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琵琶传闻》阅读及答案
3《琵琶行并序》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琵琶行并序》阅读提升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阅读提升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巳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并序》节选)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B.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原处)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京市江宁区201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卷2014.04 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卷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答案写在答卷纸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29分)1.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1)蒹葭萋萋,▲ 。
(《诗经•秦风》)(2)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3)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5)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6)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7)▲,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8)春色满园关不住,▲。
(叶绍翁《游园不值》)(9)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
初中生卓远说:“家风是爸爸从小教导我要推己及人,宽恕待人,做到‘▲ ,▲ ’。
”(用《<论语>十则》中的句子填空)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1)翩.▲然(2)九曲.▲连环(3)妖ráo ▲(4)一xiè▲千里3.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
B.“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小鸭说:“让水淹没你的头,往水底一钻,多么痛快!”C.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者节日,人们聚在一起,即兴歌唱。
D.端午一早,鸭蛋熟了,由孩子自己去去挑,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挑淡青壳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诗人梁小斌脑梗入院,却无钱付医疗费,不仅是对文化的漠视,也是对诗人的忘却。
B.据悉,去年10月,南京地区启动青奥志愿者招募,我区有近万人通过青奥官网报名。
C.在“最炫文言风”的热潮中,使一些流行语和英语翻译成了文言文,颇添语言美感。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三模全真模拟考试试题六含解析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思路、手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
B项,“姚崇又罗织罪名,诬陷张说”文中没有提到,原文说的是“坐累徙岳州”。
故选B。
【7题详解】
A。 受教 诘责 无关 洗耳恭听
B。 受教 反诘 无碍 洗耳恭听
C。 指教 诘责 无关 俯首帖耳
D. 指教 反诘 无碍 俯首帖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2)按照旧例,官职大的先饮酒,张说说:“我听说儒者相互间以学识分高下,不以官职分先后。"
8. ①办事果敢;②敦厚大义;③平易近人;④有才学,有主见。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由“谯王重福死,东都支党数百人,狱久不决,诏说往按,一昔而罪人得,乃诛张灵均、郑愔,余诖误悉原”可知其办事果敢;由“说敦气节,立然许,喜推藉后进,于君臣朋友大义甚笃”可知,其敦厚大义;由“‘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太宗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于是引觞同饮,时伏其有体”可知其平易近人;由“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世所不逮。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云。常典集贤图书之任,间虽致仕一岁,亦修史于家。始,帝欲授说大学士,辞曰:‘学士本无大称,中宗崇宠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为称.’”可知其有才学,有主见。
2020届上海市洋泾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上海市洋泾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琵琶①琵琶,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除了可以用作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之外,还可作为一种主要的伴奏乐器,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多种音乐的伴奏。
无论是国粹京剧、苏州评弹、还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豫剧、曲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都离不开琵琶的伴奏。
②在秦、汉之前的“琵琶”,又称之为“批把”。
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有“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的记载,由此可知,琵琶是以演奏手法来命名的乐器。
其形制:秦代为直柄,圆形音箱,竖抱演奏,又称“直项琵琶”;东晋时期,又有“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甘肃一带传入我国,这种琵琶为曲颈,梨形音箱,有四柱四弦,横抱演奏;唐代以后,琵琶在乐器制作上,将上述几种琵琶巧妙地结合起来。
由于乐器的改革,演奏艺术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成为既能独奏、又能伴奏和合奏的重要乐器,“琵琶”亦成为这种乐器的专有名称。
古代琵琶的视觉形象,在敦煌莫高窟的诸多壁画中,有着极为生动的描绘,尤其以著名的反弹琵琶彩绘驰名中外。
③琵琶演奏曲目按传统习惯常被分为“武曲”、“文曲”、“大曲”三大类。
琵琶武曲,气势恢弘,场景壮观,多描绘战争场面的悲壮激烈;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将军令》等。
琵琶文曲,高雅清新,委婉细腻,多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表达深刻的内心感情,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夕阳箫鼓》等。
而琵琶大曲指的是综合运用琵琶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兼具二者演奏风格特点,不受传统文曲、武曲格调束缚,风格新颖、活泼欢畅的乐曲。
其特点是既具有文曲的抒情性、写意性特点,又具有武曲的叙事性、写实性特色;同时在演奏技法的运用方面也比较自由、丰富多样。
2017 第16届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训练基础40篇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40篇)★1燕丹留樊将军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
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
”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2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3韩信忍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跨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4康德涵救李梦阳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
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
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
”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
”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
”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
明日辄赦出之。
★5杭世俊喜博先生①一岁必两归钱塘②。
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
时钱文敏视学③浙中。
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
统编版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乐性诗歌作品,因为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音象”的作用较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出,有助于诗意的升华。
B.不入乐诗歌作品,如果在格律上不能保留音乐性潜能,那么在吟诵过程中就不能产生音乐效果从而构成“音象”的存在形态。
“萌星”是全球组网的主力,不辞辛劳地绕着地球满场跑,以求覆盖到全球更广阔的区域;“吉星”则始终随着地球自转而动,以便时刻聚焦祖国;“爱星”则像辛勤的蜜蜂一样,让自己的星下点轨迹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跳8字舞。 此次发射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二颗“爱星”。
(摘编自2019年6月27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网站)
B.“音象”的存在形态在魏晋之前主要为“乐象”,到了唐代,则是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
C.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加以传播,但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是模糊的。
D.在文学中,意象的构筑、意蕴的生成离不开“音象”和“诗象”,“音象”和“诗象”在作品中是同样重要的。
综上所述,“音象”在文学中与“诗象”同样重要,它们都是构筑“意象”、生成意蕴的必要保障。“音象”与“诗象”的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抒情性和表意性的特征。
(摘编自韩伟《唐代“音象”刍论》,《文学评论》2017年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中的“音象”,是构成“意象”的基石之一,是与“诗象”相对而言存在的,没有“音象”,也就没有“诗象”。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是为了论证唐代不入乐的徒诗都是讲究格律,具有“音象”存在形态的”错,文章引用李泽厚的话和郭茂倩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唐代徒诗是有音乐性的。
《圣琵琶传闻》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圣琵琶传闻》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圣琵琶传闻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
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
书生攻画,遂把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画毕,风静船发。
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
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
”当亦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②,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心窃疑之。
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
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香炉供养矣。
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
至明日,又上。
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
书主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着琵琶,所以潜隐。
”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选自唐·皇甫氏《原化记》)【注释】①过:寻访。
②经年:过了几年。
【译文】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
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
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
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
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
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
”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很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疑心。
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
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
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
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
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慨。
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
”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琵琶传闻》阅读及答案《圣琵琶传闻》阅读及答案
有书生欲游吴地,道经江西,因风阻泊船,闲步入林,过①一僧院。
僧已他出,房门外,小廊数间,傍有笔砚。
书生攻②画,遂把③笔,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画毕,风静船发。
僧归,见画处,不知何人。
乃告村人曰:恐是五台山圣琵琶。
当亦④戏言,而遂为村人传说,礼施求福,甚效。
书生往吴,经年,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
因还江西时,令船人泊船旧处,上访之。
僧亦不在,所画琵琶前,已幡花⑦香炉供养矣。
取水洗之尽,还宿船中。
至明日,又上。
僧夜已归,以失琵琶故,邻人大集,方共悲叹。
书生故问,具言前验:今应有人背⑧着琵琶,所以潜隐。
书生大笑,为说所画及拭却之由,自是灵圣亦绝。
[注释] ①过:寻访。
②攻: 善于。
③把:拿。
④当亦:当时也是。
⑤经年:过了几年。
⑥非一:不
止一二次。
⑦幡花:挂着幡,供着花。
⑧:背:违背。
14.下列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
(2分)
(1)甚效(2)还宿船中
(3)以失琵琶故(4)自是灵圣亦绝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5分)
(1)书生因为而入林、访僧院,过了几年,又因为
再访僧院。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
圣琵琶传闻整理,仅供参考:
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 有书生欲游/吴地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而遂为/村人传说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甚效非常很(2)还宿船中回去(3)以失琵琶故因为(4)自是灵圣亦绝从此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
于素壁上画一琵琶,大小与真不异。
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
17.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5分)
(1)书生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而入林、访僧院,
过了几年,又因为乃闻人说江西僧院,有圣琵琶,灵应非一⑥,心窃疑之。
再访僧院。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书生所画的琵琶为什么能被村人当作灵圣?(分)书生作画时没有人看见(或琵琶画突然出现在僧院);僧人的戏言被村人以讹传讹;村人的迷信思想。
【译文】
有个书生想要游玩吴地,路经江西,因为大风阻碍就停泊小舟,闲散行走进入一片树林,寻访一座僧院。
僧人已经外出到其他地方去了,僧院的房门外面,有几间小厅廊,临近处有笔和砚台。
书生善于画画,于是就拿起笔,在白墙壁上画了一个琵琶,大小和真的琵琶没有不同。
画完,大风渐静书生乘船出发了。
僧人回来,看到了画的地方,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
于是告诉村里人说:恐怕这是五台山上降临的仙琵琶。
当时也是戏言,然而这话于是就被村里人传说,人们给以教神的礼节仪式祈求得福,非常灵验有效。
书生前往吴地,过了几年,就听人说江西的僧院,有个圣琵琶,灵验有效不止一二次,暗中对此感到怀疑。
因此返回江西时,责令船进入停泊船原先的地方,上前拜访圣琵琶。
僧人也不在,画的琵琶前,已经挂着幡,供着花,炉里点着香供奉了。
书生取来水把它洗完,回去留宿在船上。
到第二天,书生又上前拜访。
僧人夜里已经回来了,因为失去琵琶的原因,邻近的人大规模地集中起来,正要共同悲哀感叹。
书生特意询问,人们都说前头的应验:今天应该有人背着圣琵琶走了,这就是琵琶不见了的原因。
书生大笑,对他们讲述了他画以及
擦洗掉琵琶的由来,从此神灵仙圣也绝迹了。
【《圣琵琶传闻》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