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麻醉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麻醉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分类
根据心律失常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分为良性心律失常 和恶性心律失常。良性心律失常通常不会对患者的生命 造成威胁,而恶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 及生命。
发生机制与原因
机制
麻醉中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麻 醉药物的直接作用、手术刺激、患者自身心血管 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
原因
常见的原因包括麻醉药物的副作用、手术过程中 的应激反应、患者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等。
效控制。
康复指导
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饮食、 运动等方面的建议,促进患者术后 恢复。
定期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 心脏功能和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和 处理问题。
05
麻醉中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进展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
针对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研发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更有效地控制心 律失常症状。
术中监测与处理
心电监测
在麻醉过程中持续监测患 者的心电图,及时发现心 律失常。
血流动力学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 指标,评估心脏功能和循 环状态。
处理措施
一旦发现心律失常,应立 即采取相应措施,如药物 治疗、电复律等,以纠正 心律失常。
术后随访与康复
术后心电监测
在术后恢复期间,持续监测患者 的心电图,确保心律失常得到有
02
麻醉中心律失常的处理原则
一般处理原则
01 保持呼吸道通畅
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避免因呼吸道阻塞引起缺氧和心律失常。
02 维持循环稳定
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循环指标,及时纠正低血 压、心动过缓或过速等情况,保持循环系统的稳 定。
03 补充血容量
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补充血容量,以维持正常的血 液循环,预防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心律失常。

急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进展及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进展及指南解读

急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进展及指南解读现如今新型药物的问世及介入等治疗手段的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心血管界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却忽略了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来说,目前非药物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包括机械循环支持、血液净化治疗、呼吸机和心脏移植等。

一、机械循环支持(MCS)机械循环支持(MCS)适用于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包括:VAD、ECMO、IABP。

MCS可作为桥接过渡到作出是否心脏移植的最后决定、成为合适的移植候选人、心脏移植、康复或作为最终的治疗手段。

2013 ACCF/AHA心衰治疗指南指出MCS支持治疗适用于在指南指导下的正规药物治疗后LVEF 仍然小于25%、NYHA 心功能分级为III-IV 级和1-2年死亡率很高的患者、或者依赖于持续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的患者。

2015 SCAI/ACC/HFSA/STS心血管治疗中经皮机械循环支持装置使用专家共识声明指出:经皮MCS的适应症如下:急性心梗并发症(缺血性二尖瓣反流;大面积AMI行PCI术中或术后出现的急性左室功能低下;右心室梗死导致心源性休克);非缺血性心肌病所导致的严重心衰;心脏移植后的急性心衰;高危的经皮瓣膜介入手术;高危复杂的室速射频消融;高危PCI中的预防性应用;心脏手术患者脱离体外循环装置后。

下面简要介绍主要的几种MCS。

1、心室辅助装置(VAD)VAD包括:体外型心室辅助装置和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

按使用方法可分为左心辅助装置(LVAD)、右心辅助装置(RVAD)和双心室辅助装置(BiVAD) 。

其中左心辅助应用最为广泛,LVAD将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流引入辅助泵体,经泵体驱动血流进入主动脉,完全替代左心泵血功能。

是纠正顽固性心衰和心脏移植前的一种理想治疗手段,能有效代替心脏工作能力的80%以上。

2012和2016ESC急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推荐LVAD用于最佳药物治疗和其它机械辅助装置治疗后仍然处于终末期心衰而适合心脏移植的患者;也可用于经过上述措施后仍然处于终末期心衰而不适合心脏移植期待生存率大于1年的患者。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Fung et al Am J Cardiol 2005;96:728-31, Leclercq C et al Eur Heart J 2002;23:1780-7
*
184名房颤快室率患者行AVN消融 LVEF46±18%,心功能2-3级 随机植入双室起搏和右室起搏 随访6个月 结果:相对于右室起搏,双室起搏 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EF,降低死亡率
*
绝对禁忌证 1.全身活动性感染病灶 2.恶性肿瘤 3.肺、肾、肝及脑功能衰竭 4.全身性疾患,生存时间短5.MPAP>8kPa 6.全肺阻力>8Wood单位 7.不服从治疗或滥用毒品者 8.HIV抗体阳性者 9.精神病或心理障碍者
相对禁忌证 年龄>60岁 肺梗塞 活动性胃溃疡 糖尿病(I型) 全肺阻力为5-7Wood单位 周围血管病或无症状的脑血管病 精神和心理状态不稳定 慢性活动性肝炎 活动性心肌炎及巨细胞性心肌炎
晚期难治性CHF的诊断标准
晚期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占约10%以上
*
国内现状 最早1978年上海瑞金医院 最成功1992年哈医大二院 累计100余例,存活最长>12年
一、心脏移植
1964年美国:黑猩猩 →人原位心脏移植 1967年南非:人→ 人,同种原位心脏移植 2001年全球总数>5万,存活率1年79%,10年48%
在标准强化内科药物治疗后,仍然有显著心功能不全,运动耐量严重下降,病情进行性恶化的一种临床状态 晚期难治性心力衰竭(CHF)应该结合非药物治疗
晚期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
*
标准强化药物治疗 >3个月 静息 LVEF< 30% 心功能 3-4级 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峰值氧耗 <14ml/kg·min 血去甲肾上腺素 >900pg/ml 三尖瓣返流 >2.5ml/s(提示肺动脉高压) 非ACEI治疗患者血钠 <130mmol/L

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杨新春

快速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进展-杨新春

几个重要的心律失常多中心试验简介
其他有意义的试验
抗早搏药物? 抗室颤药物? 类药物确切抗颤作用:心梗后首选 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小剂量胺碘酮,索它洛尔 心梗急性期常规利多卡因? 严格掌握适应症, 不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试验结论对临床的启示作用
几个重要的心律失常多中心试验简介
1
2
3
01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程度分层
早期的Lown 资料来源于冠心监护室病人 忽略了病人心脏和全身情况 片面强调了室早的频发和复杂程度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根据其预后和有无导致明显相关症状与血液动力学障碍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 有预后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 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1
2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一)
PSVT中止和预防;先天长QT伴尖端扭转VT
MI后室早和室速(改善预后)
快速房颤心室率控制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类 胺碘酮,索它洛尔
01
Af药物转律及电转律药物准备,预防复发;
02
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
03
预激伴房颤
04
类 维拉帕米: PSVT,特发性室速
05
房颤心室率控制,预激伴房颤禁用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五)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首选ICD I类药物: 不改善病人预后, 显著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死亡风险 II类药物: 减低心梗后和慢性心衰猝死和总死亡率, 为一级预防预药物 III类药物: 胺碘酮可减少心梗后和慢性心衰猝死风险, 但对总死亡率降低不显著 索他洛尔 IV类药物: 可终止QT间期正常, 短配对间期室早诱发的多形性室速, 以及左室特发性室速或右室流出道室速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应用药物转复心房扑动时,减慢了心房内传导、心房扑动频率略减 慢,而原来只能2:1下传(心室率150次/分)突然转成1:1下传。
2、静脉用药需注意方法并加强监测
2.4 负荷量要给足
最好用输液泵给药,以保证在要求的时间内匀速输入。
2.5 安全与否是相对的
胺碘酮:“万能灵药” 对于已经出现QTc延长、低钾血症的患者,也会出现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 而对于较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III类药物(如依布利特 ),用于相对安全的患者(无QTc延长、血钾不低于4.0mmol/L),注 意用药方法,也是安全的。
2、静脉用药需注意方法并加强监测
2.2 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如依布利特转复心房扑动或房颤时,即便已经转复为窦性心律,也 要适当延长监测的时间,观察QTc的变化及是否出现室性早搏和尖端扭 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2.3 注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老年患者,窦房结功能障碍,转率瞬间可能有窦性停搏、甚至继发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需做好临时起搏准备。
AADs的应用现状
• IB类:
• 利多卡因仍较广泛用于急性室性心律失常,但地位逐渐下降
2004 ACC/AHA STEMI指南未推荐常规使用; 2009 ACC/AHA 心衰指南中,对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 患者,预防猝死只推荐胺碘酮。
AADs的应用现状
• IC类:广谱,但一般不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 III类:目前看前景较好,虽新药准备问世但口服药物似不理想 • 胺碘酮:广谱,“多数人”认为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主力,如 无明显禁忌症均将它作为首选药物,对吗?
• 索他洛尔:由于致心律失常作用,“不少”医生基本不选
• 伊布利特:转复近期发生的房扑、房颤(复律) • 多非利特:用于房颤复发及维持窦律,不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率 ,重度左室功能障碍者可用。 • 决奈达隆 Dronedarone:目前定位为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有效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

164生国缯签丞盍!Q塑堡垒月筮丝鲞筮!翅f望筮!§!翅2垡!i!塑!g竺!!坐i婴』!!翌世:』!塑!Q塑:Y!!:丝盟!:!(墅堂坠!i12・专题笔谈・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4)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当今的作用与不足(续3)黄德嘉摘要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对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基本方式。

在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D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②采取何种治疗方式。

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有限,有较大副作用,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在应用时应注意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体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物;急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十分常见,除器质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可合并各种各样心律失常外,其他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胸、心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等均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并可导致临床症状而需要治疗。

对心律失常来说,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方式。

根据美国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在464家医院,155731例心房颤动的住院患者中,44.8%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心房颤动或维持窦性心律。

应用最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胺碘酮。

索他洛尔和普罗帕酮等。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较为复杂,比其他心脏专科用药更难掌握。

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①目前可供选择的I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十分有限,并有较大副作用,特别是在长期和大剂量使用时,而疗效并不尽如人意。

Ⅱ类(B受体阻滞剂)和Ⅳ类(钙拮抗刺)虽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强度相对较弱;②一般情况下,心律失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患者可能有不同病因,合并疾病的种类、心功能和肾功能状况及年龄差异也很大。

对患者的治疗应是综合治疗,其中病因治疗是基础治疗。

评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整个综合治疗方案中的意义和地位,确定合理现实的治疗目标,选择有效而不干扰整体治疗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不仅需要对患者整体治疗全局的准确把握,而且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ppt课件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窦律
• 转复窦律药物—胺碘酮 —— PAF<48h,转复率不低于IC类药物 —— 适用于血流动力学障碍、AMI、HF、宽QRS波, 电复律不能转复,或转复窦律不持久,属I类C级推荐 —— 用法:150-300mg iv+20mg/kg/24h静滴 600mg/d口服一周 400mg/d口服2-3周 200mg/d口服维持 ——有效率可达55-95%
•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单形性VT 患者, 如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普鲁卡因胺或其它 药物后复发,建议静脉给予胺碘酮(证据级别: C)
• 对于电转复效果不佳,或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后反复发作的持续单形性VT,经静脉导管起搏 终止可能有用(证据级别:C)
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2006ACC/AHA/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指南
•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 治疗器质性心脏病 • 纠正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诱因 • 应用β-阻滞剂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 应用非经典抗心律失常药物
-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抗栓、降脂 • 对于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
• 对于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 患者,给予紧急 和长期的起搏治疗
• Tdp 患者,血钾应补至4.5~5.0 mmol/L
无休止的室性心动过速
• 急性心肌缺血导致的反复发作或无休止的 VT,推荐静脉应用胺碘酮,随后给予β阻 滞剂并血运重建
• 反复发作的或无休止的单形性VT,静脉 给予胺碘酮及消融治疗有效
二、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
• 心律失常的中医认识 • 心悸的辨证证论治 • 抗心律失常的中药、中成药研究

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中西医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伊布利特是Ⅲ类 AAD 中的第 2 代,其化学结构与索他洛尔相 似,是甲磺酸酯的衍生物,具备激活内向缓慢钠电流及促进平台期 内向 Ca2+ 电流的特性,故而具有起效快、转复律高、不良反应可 自行消失的优点,具有更明显的地转复房扑、房颤优势,但首过效 应明显,不建议长期口服 [10-11]。有研究表明,伊布利特联合稳心 颗粒治疗心房颤动 , 具有控制心室率 , 改善心肌细胞灌流功能,延 长 QTc 间期的效果 [12]。
Advances in Research onTreatment of Arrhythmia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ANG Ying1, ZHANG Ya-jie1, WANG Xiao1, ZHOU Jia-ling1, LI Lan2*
(1.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ABSTRACT: Arrhythmia is a common disease. At present, anti-arrhythmia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research has entered a bottleneck period, and some domestic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s have unique advantages in treating this disease.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this disease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author has reviewed the treatment of arrhythmia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journal articles and combining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rrhythmia;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Pacemak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治疗 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是
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的特点, 除胺碘酮有效率40%~50%外,其 它药几乎无效,甚至增加房颤 发作。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心房起搏治疗迷走神经性房颤 是永久起搏器治疗的一个新适 应征。起搏模式AAI,当伴有房 室功能不全可选DDD。要求起搏 频率70~80次/分,治疗成功率 85%,配合药物有更好的疗效。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 长短周期现象指,某些期前收缩( 房性或室性)容易出现在长的心动 周期后,这些早搏较长的代偿间歇 又易于下一个期前收缩出现,如此 反复。
• 资料表明,某些多形室速,室颤以 及房扑、房颤的发生与此现象密切 相关。
2020/12/1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 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大多学 者认为,长周期将引起心肌不 应期的延长,离散度↑,易于 被短周期的期前收缩诱发折返 性心动过速。
弧立性房颤,发作渐频繁但很 少演变为持续房颤。 • 2.发作多在夜间或休息时,很 少或从不发生在活动或情绪激 动时。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3.房颤发作与进食相关,尤其 晚餐后,大多与进餐后的胃消 化期相关,少数与进餐时的吞 咽相关。
• 4.房颤发作常在早晨终止,这 时迷走神经张力↓交感兴奋↑ 。 机械或药物刺激或兴奋迷走神 经可诱发房颤。
• 到后期出现解剖学重构,而 演变为不易逆转的病理现象 。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针对房颤的不同机制,以心电 生理证据为依据,可采用不同 方法来各个击破。
• 如:导管射频消融、体内心房 除颤、心房多部位起搏和心外 科迷宫手术等。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局灶触发房颤: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 20世纪,心律失常的研究成就 举世瞩目。以临床电生理检查 和经导管射频消融为突出标志 ,多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得以阐 明和确认,并获得根治,突破 了心血管内科无真正根治措施 的历史记录。
2020/12/1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 跨入新世纪,心律失常的研究 方兴末艾,新的诊治技术不断 涌现,下面将近几年来在心律 失常方面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简要介绍。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ECG特点: 1.迷走神经张力↑,窦率↓, 当↓到一定程度(多在60次/分 ↓)时,发作房颤,通常在发 作前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有频 发房早出现。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2.常可见到房颤和Ⅰ型房扑交 替出现。
• 3.与SSS或慢快综合症不同,服 用很强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后ECG 也没有SSS的表现,且SSS很少 发生房扑。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临床特点: • (1)发作频繁,部分可持续; • (2)常以房扑房颤形式发作; • (3)常并发SSS,提示心房的病变
弥散 • (4)药物治疗效果不佳,Ia Ic类
药甚至可加重发作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双心房或多部位心房起搏是使 病人心房电活动恢复同步化的 起搏技术,可减轻、缓解、消 除房间传导阻滞,从而消除心 房电活动(除极与复极)的离 散和折返。进而预防由此引发 的房颤、房扑或其它快速房性 心律失常。
2020/12/1
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 长短周期现象(long-circleshort-circle-phenomemon) 或称二联律法则
• 近年来临床和电生理资料发现 ,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猝死以及房 颤房扑的发生与长短周期现象相关 。进而有人估计一半以上的心源性 猝死与该现象有关。
2020/12/1
• ECG特点 • (1)P波时限≥120ms • (2)P波切迹 双峰(峰距>40ms) • (3)心内电图,右房到左房传导
时间≥100ms。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机理:
• 左右心房电活动的不同步, 致P波离散度增大,当有房早 时,心房除极复极的非均质 性更为明显而引发房颤。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存在问题 • 消融终点很难判定,因这类房
颤本身为阵发性的,故用房颤 消失来定终点不可靠。与房颤 相关的房早不易判定。成功率 20%~40%(过去60%~80%), 复发率高(23%~50%)。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房间传导阻滞(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需注意的二个问题: 1.年龄过高、心房过大、P波
过宽、P或f波振幅过低提示 心房纤维化病变较重,不易 进行同步心房起搏治疗。 2.在双房同步起搏时应注意选 择具有DDTA功能的双腔起搏 器(ela产品)。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迷走神经性房颤 • 临床特点: • 1.男性中年多见,常为特发或
• 单源异位激动: 包括局灶触发(focal trigger), 局灶驱动(focal driver)引起的房 颤,阵发房颤大部分为局灶性。当 房颤时间延长(48h or 72h)时,心 房电生理发生重构(电位↓不应期↓ 传导速度↓),致房颤更易持续。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早期电重构是离子通道适应 心房率加快的电生理现象容 量逆传。
• 采取标测房早行点状消融, 能够达到根治,触发房颤的 房早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其 它部位还有终末嵴、房间隔 、冠状窦口等,这类房早比 未触发房颤的房早明显提前 (300ms±26ms)。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局灶驱动的房颤: • 采用标测房速或房扑方法,行
点或线状消融,可达到根治。 这类房颤在临床上大多表现为 难治阵发性房颤。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 随着较简单的心律失常得以根 治,房颤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 之一,是新世纪亟待攻克的领 域之一。目前对房颤机制的认 识突破了“多发小折返”学说 的“一言堂”。其机理主要有 两种
(1)多子波心房内析返;
(2)单源异位激动(局灶性房颤
2020/12/1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