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发展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

从《舌尖上的中国》上探索我国美食节目的新媒体推广《舌尖上的中国》是我国一档非常经典的美食纪录片,通过刻画中国不同地区的特色菜肴,展示出了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该节目自2012年播出以来,一直备受观众喜爱,并在推广中运用了不同的新媒体手段,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极大地增强了该节目的影响力和粉丝基础。
下面将从新媒体推广角度,探索《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
一、微博微博是《舌尖上的中国》最主要的宣传渠道之一,该节目通过微博拓展了观众网络社交的范围,为观众自发围绕该节目展开的话题创造了宣传效应。
首先,《舌尖上的中国》微博账号的内容非常注重质量和时效性,不断发布与美食相关的新闻、故事、点评等,吸引了粉丝的关注和转发,影响力不断扩大。
其次,微博平台允许用户发表评论,粉丝可以通过评论与参与互动,分享个人的美食经验,提出各种美食问答,并且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对该节目进行反馈,建立起强有力的互动关系。
最后,通过在微博上组织各种美食活动,如推荐美食、制作美食、品尝美食等,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促进了精准推广和品牌建设。
二、微信微信是我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工具,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推广的重点之一。
该节目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得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粉丝基础。
首先,微信公众号允许进行一对多的沟通,有利于观众与《舌尖上的中国》建立深层次、稳固的互动关系。
通过公众号,该节目能够推送菜谱、推荐餐厅、美食制作秘籍等精品内容,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和粉丝。
其次,该节目还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独家剧情和花絮,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与兴趣,增强了观众的粘性,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节目内容。
最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一系列与美食相关的活动,如参与美食评选、答题、抽奖等,让观众更有参与度,增加制作和推广的效果。
三、抖音抖音是新媒体推广的新宠,既能满足年轻观众的口味,又具有较高的粉丝关注度和传播力。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抖音开拓了新的宣传渠道和观众群体。
首先,抖音的短视频能够快速、精准地呈现节目内容,吸引观众的目光和兴趣,同时节目中所展示的各种美食,在抖音的传播下更加生动、有趣。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专业:12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1班学号:2012100316姓名:聂依华纪录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纪实性于一体,具有展示现实、传递观念、传承文化、提升审美等功能。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后,却令人眼前一亮。
这部原创大片自2012年5月14日十点半开播,连续七天播出。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而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收视最高,达到0.55%,这个成绩已经达到与BBC纪录片所能达到的收视率,并超过了所有同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
引发公众对纪录片的强烈兴趣,由“舌尖”引发公众对美食、民俗、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探讨。
之所以引发公众对此纪录片的热烈反响,笔者将从纪录片的制作精良、平民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及商业化运作四个层面对其进行审视与思考,以期对当今的纪录片创作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一、纪录片制作精良,中国艺术审美的独特情怀《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良,首先是人员的投入,该纪录片由美食家蔡澜、沈宏非两位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动用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就有8人,15位摄影师拍摄,并由3为剪辑师剪辑完成。
另外,该摄制组跨越我国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基本展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源,风情迥异的饮食文化。
整个纪录片共七集,分别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讲述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文化传承。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在摄影方式上采用微距摄影。
摄像机在近距离的拍摄,为观众呈现食材本身的纹理构造,这样天然的图案都因此表现得非常唯美。
《舌尖上的中国》的宣传海报即是明显的例证,美丽的山水风光,远山近水与轻舟,其实是筷子与肉的微观特写。
该片通过这种新颖的拍摄手法让人们从这个独特的角度,发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艺术的本质在于展现生命力,人的审美情趣则从人的本性上要求艺术回归本真,表达出人们的某些共同情感历程。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肖珉[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
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2012 年第一季,2014 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的文化研究

当下社会与文化转型期,全球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整体面貌和创作风格也随之变化。
由张同道与胡智峰领导的纪录片战略发展研究课题组撰写的报告提出:《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启了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工业型模式,将纪录片分为宣教型、审美型和工业型纪录片,而工业化、模式化的制作方式正是大众文化的特征,由此可见,《舌尖》这类记录片的诞生、萌芽和发展是中国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密切关系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对这种社会文化语境转向的回应。
本文试在当下对纪录片的认识高度与关于《舌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产生其的全球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社会语境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文化表征与深层内涵,尤其抓住两个题材:饮食与乡土中国。
本文试从味觉记忆与饮食文化的创新表现,历史•乡土•人性的叙事文化,都市书写与乡土中国的对比,多元•情感•诗性的审美文化,理性•宽容•超越的批判文化五个方面来进行《舌尖》的文化研究,分析其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和审美表现是如何将大众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相结合,如何展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历史、记忆、礼仪、家风、民俗等系统的文化环境,如何进行乡土中国的凝眸和书写,如何通过乡村与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体现民族性、地域性、现代性的传承与发展,实现纪录片的诗意回归与审美超越。
进而探讨《舌尖》是如何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哲学、沈从文抒情哲学等重新发现东方,发现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和未来的精神原点,构筑情感慰藉和人性关怀的诗意世界,创建新的文化启示录,成为启发文明自觉和主体建构的文明镜像,为纪录片,尤其是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文化范式。
关键词:饮食文化;乡土中国;多元对话;文化自觉;人文创设(一)研究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分析随着全球化多元思潮的涌入和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经济生活、伦理生态和道德观念,中国社会步入转型期,与此同时,文化格局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纪录片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内外广受关注与赞誉,其中《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界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纪录片以食物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凭借其精美的画面、真实的故事和真实感的呈现,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因素的分析,并就这些因素给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文化独特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在于它呈现了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全面地展示中国各地的名菜、特色小吃以及制作过程,使观众通过味觉和视觉来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让观众产生了认同感,并引发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视觉表现力《舌尖上的中国》在视觉上非常出彩,画面精美绝伦。
它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大片。
通过高清的镜头捕捉,以及精心搭配的色彩和构图,让观众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味和饭桌的温暖。
在摄影技术上,《舌尖上的中国》堪称中国纪录片的领军之作。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注重提升视觉表现力,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物故事塑造《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运用了人物故事塑造的手法。
在纪录片中,通过展现各地的厨师、农民和吃货的生活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背后的付出,增加了观众对人物的共鸣与情感连接。
同时,人物故事的塑造也使得观众在享受食物盛宴之余,更加关注食物背后的人情世故和文化命脉。
这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在纪录片中注重人物故事的挖掘与呈现,通过人物的经历和感受来展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现实。
四、情感共鸣和沉浸感《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了食物背后的传统与现实、生活与情感的交融。
观众通过看到那些美丽的食物和听到那些和食物相关的人物故事,会自然而然地被情感所牵引,产生共鸣。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纪录片创作的新趋势

、
散发 出浓郁 中国韵昧的审美情趣
《 舌尖上 的中国 》这部纪 录片不仅让 观众见识到 了中华美食 的博大精深 ,源远流 长 ,中国所特有 的食材 以及各种顺应 大 自然 的制作美食 的特色方法 ,同时 ,还展 示 了美食 背后所凝结 的中华 民族的勤劳 和智慧 。 《 舌 尖上 的中国 》触动 了无 数人 的味蕾 ,透 过屏 幕 , 观众们仿佛 嗅到 了家 的味道 、 童年 的味道 、 故 乡的味道 。 而 透过 《 舌尖 上的 中国》的火爆 ,作 为媒体人 ,我们更想 知道 , 这些 “ 触动人 心”的味道是 如何制造 出来?它 的背后又隐藏着 什 么样 的趋势变化 ? 拍摄美 食为主题 的纪录片并不少 见 ,以往展 现 中国美食 的影 像素材 ,更多 的是 以烹饪 大师或美食名 家 、菜 系流派 、地域特 色 来结构 ,展现 的是 精湛 的厨 艺和繁复 的过程 ,能够 看到的 电视节
目也多 以 “ 比赛 ”的形式 出现 。
《 舌尖 上的 中国》 却 另辟 蹊径 , 改变 以往 纪录片 “ 宏大叙事 ” 的表达方 式 ,以浓浓 的生活气 息和人文气 息成功突 围。拍摄视 角 上, 将 市井味与人文 味的和谐 “ 混搭” , 是该片成 功的突出 因素 , 用导演 陈晓卿 自己的话说 , 就是要 找 “ 对 中国美食认 同的交 集点 ” 。 打破 以往 “ 就食物谈食 物”的窠 臼 , 折射 出中 国纪录 片从 “ 仰视 ” 到 “ 平视 ”的变化趋势 。 片 中不见 “ 烹饪大师 ” ,不见 “ 美食 专家 ”,更像 是美食献 给普通劳 动者的颂歌 ,手工挖莲藕 、两小 时采 竹笋 、全 中 国只剩 5 人继承 的高跷式捕 鱼 ,7 0 多岁黑 龙江 “ 鱼把 头” 、卖 黄馍馍 的 陕北老汉 、陪外婆制作 年糕 的浙 江慈城小姑娘 ,这极大地 激发 出 了观众 的感情 共鸣 。这些 情节反 映的是对人 和食材 的关 系的微妙 理 解 ,更呈现 出该片与众不 同的魅力感 召。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道

截至 2 1 0 2年 5月 2 8日 1 4点 5 4分 ,共有 2 ,O 8 1 O人参与 , 题 , 使作品更有 “ 情味” 它更着 重表 现朴 实劳动 者的艰辛 人 。
、
内容表现方面
( ) 意 深 刻 , 现历 史 性 一 寓 展
集都 是从一 个平凡 的人 物 , 从小 的角度切入 , 后伴 随着 人 然
注 : 数 据 引 自 中 国 网 络 电 视 台 :t : ap . t.l , ht / p 1 oe r p/ v ct  ̄
中 国 网 络 电 视 台作 为 唯 一 被 授 权 对 其 推 广 的 新 媒 体 平 c / iwReuts? oed 9 6 n ve sljpv tl=5 4 。 .
中 国 美食 的 同 时 , 深 一 步 地 挖 掘 了其 更 加 深 刻 的 内 涵 。 纵 更
观银幕 , 展示 中国美食 的节 目并不在少数 。但 是 , 为什么《 舌
尖上 的中国》 如此的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探讨《 舌尖上 的中
国》 的成 功 之 处 , 于 我 国未 来 电视 纪 录 片 的 发 展 , 于 中 国 对 对 文 化 的对 外 传 播 都 有 深 远 的影 响 。
台, 舌尖 上的中国》 在《 播放八 天后 , 2 1 于 0 2年 5月 2 1日 1 7 点2 2分 , 在其 网站上进 行了对于《 舌尖上的 中国》 的大调查 。
共 有 1 6 3 0票 。 文将 借 助 一 些调 查 数据 , 于 《 尖 上 的 6 ,3 本 对 舌 中国 》 功 之 道 进 行 分 析 。 成
《 舌尖上 的中国》 以说是 一部展现 中国美食 的纪录片 , 可
物的活动和情 感进入片子 的主题。《 自然的馈赠》 ~集 中, 讲
刍议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新路径——《舌尖上的中国》的启示

、
《 舌尖 上 的中 国》创作 特 色
1 . 独特 的叙事方 式。在叙事方 式上 , 《 舌尖 上的中 国》与传 统的 美食纪 录片有着很大 的不 同。它 分别 从食材 、主食 、转化 、储藏 、烹 饪 、调 和、生态 ,分八集对 中华 本土美食文化进 行梳理 。它摒 弃 了单 地从 地域来 区分饮 食文化 的传 统套路 ,而采 取碎片化 的叙事 方式 , 并 进 行 不 同 地 域 之 间 的 组 合 和 嫁 接 , 从 查 干 湖 捕 鱼 到 南 海 渔 夫 , 从 香 港腊 肉到东北泡菜 ,通过宏观地 表现地域与地 域之 间的不 同、人与人 之 间的不 同、材料 与材料之 间的不同 ,更 能真实地体现 出广袤土地上 饮 食 文 化 的差 异 和 共 存 。 该 片 还 注 重 对 精 彩 悬 念 的 设 置 。 比如 , 在 第 一 集 《自然 的 馈 赠 》 中,导演先 是交代 了南海渔 民林红旗租 了一艘渔船 出海 捕鱼但都一无 所 获 ,甚至亏 损了好几万 元,正 当观众 为他 能不能捕 到鱼而担心 的时 候,镜头却 切换到 了西沙 群岛,转而介 绍那里的红螺 ,这就 留下 了一 个悬念 ,吸引着观众只有 把后面 的故 事看完才能知道 最后 的结果 。这 样 的叙事 方式 与 电影类似 ,在 尽可 能 的保持着 纪 录片真 实性 的基 础 上,最大程度的保持叙事的神秘感与新鲜性。 2 . 出众 的表达技 巧。艺术化 的表 达,平视化 的视角 ,以及恰 到好 处的剪辑节奏 ,让这部 《 舌尖上的 中国》有了更多的 出众之处 。 首 先表 现在该 片灵 动的文案 话语 。 “ 兰州人 都说 : 自己的早晨是 从一碗 牛 肉拉面 开始的 ,这个有 着一千多家 拉面 馆 的城市 ,每 天要消 耗一百万碗拉面,是兰州人 心 目中,当之无愧的主食王者”[ 4 ] ,生动 的 文案 ,配 以鲜活真 实的场景记 录,不仅充分 地利用 了视 听语言资源 , 也增强 了声画艺术的感染力 ,让观众产生了前所 未有 的现场 同步感。 其 次,与传统的 “ 仰 拍”不 同,该片采用平 民化视角 。它摒弃了以 往 大 而 全 的 表 现 手 法 ,转 而 选 择 平 民话 题 , 记录 朴 素 的生 活 , 用 影像 引 领人们感悟生活。在 《 时间的味道》一集中,介绍 了香港大澳岛百年老 店郑祥兴虾铺 。该片没有平铺直叙地表现虾酱味道 的鲜美 ,而是以虾酱 奶奶郭少芬和老伴儿相濡 以沫 的感情为切入 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体 会到 了虾酱背后不仅有时间的味道 ,更有人情 的味道、生活 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中国纪录片发展
李慧
自1990年创作出《流浪北京》这一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后,我国纪录片事业发展开来。
二十多年来,由大都花高金买进《探索发现》、《动物世界》等国外纪录片到大部分自己制作,如《祖屋》、《西藏的诱惑》、《红树林》等,我国纪录片事业逐渐走向成熟。
过去的几年,中国纪录片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央电视台以中英文双语面向全球开播纪录频道;2012年,中央电视台在一套开播精品纪录栏目《魅力·纪录》;央视纪录频道开播之后,先后播出了《南海Ⅰ号》、《春晚》、《故宫100》等一系列备受好评的纪录片。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内外热播,纪录片第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也第一次从高端走向大众。
《舌尖上的中国》,它引爆了中国纪录片一个又一个收视热潮。
据统计,它的平均收视率为3.861%,在央视的平均收视率达0.49%,比以往该频道同时段电视剧栏目收视高出30%(数据源自于网络)。
这一盛大的现况不免让电视人回想起《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纪录片的曾经辉煌。
2013年,中国生产纪录片约11000多小时,其中素材包装6000小时,自制纪录片约5000小时。
纪录片的市场也进入到一个由萌芽期进入高速发展期,市场化的制作体系正在形成,年生产规模达到15亿元,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增长速度在40%。
据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文介绍,2013年,央视纪录频道年播出总量1.8万余小时,实现了连续三年增长。
而在海外销售发行上增长更快,原创纪录片已向海外销售发行达22部,进入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渠道播出,与频道开播前的2010年相比,央视纪录片海外销售额增长达到248%。
刘文以英国BBC为例,纪录频道不仅与BBC合作了5部联合摄制项目,还将与BBC环球共同打造全新的纪录片品牌以及“中国选题国际研发中心”(数据源自于网络)。
不过纪录片发展仍存在问题:纪录片生产总量看似很大,但高品质的精品节目数量其实很少。
专家们认为,国内纪录片存在形式大于内容、包装过度、炒作泛滥等问题,而引进国外纪录片也需要面对“水土不服”的障碍。
难以进入世界市场。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虽然在国内外赢得了认可和褒奖,创下了近二十年来国内纪录片市场上国产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但它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争议,有许多问题有待完善。
日前植物学博士顾有容质疑,称《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爬几十米的树取蜜的镜头疑似造假,白马占堆在片中爬的树为离地不会超过2米的栎树,该集导演李勇也承认了这一点。
同集中,以1/8秒快速钓起跳跳鱼的杨世橹作为爱心父亲备受追捧,但他承认,钓鱼镜头请了替身出场,真正操杆的是“钓跳鱼王”邀请赛周红井。
《舌尖2》刻意包装、造假拔高,让粉丝诧异不满。
追究其原因,中国缺乏真正坐下来好好地做一些片子的人,都很急功近利,哪儿热就往哪儿钻,更强调收视率。
目前,全国各卫视的晚间黄金收视6小时已被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瓜分”,纪录片依然是夹缝中求生存。
同时,年会上还公布了纪录片研究课题组在北上广三个城市做了一次纪录片公众形象的调查,有48%的公众不知道什么叫纪录片,有1/4看过《舌尖》的观众并不知道这是纪录片,还以为是电视电影。
此外,由于国外引进的纪录片题材往往是以外国人的视角和价值观来进行拍摄和编辑,使得话题的展开和走向往往与中国观众的兴趣以及关联度有所偏差。
面对此类的问题,制作纪录片栏目时,应秉持哪怕点击率不高,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坚守住一块思想阵地。
除此以外,虽然《舌尖上的中国》火爆一时,但中国人不应该仅仅体味着舌尖的感觉过日子,当下的纪录片应该培养国人一些思想锐度、一种社会关怀的情怀,目前的国内纪录片还远远达不到这种境界,长此以往,会造成思想残缺。
其实,引进国外纪录片也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思想之窗的方式,当然要对引进的片子精心改造,以便于国人理解。
另外,我国纪录片虽然在拍摄角度、人物情感和细节表达上有独到之处,但往往只是思想性强,故事性弱,节奏缓慢,观赏性比较差,很难吸引观众,因此也就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应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纪录片在创作时,要放下身段,主动吸收优质元素,吸引社会各阶层观众的目光,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具备竞争力的纪录片市场,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生存环境。
在分享《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时,该片的总编导、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强调该片在形式设计上对国外同类型纪录片模式的借鉴和模仿。
对此,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刘文也直言不讳:“《舌尖上的中国》与《超级工程》,其实里面多少都有着标准化制作的模型与影子。
”在新一届年会上,探讨纪录片的类型化模板和标准化创作,是其中重要的议题。
类型化和标准化是一个产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如何能让纪录片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量化生产,如何能让年轻的纪录片创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有规范化标准,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追求类型化和标准化也意味着中国纪录片创作由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类型化和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单一。
陈晓卿表达了他对标准化的理解——既有模仿,也不放弃自我的坚持。
仍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标准化创作并非限制个性和创新,并不是具体的条条框框,而是提供制作高品质纪录片的流程,在这个前提下提倡和鼓励创新。
参考文献:1、2014年《新京报》
2、从《舌尖上的中国》探析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趋势(杨婧)
3、2012年《光明日报》
关键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现况、问题、改造、趋势、发展、标准化、类型化、创新、纪录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