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室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细菌室标本操作流程

细菌室标本操作流程
细菌室是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的重要实验室,操作流程的规范
性和严谨性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
室标本操作的流程。
1. 样本接收:首先,接收来自临床的标本,如血液、尿液、脑
脊液等,标本应该在规定时间内送到细菌室,并在接收时进行标记,包括标本来源、送检医生、送检时间等信息。
2. 样本处理:接收到标本后,需要进行处理,包括标本的分装、保存和处理。
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确保标本
的完整性和质量。
3. 样本培养:将处理好的标本进行培养,通常采用琼脂培养基,根据标本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氧
气含量等,需要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进行调整。
4. 细菌鉴定:培养出的细菌需要进行鉴定,包括形态学特征、
生理生化特性、抗生素敏感性等。
通常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
进行生化试验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5. 结果记录:对鉴定结果进行记录,包括细菌种类、数量、鉴
定方法、结果等信息。
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6. 报告发放:将鉴定结果整理成报告,发送给临床医生,帮助其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
7. 清洁消毒:操作结束后,对实验室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
细菌室标本操作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结果。
微生物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微生物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引言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保存是微生物学研究和诊断的基础。
正确的采集和保存方法能够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完整性,并提供可靠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要求,旨在帮助人们正确进行微生物标本的处理。
1. 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在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之前,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准备采集工具和材料: 预先准备好所需的采集工具和材料,如无菌容器、无菌拭子等。
•确保个人卫生: 采集标本前,采集人员应洗手,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例如手套和口罩,以防止交叉感染。
•了解采集部位和要求: 在采集标本前,了解所要采集的部位和采集要求,以便采集人员能够正确操作。
2. 标本采集步骤下面是一些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步骤:2.1 血液标本血液标本是常见的微生物病原体检测标本之一。
以下是血液标本的采集步骤:1.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 常用的采集部位有静脉内和指尖采血。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
2.消毒采集部位: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3.利用无菌注射器或放血针采集血液: 选择合适的采血设备,按照正确的技术和步骤采集适量的血液。
4.将血液转移到无菌容器中: 将采集到的血液转移到适当的无菌容器中,如血培养瓶或离心管。
2.2 呼吸道标本呼吸道标本用于检测呼吸道感染。
以下是常见的呼吸道标本采集步骤:1.依照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 常见的呼吸道标本采集方法包括咽拭子、鼻拭子、喉拭子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
2.使用无菌拭子采集标本: 使用无菌拭子轻轻刮取相应部位的分泌物,注意避免刮伤黏膜。
3.将拭子转移到无菌容器中: 将采集到的标本拭子放入无菌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密封。
2.3 尿液标本尿液标本常用于病原体的检测和诊断。
以下是尿液标本的采集步骤:1.准备容器和适当的采集方法: 准备无菌容器和适当的采集方法,如尿杯或导尿管。
2.进行尿液采集: 采集尿液时应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污染。
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

微生物标本的正确采集正确采集微生物标本是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关键步骤,因为只有采集到合适的标本,才能够准确、客观地检测出病原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一些采集微生物标本的正确方法:一、注意清洁和消毒在采集标本前,必须对手部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使用肥皂和水清洁手部,或者使用酒精消毒剂消毒手部。
同时,还需要对采集标本所使用的器械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二、选择正确的标本类型不同的微生物感染会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标本类型。
例如,对于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鼻咽拭子、痰液等;对于胃肠道感染,可以使用大便标本等。
三、正确采集标本1.采集前准备: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确定需要采集的标本类型,准备好采集所需的器械和消毒用品。
2.采集方法:根据不同的标本类型,采用正确的采集方法。
例如,对于痰液标本,需要让患者用力咳嗽,将痰液咳出并放入收集器中;对于大便标本,需要让患者取适量的大便放入收集器中。
3.采集量:采集的标本量应该足够,以便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析。
一般来说,采集的标本量应该不少于检测所需量的两倍。
4.采集时间:采集标本的时间也有讲究。
例如,对于呼吸道病毒的检测,最好在患者发病的早期采集标本;对于肠道病毒的检测,最好在患者发病后一周内采集标本。
5.保存方式:采集完标本后,需要妥善保存。
一般来说,应该将标本保存在适当的介质中,如保存液或培养基中,以保持标本的活性和完整性。
同时,还需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对标本的影响。
四、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例如,在采集痰液标本时,应该让患者先用清水漱口,再用无菌棉签擦拭咽部,以减少口腔和咽部的细菌污染。
同时,还需要注意实验室内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确保实验室内的空气和环境符合要求。
五、及时送检采集完标本后,需要及时送检。
一般来说,应该将标本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和分析。
细菌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 2 巴氏腺、尿道旁腺:清洗或局部消毒,然后压迫腺体, 使分泌物溢出。
• 3 阴道分泌物:用窥器扩张阴道,先用拭子清除阴道表面 分泌物,弃去拭子,用灭菌女性拭子采取阴道口内4cm内 侧壁或后穹隆处分泌物培养。如果未成年幼女怀疑患性传 播疾病时,不应使用扩阴器,应以无菌拭子在阴道口处采取 分泌物送检。
脓液和创伤分泌物标本的采集
• 1.采集方法 • (1)开放性脓肿: 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病灶表面后,用蘸
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灭菌棉拭子采取脓液和病灶深部的分泌物, 置无菌试管内送检。注意尽量采取化脓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 处的脓汁。临床有时提出疑问,明明患者有感染的指征也有 大量的炎性渗出,但为什么细菌培养常常阴性呢?这可能与 标本采集的部位有关,如果单纯采集脓液是不行的,因为脓 汁经过我们涂片显微镜观察证实为脓细胞、细菌碎片及粘液 组织的混合物,经常无完整的活的细菌形态,所以这样培养 的结果常常无菌的。而交接处的活菌较多,会提高阳性率。
(咳)痰及呼吸道标本的采集
• 1采集时间:以晨痰为好;支气管扩张症病人,清 晨起床后进行体位引流,可采集大量痰标本。
• 2自然咳痰法:在留取痰之前,用清水反复漱口 (漱口液不能含抗菌物质);应从气管深部咳出 痰,吐入无菌容器内。
• 3气管穿刺法: • 在环甲膜下穿刺抽取痰液,收集标本,适用于厌
氧菌培养。 • 4气管镜下采集法:在病灶附近用导管或用支气管
生殖道标本的采集
• 1 尿道分泌物 ①男性:清洗尿道口,用灭菌纱布或棉球擦拭,采取从尿道 口溢出的脓性分泌物或用无菌男性拭子插入尿道内2~4cm 轻轻旋转后取出分泌物。如无脓液溢出,可从阴茎的腹面向 龟头方向按摩,促使分泌物溢出。 ②女性:清洗尿道口,用灭菌棉球擦拭,然后从阴道内诊压 迫尿道,或从尿道的后面向前按摩,使分泌物溢出。无肉眼 可见的脓液,可用灭菌拭子轻轻深入前尿道内,旋转拭子, 采集标本。
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

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正确的标本采集和及时送检是保证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关键!其目的是要捕捉到与感染相关的病原菌并保持其活性,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其它与感染无关细菌的干扰。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的知识,欢迎阅读。
采样时机抗生素使用前(停用抗生素3至5天或下次用药前)采样采样方法采集无菌部位的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非无菌部位尽量减少正常菌群的污染,采样量足。
采样容器专用的无菌,防渗漏,有盖,无酸、碱、防腐剂及消毒剂污染。
送检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小时。
若不能及时送检可于4-8℃保存,但对可疑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对外界环境敏感的苛养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应室温保存。
当标本量小于1ml时应于15~30分钟内送检,防止挥发和干燥。
微生物检查的标本采集和运送原则1.发现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停药3至5天后采集标本,如不能停用抗菌药物,应于下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集。
应在感染的急性期或伤口局部治疗前采集标本。
3.选择正确的解剖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
4.采样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污染可能降至最低。
5.收集真正感染的病灶处的标本,且避免邻近区域常居菌群的污染。
6.采用专用无菌容器收集标本。
容器须灭菌处理,防止渗漏,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标本中不可添加防腐剂。
7.采样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h内。
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置于适当的储存环境待送,但不超过24小时。
对可疑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对外界环境敏感的苛养菌感染的患者标本应室温保存。
当标本量小于1ml时应于15~30分钟内送检,防止挥发和干燥。
8.尽量不要以一般棉花拭子收集标本,应使用专用的纤维拭子。
9.每份标本都应贴上标签并标明必要信息,在检验申请单上填写足够的有关临床资料。
(要标明病区、病人姓名、感染状况、近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标本来源、检验目的、采集部位、采集及送检时间等)10.同一天同一检测目的、相同标本(血液标本除外)一般只需送检一次(份)。
细菌标本采集规范

临床微生物学标本采取和处理的规范化要求正确的采取、处理与运送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是临床细菌检验成功的关键.标本采取与处理的规范化是准确、及时地向临床提供重要的临床感染信息的基础;而标本采取与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给临床以误导,延误对患者的正确治疗。
为此,我们提出初步的参考意见,并希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血液细菌培养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液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
1.采集方法:静脉采血,以无菌操作方法抽取血液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中,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如果同时作需氧和厌氧培养,应先将标本接种到厌氧瓶中,再注入需氧瓶,严格防止将空气注入厌氧瓶中。
2。
采血时间以及血培养份数: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抗菌治疗前,用药前24小时内采集2~3次血液标本,可使细菌检出率高达99%.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的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
5~1小时采血,亦可在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采集血液标本。
特殊感染患者采血培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疑急性发热性菌血症、败血症患者: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在24小时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液标本培养.(2)可疑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1~2小时内采集3份血标本培养,如果24小时后阴性,再采集两份血标本培养。
(3)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先采集2~3份血标本,抽血间隔60 min,24~36小时后体温升高之前,再采集2份血标本进行培养。
因为1次血培养不足以说明问题,可能会遗漏阳性结果。
(4)可疑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时;应改变血培养方法,以获得罕见或苛养的微生物。
(5)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需马上做抗菌治疗;或急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要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份标本.3。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
疑为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患者,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
检验科实验室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

检验科实验室标本处理与储存技巧在检验科实验室中,标本的处理与储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标本的处理、储存条件和常见问题解决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标本的处理1. 标本采集:标本的采集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第一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合适的采集容器,确保不会造成标本的污染或损坏。
- 采集完整标本,不可有残缺或漏液。
- 标本采集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外部细菌的污染。
2. 标本预处理:标本采集完成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确保标本的质量:- 对于液体标本,需要离心分离固体和液体部分。
- 对于固体标本,需要进行切片或研磨等处理。
- 标本预处理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对标本造成损伤。
二、标本的储存条件1. 温度:不同种类的标本需要不同的储存温度,一般来说,冰箱是最常用的存储设备。
具体温度要求如下:- 血液标本:通常需要在4摄氏度下储存。
- 细胞标本:需要在-20摄氏度或更低的温度下储存。
- 生化标本:需要在2-8摄氏度下储存。
2. 湿度:标本储存时要避免受潮或过于干燥,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是比较合适的。
3. 光线:标本储存的地方要避免直射阳光,光线对某些标本可能会产生影响。
4. 时效性:不同种类的标本有着不同的存储时效性要求,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测分析,否则结果可能会出现偏差。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1. 标本污染:对于标本污染的问题,应加强实验室内部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同时在采集、处理和储存标本时要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2. 标本保存不当:标本保存不当可能导致标本变质或失效,因此在储存标本时要注意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标本质量。
3. 标本信息混乱:为避免标本信息混乱,应对每个标本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并采用统一的编号系统,确保标本与信息的对应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检验科实验室中标本的处理与储存技巧至关重要,仅仅依靠仪器和设备是不够的,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标本的采集、处理和储存工作,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细菌培养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细菌培养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细菌培养标本采集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标本采集能够提高细菌培养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的可靠性,从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以下是一些细菌培养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标本: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采集。
例如,咽部感染可以采集口咽拭子、咳痰、深喉拭子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2.采集前洗手:采集标本前,采集者应进行手部消毒或洗手,以减少细菌的污染。
同时,佩戴清洁的手套也是必要的。
3.标本容器的选择:根据需要进行细菌培养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
通常情况下,采用无菌的容器,且应有足够的容量满足后续操作的需要。
4.采集技术和操作:采集者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和操作能力,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不同部位的采集有不同的技术要求,需要注意不同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5.采集适量的标本:采集者应确保要采集的标本量足够,以满足后续的分离和鉴定操作。
对于多种标本的采集,应遵循采集优先级和适宜量,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采样。
6.保护标本:标本采集后,应及时处理和保存,以防止标本的污染和失活。
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尽量避免液体标本的泄漏和固体标本的破碎。
7.标本的迅速送检: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以保持标本的新鲜和避免细菌生长过多或失活。
不同类型的标本有不同的送检要求,应注意标本是否需要特殊的保存和运输条件。
8.注意个别特殊情况:有些特殊类型的标本采集有特殊的要求,如液体标本的胫前组织穿刺、关节穿刺液等,需要专业医师操作,且操作过程更加复杂和精细。
此外,对于病程较长、曾接受治疗的患者,应注意标本的采集时机和对抗生素的处理。
9.记录标本信息:在标本采集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地记录标本的相关信息,如采集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采集部位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结果解读和结果报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室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1、总则: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在收集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送检,检测后标本应妥善保存。
2、临床标本的采集
2.1、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
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澈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中,
及时送检。
2.2、尿液(中段尿)
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塑料盒中,及时送检。
2.3、粪便
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无菌塑料盒中及时送检。
2.4、眼、耳、鼻、喉拭子
将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于无菌塑料盒中,及时送检。
2.5、脓液
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
一些,然后将棉拭置于无菌塑料盒中,及时送检。
2.6、血液
26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 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病人
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当然在病人
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26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3〜5ml。
2.6.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26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同时要及时送检。
2.7、穿刺液
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严格无菌抽取后,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 或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2.8、胆汁
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入无菌塑料盒内。
2.9、脑脊液
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管内,常温
保存送检,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 及时送检。
2.10、生殖器官标本
阴道、子宫颈及前列腺等分泌物应由医师采集,
收集于无菌塑料盒内送检。
如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做培养检查时,采集的
标本应床旁接种并及时放入孵箱培养。
2.11、烧伤标本
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面的脓汁分泌
物放入无菌塑料盒中。
2.12、支原体(解腺、人型)培养+药敏的标本
采集
2.12.1、支原体对干、热抵抗力差,标本采集后
应尽快接种支原体运送培养基送检。
2.12.2.男性:用细的无菌棉拭子沾取无菌盐水少许深入尿道口内2〜2.5cm。
3、临床标本的保存
细菌室标本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不
得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