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湖泊治理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成功经验及借鉴价值
国内外湖区旅游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从案例看开发模式】意大得利-科莫湖(Lago di Como)
科莫湖
世界十大风景区之一 国际性高端湖泊休闲旅游度假区 全域立体的时尚运动、丰富的度假产品
【从案例看开发模式】意大得利-科莫湖(Lago di Como)
极致湖山中的国际高端度假胜地
【概况】距离国际大都会米得兰市约60公里,约145平方公里,以自然景色优美著称。以环湖24个古典小镇有众多古建筑、贵得族庄园及人文景点,滨湖建有
空间拓展-以水为中心的圈层式布局模式
湖上-观光游憩 湖边-休闲度假 外围-丰富体验
【从案例看开发模式】
生态
基底:生态
严格保护原生态环境 充分“留白”,拒绝高强度、高密度开发 引入环保、无/低污染设施和项目
亮点:特色休闲
特色项目(体系)树立形象 丰富产品满足游客多样需求 持续更新、保证市场吸引力 节庆、活动造势,聚集人气
竞合分析
• 湖泊产品:观光型产品差异化、休闲度假功能 为亮点;
• 陕南产品:滨湖资源是核心特色产品,做好湖 泊旅游优势
专项市场
• 偏爱摄影、亲子、自驾、山水生态、购物等休 闲产品
• 健康养生:成未来最大产业,消费层级高,停 留时间长
•锁定过夜、度假游客 •以西安等陕中北为核心客群
•注重生态体验、文化休闲产品导入 •聚焦家庭客群、自驾游客群
•湖泊观光、滨湖度假、水上游乐是重点产品 •文化元素、特色元素是产品提升亮点
•瞄准休闲度假、乡村体验市场 •瞄准健康养生、户外运动市场
个性化旅游产品体系
以田园美食游,个性季节游,女士休闲 养生等专项制定路线,环湖自行车、全 景主题观光列车等梦幻交通游,会奖游、 修学游等个性产品线路,提供多元体验
内外部多层级交通网道,走向国际
优化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

优化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全球最大的咸水湖泊之一、青海湖环境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是我对优化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的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青海湖生态系统保护。
青海湖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区域,面临着水污染、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了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应该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湖岸带和湿地的保护,恢复和改善湖泊生态系统。
其次,改善青海湖旅游基础设施。
青海湖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但目前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
因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路况和交通运输能力,建设更多的酒店和旅游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同时,加强青海湖旅游产业的管理和监管。
青海湖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开发、乱建乱开以及文化侵蚀等。
为了保护青海湖的旅游环境,应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资质审查和经营监管,限制旅游开发的规模和密度,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此外,促进青海湖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融合。
青海湖周边地区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青海湖旅游开发可以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青海湖旅游与当地农牧业、手工艺等产业的融合,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青海湖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
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青海湖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相关的志愿活动,共同推动青海湖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优化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机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等多个因素。
通过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管理和监管、促进旅游与当地经济的融合以及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可以实现青海湖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启示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比较及启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湖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污染排放、水资源过度利用以及工程建设等问题给河湖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加强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进行国际比较,总结不同国家在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德国。
德国有着世界领先的河湖治理经验。
他们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规范工业和农业污染的排放,对控制源头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德国还重视河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通过人工湿地等方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德国政府还鼓励公众参与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倡导环保意识的培育。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河湖治理必须依法治理,强化监管,同时也需要注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加坡。
这个小国家以其出色的城市治理而闻名,同时也是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典范。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和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紧密结合。
新加坡推行集约化用地规划,通过人工河流和湖泊网络,实现了雨水和废水的有效管理和处理。
此外,新加坡重视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他们还利用先进技术,如水处理技术和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保护水源安全。
这告诉我们,河湖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城乡一体化规划,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
再来看看美国。
美国的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注重保护自然河湖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他们采用生态修复的方法,例如湿地的恢复和栖息地的保护,增加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的韧性。
此外,美国倡导市场机制参与治理,引入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公众参与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这告诉我们,河湖生态环境治理要注重保护河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也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丰富河湖资源的国家之一,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治理河湖生态环境。
例如,实施河湖长制,强化河湖管理和保护;推行河长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动节水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行环境教育。
改写湖泊“前世今生”——国外湖泊治理经验

改写湖泊“前世今生”——国外湖泊治理经验湖泊宛若嵌在大地上的美丽明珠,上接天雨,下纳百川。
她像一位博爱的慈母,哺育一方子民,为人们提供生存、生活和生产的各种主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剧及工农业生产的大力发展,湖泊开始“生病”,出现了水体萎缩,生态功能下降,富营养化严重等现象,严重威胁着湖泊的生态环境。
湖泊治理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难题,世界各国都曾出现或都正在面临着种种顽疾,如何借鉴国外的研究治理经验为中国的湖泊把脉,成为世界湖泊大会上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提起日本的琵琶湖,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琵琶湖由浊到清的案例,成为湖泊综合治理的一个样板,也为世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环境课”。
出席世界湖泊大会的日本滋贺县知事嘉田由纪子女士介绍说,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邻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是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其秀美风光,使许多游客留连忘返。
然而,二十世纪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使琵琶湖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水质下降,赤潮、绿藻时有发生,浅水区更是堆满了漂浮来的各种生活垃圾。
也正是从那时起,当地政府开始加强对琵琶湖的综合治理和公害防治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1972年,滋贺县制定了琵琶湖综合开发计划,对琵琶湖的环境治理和开发利用做出了中期规划。
1987年、1993年和1997年还制定了3期湖沼水质保全计划及琵琶湖未来发展规划。
为控制工业污染,琵琶湖所在的滋贺县实行了比国家排放标准更严格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
同时,对湖泊进行全面规划,保持生态平衡,也是重要手段。
滋贺县政府把流入琵琶湖的数十条河流及其支流以及以琵琶湖为供水之源的下游地区加以全面考虑,并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对策。
云南洱海富营养化研究专家杜宝汉2006年应邀考察了琵琶湖的治理,他认为琵琶湖在水源涵养上的经验值得借鉴。
保护湖泊工作总结 (2)

保护湖泊工作总结引言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湖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问题。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许多地方政府和环保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项目。
本文旨在总结保护湖泊工作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以期为湖泊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湖泊保护措施湖泊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湖泊保护措施:1.水污染治理:湖泊水质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和运营,限制污染源的排放,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的环保水平等。
2.水量调控:湖泊水量的调控对于湖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需要科学合理地管理水源,确保湖泊的水量、水位和水质的稳定。
3.生态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保护湖泊的重要任务。
可以通过湿地恢复、水生植物的引种和保护等措施来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4.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保护湖泊的基础工作。
需要加强市民和公众对湖泊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提高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5.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湖泊保护的法律法规是保护湖泊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对湖泊保护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执行,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湖泊保护工作成果经过长期的努力,许多地方的湖泊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湖泊水质改善:通过加强污水处理厂管理和运营,限制重点污染源的排放,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些严重污染的湖泊恢复了生态平衡。
2.湿地恢复:对于一些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湿地恢复不仅提高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3.环保意识提升: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市民和公众对湖泊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到湖泊保护的行动中,积极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环保理念。
4.法律法规健全:湖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力度加大,违法行为得到了遏制。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国内外保护治理河流湖泊成功案例
日内瓦湖:依法严制全民参与
瑞士日内瓦市的日内瓦湖,风光秀美,是欧洲最大的内陆湖,但它也曾变成死湖、臭水湖。
上世纪70年代,日内瓦湖受到工业、农业和家庭废水的严重污染,湖中的鱼类濒临灭绝。
为了改善水质,瑞士政府制订了严格的法律来限制排污行为,建立了污水处理工厂,即便是处理过的污水也不会被排入湖中。
由于这一湖泊一半属于法国,当地政府还建立了跨国水治污机制,促进两国合作联手应对河水污染问题……到本世纪初,日内瓦湖就已完全可以供人放心地尽情游泳、泛舟或潜水、赛艇,并且湖水可以直接饮用。
日内瓦湖的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利用生物化学技术进行改造被污染的河水;二是提高全民保护湖泊的意识,让大家都意识到每个企业、每个人都有责任拯救日内瓦湖,拯救湖泊就是拯救每一个人;第三是制定严格的规章,严格区分污染物和非污染物,有污染的水绝不能流入日内瓦湖,并且在河两岸限制使用农药杀虫剂。
在日内瓦,1/3的公园不使用杀虫剂。
湖泊管理服务中的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

湖泊管理服务中的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湖泊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价值,还拥有巨大的旅游潜力。
湖泊旅游业的发展与管理是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提升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湖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管理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湖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 湖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提高,湖泊旅游业的需求不断增加。
游客们追求与自然亲近的旅游体验,湖泊作为天然的旅游胜地受到青睐。
同时,湖泊周边的旅游设施与服务业也会随之发展壮大。
2. 自然保护与可持续旅游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湖泊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强调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应积极推行生态旅游,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恢复湖泊的自然特色,严格控制旅游规模,推广低碳出行等环保措施,实现湖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湖泊旅游业的管理挑战1. 人为干扰湖泊生态过度的人为干扰,如无序的游览船只、大规模的开垦建设等,会对湖泊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湖泊旅游业需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管理,限制游船数量、制定游客行为规范等,以减少对湖泊生态的负面影响。
2. 缺乏科学的景区规划一些湖泊旅游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湖泊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景区规划与管理,合理划定景区边界,明确旅游开发的限度,以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和保障游客的旅游体验。
3. 旅游服务水平亟待提升部分湖泊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存在差距,游客体验不佳。
湖泊管理机构应推动旅游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加强培训和管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三、湖泊旅游业管理的解决策略1. 加强立法与监管完善湖泊旅游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力度,推动湖泊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要加强巡查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及时予以处罚,以示警示。
2. 提升公众意识与合作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培养游客的环保意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
湖泊管理机构与旅游企业也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湖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湖泊清理创举:成功案例的分享

湖泊清理创举:成功案例的分享湖泊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资源,不仅为我们提供清新的饮用水源,还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的不当行为和环境污染,许多湖泊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清洁问题。
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保护我们的水资源,全球范围内寻找湖泊清理创举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湖泊清理案例,介绍改善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有益实践。
1. 湖泊生态恢复计划 - 美国盐湖城大都会美国盐湖城大都会区拥有许多湖泊,其中最知名的是盐湖。
然而,该湖的水质由于人为污染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而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盐湖城大都会区启动了湖泊生态恢复计划。
在该计划的指导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湖泊周边的建筑发展、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建立湿地保护区等。
这些举措巩固了湖泊的生态系统,使盐湖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2. 生物灭藻技术 - 中国太湖中国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全球最严重蓝藻水华爆发的湖泊之一。
过度的养分输入和污染物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的形成,并且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家和环保机构利用生物灭藻技术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他们引入了食草鱼类、浸藻前的细菌和浸藻后的微生物等生物成分,通过建立生态平衡的方式控制湖泊中蓝藻的生长。
这一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大改善了太湖的水质,并成为其他湖泊的灭藻范例。
3. 湖泊水质改善 - 德国莱茵河上游湖泊德国莱茵河上游地区拥有多个湖泊,这些湖泊因为农业污染和城市排放物质的流入而面临水质下降的问题。
然而,通过政府、学术界和当地居民的合作,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政府加强了农业和工业领域的环境监管,并改善了污水处理设施。
同时,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也积极参与湖泊保护行动,宣传环保意识并参与湖泊监测和清理活动。
这种跨界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湖泊的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湖泊治理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成功经
验及借鉴价值
1 我国湖泊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湖泊发展概况
我国湖泊因地质构造、地理位置各异,特点也各不一样,五大湖区的特点分别为:东部平原湖泊大多因为河流水系演变与海岸线变迁而形成,水源补给丰沛,多数大中型湖泊淤积严重,人类活动对湖泊水量水质影响严重。
蒙新高原湖泊大多为构造成因湖泊和洼地积水湖泊,补给为降水与冰雪融水,湖泊蒸发强烈,湖泊咸化甚至干涸,人工影响入湖水量强烈。
云贵高原湖泊大多为断陷湖泊,岩溶湖泊和火山湖泊,水源补给丰富,水资源年际变化小,人类活动对部分湖泊水量水质影响较强。
青藏高原湖泊大多为盆、洼地积水湖泊和冰川或堰塞湖,水源补给小于蒸发,湖泊干化明显,冰雪补给为主要补给形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东北平原山地湖泊大多为洼地积水、河成湖或火山堰塞、火口湖,水源补给比较丰富,湖水封冻期较长,人类活动对
部分湖泊水量水质影响较强。
1.2我国湖泊的现状
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湖泊被大量不合理开发,盲目地围垦、取水、围网养殖、筑堤修坝、排污等,造成了湖面不断萎缩、水质恶化、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生态功能急剧退化等非常严重的状况。
1.2.1湖面萎缩
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一些湖泊出现了水位持续下降、集水面积和蓄水量不断减小的现象,有的湖泊甚至干涸。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数据显示,1950年以来,全国面积大于10 km2的635个湖泊中,目前有231个湖泊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干涸湖泊89个; 湖泊总萎缩面积约1.38 ×104km2(含干涸面积0.43×104km2) ,约占现有湖泊面积7.7×104km2的18%,湖泊储水量减少(不含干涸湖泊)517×108m3。
全国天然陆域湿地面积共计减少约1350×104hm2,减少了28% ,其中由于围垦开发造成的天然湿地面积减少约占81%。
1.2.2水质恶化
我国湖泊水质进一步恶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一些湖泊出现水华暴发、水体缺氧等现象,不少湖泊水质已沦
为Ⅴ类或劣Ⅴ类。
根据《2008 年中国水环境状况》的数据显示,28个国家控制重点湖( 库) 中,满足Ⅱ类水质的4个,占14. 3% ; Ⅲ类的2个,占7. 1% ; Ⅳ类的6个,占21.4%;Ⅴ类的5个,占17.9% ; 劣Ⅴ类的11个,占39. 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库)中,重度富营养的1个,占3. 8% ; 中度富营养的5个,占19. 2%; 轻度富营养的6个,占23.0%。
在2007年调查统计的43个湖泊中,有27个湖泊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太湖、巢湖、滇池等12个湖泊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一些水域也因此失去了其资源属性而无法利用。
1.2.3生态功能退化
湖泊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强烈的人类活动,包括围垦、修建大量水工建筑、滥捕滥捞、放牧、割草等,不仅导致一些湖泊环境的恶化,严重制约着资源潜力和功能的发挥,而且也使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严重的损害,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一些地区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例如盲目围网养殖和过渡养殖,引进威胁地区生态平衡的新物种等,破坏了湖泊生态系统平衡。
湖区植被衰退,泥沙淤积,湖周土地沙化,湿地严重萎缩,生物栖息地减少,导致了湖泊生物多样性锐减,湖泊系统急剧退化,严重威胁着周边地区生态安全。
1.2.4资源急剧减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发源于山区的河流流经山前绿洲,被人类截流灌溉农田、发展工业和提供城市与农村生活用水,而排入下游湖泊的水量逐渐变少,使得尾闾湖泊丧失维持湖泊水量平衡的基本水源量而导致湖泊干涸,结果是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消亡、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人类面临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
在东部地区,人类对湖泊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成为导致湖泊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
如围垦、围网和围堤养殖、筑堤修坝建闸而破坏湖滨湿地以及割断湖泊与大江大河的水力联系等等。
1.2 问题产生原因
1.2.1 思想认识严重偏差
对于我国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思想认识上很多人认为湖泊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经济就理应付出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不管是盲目围垦种植、围网养殖、滥捕滥捞、随意修建渠道引水、污水的排放等等,都是人们在思想上陷入了误区,运用了一种掠夺性和毁灭性的方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治理中采取单独解决湖面、湖岸以及流域的各种湖泊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而没有认识到湖面、湖周及其湖泊流域之间的一致性,没有认识到湖泊、流域之
间紧密的水文水资源联系,以及其中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
1.2.2 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湖泊管理对于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湖泊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我国湖泊管理上出现盲区。
我国个别地方出于具体管理需要出台了一些地方湖泊管理立法,如云南省按照“一湖一法”出台了九大高原湖泊的地方保护立法,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等。
这些管理制度偏重于单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活动的管理,而对湖泊水域及湖泊流域的管理关注不足,从而加剧了湖泊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
1.2.3 管理体制、措施不尽合理
湖泊管理“分级、分部门、分地区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管理上的分割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调不够,即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
水产、渔政、林业、交通、环保、水利、公安等10 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权责极不明晰。
各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的管理上,存在着“水面陆地分散管理,水量水质分别管理,湖岸湖心不同管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单独管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