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质NPM1突变蛋白稳定丙酮酸激酶增强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表型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6)

论文正文:胞质NPM1突变蛋白稳定丙酮酸激酶增强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表型9 前言 (9)

第一部分 NPM1突变蛋白参与调控白血病细胞的有氧糖酵解 (12)

1 材料与方法 (12)

2 结果 (22)

3 讨论 (26)

第二部分 NPM1突变蛋白稳定糖酵解关键酶PKM2 (28)

1 材料与方法 (28)

2 结果 (31)

3 讨论 (38)

第三部分 PKM2介导的糖酵解在白血病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41)

1 材料与方法 (41)

2 结果 (42)

3 讨论 (48)

全文总结 (50)

参考文献 (51)

文献综述 (55)

致谢 (64)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相关课题 (65)

万方数据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AM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急性髓系白血病

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 三磷酸腺苷

cDNA complementary deoxyribonucleic acid 互补脱氧核糖核酸

CN-AML cytogenetically normal AML 核型正常的AML

CHX cyclohexane 放线菌酮

d day 天

ddH2O double distillation water 双蒸水

DEPC diethyl purocarbonate 二乙基焦碳酸盐

DMSO dimethyl sulfoxide 二甲基亚砜

EP eppendorf tube 微量离心管

FBP fructose-1, 6-bisphosphatase 1 果糖1,6-二磷酸酶-1 FBS fetal bovine serum 胎牛血清

g gram 克

h hour 小时

HK hexokinase 己糖激酶

IF immunofluorescence 免疫荧光

IP/CO-IP immunoprecipitation/co-IP 免疫共沉淀

LB Lysogeny broth 细菌培养基

min minute 分钟

mRNA messenger RNA 信使RNA

MS mass spectrometry 质谱检测

NPM1 nucleophosmin 核仁磷酸蛋白

NPM1-mA NPM1 mutant type A NPM1 A型突变

PBS 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 磷酸盐缓冲液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链反应

PFK 6-phosphofructokinase 6-磷酸果糖激酶

1

万方数据

毛细胞白血病

疾病名:毛细胞白血病 英文名:hairy cell leukemia 缩写:HCL 别名:毛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样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多毛细胞白血病;hairy-cell leukemia ICD号:C91.4 分类:皮肤科 概述: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一种少见的B淋巴细胞肿瘤,常以全血细胞减少和脾脏肿大为特点,约占全部白血病的2%。本病最早于1923年描述,开始称为白血病样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胞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后来逐渐发现HCL的毛细胞常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表达pan-B细胞分化抗原,提示HCL为一种B细胞恶性肿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类疾病对大多数治疗药物无效,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脾切除。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如2-chlorodeoxyadenosine)对HCL较敏感,改善了其预后,目前认为HCL是一种有治愈可能的疾病。流行病学:HCL占美国白血病的2%,每年约有600例新病人。非洲及亚洲更为少见,北京协和医院近40余年来,每年仅发现2~3例,HCL主要发生于中老年,发病的中数年龄为52岁,男性多于女性,二者发病为4∶1。 病因:HCL的病因未明,曾提出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Ⅱ(HTLV-Ⅱ)、EB病毒感染和HCL有关。接触射线或有机溶剂者发病率高手相对应的健康人群。上述病因均颇有争论,未获认可。因有家族中多例发生HCL的报告,同时部分HCL患者分别有12号染色体克隆性畸变、14q 、 5、del(5q13)等染色体异常,故认为遗传因素可能与HCL发病有关,但同样未获共识。发病机制:HC存在克隆性IgH基因重排,但从未检出TCR基因重排,故已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标准与讨论?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7.07.001 通信作者:肖志坚,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zjxiao@https://www.360docs.net/doc/1a5991683.html, ;王建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Email :wangjx@https://www.360docs.net/doc/1a5991683.html,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a (2017)Leukemia and Lymphoma Group,Chinese Society of Hematology,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Xiao Zhijian,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zjxiao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991683.html,;Wang jianxiang,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AMS &PUMC,Tianjin 300020,China,Email:wangjx @https://www.360docs.net/doc/1a5991683.html,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6]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 ):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 的分类: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 (HE FA )、继发性(反应性)HE (HE R )、原发性(克隆性)HE (HE N )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 (HE US )的四大类。 (1)HE FA :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 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 R 和HE N 证据。 (2)HE R :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 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 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 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 ǒeffler 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 病等。 (3)HE N :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主要包括:①髓系和淋系肿瘤伴PDGFRA 、PDGFRB 、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或BCR-JAK2融合基因[7-9];②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 ),包括那些伴ETV6-ABL1、ETV6-FLT3或其他激酶融合基因;③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CML-Eo );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 );⑤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或急变期(偶见);⑥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偶见); ⑦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ML-Eo ),特别是伴t (8;21)(q22;q22)或inv (16)(p13.1q22)(仅偶见);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果证实嗜酸粒细胞来源于恶性克隆;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证实为克隆性)。 (4)HE US :查不到上述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发或继发原因。 4.HE 相关的器官受损[1,5]:器官功能受损,伴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广泛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显著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且至少有以下1条:①纤维化(肺、心脏、消化道、皮肤和其他脏器组织);② 血栓

毛细胞白血病终审稿)

毛细胞白血病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初治毛细胞白血病患者,无合并症。 (二) 诊断依据。 1. 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减少 2. 脾大。患者可因脾大而表现为明显的腹部胀满感。有脾梗塞者出现腹痛 3. 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呈CD19+、CD20+、CD11c+、CD25+、CD103+、CD123+、CD200+;瘤细胞表面只表达κ或λ一种轻链;不表达CD27 4. 骨髓或外周血涂片中,瘤细胞体积中等大,胞质丰富,偶见颗粒,胞质周边有细长毛刺为典型特征。抗酒石酸酶染色阳性 5. 骨髓活检见不同程度的网状纤维。免疫组化瘤细胞除B细胞标准染色阳性外,Annexin-1阳性 6. BRAF V600E阳性 (三) 进入路径标准。 有如下情况之一者,进入临床路径安排治疗 1. 有B症状 2. 脾区不适 3. 反复感染

4. Hb <100 g/L 5. 血小板 <100×109/L 6. 中性粒细胞数 <1.0×109/L (四) 标准住院日。 21天 (五)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分类 2. 尿、大便常规 3. 肝肾心脏功能,电解质,出凝血 4. 输血前病毒指标、感染相关标志物,ECG 5. 影像学检查(CT/ MRI,浅表淋巴结和肝胆胰脾及双肾B超,超声心动图) 6. 骨髓涂片分类 7. 骨髓细胞流式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8.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 9. 骨髓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IgH、ATM、Rb1、p53(有条件时) 10. IgH、Ig?、Ig、 TCR、TCR重排分析,IGHV突变状态、BRAF V600E突变分析(有条件时) 11. 骨髓活检普通病理及免疫组化,除染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标志外,加Annexin-1 (六) 治疗方案的选择。

白血病化疗方案

白血病化疗方案 一、白血病 D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持续静脉点滴8-12小时 DAT方案---AML 柔红霉素25-45MG/M2 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00MG/M2 CIV 第1-7天 巯鸟嘌呤或100MG/M2 PO 第1-7天 足页乙甙75-100MG/M2 IV 第1-7天 HA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3-6MG/天IV 第1-7天 阿糖胞苷150MG/M2 IV 第1-7天 巯鸟嘌呤100-200MG/M2 PO 第1-7天 HOAP方案----AML 三尖杉酯碱1-4MG/天IV 第1-7天 长春新碱2MG/天IV 第1天 阿糖胞苷100MG/天IV 第1-7天 强地松40MG/天PO 第1-7天 ME方案-----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 米托蒽醌10MG/M2 IV 第1-5天 足叶乙甙100MG/M2 IV 第1-5天 HD-DA方案----复发性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 阿糖胞苷3000MG/M2 IV QL2H 第1-6天 柔红霉素或30-45MG/M2 IV 第7-9天(大于60岁30MG/M2)阿霉素20MG/M2 IV 第7-9天 CECA方案-----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复发/抢救治疗 环磷酰胺1G/M2 IV 第1-3天 足叶乙甙200MG/M2 IV 第1天

卡铂150MG/M2 CIV 第1-3天 阿糖胞苷1G/M2 IV 第1-3天 ATRA方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全反式维甲酸45MG/M2 PO 至CR 至CR后立即接受常规化疗 BUS单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马利兰6-8MG/天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下降到治疗前的50%,剂量减半,如白细胞下降至正常或小15000,血小板小于10万则停药。 HU单药----CML 羟基脲40MG/KG PO 每天 治疗中白细胞减少时减量,一般不中断在疾病控制,白细胞接近正常后,可用维持量,一般每日0.5-1G A干扰素---CML A干扰素2-5MU/M2 SC 每天 VDLP方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第15天开始减量 长春新碱2MG IV 第1.8.15.22天 柔红霉素30-40MG/M2 IV 第1-3,15-17天 门冬胺酸酶6000U/M2 IV 第19-28天 强的松30-40MG/M2 PO 第1-14天 单药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瘤可宁(苯丁酸氮芥)0.1-0.2MG/KG PO QD(连服3-6周,出现疗效后改用2MG/天维持 或 环磷酰胺2-4MG/KG PO QD*14天后减量维持 CP方案 苯丁酸氮芥(瘤可宁)0.1MG/KG PO QD*28天 或0.4MG/KG PO QD*14天 强的松75MG PO 第1-3天 FP方案-----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氟达拉宾30MG/M2 IV 第1-5天 强的松30MG/M2 PO 第1-5天 COP方案或CHOP方案----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 环磷酰胺800MG/M2 IV 第1天 长春新碱1MG/M2 IV 第1天 强的松40MG/M2 PO 第1-5天

毛细胞白血病1例

毛细胞白血病1例 毛细胞白血病[1-4](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一种少见的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且紧占每年诊断白血病的2%,最近我们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因头晕乏力1年余,于2005年8月10日入院。查体:体温39°C,重度贫血貌,肝脾肿大,胸骨无压痛,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四肢有淤斑;血像:血红蛋白含量(HGB):86g/L;白细胞数量(WBC):19.5×109个/L;红细胞数量(RBC):2.39×1012个/L ;血小板数量(PLT):68.0×109个/L;毛细胞为0.88。 实验室检查:①骨髓像:骨髓增生明显活跃,退化细胞可见。粒系0.124,红系0.068,淋巴细胞0.08,多毛细胞0.728;毛细胞胞体大小不一,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较浓,胞浆量中等,呈淡蓝色或天蓝色,周边不规则,有伪足突起或呈锯齿状,多呈为细长毛发状(图3、4)。红细胞系统增生受抑。巨核系统:全片巨核细胞12个,以颗粒型为主,血小板散在可见;②外周血涂片:毛细胞占0.87,毛细胞核呈椭圆形,有时可见和凹陷,核浓染,胞浆呈淡兰色,周边不规则,有伪足突起,多为细长毛发状,(图1、2)可见成簌出现。成熟红细胞大小不一,中心淡染明显,血小板少见;③细胞组织化学染色:过氧化酶染色(POX):毛细胞呈阴性;糖元染色(PAS):毛细胞呈弥散状阳性;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毛细胞阳性,且不被氟化钠(NaF)抑制;酸性磷酸酶染色(ACP):毛细胞呈阳性,且不被酒石酸抑制(TRAP);④骨髓活检:增生明显活跃,骨髓呈弥散性、间质性侵润,毛细胞呈散在或蔌状分布,核小,核染色质细,胞浆丰富,胞核间距离宽,成”蜂窝状”;⑤免疫组化染色:毛细胞表达为:标本送第四军医大学作电镜扫描,支持毛细胞白血病,综合上述分析,诊断为毛细胞白血病。 2 讨论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疾病的诱因尚不清楚,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一倍,识别典型的毛细胞并不困难[5-6],外周血中可找到典型多毛细胞,边缘可见清楚长绒毛,胞浆不规则,呈锯齿状或伪足状突起,长达4um,为本病特征。部分患者血中多毛细胞>50%。半数骨髓涂片也可找到类似细胞。但对变异型多毛细胞和某些具有胞浆突起的其他B淋巴细胞肿瘤,仅依靠细胞形态学难以鉴别。还需要细胞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扫描[7]。国外近年强调骨髓组织病理检查在HCL诊断中的作用,而国内诊断与国外诊断标准略有区别[8-10]。本例HCL比较典型,从细胞形态、细胞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病理形态、及电镜扫描都支持HCL。但要注意与慢淋的区别,确诊最好有电镜扫描的支持。患者行切脾治疗,外周涂片检查毛细胞逐渐减少,后康复出院。

毛细胞白血病工作手册

1.诊断与分期 1.定义 是一种成熟小B淋巴细胞肿瘤,骨髓和周血中可见典型的毛细胞,核卵圆形,胞浆丰富,有毛状突起。肿瘤细胞主要见于骨髓和脾,也可见于肝脏和淋巴结,偶尔浸润皮肤。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脾大、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干抽。单核细胞减少具有特征性。其它表现有反复机会性感染,血管炎、AIHA或其它免疫异常。也可见溶骨性损害及其它脏器累及。发病率占淋巴系统白血病的2%。患者主要为中老年,男性为主。 2.免疫表型: 肿瘤细胞表达CD11c,CD25,CD103,CD20,CD22,CD52,cyclinD1,单克隆的SIg和FMC7。Annexin 1 (ANXA1)是用于区别HCL及其变异体的新指标。不表达CD23、CD21(晚B细胞标志)。 其中CD103尤其具有鉴别意义,因为它常规与B细胞无关,是整合素家族的一员,在粘膜T细胞中有很高的出现比例。可能与毛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征有关。 Cyclin D1过表达存在于50–75% of HCL,与t(11,14)或BCL-1重排无关。 HCL的变异体(HCL-V)经常不表达CD25,CD103。 3.遗传学改变:毛细胞基因组稳定,没有发现重现性染色体异常。 4.鉴别诊断: ①HCL与HCL-V的鉴别: HCL HCL-V 年龄平均50余岁平均60余岁 脾脏肿大常见少见 全血细胞减少常见白细胞增多常见 单核细胞减少常见少见 细胞形态成熟小B细胞,核卵圆 形,胞浆丰富,有毛 状突起常有明显核仁,类似幼淋细胞 免疫表型CD25、CD103阳性CD25、CD103常阴性TRAP 阳性多为阴性 疗效好差

②B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免疫组化特征鉴别: PL DLBCL FL BL/BLL 标记HCL CLL MCL MZL/MAL T SIg + + + +/+ + +/—+ + CD43 + + + +或—/+或 —+/——— — CD103 + ——+/——NA —NA CyclinD1 +/——+ —/————— CD5 —+ + —/—+/———— CD10 ————/——+/—+ + CD20 + 弱+ + +/+ + + + + CD23 —+ ——/—+/——+/—— MCL :套细胞淋巴瘤;MZL/MALT:脾边缘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PL:幼淋细胞白血病;FL:滤泡淋巴瘤;BL/BLL:Burkitt / Burkitt样淋巴瘤;NA:无意义。 ③因为本病的临床特点,尚需注意鉴别的疾病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脾功能亢进、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初治毛细胞白血病患者,无合并症。 (二) 诊断依据。 1. 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减少 2. 脾大。患者可因脾大而表现为明显的腹部胀满感。有脾梗塞者出现腹痛 3. 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呈CD19+、CD20+、CD11c+、CD25+、CD103+、CD123+、CD200+;瘤细胞表面只表达κ或λ一种轻链;不表达CD27 4. 骨髓或外周血涂片中,瘤细胞体积中等大,胞质丰富,偶见颗粒,胞质周边有细长毛刺为典型特征。抗酒石酸酶染色阳性 5. 骨髓活检见不同程度的网状纤维。免疫组化瘤细胞除B细胞标准染色阳性外,Annexin-1阳性

6. BRAF V600E阳性 (三) 进入路径标准。 有如下情况之一者,进入临床路径安排治疗 1. 有B症状 2. 脾区不适 3. 反复感染 4. Hb <100 g/L 5. 血小板<100×109/L 6. 中性粒细胞数<1.0×109/L (四) 标准住院日。 21天 (五)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分类 2. 尿、大便常规 3. 肝肾心脏功能,电解质,出凝血 4. 输血前病毒指标、感染相关标志物,ECG 5. 影像学检查(CT/ MRI,浅表淋巴结和肝胆胰脾及双肾B超,超声心动图) 6. 骨髓涂片分类 7. 骨髓细胞流式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8.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 9. 骨髓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IgH、ATM、Rb1、p53(有条件时) 10. IgH、Ig重排分析,IGHV突变状态、BRAF V600E突变分析(有条件时)

白血病综述

白血病综述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同时正常造血受抑制。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在儿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居第一位,它的死亡率在导致儿童及35岁以下成年人死亡的恶性肿瘤中排首位。 一、白血病的分类 而白血病的类型主要由血液内不正常的血细胞的类型来区分,学术上,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分类法有FAB分类法,以及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动新的 WHO 分类法。据此,白细胞被分为急性,慢性与特殊类型,急性有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包括急淋白血病L1型、L2型、L3型),急性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包括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颗粒增多型;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急性红白血病;M7: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又分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AML);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而特殊类型包括了有慢粒急变,低增生型急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型白血病、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巨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干细胞白血病等。其本质均是造血干细胞发生了恶性克隆,造成大量异常白血球的产生。 二、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白血病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起病较急,白血病起病急骤或缓慢,儿童及青少年病人多起病急骤。常见的首发症状包括:发热、进行性贫血、显着的出血倾向或骨关节疼痛等。起病缓慢者以老年及部分青年病人居多,病情逐渐进展。此类病人多以进行性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劳累后心慌气短,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或不明原因发热等为首发症状。此外,少数患者可以抽搐、失明、牙痛、齿龈肿胀、心包积液、双下肢截瘫等为首发症状起病。 其次会出现发热与感染: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其中以咽峡炎、口腔炎、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皮书

慢 性 粒 细 胞 白 血 病 白 皮 书 2015.06

前言 白血病在很多人看来,俨然是一种“绝症”,频频见诸报端的白血病患者的故事,更让人谈虎色变。什么是白血病?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为5.76/10万,在0-16岁的儿童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就是白血病。 白血病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除了这主要的四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罕见的白血病如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等。在儿童与青少年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多见。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又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是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成人白血病的15%;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6-2.0/10万[1];在中国约为0.36~1/10万,以中老年人为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第一个被证明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人体肿瘤,但其发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经历了20世纪初的放疗,核素治疗,20世纪50年代的白消安治疗,60年代的羟基脲,再到80年代的甲异酸,联合化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首个能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药物治疗——干扰素治疗。20世纪末,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使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革命性的治疗方法使得超过80%的首次发病的慢性期CML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到8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提高到85-90%。然而,由于耐药和

毛细胞白血病的超微结构观察

毛细胞白血病的超微结构观察 陈云!梁慧!雷森林!梁浩麟!张龙江" (湖北医科大学!电镜室,"附二院小儿科,武汉#$%%&!) 毛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血病,发病率约占白血病的"*,而儿童患者更少, 临床统计发病年龄平均为+%岁。自!,+-年./01/2345等 [!]首先用透射电镜观察该病的血细胞后,电镜观察已成为研究和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毛细胞在透射电镜下以胞浆呈现许多不规则突起为其特征。我们在观察一例儿童毛细胞白血病时,发现红细胞系细胞表面也不规则,有许多球拍状突起,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患儿,男,!"岁, 临床骨髓片毛细胞占,!*,诊断为毛细胞白血病。取肝素抗凝的骨髓血细胞分层后,常规透射电镜制样,日立’67%%型透射电镜观察。 结果(!)毛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半薄切片光镜下,毛细胞表面不规则,有许多长绒毛状突起。透射电镜下,毛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异染色质呈块状分布于核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长短不一的绒毛状突起,并可见伪足状突起,有的毛细胞在靠近边缘处有多量小囊泡(图!),较大的囊泡内可见絮状蛋白样物;细胞胞质内游离核糖体丰富,有的 粗面内质网呈管状,散在于胞质内,有的粗面内质网丰富,成层排列在核的周围(图") ,但未见核糖体6板层复合物;有的毛细胞内线粒体较多而大(图$),有的呈部分空泡状,细胞内有一高尔基复合体。 (")红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大多数红细胞系细胞结构正常,形态规则。少数幼红细胞的核大部分被异染色质占有,染色质成块沿核周分布,胞质内有少量线粒体和小泡,细胞外局部形成许多突起(图#)。网织红细胞的核已消失,胞质内还有少量线粒体、核糖体、小泡等残存细胞器,部分网织红细胞胞浆局部球拍状突起很明显(图+)。少数成熟红细胞的外表不规则,细胞局部向外突出,形成分枝或不分枝的球拍状突起(图7),突起处偶有囊泡状结构。 讨论(!)关于毛细胞的来源和形态特点:毛细胞的来源尚无定论, 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来自于.淋巴细胞。毛细胞的形态特点已用于临床诊断,其关键是在外周血或骨髓中找到特征性毛细胞。 特征性毛细胞["]体积增大,直径可达!"!8,表面有细长微绒毛,长约%9+:$!8,有的可达#! 8。同时,毛细胞核内异染色质沿核周分布,有时可见核仁,胞浆内有致密颗粒和大小不等的小泡,线 粒体较多,但有时呈空泡样。成年患者最突出的临床体征是脾肿大或呈巨块型[+],但儿童患者常 常因不具有成年患者的这一体征而易被误诊,所以此时利用电镜下毛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对该病儿童患者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红细胞系细胞和形态特点:该样品各阶段的红系细胞均可见到不规则的胞浆突起,以 网织红细胞的比例最大。网织红细胞胞浆的这种不规则突起可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幼稚 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出现这种球拍状突起则可能是病理性变化。关于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红细胞 系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报道较少,;<=>?=44@等 [$]报道了一例成人毛细胞白血病中发现红细胞系细胞表面有球拍状突起。有时在药物治疗后和患某些疾病时,红细胞也存在这种结构变化。张 圣明等[#]发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细胞存在这种结构,很可能与红细胞本身的缺陷 或某种环境因素的作用有关。A?8BC/2等[+]认为红细胞脱核时,小囊泡融合导致红细胞表面出现, ""电子显微学报DE (

急性白血病晚期症状

急性白血病晚期症状 急性白血病的晚期症状有很多很多,通常患者会出现贫血、出血、感染、发热、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症状表现。 急性白血病虽然有几种不同的类型,但各类型的症状表现是大致相同的,本文专家就针对急性白血病的晚期症状做出了具体的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多加了解。 1、贫血:急性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症状常出现的早而且严重,呈进行性发展,并伴有头晕、心悸、乏力、气短,确认时约60%以上血红蛋白低于60g/L。 2、出血:多表现为牙龈、鼻腔、口腔粘膜出血及呕血、便血,皮肤粘膜瘀血斑或紫癜,女性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血小板减少是急性白血病出血的主要原因,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化疗药物的刺激和感染毒素的破坏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广泛局部出血。 3、感染和发热:成人急性白血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者占52%,发热常伴感染,以口腔炎多见,齿龈炎或咽峡炎严重时可发生溃疡,甚至坏死;肛周炎或肛旁脓肿 及肺部感染也甚常见,严重感染常导致败血症和菌血症。有时出现高热而感染灶却不易发现,但急性白血病发热常提示有感染。 4、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颌下、腋窝、腹股沟等处,一般质地柔软或中等硬度,多无粘连,无痛或偶有疼痛。淋巴结肿大以急淋发生率最高, 急非淋较少见,但儿童可达60%。急性白血病常有轻度到中度肝肿大,脾肿大也常见。巨脾主要见于慢粒急变、多毛细胞白血病及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急淋出现 巨脾者罕见。 另外,急性白血病的晚期症状还包括泌尿生殖系、内分泌系统的一些症状,当您发现以上症状时或怀疑患病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白血病的检查,以免耽误病情。 如果您还有更多关于白血病的问题,请详情咨询我院在线客服人员或直接来我院进行详细询问。石家庄红十字智魁医院衷心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是哪些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偏高是哪些原因如果进行医学检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出现比例偏高的情况,这往往是因为一些疾病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说过敏性疾病,这类的疾病比较多,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都可能会引起这种现象,另外寄生虫病,皮肤疾病,以及血液性疾病都可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偏高。 ★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 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倒置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增高,有的可伴有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6、某些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大多减少,但猩红热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7、其他: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也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二、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1.5×109/L,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出现临床症状后,于6个月内死亡。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发热、皮疹、乏力、咳嗽、气短、肌肉酸痛,或腹泻等。体格检查可发现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肺内啰音、腹部压痛或神经系统异常等。 2、未发现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历

入院记录 姓名: 工作单位:无 性别:女?职业:农民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0年04月26日09时09分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年04月26日 籍贯: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可靠程度:可靠 家庭地址: 主诉:反复乏力、头晕5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症状,伴有高热,最高体温达400C,咳嗽,无咳痰,腹胀,无明显腹痛,无鼻衄、牙龈出血,无便血、血尿。患者就诊,血常规检查回示:WBC 49。5×109/L,RBC 1、46×1012/L, HGB 53g/L,PLT 5×109/L;诊断为:贫血;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贫血,血浆预防出血,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计数,预防出血,清开灵、头孢呋辛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未进行任何特殊检查及明确诊断,给予输注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乏力、高热症状未明显好转,并呈进行性加重,出现乏力、头晕加重,体温40OC,经患者家属要求,转我院诊断治疗,我院急诊科以”重度贫血"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后,急查血常规回示:WBC 47。6×109/L,RBC 1。25×1012/L, HGB 46g/L,PLT 4×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给予第一周期DA方案(DNR 40mg d1-3 ,Ara-c200mg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1月04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PR);第二周期D

A方案(DNR40mg d1-3 ,Ara—c 200mg d1-7)静脉化疗,积极预防骨髓抑制等治疗,定期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10年01月2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2010年02月08日给予第三疗程给予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Ara-c2000mg d1-3)+大剂量甲氨碟呤化疗,复查血常规:WBC 1。12×109/L,L 0。68×109/L,RBC 2、17×1012/L,HGB 67g/L,PLT 59×109/L;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2010年03月17日再次来我科就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给予MA方案(MIT 10mg d 1-3,Ara-c200mg 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3月24日给予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查血常规:WBC 1、49×109/L,L 0。76×109/L, RBC2、02×1012/L,HGB68g/L,PLT 178×109/L;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目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化疗,我科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收住。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差,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区居住史。生活规律,无粉尘、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月经史:14,3—5/28—30,2010年04月18日。既往色暗红,量中等,无痛经。 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2女,现爱人与孩子身体健康,家庭关系与睦、

哪种白血病最难治

哪种白血病最难治 文章目录*一、哪种白血病最难治*二、白血病遗传吗*三、老年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哪种白血病最难治1、哪种白血病最难治 其实是并没有最难治的白血病的,因为白血病的种类有很多,而且也因为时期和患者体质不同,变化是很大的,所以不需要过 分担心。患了白血病最重要是要积极配合治疗,而不是疑神疑鬼。 2、白血病分类分型有几种 2.1、急性白血病 2.1.1、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淋白血病l1型、l2型、l3型。 2.1.2、非淋巴细胞型白血病: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颗粒增多型。 m4:急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白血病。 m7: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2.2、慢性白血病 2.2.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all 2.2.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aml 2.2.3、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

2.3、特殊类型 有慢粒急变,低增生型急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型白血病、组织细胞肉瘤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巨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干细胞白血病等。 3、白血病的血常规是怎么样的 3.1、一般显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片中有时可见幼红细胞。网滞红细胞常减少,但少数病例可有轻度增多。白血病的早期血小板数目可正常或轻度减少,到中晚期,可有明显减少,低于10 ×10^9/L,血小板大小不等,畸形,有巨型血小板,血小板第三因子及凝血功能异常。白细胞数多时可达300 ×10^9/L,也可少至(0.2~0.3)×10^9/L(低增生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初期白细胞数白细胞一般偏地,晚期多数偏高。白细胞总数特别高或特别低时往往病情严重,治疗困难疗效较差。 3.2、血常规检查如果在进食后采血,血液中的生化成分(如血糖、血脂等)会出现暂时性变化,测得的各项结果不能反映机体的真实情况,无法与空腹血所测得的参考值进行比较,因而也就不能做出准确的临床判断。虽然说是空腹,但却不必禁水,少量的饮水一般不会对化验产生明显的影响。 白血病遗传吗1、白血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以及人体内在的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历

入院记录 姓名:工作单位:无 性别:女职业:农民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0年04月26日09时09分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年04月26日 籍贯: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可靠程度:可靠 家庭地址: 诉:反复乏力、头晕5月余。 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症状,伴有高热,最高体温达400C,咳嗽,无咳痰,腹胀,无明显腹痛,无鼻衄、牙龈出血,无便血、血尿。患者就诊,血常规检查回示:WBC 49.5×109/L,RBC 1.46×1012/L, HGB 53g/L,PLT 5×109/L;诊断为:贫血;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贫血,血浆预防出血,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计数,预防出血,清开灵、头孢呋辛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未进行任何特殊检查及明确诊断,给予输注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乏力、高热症状未明显好转,并呈进行性加重,出现乏力、头晕加重,体温40OC,经患者家属要求,转我院诊断治疗,我院急诊科以"重度贫血"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后,急查血常规回示:WBC 47.6×109/L,RBC 1.25×1012/L, HGB 46g/L,PLT 4×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给予第一周期DA方案(DNR 40mg d1-3 ,Ara-c 200mg 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1月04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未分化型(M1-PR);第二周期DA方案(DNR 40mg d1-3 ,Ara-c 200mg d1-7)静脉化疗,积极预防骨髓抑制等治疗,定期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10年01月2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2010年02月08日给予第三疗程给予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Ara-c 2000mg d1-3)+大剂量甲氨碟呤化疗,复查血常规:WBC 1.12×109/L,L 0.68×109/L,RBC 2.17×1012/L,HGB 67g/L,PLT 59×109/L;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2010年03月17日再次来我科就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给予MA方案(MIT 10mg d1-3,Ara-c 200mg 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3月24日给予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查血常规:WBC 1.49×109/L,L 0.76×109/L, RBC 2.02×1012/L,HGB 68g/L,PLT 178×109/L;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目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化疗,我科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收住。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差,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区居住史。生活规律,无粉尘、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月经史:14,3-5/28-30,2010年04月18日。既往色暗红,量中等,无痛经。 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2女,现爱人和孩子身体健康,家庭关系和睦。

白血病有哪几种分类

白血病有哪几种分类 白血病的分型: 冒烟性白血病 如果将急性白血病想象为熊熊燃烧着的大火,那将不难理解冒烟性白血病是--种具有引起大火燃烧潜在危险的一种隐袭性白血病疾病状态。本病突出的特点为有一段时期病情发展缓慢,历时数月甚至数年,血象亦示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骨髓象中原始细胞仅5%-30%。以后,随着病情演进,临床症状也趋向严重。目前已将此类白血病归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过多型(MDS-RAEB)及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过多的转化型(MDS-RAEB-t)。 低增生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呈现有核细胞减少的骨髓象时,称为低增生性白血病。其主要特点有:多见于老年人;病情进展缓慢;白血病细胞浸润不明显,肝、脾一般不肿大;外周血三系细胞减少,未见或仅见少量原始细胞;骨髓象呈增生减低,原始细胞占30%以上。对此类白血病的治疗仍以联合化疗为主,但预后不佳。 先天性白血病 凡是在出生后至第四周内诊断的白血病称为先天性白血病。患者出生时皮肤表现最为常见,约50%的病例除紫癜外,常有0.2-0.3cm 的白血病结节。肝脾肿大外,呼吸困难较为多见,细胞类型以非淋巴细胞型多于淋巴细胞型。多数患儿在诊断后数天至数月内死于呼吸衰

竭。 慢性白血病 慢性白血病是一种白血病细胞相对成熟的恶性血液病,自然病程较急性白血病长。根据其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类型,大致上分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两类。后者尚包括某些少见类型白血病,如多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T细胞白血病等。 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属骨髓增生性疾患,是一种由多能干细胞病变所致、以粒细胞系统无限制增生为特征的白血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90%本病患者可检测到Ph1染色体,其余10%患者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查到相应基因结构的异常。本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脾肿大明显为本病特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多为中幼粒细胞阶段以下之粒细胞;血小板早期不减少甚或增多。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多见,可有不同程度之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三期: (1)慢性期症状较轻,约为3-4年; (2)加速期出现较多症状及血液学改变,患者可因感染或出血而死亡; (3)急变期症状及血液学改变均似急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科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诊治,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牵头,在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程序、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共识。 一、定义和分类[1,2,3,4,5,6] 1.嗜酸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 2.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 HE): 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 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 3.HE的分类: 分为遗传性(家族性)HE(HEFA)、继发性(反应性)HE(HER)、原发性(克隆性)HE(HEN)和意义未定(特发性)HE(HEUS)的四大类。 (1)HEFA: 发病机制不明,呈家族聚集,无遗传性免疫缺陷症状或体征,无HER 和HEN证据。 (2)HER:

主要可能原因有:①过敏性疾病:如哮喘、异位性皮炎、花粉症等; ②皮肤病(非过敏性):Wells综合征等;③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痉挛剂;④感染性疾病:寄生虫感染和真菌感染等;⑤胃肠道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胰腺炎、乳糜泄等;⑥脉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等;⑦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hulman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⑧呼吸道疾病:Lǒeffler综合征、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⑨肿瘤:实体瘤、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为非克隆性)等;⑩其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leich病等。 (3)HEN: 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主要包括:①髓系和淋系肿瘤伴PDGFRA、PDGFRB、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或BCR-JAK2融合基因[7,8,9];②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包括那些伴ETV6-ABL1、ETV6-FLT3或其他激酶融合基因;③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CML-Eo);④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CMML-Eo);⑤慢性髓性白血病加速期或急变期(偶见);⑥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急变期(偶见);⑦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AML-Eo),特别是伴t(8;21)(q22;q22)或inv(16)(p13.1q22)(仅偶见);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果证实嗜酸粒细胞来源于恶性克隆;⑨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证实为克隆性)。 (4)HE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