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3篇
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

哈尔滨景点导游词600字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哈尔滨最著名的景点和相关的导游词。
1.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为著名的一条商业街道,其建筑采用欧洲风格,是哈尔滨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这条街道拥有着许多著名的景点,包括防洪纪念塔、索菲亚广场、海军部队文化宫等等。
游客可以在街道上漫步,欣赏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购买当地特色美食和纪念品。
导游词:欢迎来到哈尔滨市中央大街,这里是哈尔滨最为著名的商业街道之一。
我们首先走到中央大街的南端,您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塔楼,那就是防洪纪念塔。
从这里往北走,您可以看到许多具有欧洲特色的建筑物,其中包括哈尔滨市最古老的建筑物——1941咖啡厅。
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很多本地的美食,如马迭尔冰棍和煎饼。
欢迎您留下佳美的回忆!2.太阳岛太阳岛是哈尔滨市内一座位于松花江中的风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市区中央岛屿。
这座岛屿上的建筑主要以俄罗斯式建筑为主,还有许多著名景点,如东北虎园、哈尔滨极地馆等等。
太阳岛四季分明,景观不同,如初冬时,会有一大片彩叶覆盖这个岛屿,十分壮观。
导游词:欢迎来到哈尔滨市太阳岛景区,这里是哈尔滨最大的市区中央岛屿。
岛上的建筑以俄罗斯风格为主,建筑物周围充满了移民的历史,非常有文化气息。
游客可以到太阳岛上的东北虎园看老虎,还可以参观这里的哈尔滨极地馆,欣赏极地动物们的生活与活动。
夏天游客可以剪纸、捏泥人等课程,让您充分体验当地文化的魅力。
3.冰雪大世界随着哈尔滨市的冬季持续时间日益增加,冰雪大世界已经成为哈尔滨必去的景点之一。
这里拥有数量众多的冰雪雕艺术作品,结合了元素和滑雪等运动项目,带给游客前所未有的雪景旅程。
此外,每年的1月5日,哈尔滨冰雪雕展开幕式将在这里举行,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盛会。
导游词:欢迎来到哈尔滨市冰雪大世界,这里是哈尔滨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
这里有着许多著名的冰雪雕艺术作品,都是由全国各地的大师亲自参与制作而成。
2018-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导游词-word范文 (1页)

2018-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导游词-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导游词
各位女士、先生们:
你们好!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义是-座中西文化合璧、极具浪
漫色彩的城市。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
建筑风格的建筑。
防洪纪念塔不仅仅是哈尔滨市众多雕塑中的典型代表,而且
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骄傲和象征。
这座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格的精美雕塑建
筑的设计者就是黑龙江省著名建筑设计师—李光耀,哈尔滨很多经典建筑都出
自他的设计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洪纪念塔广场的文化氛围,1990年,在塔前的水池里安
装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给哈尔滨增添了一大景观。
1996年,在广场
前又放养r 500羽和平鸽。
1998年,市政府对防洪纪念塔广场进行r整顿改造,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和摊铺,新辟建r假日休闲广场,使了‘一场更加宽敞、
壮观。
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敢的写照,今天她正激
励着946万哈尔滨市人民去谱写新时代的篇章,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文档2篇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文档2篇Guide words of Harbin flood control memorial tower编订:JinTai College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文档2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黑龙江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文档2、篇章2: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文档篇章1: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文档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
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下面是带来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导游词,欢迎欣赏阅读。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一: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义是-座中西文化合璧、极具浪漫色彩的城市。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
防洪纪念塔不仅仅是哈尔滨市众多雕塑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骄傲和象征。
游客朋友们,你们猜为什么说这座纪念塔是哈尔滨的骄傲和象征叮臼新中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城区街路成了行舟的水乡泽国,男女老幼四处逃命,数万人露宿街头,水患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956年和1957年,哈尔滨又连续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别是195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比1953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超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水势凶猛,风雨交加,大水持续月余,沿江堤坝险象环生。
哈尔滨旅游景区导游词介绍5篇范文

哈尔滨旅游景区导游词介绍5篇范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哈尔滨旅游景区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哈尔滨旅游景区导游词介绍(1)各位女士、先生们:你们好!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义是-座中西文化合璧、极具浪漫色彩的城市。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
防洪纪念塔不仅仅是哈尔滨市众多雕塑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骄傲和象征。
为什么说这座纪念塔是哈尔滨的骄傲和象征叮臼新中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城区街路成了行舟的水乡泽国,男女老幼四处逃命,数万人露宿街头,水患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956年和1957年,哈尔滨又连续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别是195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比1953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超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水势凶猛,风雨交加,大水持续月余,沿江堤坝险象环生。
英勇的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
为确保哈尔滨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7年I1月,党和政府决定修筑市区永久性江堤。
哈尔滨市人民,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冬,又发扬战胜洪水的光荣传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总出工2427万个,完成461万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巧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工程计划,筑起了坚固的百里长堤。
碟建成后,为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的伟大胜利,表彰全市人民的丰功伟绩,修筑了这座“哈尔滨市人民纂囊{箫奢至。
高高耸、。
塔、,它的高度是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防洪纪念塔。
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纪念塔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纪念塔所彰显的重要意义。
-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700字)哈尔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
然而,由于地处松花江下游,哈尔滨市常年面临着洪水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哈尔滨市于195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洪工程建设。
在这项防洪工程中,哈尔滨市决定修建一座纪念塔,以纪念那些为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袭付出努力的人们。
于是,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应运而生。
- 第二部分:建筑特色(1500字)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风景如画的松花江畔,占地面积达到了6000多平方米,高达30多米。
整座纪念塔由10层楼组成,每层楼都有特定的展览内容,将向游客介绍哈尔滨的防洪历史、防洪工程和防洪措施。
纪念塔的外观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砖木结构为主体,整体沉稳大气。
塔身上的浮雕和彩绘描绘了人们如何通过灌溉、排灌、加固堤坝等工程手段来防洪救灾,极具艺术性。
纪念塔的内部设有观景平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松花江的美景,并欣赏到哈尔滨市的城市风光。
此外,纪念塔还有一个展示厅,展示了松花江流域的地理、气候、生态等方面的知识,让游客们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
- 第三部分:纪念塔意义(2300字)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代表着人民对于防洪工程取得成果的庆祝和纪念。
自从建立以来,该纪念塔已成为哈尔滨市民和游客朋友们感受防洪工程的成就和哈尔滨市面貌变化的重要地标。
其次,纪念塔也是对那些为保护城市免受洪水侵袭付出努力的英雄人物们的致敬。
这些英雄们在防洪救灾中奋不顾身,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保护了哈尔滨市的安全。
纪念塔通过展览和故事的形式,让游客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再次,纪念塔也是一座纪念建筑,它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历史,不忘历史的教训。
哈尔滨市常年面临洪水威胁,纪念塔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预防和防范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黑龙江导游词

黑龙江导游词黑龙江导游词14篇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写导游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龙江导游词,欢迎大家分享。
黑龙江导游词篇1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
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是这座英雄城市的象征。
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
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
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
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
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搭基前有两层水池:上层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峰时的最高水位,它高于下层水位0.58米;下层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的最高水位。
夏季池内的喷泉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已把汹涌的波涛驯服成清涓细流。
这座塔现在已成为英雄城市哈尔滨的象征;来哈尔滨的人,无不到这座塔下拍照留念。
1957年,英雄的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灾之后,建塔纪念,故名为防洪纪念塔。
该建筑群由塔和古罗马式回廊组成,塔高22。
5米,塔座上、下两层水池标志着1957、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3篇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3篇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
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导游词,欢迎欣赏阅读。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一: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义是-座中西文化合璧、极具浪漫色彩的城市。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
防洪纪念塔不仅仅是哈尔滨市众多雕塑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骄傲和象征。
游客朋友们,你们猜为什么说这座纪念塔是哈尔滨的骄傲和象征叮臼新中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城区街路成了行舟的水乡泽国,男女老幼四处逃命,数万人露宿街头,水患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956年和1957年,哈尔滨又连续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别是195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30米,比1953年的最高水位高出0.58米,超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水势凶猛,风雨交加,大水持续月余,沿江堤坝险象环生。
英勇的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
为确保哈尔滨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7年I1月,党和政府决定修筑市区永久性江堤。
哈尔滨市人民,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冬,又发扬战胜洪水的光荣传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总出工2427万个,完成461万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巧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工程计划,筑起了坚固的百里长堤。
碟建成后,为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的伟大胜利,表彰全市人民的丰功伟绩,修筑了这座“哈尔滨市人民纂囊{箫奢至。
高高耸、。
塔、,它的高度是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

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时常受到洪水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洪,保护城市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哈尔滨建立了一座令人瞩目的纪念塔——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
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耸立在哈尔滨市中心的防洪纪念公园内,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作为哈尔滨市的城市标志物之一,该纪念塔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与洪水抗争的故事,也见证了哈尔滨城市发展的历程。
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高耸入云,共有七层,其中包括了观光台、纪念展览厅、防洪纪念馆等多个区域,每层都有不同的展示内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
首层是纪念塔的入口,宽敞明亮的大厅内摆放着展示哈尔滨历史洪水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纪念塔起源和目的的初步认识。
紧接着的第二层是纪念塔的主体部分,展览厅内展示着哈尔滨城市的建设和防洪抗灾的历史实物和文献资料,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哈尔滨与洪水的历史沉浮。
通过登上纪念塔的观光台,游客可以俯瞰整个哈尔滨市的美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哈尔滨在防洪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
观光台上设置了各种展示板,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哈尔滨城市防洪的成就和挑战,以及现代科技在防洪工作中的应用。
这不仅是对哈尔滨防洪事业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游客们的教育和启迪。
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建造始于20世纪初,那时哈尔滨正面临着严重的洪水威胁。
为了有效地抵御洪水侵袭,当地政府积极组织修建了一系列防洪设施。
纪念塔作为其中一部分,成为了展示和宣传哈尔滨城市防洪成果的重要场所。
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是哈尔滨城市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象征。
今天的哈尔滨,不再受到洪水的困扰,防洪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百年历史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存在令人们时刻铭记过去的艰辛和付出,以及未来防洪工作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哈尔滨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导游词3篇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
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
下面是学识网带来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的导游词,欢迎欣赏阅读。
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义是座中西文化合璧、极具浪漫色彩的城市。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
防洪纪念塔不仅仅是哈尔滨市众多雕塑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骄傲和象征。
游客朋友们,你们猜为什么说这座纪念塔是哈尔滨的骄傲和象征叮臼新中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城区街路成了行舟的水乡泽国,男女老幼四处逃命,数万人露宿街头,水患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956年和1957年,哈尔滨又连续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别是195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米,比1953年的最高水位高出米,超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水势凶猛,风雨交加,大水持续月余,沿江堤坝险象环生。
英勇的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
为确保哈尔滨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7年I1月,党和政府决定修筑市区永久性江堤。
哈尔滨市人民,在天寒地冻、
风雪交加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冬,又发扬战胜洪水的光荣传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总出工2427万个,完成461万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巧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工程计划,筑起了坚固的百里长堤。
碟建成后,为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的伟大胜利,表彰全市人民的丰功伟绩,修筑了这座“哈尔滨市人民纂囊{箫奢至。
高高耸、。
塔、,它的高度是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我们再来看看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
塔的顶端是防洪筑堤英雄的立体雕像,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永远是战胜困难的胜利者。
大家再往主塔后面看,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
回廊两端是两幅浮雕,雕刻着各民族、各行业的群众笑逐颜开、手持花束、挨肩挽臂,在猎猎红旗指引下阔步向前、欢庆胜利的场面。
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米,哈尔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军民团结奋战,又一次战胜r特大洪水,保h了家园。
现在大家
看到的这根金色曲型圆管,就是米的水位标志。
位女士、先生们:
你们好!哈尔滨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义是座中西文化合璧、极具浪漫色彩的城市。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防洪纪念塔,就是一座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
防洪纪念塔不仅仅是哈尔滨市众多雕塑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骄傲和象征。
为什么说这座纪念塔是哈尔滨的骄傲和象征叮臼新中国成立以前,哈尔滨屡次遭受洪水的危害,1932年洪水曾洗劫了大半个哈尔滨,城区街路成了行舟的水乡泽国,男女老幼四处逃命,数万人露宿街头,水患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956年和1957年,哈尔滨又连续遭受洪水的侵害,特别是195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米,比1953年的最高水位高出米,超出市区地面4米左右,水势凶猛,风雨交加,大水持续月余,沿江堤坝险象环生。
英勇的哈尔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百年未有的特大洪水。
为确保哈尔滨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7年I1月,党和政府决定修筑市区永久性江堤。
哈尔滨市人民,在天寒地冻、风雪交加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冬,又发扬战胜洪水的光荣传统,任劳任怨,不计报酬,总出工2427万个,完成461万立方米土石工程,提前巧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完成的工程计划,筑起了坚固的百里长堤。
碟建成后,为纪念防洪斗争和筑堤的伟大胜利,表彰全市人民的丰功伟绩,修筑了这座“哈尔滨市人民纂囊{箫奢至。
高高耸、。
塔、,它的高度是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我们再来看看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塔身中部浮雕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
塔的顶端是防洪筑堤英雄的立体雕像,象征着英雄的哈尔滨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永远是战胜困难的胜利者。
大家再往主塔后面看,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
回廊两端是两幅浮雕,雕刻着各民族、各行业的群众笑逐颜开、手持花束、挨肩挽臂,在猎猎红旗指引下阔步向前、欢庆胜利的场面。
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米,哈尔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军民团结奋战,又一次战胜r特大洪水,保h了家园。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根金色曲型圆管,就是米的水位标志。
这座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格的精美雕塑建筑的设计者就是黑龙江省著名建筑设计师—李光耀,哈尔滨很多经典建筑都出自他的设计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洪纪念塔广场的文化氛围,1990年,在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给哈尔滨增添了一大景观。
1996年,在广场前又放养r 500羽和平鸽。
1998年,市政府对防洪纪念塔广场进行r整顿改造,拆除有碍观瞻的建筑和摊铺,新辟建r假日休闲广场,使了‘一场更加宽敞、壮观。
防洪纪念塔广场还是哈尔滨市举行大型政治、文化和体育活动的场所之一。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首都北京举行,这座英雄广场成为亚运火炬传递的东端起点。
第24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人城式的红地毯,就是从广场铺向中央大街,全长1380米,宽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地毯,已载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
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人民勤劳、智慧和勇敢的写照,今天她正激励着946万哈尔滨市人民去谱写新时代的篇章,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兆麟公园里悠闲的转悠了一阵,拍了一些照片后,我走出公园,向防洪纪念塔方向信步走去。
到了纪念塔广场,因还没到相约的时间,老友们还没有到来,我就一边等着他们的到来,一边对着防洪纪念塔拍了一些照片。
哈尔滨是很美丽而又充满异国情调的一座旅游名城。
号称“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
夏天它是著名的避暑圣地,而冬天它又变成了冰雪之都,故此,一年四季游客如潮,络绎不绝。
对初到哈尔滨来旅游的人们来说,太阳岛。
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等一些著名街道景点是必游之地。
而坐落在斯大林公园中心位置的防洪纪念塔更是游客们摄影留念的必选之一。
这个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建筑,它那高达米的圆柱体塔身,和由一条环带连接而成的,7米高的20根圆柱组成的长达35米的古罗马式的半圆形回廊,及周围
的精美雕塑,给人的感觉是无比的协调与壮观。
它傲然屹立在松花江南岸已长达半个世纪,它已成为了哈尔滨市人们的骄傲与象征。
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了1957年的特大洪水后,于1958年建成的。
发洪水那年,我还是一个八九岁的孩童,现在仍然还能记得当时的大人们奋力抗洪抢险的一些情景。
那时我家住的大杂院里的成年男大人们几乎都到松花江边去参加抗洪抢险斗争了,他们经常几天几夜的不回家,连续的拼命的奋战在抗洪战线上,即使泥头拐杖的回来了,在家也只能休息一个晚上,第二天又匆匆忙忙的抢险去了,一去又是好几天回不了家。
洪水退了后,他们又去修江坝,一直干到冬天把江堤修好后,他们才恢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几年以后,参加这次抗洪斗争的人们有不少人的腿肚子上的血管变得又粗又大像一条条小蛇似的趴在那里,这就是长期浸泡在凉水里而得的静脉曲张病。
由此可见哈尔滨人民在和洪水进行顽强斗争时是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
但是,为了保住我们美丽的家园不受洪水的侵害,他们个个都毫无怨言的奋战在抗洪的第一线,那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后代人认真的好好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