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实验总结

合集下载

2024年科学小实验课后总结

2024年科学小实验课后总结

2024年科学小实验课后总结2024年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年代,不仅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在学校的科学小实验课程中也有了许多新的实验项目和方法。

在这个学年的科学小实验课后,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并且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今年的科学小实验课程更加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老师们设计的实验项目都非常有趣,并且能够让我们真正动手去实施。

比如,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电磁铁,用铜线和电池组装起来,使铁钉具有磁性。

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而且还深刻理解了电磁现象的产生原理。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化学反应,并且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合成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我不仅了解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还掌握了一些常见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其次,今年的科学小实验课程更加注重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还需要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生物实验中,我们进行了一个种植实验,栽种了一些植物,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植物长得比较好,而另一些则长得比较差。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经过一番研究和实验,我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的肥力和光照条件有关。

于是我尝试了几种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光照条件,最终找到了一种较为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

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学会了观察和分析问题,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今年的科学小实验课程更加注重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实验项目,这就需要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配合。

比如,在力学实验中,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一起进行了一项关于斜面摩擦力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共同商讨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分工合作,同时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

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加强了和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还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如何沟通与协调。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

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科学实验汇总归纳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汇总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实验目的: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

实验器材:鱼、鱼缸。

实验步骤: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用文字或画图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实验现象:鱼在运动时,鳍在不断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游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方向。

探究鱼的呼吸实验目的:探究鱼的呼吸。

实验器材:鱼、滴管、食用色素。

实验步骤:1.将鱼提前放置于教室。

2.用滴管吸取一些绿色使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滴1-3滴,观察绿色水的流动路径。

3.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实验现象:绿色水从鱼口进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尝试结论:鳃在鱼呼吸中起重要感化。

水的热胀冷缩实验尝试目标:探究水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尝试材料:水、带有胶塞的口服液小瓶、吸管、溶于水的颜料水槽、热水、冷水。

尝试步骤:1.把吸管插入胶塞。

2.把被颜料染色的水装在瓶内,留意瓶内的水要装满。

3.把小瓶放人热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4.把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吸管内液柱的变化。

尝试现象:1.把小瓶放人热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上升。

2.把小瓶放人冷水中时,吸管内的液柱会下降。

尝试结论:普通情况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尝试(一)实验目的:利用气球探究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尝试材料:水槽两个、气球、冷热水、平底烧瓶。

实验步骤:1.将气球套在平底烧瓶瓶口上,密封好。

2.将装置放人装有热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将装置放入装有冷水的水槽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人热水中后,气球会膨胀变大;放入冷水中后,气球会收缩变小。

实验结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尝试(二)尝试目标:观察玻璃弯管中水柱的移动方向,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玻璃弯管、有色水等。

尝试步骤:1.向玻璃弯管中注入一部分有颜色的水,水柱不宜过长。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总结2024年,随着人工智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一年的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打下科学学科的基础。

首先,我们重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种植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培育植物。

这个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生长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同时,我们注重将实验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增加实验的综合性。

比如,在学习水的沉浮性质时,我们结合数学的浮力计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水的浮沉情况。

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的组装过程中,我们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的电线和电池制作一个小灯泡,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电路的规律。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探索未知领域。

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培养了科学思维,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我们注重在实验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在实验教学之前,我们向学生介绍实验安全知识,并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和物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我们注重实验教学和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注重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验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通过活动体验关节的作用实验目的:体会关节的作用实验器材:回形针,豆子,小口瓶实验步骤:1、绑住食指关节,然后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2、绑住腕关节和指关节,然后系鞋带、拉拉链、写字;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4、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落下。

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动作,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没有被用材料固定前的关节能弯曲,用材料固定后的关节不能弯曲。

结论:如果没有关节,身体就会变得僵硬。

关节有运动、缓冲的作用。

(2)实验名称:做手臂活动模型实验目的:体会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实验器材:绳子、硬纸板、铆钉(细铁丝)实验步骤:1、剪两条硬纸板,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的两倍宽。

把宽的硬纸板沿长边对折,窄的一端剪圆后夹在对折纸板中间,用铆钉固定。

2、剪下两段一样长的绳子,分别粘在两侧的纸板上。

3、拉动绳子,活动手臂模型。

实验现象:拉动绳子,手臂就会弯曲,手臂打直,绳子就变直了。

结论:纸板相当于骨头,绳子相当于肌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骼运动。

关节能使人做多种运动方式。

(3)实验名称测走路的速度实验目的:在测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实验器材:秒表、米尺、粉笔实验步骤:1、用米尺测出5米距离。

2、用正常步伐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

比正常步伐快一些走5米,测量需要时间为()。

3、用正常步伐走5秒,能走()米;比正常步伐慢一些走5秒,能走()米。

4、记录、交流。

实验现象结论: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相同时间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4)实验名称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开展对比实验研究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钩码、砝码盒实验步骤: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确定起点和终点;2、挂2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3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挂4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为();3、实验反复做几次;计算出平均数并比较;4、记录,交流;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实验现象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他因素不变)(5)实验名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目的: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反之摆得越快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钩码实验步骤: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算一次;2、用摆线30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3、用摆线15厘米的摆实验,测量15秒可摆动多少次?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5、整理实验材料,保持整洁。

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总结

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总结

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总结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我对四年级科学课堂实践的总结和感悟。

一、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在四年级科学课堂上,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有关水的物性时,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水的凝固、液化和汽化过程,也更加理解了水的分子运动。

二、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科学课堂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我注重引导学生将实践所得到的经验与学科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时,我安排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幼苗的生长,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记住相关知识点,还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和做出实验设计,通过自主学习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规律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其中,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多样化实践活动形式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尝试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如实验、观察、调查等。

通过多样的实践形式,我发现学生更容易投入到科学实践中,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同时,不同的实践形式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针对视觉感知差和听觉感知差的学生,我设置了更多的观察和听力实验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五、及时总结和评价科学课堂实践之后,我会及时总结和评价学生的探索结果,并提供反馈。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所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总结全部

四年级上册实验梳理1蚂蚁实验1【探究问题】蚂蚁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我的猜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观察器材】蚂蚁、昆虫盒、培养皿、放大镜等。

【观察过程】过程一:1.在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把蚂蚁收集到昆虫盒中。

2.从昆虫盒的上方观察口处进行追踪观察。

过程二:1.将蚂蚁收集到培养皿中。

2.使用放大镜对蚂蚁进行追踪观察。

【观察现象】蚂蚁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观察结论】蚂蚁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实验2【活动主题】制作昆虫标本。

【制作材料】彩泥、牙签等。

【制作过程】1.将彩泥分为三部分,分别做成椭圆状、圆柱状和水滴状,作为昆虫的头、胸、腹。

2.将头、胸、腹用牙签连接。

3.将牙签作为昆虫一对触角和六对足,进行拼装。

【制作成果】昆虫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2鱼实验3【探究问题】鱼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我的猜想】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观察器材】盛有水的鱼缸、鲫鱼、金鱼等。

【观察过程】1.观察鱼缸里的鱼的形态特征。

2.根据观察,把看到的鱼的形态特征记录下来,总结出鱼的共同特征。

【观察现象】鱼的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鳃一张一合地呼吸,靠鳍拨动进行游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观察结论】鱼的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中。

实验4【探究问题】鳍对鱼运动的有什么作用?【我的猜想】在鱼运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的方向。

【观察器材】鱼、鱼缸【观察过程】1.提前将装有一条鱼的鱼缸放置在教室内,让其适应环境。

2.学生观察鳍的摆动情况,并用画图或文字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注意事项】不要敲击鱼缸,以免鱼受到惊吓。

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

【实验现象】鱼运动时,鳍在不停地摆动。

【实验结论】在鱼运动时,鳍能保持鱼的身体平衡、控制前进的方向。

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科学实验报告篇一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湘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通过第一课《听听声音》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但不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在第一课的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部分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较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发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模板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模板

小学科学实验总结模板1. 引言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总结了小学科学实验的一般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并撰写实验总结。

2. 实验目的在实验总结的开头,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目的就是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或验证某种理论。

例如,如果实验的目的是了解植物生长与光的关系,可以写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实验步骤在实验步骤中,要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所需材料、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实验操作的顺序。

在描述步骤时,可以使用时间顺序或者逻辑顺序。

例如:“首先,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包括水、土壤、种子等。

接着,在实验盆里放入适量的土壤,并在土壤中种植种子。

然后,设置不同的光照条件,如强光、弱光和无光。

最后,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4. 实验结果在实验结果部分,要准确记录实验的观察结果和数据。

实验结果可以用文字、图表或者图片的形式呈现。

例如:“经过两周的观察,我们发现在强光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最快,在无光条件下,植物几乎没有生长,而在弱光条件下,植物的生长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5. 结果分析在结果分析中,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要根据实验结果,找出规律和关系,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例如:“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与光照强度相关。

强光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

而无光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6. 实验总结在实验总结的最后,要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

总结要简洁明了,突出实验的重点和创新点。

同时,还可以提出对实验的改进意见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例如:“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生长提供了基础。

然而,本实验的样本数量较少,未来可以增加样本数量,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7. 结束语在实验总结的最后,可以写一段总结性的话语,表达对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实验名称:不会湿的纸团
实验材料:水槽、塑料袋、玻璃杯、纸、气球、石块。

实验步骤:1、把实验器材摆放整齐,
2、在水槽内倒入适量水(大约一半),
3、把石块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说明石头要占据一定空间,
4、把纸放进玻璃杯,把杯子倒立垂直放入水中,拿出,发现纸并没有湿,
5、空气把纸和水隔开了,
实验结论: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

实验二
实验名称:称量气球
实验材料:气球、木条、细线
实验步骤:
1、取一支轻质、粗细均匀的直木条,用确定其中心点,用细线将其悬挂,静止后使直木条恰好
保持水平平衡。

2、将A、B两个质量相等的未充气的气球挂在直木条的两端,静止后直木条恰好保持水平平衡。

3、将A气球拿下,给它充足空气后再挂上,结果A气球一端下沉。

实验结论:空气是有质量的。

实验三
实验名称:蜡烛水泵
实验材料:蜡烛、水、透明盘子、玻璃杯
实验步骤:1、在水中放根点燃蜡烛
2、在上面扣上杯子,
等蜡烛熄灭后,看水升高了多少,升高的高度,和原来空气的高度的比值,就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氧气,且大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

实验四
实验名称:旋转的纸蛇
实验器材:纸片、支架、蜡烛、火柴、剪刀
实验步骤
1.在纸片上画出螺旋纹,用剪刀沿纹路剪出一条纸蛇。

2.把纸蛇挂在支架上。

3.点燃蜡烛,放在纸蛇下面。

4.观察纸蛇的变化。

实验现象:悬挂的纸蛇旋转起来了。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上升,带动纸蛇旋转。

注意事项:蜡烛和纸蛇之间要保持一段距离,以免烧坏纸蛇。

实验五
实验名称:冷热空气的对流
实验器材:两个玻璃杯、玻璃片、打火机、香。

实验步骤:1、把香点燃放入玻璃瓶中,烟雾充满后快速拿出,盖上玻璃片。

2、把另一个玻璃瓶扣在玻璃片上,把玻璃片抽出。

实验现象:烟雾慢慢到了上边的杯子里。

实验结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实验六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测量一杯热水。

画表格
实验七
实验名称:熔化的蜡油
实验材料:火柴、酒精灯、三角架、勺子、蜡烛、夹子。

实验步骤:
1、在勺子上滴上两滴蜡油,要间隔一定距离。

2、把实验装置都装好了,确保桌子上没有纸张后,再点燃酒精灯。

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不用手去触摸勺子。

2、仔细观察,屏住呼吸,以免灯焰摇动。

实验现象:离火焰近的先融化,然后离火远的也融化了。

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实验八
雨和冰霜雾的形成
实验名称: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方座支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平底烧瓶、带胶塞的导管、小瓷盘、烧杯。

或者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小瓷盘
实验方案:
1、给烧瓶里的水加热,水温逐渐升高至沸腾。

观察烧杯内壁。

2、加热烧杯内的水,在烧杯口上罩上盛有冰块的瓷盘。

实验现象:
1、烧杯内壁上逐渐积满了小水滴,而逐渐变大,从烧杯口滴下形成雨。

2、瓷盘下有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集越多,滴下形成雨。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多了形成雨。

雾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玻璃杯、冰块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玻璃管口冒出的气体。

2、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放一块冰,观察冰块周围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从玻璃管口上方冒出“白气”。

2、冰块周围会有“白气”出现。

实验结论: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名称:露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水、小瓷盘、试管夹
实验方案:加热烧杯中的水,用试管夹夹住小瓷盘放在烧杯口的上方观察。

实验现象:瓷盘下结满了小水珠。

实验结论: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名称:霜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水、冰、食盐、温度计、易拉罐、海绵
实验方案:
1、将冰、水、盐放入易拉罐,插好温度计。

2、擦干易拉罐,放到桌上沾满水的海绵上
3、过一会儿,观察易拉罐外壁上出现什么现象,测量桶内温度是多少
实验现象:易拉罐外壁上沾满了小冰晶实验结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实验九
实验名称:探究沙子、水和空气的传声效果
实验器材:三只可封口的塑料袋,里面分别装沙子、水和空气
实验步骤:
1、准备三只可封口的塑料袋,分别装进沙子、水和空气;
2、把桌面整理干净,将其中一只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3、用铅笔上的橡皮在桌子的另一端轻轻敲击或摩擦桌子,看自己能不能听到声音;
4、再分别摆另外两只塑料袋,用同样方法敲击桌子,看自己能不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传声效果依次为沙子、水和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