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
计量经济学期末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

分数:______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支出系别:国贸系班级:国本五学号: **********姓名:**指导老师:岁磊【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
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具体数据如下:图1数据收集注: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图 2 Y与X1图 3 Y与X2图 4 Y与X3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论文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计量经济学模型摘要: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起点,对于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必须找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才能对症下药。
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1985年至2009年得相关数据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先通过相关的背景理论提出问题;搜集了相关的数据,继而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以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消费物价指数一、文献综述宏观经济学中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传统理论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相对收入假说,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等。
这些消费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我赞同收入的确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这个观点,但是其他因素(比如物价水平、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利率、人口结构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居民消费水平。
陈长华(湖南,2004)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计量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也采用了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探讨决定城镇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
他的指标选择是人均消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前期消费。
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考虑除了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当今社会影响消费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虽然不可否认收入确实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是,仅仅用收入和储蓄作为变量,是否能够很好地拟合现实中的消费函数值得怀疑。
刘丽秋(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在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相关因素的计量分析一文中结合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国务院所确定的十项措施列出了六个相关因素 (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通中学及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卫生机构数、基本设施铁路公路货运量)进行计量分析,但是她的结论中Y = 27. 12140495 + 0. 03092905302 3 X1 + 0. 001453569285 3 X5 +0. 85006329843 X3 (X1——国内生产总值 X3——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X5——卫生机构数) X1——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0. 03092905302 3,明显比实际偏小。
计量经济学论文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作用。
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特别是对于如何启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北京有两千多万常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数达到1600多万,数量和比例都很高。
因此,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为基础进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因素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二.理论基础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该假说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绝对收入假说在肯定收入对储蓄约束和心理功能影响这两个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其局限在于:1.排斥每个人消费、储蓄行为受他人影响的事实,肯定个人消费、储蓄是孤立的行为,从而忽视社会因素对消费、储蓄的影响,结果把居民储蓄变动看成孤立的个人行为。
2.排斥每个人收入的跨期预算,从而忽视储蓄心理预期和生命周期功能,结果不能从动态的、长期的角度反映储蓄变动的态势。
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总储蓄率并不取决于收入;第二,储蓄率要受到利率、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分布等多种因素变动的影响;第三,在经济周期的短期中,储蓄率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率,从而边际消费倾向也要取决于这一比率,这也就是短期中消费会有波动的原因,但由于消费的棘轮作用,收入的减少对消费减少的作用并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的增加作用较大;第四,短期与长期的影响结合在一起。
计量经济学GDP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

GDP 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想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
当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也就上升:反之,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居民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降低,消费水平也就降低。
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和公式直接告诉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息息相关,并且还可以预测未来的数据,所以为了底稿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式来做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消费水平 问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息息相关,而国民收入又是反映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整个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上升,国民收入也就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提高,购买力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提高;反之,当一国的经济越差,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下降,国民收入也就降低,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降低,购买力下降,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降低。
二、理论综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三、模型设定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上升,国民收入也就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提高,购买力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提高,设定模型:ii i X Y μββ++=21四、 数据收集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数据年份居民消费水平 (Y 元)国内生产总值 (X 亿元) 2001 3887 108068.2 2002 4144 119095.7 2003 4475 135174.0 2004 5032 159586.8 2005 5573 183618.5 2006 6263 215883.9 2007 7255 266411.0 2008 8349 315274.7 2009 9098 341401.5 2010 9968 40326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址:/tjsj/ndsj/2011/indexch.五、 模型的估计与计量由以上数据可以做散点图该散点图大致呈线性,对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Y )与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X )进行回归分析,且方程形式设定为一次型可以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ii i X Y μββ++=21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模型估计的结果为:i i i u X Y ++=-Λ1010*11.2034.1652(91.80038) (3.75*10-10)t = (18.00) (56.39) R 2=0.9975 9972.02=-R F=3179.75 怀特检验由上表可知: nR 2=7.02,由White 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得到临界值χ20.05(2)=5.9915,同时X 的t 检验值也显著。
计量经济学GDP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

GDP 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关系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想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对居民消费水平高低的影响。
当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水平也就上升:反之,若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居民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降低,消费水平也就降低。
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和公式直接告诉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息息相关,并且还可以预测未来的数据,所以为了底稿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以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式来做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内生产总值 居民消费水平 问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息息相关,而国民收入又是反映国家经济的重要指标,整个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上升,国民收入也就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提高,购买力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提高;反之,当一国的经济越差,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下降,国民收入也就降低,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降低,购买力下降,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降低。
二、理论综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三、模型设定国家的经济越好,国内生产总值也就上升,国民收入也就提高,在人口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也就提高,购买力上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就提高,设定模型:ii i X Y μββ++=21四、 数据收集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数据年份居民消费水平 (Y 元)国内生产总值 (X 亿元) 2001 3887 108068.2 2002 4144 119095.7 2003 4475 135174.0 2004 5032 159586.8 2005 5573 183618.5 2006 6263 215883.9 2007 7255 266411.0 2008 8349 315274.7 2009 9098 341401.5 2010 9968 40326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址:/tjsj/ndsj/2011/indexch.五、 模型的估计与计量由以上数据可以做散点图该散点图大致呈线性,对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水平”(Y )与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X )进行回归分析,且方程形式设定为一次型可以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ii i X Y μββ++=21根据上述数据可得到模型估计的结果为:i i i u X Y ++=-Λ1010*11.2034.1652(91.80038) (3.75*10-10)t = (18.00) (56.39) R 2=0.9975 9972.02=-R F=3179.75 怀特检验由上表可知: nR 2=7.02,由White 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得到临界值χ20.05(2)=5.9915,同时X 的t 检验值也显著。
计量经济学论文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投资、出口、消费形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这已为各界所取得共识。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影响因素,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架“马车”能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电子通讯、家用汽车价格的下调,移动电话及家用汽车己成为我国近几年形成的新消费热点之一。
从趋势上看,这方面的消费需求将会持续旺盛。
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长也几倍于收入的平均增长;百姓对医疗领域向盈利方面的转化开始强烈不满。
教育、医疗和住房三方面支出的过快增长,完全打乱了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
二、理论综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①居民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居民的被动储蓄直接导致购买力的巨大分流, 从而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即期消费的增长,进而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
②商品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消费结构上看,我国消费品市场已发生了新的根本性变化:居民低层次消费已近饱和,而更高水平的消费又未达到。
③物价总水平持续在低水平运行,通货紧缩的压力较大,不利于消费的增长加入WTO之后,随着关税的降低和进口规模的扩大,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国际价格紧缩对国内价格变化将产生负面影响。
物价的持续下降,不利于居民的消费增长。
④我国现阶段没有形成大的消费热点,难以带动消费的快速增长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住房消费、居民汽车消费、通信及电子产品的消费、节假日消费及旅游消费等一些消费亮点,可以促进消费的稳定增长,但始终未能形成大的消费热点,因此不能带动消费的高速增长。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摘要:居民消费水平反映着人们对于满足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
本文就我国近阶段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情况,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1993年至2011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建立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得出各种主要因素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揭示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正文:一、文献综述:1.居民消费水平经济学背景消费,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通常讲的消费,是指个人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响生产。
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
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
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
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消费的水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
是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的数量指标。
消费进行计算的。
计算公式为:⑴平均实物消费量指标。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费品的消费量、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人均居住面积、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电量等;⑵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普及程度指标。
自来水普及率、煤气普及率、平均每百户主要家用电器拥有量、电话普及率等;⑶反映消费水平的消费结构指标。
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例、不同质量消费晶的消费比例等;⑷平均消费量的价值指标。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引言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是计量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的差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探讨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数据来源和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
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支出、人口信息、价格指数等。
以下是数据的主要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包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消费支出:包括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人口信息: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总量和结构。
•价格指数:包括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模型设定为了探索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使用了以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1. 静态计量模型首先,我们使用静态计量模型来研究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相关性。
模型设定如下:$$ C_i = \\beta_0 + \\beta_1Y_i + u_i $$其中,C i代表第i个居民单位的消费支出,Y i代表该居民单位的收入水平,$\\beta_0$和$\\beta_1$分别为模型的截距和斜率,u i为模型的误差项。
2. 动态计量模型其次,我们使用动态计量模型来考察城乡居民收入对当前和未来消费的影响。
模型设定如下:$$ C_{i,t} = \\alpha_0 + \\alpha_1Y_{i,t} + \\alpha_2Y_{i,t-1} + \\alpha_3Y_{i,t+1} + v_{i,t} $$其中,C i,t代表第i个居民单位在时期t的消费支出,Y i,t代表该居民单位在时期t的收入水平,Y i,t−1和Y i,t+1分别代表该居民单位在前一时期和后一时期的收入水平,$\\alpha_0$、$\\alpha_1$、$\\alpha_2$和$\\alpha_3$为模型的参数,v i,t为模型的误差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______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人均GDP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及政府
支出
系别:国贸系
班级:国本五
学号: **********
姓名:**
指导老师:岁磊
【提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的经济指标之一。
本人认为人均GDP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而通过研究发现人均GDP的变化与居民消费水平、税收以及政府支出有着莫大的联系,因此,本文选取了1990-200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试验和分析。
【关键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税收、政府支出
具体数据如下:
图1数据收集
注:
Y: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每人)(单位:元)
X1:居民消费水平(单位:亿元)
X2:国家税收(单位:亿元)
X3:政府支出(单位:亿元)
由此,我们可得到Y与X1 、X2、X3的散点图,如下:
图 2 Y与X1
图 3 Y与X2
图 4 Y与X3
由图我们可以发现Y与X1 X2 X3都有比较明显的线形关系,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三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eviews7 命令框中输入:LS Y C X1 X2 X3回车
所以我们得到以下结果:Y=-275.7004+0.763471X1+0.330198X2-0.069827X3
在现有的学习中,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单位根检验及协整的方法,所以对模型的平稳性暂时不作考虑。
若不考虑单位根检验,直接用我们在前几章学习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1.拟合优度:我们由表可知,,修正的可决系数为,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很好。
2.F检验::,给定显著性水平,在F分布表中查出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说明回归方程显著。
即居民消费水平、税收和我国政府支出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对于C、X1、X2的系数,t的统计量的绝对值都>2.179,都通过了检验,而X3的系数的t统计量为-2.033472,在df=12、α=0.05的情况下,t统计量应大于2.179,显然X3的系数不能通过T检验。
根据经验判断无法通过第一步检验的原因很可能是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4.我们对X1 X2 X2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在命令框中输入:COR X1 X2 X3回车得到以下结果:
可以发现X1、X2、X3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
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修正: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显然模型更加优秀。
在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解释变量,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模型的回归结果为:
结果表明,虽然模型存在多重共线,但不影响该模型的分析效果,所以不需要进行处理。
5.方差膨胀因子:在eviews7 命令框中依次输入 scalar vif1 = 1/(1-eq02.@R2),scalar vif2 = 1/(1-eq03.@R2) ,scalar vif3 = 1/(1-eq04.@R2),得到方差膨胀因子为:
6. 异方差检验:虽然并由图示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①生成残差平方序列,建立序列e2,在pro/generate series,进入generate series by equation,在对话框中输入e2=(resid)^2,生成序列。
②绘制散点图。
进入数据列表,操作如下:
得到散点图:
由此,可知该回归模型是不存在自相关的。
总结:通过以上计量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关,但并不显著,不能构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自变量。
随后我们进行了剩余变量的分析,做了只有两个自变量的回归模型。
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意味着其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政府支出对GDP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上述分析我们可看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加,人均GDP也有很显著的增加,因此,我认为他们是影响人均GDP的关键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为了GDP更健康地发展,从宏观角度,政府应适当增加政府支出,调控居民收入水平,争取做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国家公平与和谐。
同时政府应对银行存款利息计征一定比例的所得税,如此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的储蓄倾向,提高其消费水平,进而扩大国内需求。
又能通过税收调节来引导高收入者合理投资和消费,扩大社会就业和社会需求。
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是构成了一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它们的重要参照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2】计量经济学
【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