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教案

意思: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 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 2、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律吕: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 次排列,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其中奇数各律叫做“律”,偶数各律叫 做“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相传黄帝时伶伦制乐,用 律吕以调阴阳。 意思: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 阳。 3、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丽水:即丽江,又名金沙江,出产黄金。 昆冈:昆仑山。 意思: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黄金产在 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巨阙(què):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第一为巨阙,其余 依次名为纯钩、湛卢(zhàn lú)、莫邪(mò xié)、鱼肠,全都锋利无 比,而以巨阙为最。 夜光:《搜神记》中说,隋侯救好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 颗珍珠来报答他的恩情,那珍珠夜间放射出的光辉能照亮整个殿堂,因 此人称“夜光珠”。 三:拓展活动
4、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夙兴:“夙兴夜寐”之略。夙,早。温凊(qìng):“冬温夏凊”之略。 凊,凉。 意思: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 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 盛。 5、川流不息,渊澄相映。 意思: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三:拓展活动
学生小组探讨交流。 四、总结课文
第三课《千字文》(三)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16个句子,借助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习古人乐善好施、珍惜时光、孝敬父母的品德,修身养性,完善 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了解千字文中的故事、典故。 教学过程: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了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谚语、古诗词等元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第一章:成语故事教学内容:1. 成语“滥竽充数”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2.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成语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成语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述“滥竽充数”和“亡羊补牢”的故事,解释成语的意义。

3.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一个小品或短剧,展示成语的应用和意义。

第二章:谚语解析教学内容:1. 谚语“熟能生巧”的解析和例句展示。

2. 谚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解析和例句展示。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谚语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谚语产生兴趣。

2. 解析:讲解“熟能生巧”和“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谚语意义和内涵。

3. 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谚语,编一个小品或短剧,展示谚语的应用和意义。

第三章:古诗词欣赏教学内容:1. 李白的《静夜思》的解析和欣赏。

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解析和欣赏。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古诗词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

2. 解析:讲解《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欣赏: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朗诵或表演,展示古诗词的美感。

第四章:传统节日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传统节日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

2. 讲解:讲述春节和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手工制作或绘画,展示节日的特色。

第五章:民间故事教学内容:1. 《白蛇传》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2. 《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解和意义解析。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民间故事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兴趣。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1. 教材:2024小学语文四年级人教版上册;2. 多媒体设备;3. 课件和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10分钟)1.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Step 2 探究(约15分钟)1. 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陈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各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教师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并阐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Step 3 学习(约25分钟)1. 教师布置任务,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指导。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同时边读边思考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有哪些?3. 学生互相讨论自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梳理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

Step 4 总结(约15分钟)1. 学生分享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是什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剪纸、书法、国画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动手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展览、诗歌朗诵或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六、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文,可以自由发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和展望。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学习孝道、弟子规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2. 《三字经》:学习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文化等知识。

3. 《百家姓》:学习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 《千字文》: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论语》:学习孔子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国学经典中的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国学经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国学经典中的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道德行为: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他们践行国学经典的实际情况。

4. 学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本学期国学经典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弟子规》的学习,了解孝道和弟子规的基本内容。

2. 第3-4周:《三字经》的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历史、地理等知识。

3. 第5-6周:《百家姓》的学习,认识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

4. 第7-8周:《千字文》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事物与象征3.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传统文化。

2. 新课: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事物与象征,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 拓展:讨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下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2. 调查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掌握节日的历史起源、习俗和活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2. 传统节日的活动与意义3.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2. 新课:讲解传统节日的活动与意义,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3. 拓展:讨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四、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下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受。

2. 调查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下节课分享。

第三章:传统艺术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艺术,掌握传统艺术的形式、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提高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主要传统艺术的形式与特点2. 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影响3.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传统艺术的形式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艺术文化。

2. 新课:讲解传统艺术的价值与影响,如书法、国画、剪纸等。

3. 拓展:讨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文化现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2. 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4.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2.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以便进行讲解和指导。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3. 教学场所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 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3. 讲解中国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4. 讲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5.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感受。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学第1课:《唐诗三百首》选读1. 李白《静夜思》2. 杜甫《春望》3. 王之涣《登鹳雀楼》第2课:《宋词精选》选读1.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李清照《如梦令》3.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作品、作者生平介绍、传统文化知识讲解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学新课:(1)讲解第1课《静夜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自主阅读第2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欣赏词的美感。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第1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讨论第2课词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4. 课后作业:(1)让学生背诵第1课的诗歌。

(2)选择一首喜欢的第2课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艺术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古籍书社版)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古籍书社版)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古籍书社版)教案概述这份教案是为四年级学生设计的,内容涵盖了全册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 掌握几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 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 分享并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几个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 进行手工制作,制作与节日相关的艺术品。

第二单元:中国传统音乐- 听取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了解其特点和美妙之处。

- 研究一首中国传统民歌或乐曲,进行简单的演唱或演奏。

- 了解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法。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绘画- 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起源和发展。

- 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 进行简单的国画实践活动,研究基本的绘画技巧。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建筑-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意义。

- 制作简单的中国传统建筑模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和示范- 小组合作研究- 观察与讨论- 实践与创作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

- 评价学生在手工制作、音乐演奏、绘画和建筑制作等方面的表现。

-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 《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材》(古籍书社版)- 网络资源- 教师自备材料以上是《四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的内容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千字文》(二)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第3课时《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三)
二、简介《千字文》(二)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第5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第4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二单元诗歌诵读
教学内容:
本单元将进行六首古诗的教学,分别是《月夜》、《乡思》、《山中》、《济上作》、《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古诗词。
2、能对照“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本学期我们学习五个单元:《蒙书诵读》《诗歌诵读》《古城建筑》《文学巨匠》一、二,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一)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背诵。
2、能对照“解析”理解意思。
教学难点:能对照“解析”理解意思。通过诵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突破方法: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千字文》(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