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及其意义探讨
浅谈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
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
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表现影响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另一方面也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谋求全球霸权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借助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来推行其文化霸权的。
在全球交往中,西方经济强国往往以一种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文化交流和交往,不考虑他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按照自己设定的标准,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发展中国家,“一厢情愿”地向不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或文化输出,将文化入侵作为实施霸权的手段,对其他国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而使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最终丧失其文化主权以至国家主权,成为和平演变的对象。
因此,清楚地认识到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侵略的新方式并积极采取措施,是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由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扩张的严重性,甚至不了解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文化霸权的概念。
“文化霸权”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来的。
在葛兰西那里,霸权(hegemny)包括强制和同意两个方面,统治阶级主要用两种方式进行霸权统治:一是以实力直接仗势强制控制,即“强制”统治的方式;二是“同意”的方式或领导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社会主要团体积极同意而取得的道德哲学的领导。
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

浅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虽然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存在众多派别,持有不同的主张,但其本质都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更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和反映。
现阶段,对我国青年产生重大影响的西方思潮有:新自由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全球主义思潮、消费主义思潮。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种西方学者称之为“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即通过强化文化外交,来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
而这种“文化帝国主义”的泛化与渗透,在当代青年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尤为突出的显现。
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责无旁贷、理直气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沿着甄别、批判、借鉴的引导路径,分清其中哪些是进步的,哪些是反动的,哪些是要坚决批判的,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二、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泛化与渗透西方社会思潮在当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泛化与渗透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西方社会思潮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着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这其中,虽然进步的因素能给予青年大学生正能量,但是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则会严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和谐的局面。
(一)对青年大学生学习上的影响。
在西方社会思潮中一贯主张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强调注重个体的感受,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以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特殊思维方式批判了僵化的个性和既定的等级制度,这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激发青年大学生在各专业领域有突破性的进步与发展,更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创新。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成人学习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指导成人学习实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成人学习理论。
本文将围绕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进行述评,旨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争论焦点,并阐述其主要观点和实践价值。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当时研究者开始成人学习的独特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主要涉及成人学习特点、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等方面。
在研究现状方面,当前研究主要成人学习的多元性、自主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和各类资源促进成人学习。
争论焦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人学习的定义和特点、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区别、如何有效促进成人学习以及如何评估成人学习的效果等。
尽管存在这些争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成人学习的跨学科性质,试图从不同领域探究成人学习的奥秘。
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自我概念、批判性思维和情境学习等。
自我概念是指成人学习者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认知,是影响学习动机和成就的关键因素;批判性思维是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分析、推理和评价等技能的过程;情境学习则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和互动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些观点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自我概念有助于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从而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情境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环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为了探究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的实践价值,我们选取了以下几个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社区学院推广项目:社区学院通过在线课程和短期培训,为成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这些课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兴趣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学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然而,部分学者指出,由于学员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社区学院的推广项目需要更加学员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进行了激进的批判和拒绝。
这股运动以自由、个性、和平、反权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
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崇尚非主流文化,这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中习俗和精神世界的怀疑。
他们通过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寻求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民权运动、越战抗议、性革命等等,这些事件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年轻人开始批判和拒绝传统的社会与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于权威和机构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催生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行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之一是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以拒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心灵自由、亲近大自然、倡导和平与爱。
嬉皮士通过音乐、诗歌、艺术和嬉皮服饰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们主张和平反抗战争,倡导性解放和平等权利,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反文化运动还抬头了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求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家庭权利,呼吁反对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的提高,并为后世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对和抵抗,例如黑人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
这些运动共同诉求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他们对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对权威的批判,展示了不同群体共同追求公正和自由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

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当代艺术是一个极具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也是对当代文化的回应。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对美的理解和表达,当代艺术家赋予了这种艺术形式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与发展,以及这种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
一、美学思想在当代艺术中的再现美学思想是指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和理解,它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源泉,启示着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美学思想得到了复兴和再现,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美的多元理解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多元的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来理解和表达。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通常通过创造不同的形式来探索美的多重性,例如,绘画、雕塑、摄影、影像等形式都成为了他们表达美的语言。
他们通过对材料、色彩、构图、形式等方面的表现,使各种形式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2.对传统美学理论的颠覆传统美学理论通常把美归纳到一些客观的标准中,例如,比例、对称、和谐等,这些标准被认为是判断美的根据。
然而,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对这些传统标准进行颠覆,挑战观众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一些艺术家在作品中运用失真、扭曲、重复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对美的理解,同时也挑战了观众的审美经验。
3.对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探讨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还与社会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往往通过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表达来探讨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例如,《红与黑》,一幅由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制作的作品,通过对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进行描绘和讽刺,探讨了美的社会性。
二、美学思想带给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挑战美学思想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它还带给了当代艺术启示和挑战。
1.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美学思想告诉我们,美的本质和价值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当代艺术家应该关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把握时代脉搏,依据时代要求和审美需求创作作品,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和认同。
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分析

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分析美国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宽容的社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
这些价值观在美国社会中获得广泛认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决策和社交生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国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念,并试图分析它们的来源和意义。
1. 文化价值美国社会中的文化价值,通常涵盖了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以及追求幸福等多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在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中都有着深刻的烙印,成为了美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民主是美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是美国政治体系的核心。
美国是一个由选民投票选出的政府领导的民主国家。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表达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在美国,公民可以参加竞选,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投票,并且决定将领导权转移给谁。
自由也是美国文化价值观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美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在美国,个人享有言论、媒体、宗教、集会、武装、私人财产和等多种自由权利。
这些自由权利使得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之一。
平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美国社会运作的基础之一。
在美国,所有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没有人应该因为他们的出生、种族、性别等原因被歧视。
美国通过民事权利法案、平等就业机会法案等多项法规来保护公民免受不公平待遇。
人权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美国人民对决定个人自由和尊严的基本原则的关注。
美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自由、安全、财产和合理程序的权利,这些权利都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并确保公民免受不必要的干涉和歧视。
追求幸福是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核心之一。
在美国,人们有权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
美国社会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工作、创意和创新,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和家人得到幸福和成就感。
2. 道德观念除了文化价值观,美国社会中还有一些重要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尊重、责任感、同情心、正直等等。
这些价值观是美国社会运作的基本原则,并塑造着美国人民的品格。
诚实是美国道德观念中的重要一环。
当代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7、教育标准化的作用:在六次改革浪潮中,标准化考试和评估起到了关键 作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和问题。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需要更加权衡标准化考试和评估的利弊,制定科 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8、教师角色的转变: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 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逐渐 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导员。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美国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影响 力的是“核心课程计划”和“学生成就评估”。前者强调核心学科的重要性,如 数学、阅读、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后者则通过对学生的定期评估来衡量其学习成 果。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并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环境
五、当代美国初等教育给我们的 启示
1、注重核心学科和多元化教育:美国初等教育的经验表明,注重核心学科 和多元化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中国,我们也应该更加基础学科的教学 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美国的科技教育经验提醒我们,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 探索,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4、第四次浪潮(1980-1990)
第四次浪潮主要涉及标准化考试、择校和学校联盟。在此期间,联邦政府通 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支持学校改革,推动标准化考试。同时,家长选择 权得到扩大,学区间的竞争加剧,学校开始形成联盟以共享资源和提高教育质量。
5、第五次浪潮(1990-2000)
第五次浪潮主要教育技术、学生评估和教育标准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 发展,教育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学生评估方面,出现了以“全国教育进步评估” 为代表的大型标准化评估项目。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评估目的和方法的争议。
文化主义思潮

第四章文化主义思潮文化是人类生命的精华和底蕴,表现着人类的生活意义和存在价值。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
从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性来说,文化更可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存的根。
历史的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变迁相伴随。
特别是当发展深刻触及到人类生存的根基时,更会引起文化的激烈碰撞和变革。
所以,随着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肯定,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兴起了全球“文化热”。
这种“文化热”又通过诸多理论形式表现自身,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并转化为社会思潮。
一、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几个主要表现形态1.文化形态史观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一个“文化形态史观”学派和思潮,主张以文化的新视角去重新理解历史。
它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人类文化生、长、兴、衰的传记,并试图比较各种文化的兴衰过程,以此建构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图景。
首倡者是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代表作《西方的没落》(1918年)震惊了西方世界。
后由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将文化形态史观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他于1934年出版《历史研究》第1卷,后历时27年将全书12卷出齐(精编为两卷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主要观点是:(1)文化是世界历史的基本现象。
历史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展现和连续。
但如果这种生命活动没有文化的底蕴,那将与动物活动无异。
如两性关系抽掉人的情感,只是动物式的交配;吃饭如果只是为了活着,如同动物的谋食;住房只是为了栖身,无异于动物的穴居。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把饮食男女这类人类机能同人类其他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活动就具有动物的性质。
”(《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8页)但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认知、评价、审美(即真善美)的追求,使得简单的生命活动也具有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例如,两性关系融进了爱情、道德的内容,就衍化出许许多多的悲喜剧,成为千百年来文人描写的主题;吃不仅是果腹,而成为美食;住不仅是栖身,而成为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评价领域兴起了一股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简称CRE),并得到迅速发展。
这种评价理念倡导将文化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评价的意义。
随着影响力的日益壮大,该思潮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的态势,甚至对量化评价、表现性评价等主流评价理论产生了冲击。
这一思潮反映了当代美国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向,是美国评价领域的重要事件,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为此,本文对美国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重要主张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评价研究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形成(一)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社会基础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出现,源于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结构。
随着少数族裔所占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评价者往往会进入与自身文化迥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场域。
如何处理和应对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评价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经常要面向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教学。
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表现在评价中,就是教师难以准确地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判。
随着教育评价越来越看重其在描述学习进展、改进教学实践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教师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描述、分析和解读学生的表现。
与此同时,不同族裔和文化群体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与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便使各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公允的对待。
此外,在医疗、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领域,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文化差异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这种社会需求催生了文化回应性评价。
1994年,美国评估协会(American Evaluation Association,简称AEA)主席凯伦·柯克哈特(Karen Kirkhart)在其就任演说中指出,文化应该成为评价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任何忽视文化因素的评价必然是无效的。
为此,她提出了“多元文化有效性”(Multicultural Validity)的概念,要求评价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关注评价项目开展的文化背景。
[1]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下属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简称CDC)在2014年发布了一份指南《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实践策略》(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ulturally Competent Evaluation),指导美国医疗工作者在开展公共医疗评价工作时关注文化因素。
美国公共政策协会(Public Policy Association,简称PPA)在2015年发布了一份报告《在开展评价时考虑采取一种文化回应性和族裔平等的策略》(Considerations for Conducting Evaluation Using a Culturally Responsive and Racial Equity),倡导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理念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理论渊源从比较直接的思想渊源上来看,文化回应性评价受益于两种理论体系的支撑。
一是以罗伯特·斯泰克(Robert Strike)为代表的“回应性评价”(Responsive Evaluation)理论,二是以格洛丽亚·兰德森比林斯(Gloria Ladson Billings)为代表的“文化回应性教学”(Culturally Relevant Teaching)理论。
回应性评价理论是在批判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目标导向的评价模式基础上提出的,强调评价不应当仅仅关注目标及设定评价目标的决策者,同时也应该关注项目的实施对象以及所有与评价有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充分发挥评价对于当事人的价值。
根据回应性评价的要求,评价应当与评价的委托方、当事人进行经常性和持续性的沟通与交流,将参与评价的各方人士的不同判断和价值观纳入考虑范畴,在必要时可以牺牲测量的准确性以换取对当事人的有用性。
在斯泰克看来,回应性评价更关心评价方案的活动过程,而非评价方案最初制定时的意图;更关心体现和反映与评价相关的各方人士的意志,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决策者的要求。
[2]文化回应性教学,则是一种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文化背景的教学理念。
它倡导尊重和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并利用文化的力量充分调动和激发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他们的学业成绩。
文化回应性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经历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强调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以便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在借鉴回应性评价和文化回应性教学两种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斯塔福德·胡德(Stafford Hood)于1998年提出了“文化回应性评价”的概念。
在当时,相较于传统的标准化考试,人们普遍地对表现性评价寄予厚望,因为表现性评价更有助于了解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综合素质。
许多学者认为,表现性评价能够更为客观和合理地评价各类学生,因而对于少数族裔学生是一种较为公平的评价方式。
但斯塔福德·胡德明确指出,没有证据能够证明表现性评价可以公平地对待少数族裔学生;如果不能够对少数族裔学生的文化背景做出积极的回应,无论何种评价方式均无法做到文化上的公平。
“在解决教育评价的公平性问题上,采用具有文化回应性的评价工具将促使我们迈向正确的方向。
”[3](三)文化回应评价思潮的研究团体文化回应性评价概念的提出,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促使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雪城大学的凯伦·柯克哈特、乔治梅森大学的罗德尼·霍普森(Rodney K. Hopson)、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斯塔福德·胡德、詹姆斯·安德森(James D. Anderson)、特里·丹尼(Terry Denny)等一批知名学者积极围绕文化回应性评价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具体包括《文化与文化背景在评价中扮演的角色》(The Role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Evaluation)、《文化与文化背景在评价理论和实践中的角色:继续探索之旅》(Continuing the Journey to Reposition Culture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Evalu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文化回应性评价:理论、实践与启示》(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Theory, Practi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等。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教育学院专门成立了“文化回应性评价与评估中心”(Center for Culturally Responsiv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简称CREA),致力于推动文化回应性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随着文化回应性评价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该中心已经在都柏林市立大学(Dublin City University)、夏威夷等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并与“库尔课程”(KOOLriculum)网络教育技术公司合作开展教育评价活动。
二、文化回应性评价思潮的基本立场(一)重视文化影响的认识论立场在认识论上,文化回应性评价强调,文化是影响评价的重要因素。
只有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所发挥的影响,才能够对评价对象形成准确的认识。
文化回应性评价将文化视为理解个人态度、动机和行为的关键。
在其看来,人是文化的存在,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念都是在多种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
鉴于每一位评价者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他们必然会带有特定的文化价值倾向和思维方式,这些因素将体现在评价的整个过程之中。
有时,这些因素可以转化为评价的资源,帮助评价者更好地做出评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因素经常为评价者所忽视,甚至成为评价的限制性因素。
凯伦·柯克哈特指出,评价者的个人特征、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等人际因素对评价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但评价理论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些影响有些是源于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个人特征,有些是源于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社会阶层、性别、族裔、年龄、语言、伤残状况、性取向等因素均可能对评价产生影响。
评价者、评价委托方、项目提供者、消费对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也会对评价产生影响。
事实上,数据本身不会说话,是评价者的解读和分析赋予了数据以特定的意义。
“评价者和其他当事人会根据他们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过滤掉一些信息,并作出一些歪曲性的解读。
”[4]在评价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必要重点关注文化以及受文化因素影响的价值观和思想。
美国评估协会在2011年专门发布了《关于评价中文化竞争力的声明》(Public Statementon Cultural Competence in Evaluation),充分强调了文化因素对评价的影响,同时呼吁所有的评价者在评价的各个阶段积极关注多重文化因素及其复杂影响。
声明指出:“文化对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无处不在,这充分凸显了文化竞争力对于评价的重要性。
为了得出有效的结论,评价必须考虑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文化、个性特征、情境局限、文化同化和适应以及评价可能产生的影响等。
如果不关注行为的复杂性及其多重影响因素,评价可能会得出明显有缺陷的结论,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5](二)回应文化情境的实践立场文化回应性评价非常看重评价所发生的实践场域,要求对评价所发生的文化情境给予积极的回应。
韦罗妮卡·托马斯(Veronica G. Thomas)和贝弗利·帕森斯(Beverly A. Parsons)指出,文化回应性评价之所以能够在评价界逐步从边缘走到中心,是因为评价者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文化和文化背景问题贯穿于每一位评价者各个场域的工作之中。
[6]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活动并不是一个客观中立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文化交往活动。
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抑或专家对教师的评价,均受到了实践场域的影响和制约。
即便是标准化考试这类看似非常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方式,同样受制于特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其结果也会受到考试环境等文化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能够将教学实践场域中的文化因素纳入考虑范畴,评价必将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文化回应性评价不仅要求关注评价所发生的文化情境,而且要求对这种文化情境做出积极的回应。
这种文化情境表现在评价对象身上,包括他们的种族构成、个人经历、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