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学科中德育就是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因此科学教学是不可能离开德育教育的。
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实现课内和课内内容的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全面激发出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热情,热爱祖国和生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意识品质。
关键词:小学科学;德育一、在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一)日常学习中培养良好习惯小学科学课程中,基本上都是探究性的活动,课堂中也可以设计出几个探究性的活动,通过让学生采取自己动手、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经过相关实践可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未来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最后可以培养成社会发展中需要的人才,达到现代社会的道德水平,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并有效服务于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是我们作为科学教师的责任。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主要是从小事做起,作为科学教师也需要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日常科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实践教学中,要严格遵循科学实验秩序,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将器材在不用以后放回到原处;日常在做实验过程中也要爱惜实验器材,做到互帮互助;实验活动开展以前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做好分工工作,保证实验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针对这些细节都是需要得到教师提醒的,提醒过程中要重视做到循序渐进,并一直贯穿于整个科学课堂。
(二)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这样课堂氛围也会非常的活跃,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有效。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互帮互助,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大大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交流。
(三)学习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待世界、自然规律提出的相应看法,及实事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形成背景: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品质。
将科学教育仅仅定位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上是不完整的科学教育,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教育的着眼点不仅是科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课堂中注重渗透德育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
所以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我以二年级科学课《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拙见。
在《身边的动植物资源》一课的教学中,从以下几点体现了科学学科特有的德育教育形式:德育内容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和践行的是对课程教学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定位,且目标是基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多维目标。
既要引领学生基于事实,展开探究,培养能力,还要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挖掘学生潜质,内化科学情感,形成科学的德性品质,让科学课堂充实、丰盈。
在《身边的动植物资源》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身边生活、自然现象入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生成,既培养学生了基于事实证据的归纳、分析的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严谨的科学潜质等。
本节课的德育内容包括对大自然恩馈的感激之情教育、珍爱动物和保护环境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目标——本课在实现对大自然恩馈的感激之情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由两个活动组成:1.动物和植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什么?教科书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副是植物及其产品;一副是动物及其产品。
两位同学的对话分别指向于动物和植物的用途。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动植物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哪些用途,从而认识到动植物于人的重要意义。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
其中,思想道德教育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要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在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同时,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成为有德的高素质学生。
【关键字】小学科学;德育渗透德育最忌空洞说教,应当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应当注重用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德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一、自主实验,培养严谨态度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核心素养之一,指的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小学生普遍具有粗心马虎的问题。
为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总结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其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态度,更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良好道德与品质。
实验误差是学生做实验时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学生们在实验中因为各种原因使操作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
然而,有些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看到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其他小组的有一定的出入,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便没有如实填写实验数据,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直面实验误差,理性分析原因。
比如在对《轮轴的秘密》进行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轮轴的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在实验中,学生们首先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两个钩码,测出所需要的力,然后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用测力计测出用轮轴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记录实验数据。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建设新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引起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宣扬德育教育相关工作较为便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关于英语的德育知识,一些积极向上的英语单词:successful 、active 等,传递正能量。
2.兴趣小组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德育工作的影响中职英语课兴趣小组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接受学习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教师根据兴趣小组的学习水平可以制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在开展中,教师利用课堂中的小组学习融合进德育教育,可以采用课堂小组内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演绎一些较为经典的德育故事,例如《欧也妮葛朗台》的课堂兴趣小组表演,让学生分角色饰演小说内的角色,体验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等,间接地影响学生对德育的观念和想法。
学校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直接给学生灌输的与思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也相对较低,通过在课堂上的教育有更好的影响作用。
3.兴趣小组强化学生的德育思想,铺垫德育工作的展开中职英语课兴趣小组在德育工作中的教育相对较为容易,学生在接受德育思想得过程中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和身边的同学,德育教育的灌输,需要教师在学校加以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德育工作在学校中开展,学校通过教师的传递教育能够是学生处在教育的环境中,自然而言的就被德育教育中的氛围所感染。
德育教育工作的展开,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德育工作中扮演者宣传和受教育的角色,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作用是德育工作展开的重要部分,学生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其开展的重要部分。
三、中职英语课兴趣小组在德育教育中的开展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的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感,英语教学中能够体现的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在完成知识储备的同时,青少年还应该有积极努力、顽强进取的优秀精神,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类英语文章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实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主要就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
因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
那么如何挖掘出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多年的实践告诉们加强科学课中的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科学课的德育标准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以及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是非常密切。
二、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虽然是很简单的八个字,但却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知识、提高道德素质方面起到重要的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道德、学识教风、言行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真正地以身作则。
同时,要公平的对待每位学生,成为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为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如果教师不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等的素质,可能会在很细小的方面起到很不好的示范。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的坐、立、行要规范,虽然孩子们一时理解不了是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好,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的话,会比肤浅的说教更有效。
三、在学习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德育渗透计划3篇

科学德育渗透计划3篇篇一: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770字)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
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
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p 研究。
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p 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灵武二小徐晖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我认为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
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一、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用薄材实验再换成厚材,循序渐进,寻找规律。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校园搜索大行动”的单元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
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在小组实验《电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电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
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线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三、在细节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我认为“勉强成了习惯,习惯成自然。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形成的,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
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他们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
细致等等。
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又如: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去上课,要求他们进出教室时应做到“静、轻、快”,适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持洁净,与同学共同分享实验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认识到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感。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
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
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六、参观考察,渗透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家乡居民区密集的地方及排放污水的地方观察,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
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
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
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以上点滴的看法只是我科学教学中体会较深的方面。
我认为在小
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优良的品格、良好的品质一旦形成,那将会受益终生,但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当今所学的知识也许可会被遗忘。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