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公开课详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 教学内容概述《枫桥夜泊》是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描写了作者在枫桥夜晚停泊,借着灯光思念远方的朋友。
通过诗歌的艺术表现,呈现出诗人的哀思之情和深沉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枫桥夜泊》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提升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水平。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难点:领会诗歌中抽象意象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过程设计1. 情境引入教师播放《枫桥夜泊》的背景音乐,营造夜晚的静谧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2. 导入课文教师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预感诗歌内容。
3. 默写诗歌学生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尝试自己默写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字表达能力。
4. 集体朗读分组学生进行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方式。
5. 理解诗歌意境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背后的内涵。
6. 课文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讲解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技巧。
7. 学生朗读学生自主朗读《枫桥夜泊》,提升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8.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枫桥”、“远望”等词语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9. 情感反馈学生就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教学方法选用•听音乐导入氛围法•默写法•朗读法•互动讨论法•解析讲解法•思维拓展法四、教学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歌,领会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文学意义。
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枫桥夜泊-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形式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现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词。
2.让学生能够体验古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描写。
难点
1.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人的语言和思想。
2.帮助学生克服诗词朗读中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等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让学生展示一些自己收集的秋天的图片,或者让他们带来一些枫叶、树叶等自然物品,并请他们朗读一段描写秋天的诗词。
2.学习
(1)听课文录音。
(2)大声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使用黑板屏幕或幻灯片展示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
3.讨论
(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困惑。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比喻。
4.训练
(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演绎,然后学生自行表演。
(2)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对朗诵和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
5.评价
(1)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绩。
(2)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学唱诗词,但是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朗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现较好的是表演和朗读,但是诗词理解和表达能力还不够,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帮助学生不仅能够演绎,还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的含义和意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过程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
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
(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
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
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公开课优秀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2《枫桥夜泊》公开课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枫桥夜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在枫桥夜泊时所见所感。
全文共四句,每句七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诗通过描绘夜晚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诗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但同时,学生对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此外,对于“夜泊”、“枫桥”等词语的理解,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品味、感悟,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品味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夜晚江边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诗歌:分析诗文的语言、意境、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悟拓展: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范文第【1】篇〗《枫桥夜泊》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学情分析: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争取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其一是让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的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其二,对学生适时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在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其三,引导学生收扰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在教学古诗《枫桥夜泊》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张继选词炼字的妙处,其中包括“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眠”等6个意象,通过创设意境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位异乡游子在一个深秋夜晚的忧愁,孤独与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
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中国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
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7单元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部编版)

4.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5.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诗词中的描写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诗词朗读技巧: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师需要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
-创作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难以将诗词中的创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教师需要提供具体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具体举例: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举例: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教师需解释“月落”指的是夜晚即将结束,而“乌啼”和“霜满天”则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凄清的景象,通过这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诗词的氛围。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枫桥夜泊》,并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绘夜晚景象的短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枫桥夜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增强语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枫桥夜泊》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诗句,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意识到仅仅通过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难以形象地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考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更加生动地展现诗词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词的情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解题:2、()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凄凉……)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
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5、江枫“对”?——面对,相伴。
“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
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
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7、后半句1)“客”思乡寂寞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材简介《枫桥夜泊》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离开长安途经寒山寺时所创作的。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满尽愁绪。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2.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通过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借助、感情朗读、想象,体会张继忧愁至深的情绪。
3.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抓景,了解背景,想象等方法体会张继的愁苦。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古代的大诗人在夜晚又会做些什么事呢?文人墨客们极具浪漫情怀,他们或与清风为伴,或与明月为友,或与夏蝉和鸣,或与冬雪对话......他们以诗记美景,用诗表情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夜晚故事。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孟浩然《春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春夜喜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唐.王维《鸟鸣涧》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描写夜晚景色的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设计意图】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很好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二)解读诗题,整体感知。
1.诗题是诗的眼睛,通过这双眼睛你能读懂什么?2.将诗人与题目连起来一起说一遍。
诗人张继夜游于江上,随后,他把船停靠在了枫桥边……3.在你的脑海中,又产生什么疑问呢?【设计意图】《新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以简洁的语言,运用将作者与诗题结合概括内容的方法,实现用教材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张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
1、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2、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
“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诗人张继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
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你再自己读一读,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2、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3、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4、全班汇报交流
①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生说
(板书:月落)月亮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江枫)
师描述,生闭眼想像:一阵阵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经霜的枫树火红火红的,枫叶在瑟瑟的秋风中摇晃,一片一片飘落下来。
师:江枫瑟瑟,落叶飘零,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板书:渔火)出示画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忽明忽暗、若隐若现、星星点点、闪闪烁烁等)
“霜满天”(板书)给“霜”组词吗?“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李白有句诗“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
”从诗中看出霜(出示)霜应该是覆盖在——地上的,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感觉特别的冷,寒气从四面八方袭来,他的心里也是像寒霜一样非常冷)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我国民间流传乌鸦啼叫是灾祸发生的预兆,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反而使得茫茫秋夜更加沉寂。
②诗人还听到了什么?(钟声)哪里的钟声?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
钟声是什么时候传来的?诗人半夜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
5、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6、这样的诗句,这样的画面(出示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凄凉、孤寂、愁绪、满怀。
)
黑: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怎能不黑呢?
冷:从哪感受到的?“霜满天”,秋末冬初的半夜怎能不冷呢
静:半夜三更,应该是人们酣睡的时刻,
为什么又要写乌啼、钟声,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比如:教室里很安静。
教室里很安静,只能听到同学们沙沙的写字声。
这两个句子你感觉哪一种更静?)
四、探知“愁”因、感情诵读。
1、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对比:在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2、都不会,而我们读《枫桥夜泊》,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
这些感觉正是诗中所描绘的这些景物所传递给我们的。
那么面对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