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论成果1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社会三次巨变三位伟人三大理论成果

20世纪中国社会三次巨变三位伟人三大理论成果

课堂探讨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小结
新三民主义 革命任务之新 反封建、反帝 革命手段之新 联俄、联共、互助农工
小结
不同视角看孙中山的革命理论 向西方学习:新理论成果 民主革命:理论旗帜 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孙中山:振兴中华责任感、与时俱进的 优秀品质。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 小结 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 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新三民主义
4、进步意义 (1)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是第 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3)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4)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课堂探讨
1、新三民主义之“新”: ①民族主义: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所突出 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 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 ②民权主义: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 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主义: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 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 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 生活。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 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 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马克思主义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成果有哪些?其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③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梳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任务,继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这个伟大的人,一直让我敬佩不已,关于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大体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相铺相成,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这个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乃至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穿越历史的迷雾,时而凯歌行进,时而曲折前行,势不可挡地奔走在历史的大道上。

在潮起潮落的历史变幻中,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保持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特别是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下,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重重思想枷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

三大理论成果,科学的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大基本问题,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在8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曾经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怎样的党“…….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分别成为制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里找到这些答案,更不可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另起炉灶。

怎么办?这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思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在毛泽东的思想指导下,我党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党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现代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现代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
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 (3)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2.不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
思想解决了怎样完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工农武装割 据,农村包围城市 )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三个代表”思想则解决了新时期的党建问题。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1)两弹一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
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 解析 ]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 1958年《人民日报》
的社论号召搜集民歌是政治事件,政治事件推动了各地搜集民歌,共
搜集到5 300多首,故C;材料没有谈教育水平的问题,排除A;材料 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B;搜集诗歌不是文学创作,排除D。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这个伟大的人,一直让我敬佩不已,关于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大体出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大理论成果相铺相成,密不可分,辩证统一,有力的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这个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乃至推动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穿越历史的迷雾,时而凯歌行进,时而曲折前行,势不可挡地奔走在历史的大道上。

在潮起潮落的历史变幻中,马克思主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保持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特别是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耀下,一次又一次地冲破重重思想枷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

三大理论成果,科学的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大基本问题,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在8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曾经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怎样的党“…….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期,分别成为制约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书本里找到这些答案,更不可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另起炉灶。

怎么办?这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思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在毛泽东的思想指导下,我党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党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思想理论成果发展

中国思想理论成果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⑵结果: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都先后失败。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提出原因:⑴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①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破坏民主共和制度。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1914年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及主题演进(1)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现代化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根本而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正确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主题是如何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摆脱落后,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但这一主题在中国近现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即总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形成三大成果,创立了三个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三个理论体系的主题有两个: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进而推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同一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改革和发展,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一国两制”下统一中国。

一、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主题和毛泽东思想直到l9世纪前期,中国仍陷于封建主义的沼泽地而难于走出,仍然以天朝大国、中央之邦自居。

鸦片战争的结局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惊醒,看到了中国上层统治集团的无能和国家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把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之险。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失败证明,中国农民阶级是打破腐朽的皇朝统治和反抗列强侵略的主力军,但它跳不出封建主义旧框架,不可能建立起新的现代社会。

地主阶级中顽固派占绝大多数,是阻碍中国进步的主要力量;其改良派所尝试的自强新政和清末立宪既不能救己,也不能救国。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百日维新,试图救国,但在被封建顽固派镇压之后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近代中国革命的第一个伟大成果,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忆与邓小平初次见面: 有共同语言 获赠香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推行改 革开放的政策,一些海外知名人士纷纷接到 邀请,访问内地。金庸先生亦在此列。 会谈中,邓小平给金庸递了一根“熊猫”牌 香烟。分手时,又将抽剩的烟都给了金庸。 “这是邓先生的一份礼物,我收下了。”谈 及这一细节,金庸记忆犹新。
赫鲁晓夫: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
“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领导人苏斯洛 夫和波斯别洛夫,面对他们的谈判对手邓小平,亲 身感受到了邓咄咄逼人的才气和勃勃向前的进取精 神不得不报告说:这个人很厉害,不好谈,他话不 多,专抓你的要害和漏洞……” “唯一一个毛赞许的同志是邓小平。我还记得 毛曾经指着邓对我说:看见那边那个小个子了吗? 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次数
14
11
11
8
17
23
30
19
资料来源: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1840-1949)
第1卷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传入与传播,为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和形成准备了思想 条件。
(5)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 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邓小平理论
尼克松:邓小平,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 家之一
我见过邓小平四次,1979年在华盛 顿,1979,1982,1985年在北京。我每 次离开北京时,他那勇往直前的坚强决心和 绝对的自信都给我留下了一次比一次深刻的 印象。而且每次我对他的印象都由于他领导 的国家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进一步加强 ……
1988 年4月16日上午,邓小平会见来访的阿基诺夫人
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中的一天下午,大会选举国家领导人。 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 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一位代表看见了,便 对坐在旁边的另一位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 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 吸烟呢?于是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提出意见。不一会儿,主持大 会的宋平手里出现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 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宋平看过字条后会意地递给邓小平。邓 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此后,邓小平在 主席台上再也没有吸烟。事后,那位全国人大代表,一提起他在 人民大会堂给邓小平写字条提意见的事,逢人便说:“邓小平同 志这样认真地接受我们的意见,真使我们非常感动。”
对邓小平的评价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 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 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江泽民
对邓小平的评价
邓小平同志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强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最尊重实践, 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 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 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 ——胡锦涛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 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1840年开始的中国革命需要理论的指导, 先后出现过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洪秀全的农民小资产阶级绝对 平均主义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康梁的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以及五四时期形形色色的 “主义”. 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蝶恋花
答李淑一
1957.05.11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世人对毛泽东的评价--邓小平答法拉奇
1、“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2、中国人民在讲起“四人帮”时,把很多错误都归咎 于“四人帮”,说的是“四人帮”,但他们伸出的却 是五个手指。 3、据说,毛主席经常抱怨你不太听他的话,不喜欢你, 这是否是真的?
双方入座后,邓小平说:“我抽烟啦。” 阿基诺夫人说:“我不能对您说不能抽,因为我不 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 不许抽烟。” 邓小平说:“这次人大我违反了一个规则,我习惯 地拿起一支烟来,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 只好马上接受,没有办法。” 说完,双方都爽朗地笑了。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中国从天朝上国幻象跌入世界体系边缘 在中国强盛的文明吸引力下,尽管在军事上 有时会失利,但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各 民族钦服王化、心向天朝的情绪一直是主流, 《白银资本》证明了,在清后期以前,甚至 在鸦片战争前,中国都是世界白银的中心、 金融的中心。乾隆帝给马戛尔尼的诏书中所 表现出的天朝自信。任何外国学说,都不可 能引起士人的普遍认真关注。就连西方的自 然科学,康熙帝死后在中国也断了血脉。
与外国朋友论烟
邓小平:“美国国会有没 有通过一条会谈中禁止吸 烟的法律?” 卡特:“没有。”“只要 我任总统,他们就不会通 过这样的法律。你知道我 的家乡种植大量烟草。” 邓小平听后笑了起来,随 即取出一支熊猫牌香烟吸 了起来。
1979 年邓小平访美与卡特会谈。
1980 年8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共和党副 总统候选人乔治· 布什。当布什首先转达对 他夫人卓琳的问候时,邓小平说:“谢谢, 她身体不如我好。”随即,布什问,她也 同你一样吸烟吗?邓小平回答:“她根本 不抽烟,所以她身体不好。”说得在场的 人都笑了。
赫鲁晓夫:邓小平这个人很厉害
“长期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苏共领导人苏斯洛 夫和波斯别洛夫,面对他们的谈判对手邓小平,亲 身感受到了邓咄咄逼人的才气和勃勃向前的进取精 神不得不报告说:这个人很厉害,不好谈,他话不 多,专抓你的要害和漏洞……” “唯一一个毛赞许的同志是邓小平。我还记得 毛曾经指着邓对我说:看见那边那个小个子了吗? 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 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 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 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 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 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 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 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 贡献。
卡特:邓小平和谐完美地体现出了机智、 豪爽、魄力、风度、自信和友善……
在肯尼迪中心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表演结 束后,邓和我还有他的夫人卓琳女士,走上 舞台同演员见面,当他拥抱美国演员,特别 是在拥抱唱了一支中国歌曲的儿童时,确实 全场激动。他吻了许多演员,报纸说后来许 多观众留下了眼泪……邓和他的夫人确实爱 人民,他确实令在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倾倒 ……
(2)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 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
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 想学俄国”,但“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 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过去蕴藏在 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的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 象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中国人和全人类对俄 国人都另眼相看了。”——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纵观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与时代潮流的发展, 时代主题经历了战争与革命、冷战与对抗到和平 与发展的变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和平与 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和时代的主题。
(2)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 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3)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
中国化的三大理论—三个代表
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 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世界还很 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 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 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 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更为激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及其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章逻辑结构
1、第一章是本书的总论,共五节,是《概论》教材中总 体布局中节数和目数最多的一章。 2、第一章第一节是总论中的总论 3、第二节到第四节,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以及 先后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三个重大理论成果 4、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未将其列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 涛: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 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1894 年
9.17 . 6 万 200万左 右
1923-1927 年
约261万 1919 (1-5)
产业工人数 年代
1912 1913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2)国情的变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是“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