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论第二讲学科基本概念与理论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二PPT课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二PPT课件
5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竞赛项目分数分配
❖ 一、教学设计(单项30分) ❖ 二、多媒体课件制作(单项15分) ❖ 三、说课•模拟上课•板书(单项45分)
▪ 说课10分 ▪ 模拟上课25分 ▪ 板书设计10分
❖ 四、即席讲演(单项10分)
6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7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竞赛项目要求
8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 3.对初步拟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反复推敲才能确 定为教学重点。
❖ 4.教学重难点由教学目标衍生出来的,是依据教材确定, 着重让学生掌握什么;难点是依据学情而定的。
37
参考模板
38
例一
39
40
41
教学设计之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又称教学流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 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有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 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这是教学方案设计的主体 工程。包括:
❖ 4.教学过程安排要合理。
▪ 教学过程是教学预案的核心部分,是一堂课的骨架。一般以教 学重点的实施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创新点的设计等为详, 并注重问题设计,防止提问的随意性。
19
❖ 5.作业设计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 同层次的训练。
▪ 仅仅围绕教学重难点,使训练真正起到反馈、巩固和深化的 作用。多设计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开放性和体验性的多样 化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3
制订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应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 1.教学目标设定要全面。
❖ 2.教学目标设定要合理。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从学情出发,植根于
文本,不拔高、不牵强。
❖ 3.教学目标设定要灵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小学语文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小学语文教材

4、语文教材与语文课程资源 5、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外读物 6、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语文教材是为达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呈现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而编制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媒 体,它只是一种教学媒介和教学途径。
语文教材是媒介、是载体,是供学生达成语文 教学目标的工具,不是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 用教材教
一、教材研究和教材评价:
教材基本理念、框架结构、组元方式、构成要 素、思想品德、文化内涵、编制水平、编审制度和 程序等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材的科学性、合理性 和可行性等。
以研究的态度、目的来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教材 分析的重要内容。 价值与功能研究、编制理论研究、文选系统研究、 练习系统研究、知识系统研究、助学系统研究、使 用情况研究等。 一般意义上的教材分析主要是指一线教师的“教材 解读”。
首先是要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有阅读的需要,即诱发学生 的阅读期待。
第二,用活教材,巧妙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加深 体悟。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类型
(一)功能 语文知识传播的媒介; 语文实践的工具; 语文体验的载体; 涵养语言文化的范例。
(二)语文教材的类型
按教材内容的组合方式分: 分编教材、合编教材
注释、课后思考、插图等的分析。
二、文本解读与小学语文教材分析
1、合乎文本体式的解读,是一种相对本分的阅读姿 态。
从文体特点、文体规范出发 把握文章体式并根据文章体式确定合理的教学内
容是语文教材分析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 提和关键。
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 了。
亲爱的 你
放在冰箱里的 两颗葡萄 我 把它吃了
按教材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分: 知识中心、经验中心、社会中心
拓展了解 王荣生将选文系统分为四种类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一般的课程与教学论是从具体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则是一般课程与教学论原理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的内涵1. 课程的内涵课程问题是“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教学”的问题,使得人们在许多方面能够达成共识。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相对被教育界认同的概念界定:课程是为实现基本的教育目标而给各级各类学校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 课程论的内涵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受教育目标的制约,而教育目标的选定,需要考虑以下制约因素:( 1)学科系统。

( 2)学生心理特征。

( 3)社会需要。

据三个制约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现代课程论如此界定: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不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教学和教学论的内涵1. 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弄清楚“教学是什么”,才能明确“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

在我国和西方,教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目前来看,主要的定义有四种。

( 1)教学即学习。

( 2)教学即教授。

( 3)教学即教学生学。

( 4)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这种概念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尚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2. 教学论的内涵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20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一、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概念(一)课程和课程论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课程论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么有效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对于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形成当代三大课程流派:(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人本主义课程论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强调要尊重儿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儿童的价值实现创造条件。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关心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权威作用。

(二)教学和教学论1.教学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活动,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1)教学即学习在古代汉语中,教学即学习,包括自学和通过人教授而学这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2)教学即教授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自此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3)教学即教学生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极力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语文课教论第二讲学科基本念与理论

语文课教论第二讲学科基本念与理论

叶圣陶像
叶圣陶简介( 1894~ 1988)
作 家, 教 育 家, 出 版 家, 政 治 活 动 家。 原 名 叶 绍 钧, 笔 名 叶、 圣 陶、 斯 提 等。 江 苏 苏 州人。 早年在家乡教过小学。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 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 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 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 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 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本诗刊《诗》。 1923 年 起 开 始 从 事 编 辑 出 版 工 作, 主 编 或 编 辑 过 《文 学 周 报》、 《小 说 月 报》、 《中 学 生》、 《国 文 月 刊》、 《笔 阵》 等。 1931年 “九·一 八” 事 变 后 投 入 抗 日 救 亡 活 动。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 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 。1946 年 后 积 极 参 加 爱 国 民 主 运 动。
穆济波等的说法
例如,现代教育家穆济波在《中学校 国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语文的 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 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载 《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1923), 其中所用“语文”是“语言文字”的 意思 。
解放后说法
统称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 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文”、“国语”两个名称
(三)当代课程类型
1.学科(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活动课程 4.潜在课程 5.核心课程
学科课程
按学科分类设置的专门学科课程。它 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 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 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以 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像语、数、外、 政、史、地。 优点:知识系统、逻辑严密。缺点: 割裂了学科间联系,且对学生需要视 而不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
值得注意的几件大事
一、语文单独设科
开始了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
二、“国文”名称出现
引发了一系列的积极变化: 1、语文教育宗旨具有了现代性(参见教材33页) 2、由“先德教育”进到“文道统一” 3、开始重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三、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是现代语文教育与传统语文教育区别的根本标志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人文内涵丰富的特点,应注意:熏 陶感染,价值导向,尊重独特体验。 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注重:培养语文 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 3、语文课程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应重视:培养学生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五时期(1978—1989):语文教学论 由以前只重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再到现在同时 重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第六时期(1989—1997):语文教育学 由以前只重语文“教学”的研究,再到现在同 时重语文“教育”的研究 第七时期(1997—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但缺乏终极目 标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一)语文课程论的研究范畴 1、为什么教学语文? 2、语文教学什么? (二)语文教学论的研究范畴 1、语文教学是什么? 2、怎样教学语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它是为培养合格语文教师,将语文课程 与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于一体的应 用理论课程。 它的理论从语文实践中概括而来,又用 于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学习这门课程,应既重理论又重实践, 并注意两相结合。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与基本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语文课程的内容元素及其特性 1、语言(源):工具性 2、言语(流):工具性 3、言语文化及其作品(衍):人文性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语文课程的其他重要性质: 1、基础性 2、实践性 3、民族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章)

• 二、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两个方面:工具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文性 •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 实际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的特征;人文性着眼于语 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感染熏陶的文化功 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两者的统一, 目的在于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 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有利于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 人文性表现在:1、语文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容,2、 语言本身所反映的民族文化意识,3、语文学习中 的态度和情感。
二、语文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
1 .学校寻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目的是什么?(语 文教学目标) 2.能够提供哪些教育经验使学校有可能达到这些 目的?(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 3.怎样把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地组织起来? (语 文教学途径和方法) 4.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正在接近这些目标? (语文教学评价)
• 三、语文课程标准
• (4)语文是文化的地质层,语文就是思 想,就是存在,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 的其他活动,它包含了人类对对历史、对 传统、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为 我们建构起主体的精神世界,建构起我们 的精神家园。
• 2 .就民族语言本身而言: • 不仅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单从其外在的形 式看,同样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汉民族人文 心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以象形为基础的方块字,讲 究端正方直,追求字形的和谐,汉语的音节,声韵调配合, 形成了相互映衬的韵律,富于节奏变化,反映了我们民族 擅长形象思维特点和倡导和谐、和睦、方正、讲究礼仪的 民族心理,以及不卑不亢的人格追求;词语多同义、反义 对举,反映了汉民族倾向于辨证思维的心理习惯;汉语的 语序则表现了中华民族重视伦理秩序的文化观念和传统心 理;我们民族向来追求的是内在的精神修养,体现在汉语 上,则表现为“言在所意,得意而忘言”,自有其以内在 的意为其结构的本位语法,因此,许多语句是无法用西方 语法体系解释的。即使单从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看,语文 教学的内容、目的等也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性。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2章】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PPT课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2章】语文课程标准 教学PPT课件
第二,“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而“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所达到的 高度,它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从内容上看,“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 能力,而“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 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可见,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 力的概念更为宽泛。这能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功用”之外的功能,增强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整体修养。
2. 学生认识的多元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方面之间存 在差异,他们对语文课程、语文教育内容、语文教育方法以及语文教育评价等的反应 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
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3.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语文课程的文本为中介,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 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场所。
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
(一) 语文课程标准的时代使然
第一,“课程标准”一词对中国语文教育界来说并不陌生,它比“教学计 划”“教学大纲”的历史还要悠久。
第二,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又到“课程标准”,不只是概念上的简 单重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上的提升,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认识的深入。
1. 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关于课程标准应把握以下基本认识: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 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程标准关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 可评价的。 (5)课程标准意味着教师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 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课程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 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它的 性质,与分科课程对应,是一门综合课程;与学 科课程对应,是一种经验课程。
优点:①照顾了学生的兴趣、爱好。②密切联系 了生活实际,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③重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缺点:①使学生难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技能。 ②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③对教师素质要 求过高。
“语文” 统称
。对语文内涵理解有如下分歧
1.语言文字。(王力) 2.语言文学。(吕淑湘、王宁) 3.语言文章。(叶圣陶) 4.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 5.语言文化。(曹明海)
王力简介
王力教授,字了一,广西博白人。生于 1900年,卒于1986年。1931年以《博白方 音》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 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燕京大学讲师。1937年 南下,任教于湖南长沙临时大学、广西大 学、昆明西南联大。1939年至1940年在越 南研究东方语言。1946年任中山大学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1948年任 岭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优点:知识系统、逻辑严密。缺点: 割裂了学科间联系,且对学生需要视 而不见。
综合课程
打破学科界限,注意学科间联系的跨学科 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应,是一种双学 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 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 合。像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
优点:知识面宽,概括性强,内容多。缺 点:逻辑结构欠严密,教学难度大。
潜在课程
又叫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是虽没 有列入课程表,但能以潜移默化的 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 规范、情感、意志等发生影响的隐 性课程。如校风、校纪、校貌和校 园文化都是一种潜在课程。
核心课程
根据社会需要、学科地位和学 生发展需要,不同的学段不同 的年级都有一些中心教学内容, 这些中心教学内容就叫核心课 程。例如中小学的语、数、外 一直是核心课程。
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 授,兼任语言学系主 任。1954年随系并入 北京大学,任教授。 1954年被聘为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
委员。曾任中国文字
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政协三届常委、
《中国大百科全书》 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王力先生一生致力于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继承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语言学的 研究成果,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历史和现 状进行了精深的研究,成绩卓著。所著《中国现 代语法》、《汉语音律学》、《中国语言学史》、 《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汉语语音 史》、《同源字典》等,都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 重要著作,他主编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古代汉 语》,创造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教学 体系。王力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之一,有《王力文集》行世。1985年8月,捐款 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
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 财富。孙中山先生曾对蔡先生大加赞许。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给蔡先生以很高的评价,认 为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 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 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 民族的先驱之一,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奋斗 了40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 泰斗,人世楷模”。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 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 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 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 之少年等。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 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 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的一生, 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 绩中进士,26岁补行 殿试,任翰林院编修。30岁蔡先生由北京回到绍 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36岁曾被推 为光复会会长。41岁前往德国求学,46岁任国民 教育总长,任满7个月后辞职到德国再做学生, 后又转往法国读书数年。51岁(1919年)任北京 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 学气象一新,声名赫赫。63岁主持中央研究院的
经验中心课程论
主张按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基础等心 理特点来安排课程的理论。即一种尊重儿 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满足儿童的心理发展需 要;重视儿童认知和情意活动经验,以追求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理论。
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杜威的活 动课程(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和罗杰 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课程都属此列。
叶圣陶像
叶圣陶简介( 1894~ 1988)
作 家, 教 育 家, 出 版 家, 政 治 活 动 家。 原 名 叶 绍 钧, 笔 名 叶、 圣 陶、 斯 提 等。 江 苏 苏 州人。 早年在家乡教过小学。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 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 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 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 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 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本诗刊《诗》。 1923 年 起 开 始 从 事 编 辑 出 版 工 作, 主 编 或 编 辑 过 《文 学 周 报》、 《小 说 月 报》、 《中 学 生》、 《国 文 月 刊》、 《笔 阵》 等。 1931年 “九·一 八” 事 变 后 投 入 抗 日 救 亡 活 动。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 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 。1946 年 后 积 极 参 加 爱 国 民 主 运 动。
工作,在这期间,蔡先生被焦作工学院聘为名誉 校董,并为“焦工同学录”题词:“好学力行”。
蔡元培先生在哲学方面的著作有:《哲学要领》 《哲学大纲》《哲学纲要》;在伦理学方面的主 要著作有:《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学史》; 在美学方面的主要论文有:《以美育代宗教说》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术的起源》《美 术的进化》《美学的进化》及《美术与科学的关 系》等;其他方面的著作有:《石头记索隐》 《娇怪学讲义录》《文变》等;还写过《修身教 科书》五册,民国初年被各中学普遍采用。
二、课程论视野下的语文
(一)课程滥觞
1、西方课程一词是“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动词)和cursum (名词),原义为跑道(race—— course),转义为“学习之道” (course of study),指学生要沿着 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2、我国的课程
唐孔颖达《毛诗•小雅•巧言》正义: “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 依法制也。”
一、语言学之语文 二、课程论之语文 三、教学与语文教学
四、教学论与语文教 学论
一.语言学视角的语文
(一)许慎《说文解字》说法。 (二)现代教育家穆济波等的 说法。 (三)解放后的说法。
《说文解字》
“语,论也。段注:此即毛郑说。 语者,御也。如毛说,一人辩论是 非谓之语。如郑说,与人相答问辩 难谓之语…” “文,错画也。象交文(纹)。…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沆之迹, …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五)语文课程
1、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的一些语 文称谓
清末说法。 现代说法。 改革开放后说法。
清末说法
1903年官学大臣张百熙、张之洞、荣庆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正式设 立并实施语文课程,谓之:
读经与讲经、词章、中国 文字、中国文学等。
现代说法
现代关于语文的说法较多: 1、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梁启超就主张改“中国文字”、
2、当代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 经验中心课程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张按学科分类来编撰课程的理论。 即强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 相应技能为目标,但忽视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课 程理论。
传统课程政史地、数理化的文理科分 类就是此课程论的表现。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主张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课程的理论。即一种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 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标 和课程活动;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以各种实用技能为主要课程内容的课程理 论。
也即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就开什么课程。 例如需要有知识的船员就考船员证,需要 英语人才就考英语四、六级,需要会计人 才就考会计证等等。
1949 年 后 历 任 出 版 总 署 副 署 长 兼 编 审 局 局 长、 教 育 部 副 部 长 兼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社 长 和 总 编 辑、 中 央 文 史 研 究 馆 馆 长、 全 国 政 协 副 主 席 等 职。 著 有 小 说 《隔 膜》、 《线 下》、 《倪 焕 之》, 散 文 集 《脚 步 集》、 《西 川 集》,童 话 集 《稻 草 人》、 《古 代 英 雄 的 石 像》 等, 并 编 辑 过 几 十 种 课 本, 写 过 十 几 本 语 文 教 育 论 著。
穆济波等的说法
例如,现代教育家穆济波在《中学校 国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语文的 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 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载 《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1923), 其中所用“语文”是“语言文字”的 意思 。
解放后说法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受语文教育家叶 圣陶等人的建议决定取消“国文”、“国语”两个名称
梁启超像
改革开放后说法
1、王富仁界定的“大语文”和“小语文”。 2、王荣生界定的“语文教育”、“学校语文 教育”、“语文科课程”、“具体形态的语 文课程”四种外延由大而小的概念。
“中国文学”为“国文”。
2、“五四”运动以后,更明确称之为:
“国文”和“国语”。
这时“语文”一词已出现,但并不是正式的课 程名称。
蔡元培像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 生,1940年3月5日病故于香港九龙。 蔡先生6岁入私塾读书。从18岁到22岁, 他读书十余万卷,其中重要书籍还作了批 注。在这期间他学习日文、英文、德文、 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等,并广泛浏览 各国思想家的书籍,养成了他不主一家、 兼收并蓄、新旧贯通的治学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