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1)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含解析

2024年10月《中国行政史》全国自考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大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府2、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3、明朝时期宰相制被废除后,取而代之的是______A.内阁制B.六部制C.诸寺制D.司礼监制4、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是______。
A.工农兵代表会议B.苏维埃代表大会C.中央执行委员会D.人民委员会6、唐朝时,首开以宦官充任“内枢密使”从而在制度上赋予其参政权力之先例的皇帝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唐代宗D.唐中宗7、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8、辽朝最高军事机关是______A.大林牙院B.枢密院C.大于越府D.军机处9、中国历史上在行政管理方面神权政治色彩最浓烈的是______。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宋朝中央行政体制称为两府三司制,其中两府是指()。
A.御史台和尚书台B.中书门下与枢密院C.吏部和礼部D.少府和相府11、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______A.总裁制B.总统制C.议会制D.委员会制12、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______。
A.军机处B.枢密院C.兵部D.都督府13、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______A.治书侍御史B.御史大夫C.御史中丞D.殿中侍御史14、影响明朝官员升迁的最主要因素是()。
A.出身B.口碑C.资历D.政绩15、近代中国第一个监督研究机构和监察官员培训机构是______。
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划制度是:A. 郡县制B. 州县制C. 行省制D. 郡国制答案:A2. 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A. 郡县B. 州县C. 道府D. 行省答案:B3.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阁D. 六部答案:C4.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是:A. 县B. 州C. 府D. 道答案:A5. 以下哪个朝代没有实行郡县制?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朝时期,全国划分为三十六____。
答案:郡2.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州、郡、____。
答案:县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____。
答案:尚书省4.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是____。
答案:行省制5.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一级是____。
答案: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中国古代的郡县制。
答案: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始于秦朝,后被汉朝继承和发展。
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郡下又设县。
郡的长官称为郡守,县的长官称为县令。
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 简述明朝的内阁制度。
答案:明朝的内阁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体现。
内阁由皇帝亲自选拔的文官组成,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起草诏书,参与决策。
内阁成员没有固定的官衔,但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能左右朝政。
内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帝对国家的控制。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从郡县制到州县制,再到行省制的过程。
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州县制的实行,进一步细化了地方行政区划,使得地方管理更加精细化。
202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本科试题及答案

2020年自考《中国行政史》本科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
A.战国B.西周C.商朝D.夏朝【答案】D【解析】中国奴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之际,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制的三个代表性王朝。
【考点】上篇-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引论2.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部落酋长议事会B.人民大会C.“四岳”议事会D.军事首长【答案】B【解析】A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B人民大会:是联盟最高的权力机关;D军事首长:仅负责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不单独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
3.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上实行( )。
A.乡遂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国鄙制【答案】C【解析】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
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 )。
A.尚书B.丞相C.太尉D.御史【答案】A【解析】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
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三公宰相制【答案】B【解析】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6.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 )。
A.门资B.政绩C.口碑D.年资【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不是依据才能和政绩,而是完全凭借门资。
7.在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 )。
A.册书B.制书C.敕D.诰【答案】C【解析】唐朝决策文书:册书、制书、敕。
册书:立皇后、太子、封诸王所用,竹简书写;制书:颁布重大行政命令,黄麻纸书写;敕: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黄麻纸书写。
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扈氏,盘庚迁殷都曾召集贵族议事。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代神权政治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
3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不断和人口的流动,地方行政体制十分混乱,虽从主体上看基本维护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但实际上变化颇多。
(1)地方行政经管层次的调整(2)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经管体制(3)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4)基层行政组织38.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1)明代督抚在明中期以后虽在地方上逐渐掌握了行政权力,但职权偏重于监察,名义上始终算中央官员,而且省级官员一直是三司长官。
(2)清代督抚则已成为注定的省级地方行政长官,二司成为其注定下属官员,清朝督抚已是名实兼备的封疆长官,代表皇帝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提督学政主管一省学校、科举事务,俗称“学台”,其办事衙门称“学院”,无论本人品秩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但重大问题要与督抚商办。
39.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经管体制演变的历程。
近代中国行政经管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由清末君主专制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共和体制,再到北洋军阀政体,国民党政府名为共和实为专制的体制,最后终于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走向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体制的正确轨道。
4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利,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奴隶制时期行政经管的特色有哪些?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行政史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国行政史的研究对象是()。
A.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B.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C.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D. 中国古代文化制度答案:B2.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战国时期答案:A3. 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中,最高行政长官是()。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答案:A4.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分为()。
A. 郡、县B. 州、郡、县C. 郡、县、乡D. 州、县、乡答案:B5.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史省D. 秘书省答案:A6.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A. 州B. 府C. 路D. 县答案:C7. 元朝时期,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A. 中书省B. 尚书省C. 门下省D. 内史省答案:A8. 明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A. 州B. 府C. 省D. 县答案:C9. 清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A. 州B. 府C. 省D. 县答案:C10.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特点()。
A. 中央集权B. 地方分权C. 官僚制度D. 世袭制度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特点包括()。
A. 中央集权B. 地方分权C. 官僚制度D. 世袭制度答案:AC12. 秦朝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包括()。
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皇帝答案:ABC13. 汉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革包括()。
A. 郡县制的确立B. 州制的设立C. 郡县乡三级制的实行D.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答案:ABCD14.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机构包括()。
A. 尚书省B. 门下省C. 内史省D. 秘书省答案:ABC15. 元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主要单位是()。
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中国行政史简答: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8.秦汉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9.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10.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发展11.魏晋南北朝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2.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13.隋文帝的调整14.唐统治者对隋制改革内容15.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16.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17.宋代行政执行特点18.宋代对监察制度的改革19.辽代五京道下存在的三种地方行政体制20.元代官员入仕的途径21.元代官员考核的形式22.明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革要点23.明代道的机构内容和作用24.明代地方政策层级变革25.明代地方监察形式26.明官员选拔27.明任用官员的回避制度28.军机处特殊性29.清朝官吏任用方式30.清朝回避制度31.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32.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33.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34.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35.总理衙门职能36.总理衙门的特点37.百日维新行政执行的阻力38.新政行政体制改革措施39.临时大总统的职权40.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41.南京临时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42.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43.袁世凯根据新约法做出的重大改组44.皖系行政决策45.直系行政决策的三个阶段46.奉系行政政策47.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上的措施48.抗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内部调整49.抗战期间省行政体制的弊端及调整措施50.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方式51.抗战期间公务员考绩(类别)(内容)(程序)(奖励)(惩戒)52.战后国民政府改组后变化53.抗战后南京政府行政监督形式54.战后南京政府任官考试制度变化55.苏区各级政府监督的原则和方式56.苏区人民群众监督方式57.苏区行政人员的(考核方式)58.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形式59.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内部监督措施60.抗日民主政权群众监督形式61.抗日根据地任用干部的标准62.抗战时期干部的考核方式、奖惩方式、任务63.军事管制委员会机构设置和任务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终的时期2.登记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甲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防止皇权滥用的方法:a.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b.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c.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 d.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1.军事首长的实际权力仅负责统帅军队和担任主祭,不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 2.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权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在:1.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关键问题决策时商王强调自己的最后决策权 2.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官职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商代职官的基本类型:1.总教官,分为巫、多卜、占、作册等2.政务官,文献中称为卿士,师保是最高政务官3.事务官,主管王廷事务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内容)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两方面。
2024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含解析

2024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自治区最高权力机关是______。
A.自治委员会B.临时参议会C.行政委员会D.人民代表会议2、元代掌管佛教事务同时负责管理吐蕃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机构是______。
A.枢密院B.宣政院C.通政院D.集贤院3、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是()。
A.由各省代表选出B.由全体国民选出C.由全体国务员选出D.由临时参议院选出4、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治国之道的核心是()。
A.“以德治国”B.“以法治国”C.“以理治国”D.“以仁治国”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行政执行上采取的是()。
A.议行合一制B.委员合议制C.垂直领导制D.首长集权制6、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______。
A.令B.曹C.卿D.丞7、我国历史上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的皇帝是______。
A.魏文帝B.孝文帝C.隋文帝D.隋炀帝8、在政体上,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依据的原则是______。
A.三权分立B.议行合一C.议行分开D.三权合一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______。
A.广州B.瑞金D.嘉兴10、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是______。
A.内阁B.六部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11、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______A.军事民主制B.王子王位继承制C.兄终弟及制D.嫡长子继承制12、元朝的最高监察机构是()。
A.枢密院B.谏院C.御史台D.都察院13、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______。
A.议会共和制B.委员合议制C.议行合一制D.责任内阁制14、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B.中书省C.门下省D.散骑省15、根据“行宪国大”后的中央行政体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通过关宝典)

1、简述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的特色答:(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3)以血丝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中国奴隶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父家长制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君主扔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且世袭。
(2)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家室和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国家很像是一个家庭的扩大,而且这种家庭式的管理方式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惯性,作为一种历史痕迹还秦汉三公九卿制之中。
(3)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利与政权合一,政权结构与宗法系列一体化,大小贵州成为政府各级官员,国家机构实为宗族的扩大。
3.简述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中原始民主制遗风的表现形式。
答:(1)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
(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
4.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
答:(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5.简述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答:(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
(2)防止兵权滥用的办法:一是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二是通过神权利来抑制君权;三是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四是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
6.简述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体制的特点。
答:(1)军事首长的实际权力与后世王或皇帝不同,仅负责统率军队和担任主祭,不单独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行政史简答: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终的时期2.登记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甲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防止皇权滥用的方法:a.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b.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c.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d.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1.军事首长的实际权力仅负责统帅军队和担任主祭,不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2.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权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在:1.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关键问题决策时商王强调自己的最后决策权2.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官职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商代职官的基本类型:1.总教官,分为巫、多卜、占、作册等2.政务官,文献中称为卿士,师保是最高政务官3.事务官,主管王廷事务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内容)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两方面。
(影响):1.是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8.秦汉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1.奉常,西汉该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掌宫廷车马4.卫尉,掌皇宫保卫5.典客,西汉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6.廷尉,掌司法7.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9.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9.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1.任子2. 訾选3.察举4.征辟5.博士弟子6.荐举10.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秦汉实行郡县制度,此时尚未有独立的中央对地方的检察制度,主要是依靠在职官设置上分权制约,使地方官员权力不能过分集中,有意识构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行政监察的目的,是一种行政与监察混一的体制。
到汉武帝时,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系统才因十三部州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而相对独立地建立起来。
汉武帝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主要分两个系统进行,1.通过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的监察2.通过御史中丞与丞相府的司直相互配合,在经过派出的部刺史对郡国的监察,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11.魏晋南北朝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在州上设官2.强化县级行政管理12.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作用):1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2.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13.隋文帝的调整: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14.唐统治者对隋制改革内容: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为奉行机构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15.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科举,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16.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同三品或同平章事均为专职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利的分散和集中。
17.宋代行政执行特点: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2.为保证作为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了皇帝的本意3.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监督机制能较快的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18.宋代对监察制度的改革:1.台谏趋于合一2.皇帝直接控制台谏管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19.辽代五京道下存在的三种地方行政体制:1.以民政为主的系统,即汉人、渤海人居住区域2.军政、民政兼理的系统,即契丹等游牧族居住的区域3.单纯军事系统,即招讨,统军等司辖地20.元代官员入仕的途径: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
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读书做官,一是贡授,二是科举4.承荫制度21.元代官员考核的形式:1.对全体在职官员的考核2.对某一任期届满官员的政绩考评22.明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革要点:1.将元之路的总管府、散府改为府,将某些大州升为府,因而府成为明代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2.明时州成为一种特殊区域,州领县远远少于府领县,且州之行政区域缩小。
23.明代道的机构内容和作用:1.布政司系统的分守道2.按察司系统的分巡道。
分守道和分巡道分别是布、按二司的派出机构,其职责偏重于监察,另还有一些专职道,专门负责全省或省内某一区域的某些具体业务。
24.明代地方政策层级变革:1.将元宣慰司取消,重新按行政、司法、军事等不同事项划分不同的道区,设立不同的派出机关2.将元之路的总管府、散府改为府,将某些大州升为府,因而府成为明代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3.州成为一种特殊区域,州领县远远少于府领县,且州之行政区域缩小25.明代地方监察形式:1.巡抚对地方的监察2.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3.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26.明官员选拔:1.荐举2.学校3.科举4.承荫制度和由吏而官27.明任用官员的回避制度:1.地区回避,不能再家乡所在地做地方官2.亲属回避,父子,兄弟,叔侄不能在同一机构中任职,官职较低者回避28.军机处特殊性:1.军机处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军机章京下无书吏人员2.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兼职,军机大臣无定额3.军机大臣因本人资历的差异,名目有所不同4.军机大臣的次序一般由官职高低和任职先后作为标准,有时皇帝指定5.军机章京由军机大臣挑选然后报请皇帝批准29.清朝官吏任用方式:1.实授官职2.署职3.兼职4.护理5.加衔30.清朝回避制度:1.亲族回避2.职务回避3.地区回避31.近代中国行政体制演变: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到1928年奉系军阀统治垮台3.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民族共和国的成立32.工农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的经验:1.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2.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任人唯德,德才兼备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责任相结合等工作方法33.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管理经验: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权机关的积极性2.按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3.实行民主决策4.精兵简政,逐级负责制5.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6.严格干部标准34.人民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经验:1.试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2.加强党对政权的领导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4.加强决策咨询5.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办事制度6.实行人民监察制度7.严惩干部贪污行为保持行政机关廉洁35.总理衙门职能:1.管理外交事务2.办理洋务3.负责边防事务4.负责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36.总理衙门的特点:1.简化办事机构2.分工办事,人有专责3.严格挑选官员4.建立住宿值班制5.节约行政经费6.简化办稿手续,加强保密7.奖罚分明37.百日维新行政执行的阻力: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3.顽固派的顽固抵抗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38.新政行政体制改革措施:1.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2.设立商部3.设立巡警部4.设立学部5.设立财政处、练兵处、税务处6.裁撤有名无实的衙门39.临时大总统的职权:军权,和战权,创制权,任免权,复议权,设置法院权40.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1.机构设置比较合理集中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41.南京临时参议院对政府的监督:质问,弹劾,查办,建议42.广州国民政府行政体制的特点:1.以党治国的原则更为明确2.采取委员会议制3.党政合一的一权制43.袁世凯根据新约法做出的重大改组:1.撤销国务院,设立政事堂,是总统府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使行政各部失去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3.炮制《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直接为恢复帝制做准备44.皖系行政决策:1.破坏国务会议正常的决策程序2.排挤总统在决策中的地位3.运用军事力量对抗总统和国会的制约4.利用御用立法机关为其决策服务45.直系行政决策的三个阶段:1.直奉联合控制决策权2.直系利用兵权支配决策权3.曹锟以大总统名义直接掌握决策权46.奉系行政政策:1.临时执政府的奉命决策2.陆海军大元帅的军事独裁47.南京国民政府在行政执行上的措施:1.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48.抗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内部调整:1.改变领导体制,取消副委员长和常务委员,只设委员长1人,有陆海空大元帅兼任,行使统帅陆海空军职权 2.扩大编制。
直属国民政府的军事机构归军委会管辖,军政部,海军部也归其兼领3.加重职权,军委会不仅是最高军事机关还是统辖全国军民作战的大本营49.抗战期间省行政体制的弊端及调整措施:(弊端):1.省党部与省政府关系不清2.省政府与中央政府职责不明3.军人干政愈演愈烈(调整):1.调整省党部与省政府的关系2.调整省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50.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方式: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6.监察院的监督51.抗战期间公务员考绩(类别):平时考试,年终考绩,临时考绩(内容):工作,操行,学识(程序):初核,复核,核定登记和执行(奖励):晋级,加俸,奖金,勋章,奖状,记功(惩戒):免职,降级,减俸,审戒,记过,留级52.战后国民政府改组后变化:1.扩大国民政府委员的职权2.吸引部分国民党以外人士参加3.试行行政院负责制53.抗战后南京政府行政监督形式:1.国民党的监督,一是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二是加强对从政党员的管理,三是推行以党透政的工作方式2.政府内部的监督,监察院的监督,立法院的监督以及总统的监督3.对施政过程的监督54.战后南京政府任官考试制度变化:战后南京政府在任官制度方面的重要变化,强调了公务员的录用与晋升必须通过考试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