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本诗围绕一个“”字,写。
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 。
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2,《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3,《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4,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5,谈谈你对“琴瑟友之”中“友”字的理解。
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3分)7,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8,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分)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5,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
(1分)6,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7,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8,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古诗阅读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注。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赏析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4.“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蕴含诗人怎样的情感?8.“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0“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1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5.“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1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1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附:参考答案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
关关和鸣的睢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文静美好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这四句诗以“雎鸠”相向和鸣起兴,引出男女相思之情,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溯洄从之”在诗中多次出现,这样写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溯洄从之”是指道着水流去追寻心上人。
用了重章叠句(或反复)的手有回环往复的美感,表现了主人公不畏道路艰难,对思念的姑娘执着追求的精神。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箱。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解析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古诗鉴赏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附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
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简要赏析。
2.古诗词欣赏(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
甲诗首联中的“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4.拓展阅读观刈①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
【注释】①刈(yì):割。
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1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1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2.古诗阅读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青·蒋春霖芳草闲门,清明过了,酒滞香尘。
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
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
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注释】①柳梢青:词牌名。
②楝:暮春开花的一种树。
③斜曛:夕阳斜照。
④阑:栏杆。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白楝花开,海棠花落,容易黄昏”的面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一片春愁,渐吹渐起,恰似春云”一句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史上誉为“ ”。
2、《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送别诗。
写送别情景的诗句是,。
3、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小谢”指。
4、“建安骨”又称,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的诗文风格。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6、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答案:1.太白青莲居士唐浪漫主义诗仙;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谢灵运谢眺;4、建安风骨曹操曹丕曹植刚健清新;5、D6、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B、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
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
C、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D、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
(三)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愁2.“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3.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4.示例一: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二、《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阅读诗歌《渔家傲》,回答问题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3、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
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
“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塞下秋景、守边将士思乡报国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3、B4、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二)根据课文填充。
(1)上片以“”字统领,描写了“”、“”“”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答: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2)下片,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答: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三)阅读下面古诗《渔家傲》,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政治家、文学家,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是《岳阳楼记》。
2、这首词的上片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暗示出将士们的思念家乡之情;下片着重写边关将士生活的艰辛以及思乡报国的感情。
3、由“长烟落日孤城闭”你会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另外再写出与“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意境相近的一句唐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4、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的理解。
答: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感情。
5、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为主,着力渲染边塞景色的奇特,尤其是一个“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
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的苦闷的矛盾心理。
(2分)6、用“/”划出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
(1分)长烟/ 落日/ 孤城闭或长烟/落日/孤城/闭7、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C )A、浊酒/一杯/家/万里B、燕然/未勒/归/无计C、羌管/悠悠/霜满/地D、将军/白发/征夫/泪8.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壮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9.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守边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是人之常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的内心情感,真实合理。
但抗敌大功尚未完成,回家的事也就不能去计议了,这突出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先、以国事为重的胸襟。
10、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
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句:理解分析:答案略。
(四)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
1、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抒情,“”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
(不多于100字)答案:1、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2、将军白发征发泪3、C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