚(2)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册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练习册答案 把握住今天做七年级语⽂练习册习题,胜似两个明天。
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七年级上学期语⽂练习册答案,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学期语⽂练习册答案(⼀) 济南的冬天 1、A 2、(1)存放、储藏 (2)(天空)晴朗⽆云 (3)安静⽽舒适 (4)灵活⽽不可捉摸 3、B;C;C 4、(1)⽐喻 (2)拟⼈ (3)⽐喻、排⽐ 5、(1)表现济南的冬天就像⼀个酣睡中的还在,特别惹⼈喜爱 (2)采⽤拟⼈⼿法,写出了济南冬天的⼭就像害羞的少⼥,情态可掬,富有灵秀之美 (3)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暖响晴的特点 6、不结冰;澄清;清亮 7、(1)突出济南冬天的⽔与众不同 (2)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绿盎然,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暖 8、运⽤了⽐喻的修辞⼿法。
紧扣住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云,才“空灵”; 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快“蓝⽔晶” 9、天⽓温暖;⽔不忍得冻上;长枝的垂柳还要在⽔⾥照个影⼉;拟⼈;充满情谊, 更显得济南冬天的⽔可亲可爱 10、⽩马湖冬天的风 11、⼗年前初移居⽩马湖的时候,⼀⽚荒野 12、风多,风⼤。
风多:那⾥的风,差不多⽇⽇有的,风⼤:风从门窗缝隙中来,分外尖削, 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 13、对⽐;来势猛烈 14、环湖皆⼭,北有空隙 15、着⼒写“风”表现“冬”,表达了作者那是远离尘器、居于⼭野的落寞思绪与⼼境, 体现了他对⽩马湖真切⽽朴实的怀念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世⾃然、达观的⼈⽣态度, 使全篇充溢着⼀种深沉的、撩⼈⼼怀的情思 16、略 17、略 七年级上学期语⽂练习册答案(⼆) 王⼏何 1、yú;chuò;bǐng;qiào;cáo;míng 2、徒;谱;承;哄;涨;恒 3、(1)眉开眼笑 (2)得意扬扬 (3)神态描写 (4)语⾔描写 5、C 6、不可以。
因为“王⼏何”这个题⽬既能概括⽂章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与⽂章轻松幽默的语⾔特点相契合,与之相较,“我的⼏何⽼师”这个题⽬就显得平淡了 7、⾃报绰号;引⽣画图;喜爱、敬佩、怀念 8、⽰例:开⼼、奇特、⽆拘⽆束。
七年级语文练习册答案人教版上册

羚羊木雕1、pēng dǎi zuàn2、疤挽颊3、雕成紧紧地贵重的平静不可抗拒4、(1)讲义气;(2)形容两个人亲密无间,像一个人一样。
(3)得到救助,脱离险境(4)指物体受损伤后留下的痕迹。
5、A二、(一)6、可以。
羚羊有价,情谊无价。
只知珍惜有价的羚羊,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重财轻义,只会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
7、这两句话的含义是,“ 我” 屈从了父母,应该怪“ 我” ,但是,“ 我” 是迫不得已的,主要怪父母,怪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不懂得孩子间的感情,只知道东西贵重,不知道还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感情,不知道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采取了简单生硬的态度。
8、我欲言又止,被逼无奈的心理。
我矛盾无奈的心理。
被逼无奈的心理。
(二)9、蹑手蹑脚;朦朦胧胧;向往已久;忐忑不安;疲惫不堪10、文中插叙了母亲为女儿上学筹集1万元钱。
11、既表现了1万元来之不易,又表现了这钱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12、感激之泪委屈之泪13、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不理解,同时也表现了女儿的伤心和失望。
秋天的怀念一、1、tānhuàn shì qiáocuì xuâ xiǔ shà2、长——常忘——望坚——艰复——覆3、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史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5、A6、仿写略二、(一)7(1) “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8、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
9、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鼓励“ 我” 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10、“ 我” 说“ 要好好儿活” 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导语】本篇文章是为您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四篇】,仅供大家查阅。
社戏答案【巩固强化】一、基础训练1、C2、A3、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所感: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写起伏的连山如奔兽,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
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情。
4、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轻快。
5、(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
“罩”表现戏白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
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二、能力提升(一)1、jí;zhòng2、双喜承认偷豆,但理由是“请客”,另外,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
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表现出双喜的能说会道,机灵活泼。
3、语言描写宽厚、淳朴、热诚、好客。
4、虽含责备之意,但六一公公并不是责备双喜他们偷豆,而是为踏坏庄稼而感到可惜,表现出老农对劳动果实的珍惜。
5、那夜的豆是“偷”来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的,充满了童心野趣,从而表达出“我”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友谊的怀念。
(二)1、宛转;悠扬;沉静;弥散2、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远远地”和“跑”衬托船行之快,用“我却还以为船慢”衬托我对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这句话写出了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3、视觉,如:月色便艨胧在这水气里。
听觉,如: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嗅觉,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如: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4、A、似乎听到歌吹了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5、急切;陶醉;惊讶;惊喜6、写出夜航途中的知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误认是为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
【课外拓展】1、①徐又芳缠的丝线粽子超过所有人②徐又芳捡拾线头③各色丝线家家都有④徐又芳家境贫困2、①对往事的难忘②曾经不经意伤人自尊的愧疚③没有机会澄清误会和表达歉意的遗憾3、(1)孩子的心是纯真的,对人对事直率、不懂得变通。
(2)应该有。
照应前文,点题。
景物描写,“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
深化了主题。
4、第③段中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结尾段中“小雨似停”“天光渐明”喻示作者有所领悟后的豁然开朗和心灵净化。
5、同:都是景物描写。
异:本文用似有若无的小雨烘托了作者悠闲惬意的心境,引起下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链接材料写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表现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照应了上文。
6、徐又芳是个自尊心极强的女孩子,她虽然家贫,但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施舍,用捡来的线头缠出看的丝线粽子,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赞扬。
“我”不仅没有赞扬她心细手巧,反而用“你太可怜了”作为送丝线的理由,深深伤害了徐又芳的自尊。
由此我感悟到,只有顾及别人的感受,采取恰当的方式,善意才容易被他人接受。
端午日答案【巩固强化】一、基础训练1、B2、(1)燥一躁(2)浆一桨3、C4、不全同。
茶峒:①包粽子;②穿新衣;③吃鱼吃肉;④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⑤赛龙舟。
我们这里:①包粽子;②吃咸鸭蛋;③挂艾叶菖蒲;④用雄黄涂在小孩的额头及手足心。
5、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泪罗江,以身殉国。
相传,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
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并造龙舟争相竟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6、有关。
相似点是场面异常紧张、激烈,鼓声如雷,呐喊震天。
联想。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之外又用侧面描写,更能突出龙舟竟渡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7、第二个场面是“河上赛龙船”,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准备充分,一点不马虎。
“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暗示了竞争的激烈。
赛龙船时,作者运用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写出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船场面的热烈气氛。
“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渡的激烈程度二、能力提升1、文章详写的是龙舟竟渡的场面,其中又重点写划船的人及其精神面貌。
2、3、持、划、挥动、擂、打、敲打4、(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
屈原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无法挽救,他日夜忧愁,最终投汨罗江而亡。
楚国民众知道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休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希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做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希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到伤害。
年年岁岁,这个习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由来。
【课外拓展】1、奶奶的粽子(或粽子);我对奶奶的思念。
2、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
3、(1)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2)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4、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5、示例一:故乡是妈妈手中那碗热腾腾的手擀面,每一根都是我长长的思念,无论走到哪里,那种芳香都会让我沉醉留恋。
示例二:故乡是春雨中静默沉睡的小村庄,青瓦窄巷,是一串柔美的音符,一个倾城的绮梦,一抹浅笑的时光。
本命年的回想答案【巩固强化】一、基础训练1、A2、(1)与自己属相相同的年头。
(2)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3)合家,全家。
(4)大门内做屏蔽的墙壁。
3、(1)形象地描述了柴禾迅速放进灶膛中的情态,表现了春节忙碌的情景。
(2)民间俗语,通俗,自然,易懂。
(3)运用军事术语“换岗”,幽默风趣。
4、一是辛苦一年,幸喜五谷丰登,享用一下劳动成果;二是展望未来,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三是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奔前程。
5、以诗的语言尽数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使得华夏文明扑面而来,下面被衬托的春节也就更引入注目了。
6、昔日大年,含义丰厚,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和期盼,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回忆起来,似乎老成、世故也不见了,身心轻松,童心童趣萌发,自然就有了“返老还窒之感”,这个结尾余味无穷。
7、变化的总趋势:淡化。
项目内容减少,某些事情推迟。
市场取得而非自己操办者增多,年货数量减少而质量提高,人们重视程度下降,过年与平时差别减小——平时如过节,平时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
二、能力提升(一)1、“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是并列的三个短语,应把逗号改为顿号。
如有学生认为“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后面的分号改为句号,“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也应该鼓励与肯定。
2、过年的忙碌气氛3、幸福而愉悦的心情4、A5、B(二)1、①这是关于中国传统的与气候密切相关的24个节气的内容的诗歌。
②惊蛰;清明;芒种;处暑;白露;小寒2、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3、拟人。
形象地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
4、炒年货,吃腊八粥。
其他略。
5、人们希望来年的生活更加美好。
6、“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令人赏心悦目“,“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是因为腊八粥非常香甜可口。
7、不准确。
作者混淆了“节气”与“节日”两个概念。
“节气”是指与气候密切相关的24个节令,“节日”是庆祝或祭祀的日子,与民俗更为密切。
前者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后者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
【课外拓展】1、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2、“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节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
“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
3、两;除夕守岁;初一拜年自己对这两件事的看法。
4、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5、作者并不完全赞同传统的风俗习惯。
例如,对“守岁”,作者认为对“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
对吃饽饽“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
对拜年,作者“从心坎觉得窝囊”。
从以上的态度中,我们可看出作者厌恶过年这种传统陋习。
6、示例: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
7、相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不同点:《本命年的回想》意在反映民间过年的传统习俗,在怀旧中获得“返老还童”之感,所以作者的叙述比较客观,饶有兴趣;而《过年》旨在表达作者对过年陋习的否定态度,文章是从“我”的这种态度出发来叙述过年的风俗人情的,体现了作者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思想。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答案【巩固强化】一、基础训练1、B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文学;天;明月;人生3、艾青4、(1)qī(2)qǐ(3)què(4)yǒng(5)yàn5、(1)直到天亮并表达怀念(2)端起酒杯(3)宫殿;今天晚上(4)天上的宫殿楼台;耐不住清寒(5)(月光)转过没有入睡的人(6)庭院中(7)秋天的情思6、(1)√(2)×7、(1)隐隐流露出其他时候的“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