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决定

合集下载

宏观11章国民收入决定

宏观11章国民收入决定

宏观11章国民收入决定1. 引言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模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和模型。

2. 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有效需求密切相关。

有效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际需求的总和。

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当有效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的有效需求刺激了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推动了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效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凯恩斯模型来解释。

凯恩斯模型认为,总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当总支出增加时,企业为满足需求会增加生产,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

因此,政府和个人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以及净出口都对国民收入有着重要影响。

3. 政府支出与国民收入政府支出是国民收入决定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来进行支出。

这些支出刺激了经济活动,促进了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来解释。

乘数效应是指一个政府支出单元对国民收入的总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理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进而提高国民收入。

4. 私人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私人消费支出也是国民收入决定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私人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私人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提高国民收入。

私人消费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来解释。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个人或家庭每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时,个人或家庭更愿意用新增收入来进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5. 投资支出与国民收入投资支出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支出是企业用于购买资本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技术的支出。

投资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国民收入的提高。

宏观经济学6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6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d
d
(1)自主性因素:自主性消费支出a、 自主投 资支出e、政府支出g和自主性税收T ;当a、 e、g增加或T减少,使IS曲线向右上方平移; 平移距离为其改变量乘以各自的乘数。
(2)乘数性因素:d、b和t 。当d、b增大或t 减少时,IS曲线变平缓发生逆时针转动,反 之,IS曲线发生顺时针转动。
15
25
对货币的总需求
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 和投机需求的总和。 交易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即 L1=L1(y)=ky 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即 L2=L2(r)=-hr 因此,货币总需求函数可写作: L=L1+L2=ky-hr
26
三、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1、LM曲线及其推导
股票
是联系企业与投资人之间的纽带。
21
二、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心理上的流动偏
好,由3个动机构成: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 机。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预防和投机需求。传统货币 数量论忽视了投机需求。
交易需求
1、交易需求是指人们为交易而持有货币的需求。
2、影响交易需求最主要的因素是国民收入水平。
30
例:假定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函数是L1
(y)=0.5y, 对货币投机需求函数是L2 (r)=1000-250r,货币供给量m=1250, 试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并画出图形。 解:m=L1+L2=ky-hr
1250= 0.5y+1000-250r r=0.002y-1 或y=500+500r
31
r (%)
LM 4 2
0 500 1500 2500 y
32
2、LM曲线的斜率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可得: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八章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要研究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在这一章,首先说明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力量。

★为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必须区分潜在的国民收入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潜在的国民收入(potential national income)又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full-employment national income),是指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equilibrium national income),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正是要说明国民收入如何达到这种均衡状态。

★在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时,有这样几点假设:第一,潜在的国民收入是不变的;第二,各种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价格水平是不变的。

第一节储蓄、消费和投资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与储蓄总是一致的。

凯恩斯否认了这种一致性。

(一)假设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假定:①所有的储蓄都是由居民户进行的,所有的投资都是由厂商进行的。

②储蓄与投资是有着两个集团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所以储蓄并不一定等于投资。

(二)决定储蓄的因素决定居民户进行储蓄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凯恩斯认为,决定储蓄的动机是“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

”萨缪尔森说:“个人企图储蓄的理由是各色各样的:他想为老年的生活或将来的开支(假期旅行或买汽车)做准备;或者,他可能具有不安全的感觉而未雨绸缪;或者,他可能希望给他的子孙留下遗产;或者,他是一个年高八十而没有后代的守财奴,为积累为积累;或者,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曾经说服了他,使他签订了一张储蓄的契约;或者,他可能想到较多的财富所带来的权利;或者,节俭可能仅是一种习惯,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其根源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三)决定投资的因素决定投资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

1.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正直、心里、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2.内在因素主要是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利润率远远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利润率接近利息率,则投资会减少。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1.从总供给的角度看: 国民收入=各种要素的供给=各种要素的收 入=消费+储蓄+税收 2.从总需求的角度看: 国民收入=各种需求+(进口-出口) =消 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进口-出口)
五、总需求及其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因此,总需求的变动 会引起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即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 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均衡的国民收入减少。 总需求的构成非常复杂,这些构成要素的变化,就会引起总需 求的变化,也就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具体说,将这些因素 划分为注入量和漏出量两类。
(二)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永远 等于收入。 (2)平均消费倾向(APS)和平均储蓄倾向(APS)互为 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1。 (3)边际消费倾向(MPC)和边际储蓄倾向(MPC)互 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1 。 (三)投资函数 1.总投资与净投资 2.投资流量与资本存量 3.投资函数
七、乘数-加速原理
(一)乘数原理 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 量之间的比率 (二)加速原理 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反过来,国民收入对引 致投资又具有加速作用。加速作用是指在没有闲置生产能力的 条件下,如果国民收入增加,必然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提高 社会有效需求。为了满足新增的有效需求,需要进行新的投资, 从而引起资本存量增加,并且资本存量的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 的一个正倍数,这就是加速数原理,简称加速原理。国民收入 增加所引起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即净投资)的倍数,叫做加速数 (Accelerator)。

宏观经济第五课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第五课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与微观意义的需 求曲线基本相同。 总需求与一般物价水平反方 向变动。
总需求函数的机制: 价格水平上升,导致利 率上升,国民收入水平下 降。
总需求AD曲线的推导图示
价格水平为P1时, 均衡总支出=总收 入=y1
价格水平为P2时, 均衡总支出=总收 入=y2
两点连线。得到总 需求曲线。
AD曲线的经济含义
描述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国总 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
表明总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反向关系。
反映价格水平影响实际货币供给,实际货币供给影响利率 水平,利率水平影响投资水平,投资水平影响产出水平水 平这样一个复杂而迂回的传导机制。
扩张性财政政策对AD的影响
扩张性财政和货 币政策,都使AD曲 线右移。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曲线 AD Aggregate Demand
1.总需求
总需求:一定时期内,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包括国内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国外需 求。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AD=C+I+G+(X-M) 总需求=GDP=总支出
总需求曲线图示
总需求函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的关系,表 示在某个价格水平上,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由垂直和水平线组成的“反L”曲线。
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不 能进行调整。
萧条时,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 置。收入增长,货币工资和物价 水平保持不变。
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前, 能以不变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 量的国民收入。
而在达到最大国民收入yf之后, 不论价格水平高到何种程度,国 民收入不会增长。
如扩张财政:
增加政府支出,IS右移。 在原价格水平下,形成

宏观经济学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宏观经济学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C
c=y c
公式中C表示消费是因变
量,y表示收入是自变量。 一般其它条件不变,C和y 之间按同方向变动。消费 函数也可用消费曲线的图 形表示(如左图)。
0
Y
➢消费函数也可用平均消费倾向(APC)与边际消 费倾向(MPC,公式中一般用c)来表示和说明。
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即:APC=C/y。
产出Yo。
➢也可用国民收入恒等公式和储蓄函数公式来计 算均衡国民收入。
➢上述例子条件不变,即C=1000+0.8Y,I=600。 根据公式:I=S,S=-Co +sY 得:I=S=-Co+(1-c)Y, 代入条件:600=-1000+0.2Y 0.2Y=1600,Y=8000。
➢由此可见,用消费函数或用储蓄函数所得出的 均衡国民收入是完全相等的。因为储蓄函数是 从消费函数派生出来的。
⒉分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几点假设
a.假定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不变(即经济社会的 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不变)。
b.假定
或既定。
c.假定经济社会未达到潜在国民收入水平,即 各种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总供给可以随时满 足总需求而价格水平不变。
以上假定是与凯恩斯当时所处的“萧条经 济”的历史条件相符的。 d.为了分析简便,还假定折旧、公司未分配利 润为零。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 以需求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全
部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
只考察商品市场均衡
时国民收入的决定பைடு நூலகம்或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凯恩斯的全部理论涉及到
商品市场、
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了解、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 了解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1.2传感器的分类
由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有多种, 所以,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 分 类方法也很多。按被测量的性质不同, 主要分为位移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主要分为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 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等。习惯上常把两者结合起来命名传 感器, 比如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位移传感器等。
按能量的传递方式, 还可分为能量控制型传感器和能量转换 型传感器两大类。能量控制型传感器的输出能量由外部供给, 但受被测输入量的控制, 如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 器、电容式传感器等。能量转换型传感器的输出量直接由被 测量能量转换而得, 如压电式传感器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y 的输入量增量△ x 的比值, 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对于线性传感器, 它的灵敏度就是它的静态特性的斜率, 即S 为常数; 而非线性传感器的灵敏度为一变量, 用S = dy/dx 表示。传感器的灵敏度如图2.1 -3 所示。
3) 迟滞(回差滞环现象) 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 行程和反向(输入量减小) 行程
第九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9.1 收入-支出模型 9.2 IS-LM模型 9.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小结
9.1 收入-支出模型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此 看出,国民收入水平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决定的。凯恩斯认 为,决定国民收入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从 最简单的情况开始分析国民收入变动,有以下三点重要的假 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2.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测量动态信号时, 输出量对输

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IS曲线是从投资与利率的关系、储蓄与收入的关 系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推导出来的。
第4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二、两部门IS曲线的图形推导(I=S法)
S S2 S1
450 r
S
S(Y)
I r
Y1
Y2 Y
r1
r2
I(r)
I1 I2
I
A
B
IS
Y1
YY
2
•图A:由r推出I;图B:由I得出S;图C:由S得出Y;图D:对r与Y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第4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IS曲线的平移(以增加自发投资量为例)
S S2 S1
450 r
r1 r2
I1
S
S(Y)
I r
I0
I(r) I 第4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I2
Y1
Y2 Y
1/(1-b)• I0
A
B
Y1
Y2 IS Y
IS曲线的移动
➢ 斜率变动,影响IS的倾斜度;若截距变动,则导致IS曲线本 身发生位移。
i= I(r)
由于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所以,投资函数又可以写成:
i = e –d r
其中, e为自发投资, d为利率对投资需求的影响系数。
第4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投资需求曲线 r
o
i
第4章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
二、资本边际效率(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MEC)
注意:IS曲线所表示的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 果关系。它只表明当利息率和国民收入存在着这样一种反方向 变动关系时,投资和储蓄保持相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得到 了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经济恢复均 衡,达到AD=AS状态,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3
二、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一)基本模型假设
两部门

家庭:发生消费和储蓄行为 企业:发生生产与投资行为 假定企业投资是自发的,不随利率、产量而变动 社会总需求变动只引起产量变动,不引起价格的变动 忽略折旧项,所以GDP=GNP=NNP 忽略公司未分配利润 在两部门经济中,GDP=NI(国民收入)
S S=S(Y)
0
B
Y
B点——收支平衡点 B点以左:负储蓄 B点以右:正储蓄 APS、MPS递增
19
如果为线性储蓄函数,则 S=Y-C =Y-(a+by) =-a+(1-b)Y
20
六、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储蓄被定义为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那部分。 所以消费和储蓄互为补数,二者之和为总收 入。
当总供给>总需求,企业会增加不希望有的过多的存货 (非计划存货投资),此时企业削减生产; 当总供给<总需求,企业库存减少,增加生产。 所以企业会不断根据产品销售与否安排生产,使生产定 在与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
9
经济均衡机制:产量调整
存货调整:计划存货与实际存 货
当Y>AD时,产出超过了总 需求,生产出产品卖不出去。 企业水平积压增加,实际存 货投资大于计划存货投资, 企业就会降低产量,使存货 水平调整到计划水平。 当Y<AD时,生产出产品供 不应求,企业库存下降,实 际存货投资小于计划存货投 资,企业就会提高产量,使 存货水平调整到计划水平。 记IU=Y-AD:非计划存货 投资 当IU=0时,经济达到均衡。
16
APC=a/Y+b APC>MPC
C
MPC
APC
Y
17
短期消费函数 C=a+bY 长期消费函数 C=bLy(美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研究美国1869~1938长期消费倾向得出) bL>bs
18
五、储蓄函数 储蓄: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S=S(Y) APS=s/y, MPS=∆s/∆y=ds/dy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 模型
国民收入核算——解决GDP“是什么”、“是多少” 国民收入决定——解决GDP为什么会这样

总需求与均衡产出 消费理论和总需求 乘数机制 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1
第一节 宏观均衡
一、引言 问题:在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GDP是由什么 决定的?
——“国民收入模型”名称的由来
4
价格完全不变,企业愿意在既定价格水平提 供任何数量的产出。所以总供给曲线被假设 为完全平坦的。
价格
AS
0
产出
5
(二)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
是指一个经济(国家)在给定价格下,对商品的需求总量。
总需求的构成
消费 C 投资 I 政府采购 G 净出口 NX
MPC=∆C/∆Y=dC/dY
13
二、凯恩斯关于消费决定的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
MPC小于1,大于0,意味着,当收入增加时,消 费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收入增加那么快。
平均消费倾向(APC)随着收入的提高而降低。 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消费就表示 为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
AD C I G NX
6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核算中总支出的区别
总需求是指计划(意愿)支出量 总支出是指实际发生量
一般而言在消费、政府采购、以及净出口方面两者 不存在差异。 关键在于计划投资与实际投资之间的差别,在实际 发生的投资中往往会出现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7
(三)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
11
AE=Y
AE=C+I(计划支出=计划消费+计划投资) Y=C+S(生产创造的收入=计划消费+计划储蓄)
C+I=C+S I=S(经济达到均衡时,计划投资必须与计划储蓄 相等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 计划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12
第二节 消费函数
一、消费函数(两部门经济)
消费需求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C=C(Y) Y与C正相关 APC与MPC (1)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APC=C/Y
(2)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ption)
2
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前提
1、短期分析:“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典型:技 术不变 2、价格刚性(price rigidity):价格一经形成,就不 易变动。 1929~1933年“大萧条”
背景
Keynesian Law:
1、资源闲置 2、AD↑→闲置资源被利用→产量↑、价格不变
ܧ × Öö ³ AE
AD ½ £Y
IU>0
E
10
IU<0

AD

10
ú ²¿ ÁY
10
基本结论:
总需求决定均衡产出(收入)水平。 在均衡时,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0,而且消费者、 政府以及外国居民都买到了他们想购买的商品。 以非计划存货变化为基础的产量调整将使经济 达到均衡水平。
均衡产出
经济生产的产出量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处于 均衡水平。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 业的意愿支出。 在均衡状态下,企业没有激励增学中,当1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等于 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时,可以讲该企业处于供 求平衡状态; 对于全社会而言,当所有企业的生产(总供给)等 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可 说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14
三、消费曲线
C
C=C(Y) B
0
450
消费曲线的特点: (1)B点:C=Y B点左边:C>Y,消费>收入 B点右边:C<Y,消费<收入 (2)随收入增加, MPC、APC递减 (3)APC>MPC
Y
15
四、线性消费函数 C=a+bY
a——自发性消费支出,也就是说,即使没有 当期的收入来源时,通过动用积蓄或借款也要 进行的消费支出。 b——边际消费倾向。 APC=a/Y+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