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

合集下载

二季度247张反洗钱罚单!首次个人被罚超百万!

二季度247张反洗钱罚单!首次个人被罚超百万!

二季度247张反洗钱罚单!首次个人被罚超百万!-2023年反洗钱监管处罚典型案例分析对义务机构的反洗钱履职进行监督检查,是反洗钱法赋予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职责。

【捷软反洗钱】在统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36家分支机构官方网站第二季度公布的行政处罚数据基础上,从地域维度、行业维度、处罚原因维度、个人处罚维度四个方面分别分析,结合处罚数据,厘清检查重点,为同业朋友提供洗钱风险管理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第二季度共开出410张罚单,总罚款额1.06亿,其他处罚, 163,40%机构, 96, 23%个人,151,37%反洗钱相关处罚,247,60%2023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处罚数量反洗钱处罚其他处罚机构个人平均处罚金额约2.1万元。

合计反洗钱相关行政处罚金额约9191万元,占人民银行第二季度总处罚金额的86%,由此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处罚的重点领域仍在反洗钱方面。

相较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出的反洗钱罚单总数量上升了约16%,处罚的机构数量上升了约23%,反洗钱罚单数量呈上升趋势。

但第二季度反洗钱处罚金额相比于第一季度的1.2亿有所下降(估计跟去年疫情积攒的处罚一季度密集公布相关)。

2 地域维度第二季度全国范围内反洗钱处罚金额排名前三的省级地域分别是:河南省(郑州中心支行)处罚3家机构,罚金2079万元、个人约7.1万元;安徽省(合肥中心支行)处罚10家机构,罚金1008.万元、个人约27万元;上海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处罚1家机构,罚金800万元、个人约9万元。

处罚金额各省分布如下图所示:另外,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季度云南、安徽两地监管部门对个人的处罚力度相比其他省市较大。

其中福建第一季度对个人的处罚力度就进入地域前三,第二季度依然上榜。

3 行业维度第二季度全国范围内反洗钱处罚金额行业分布情况如下图:3.1 银行业银行业有90家机构收到反洗钱处罚,处罚金额约5870万。

从第二季度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银行业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罚单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行业,仍然是当前监管机构的重点检查对象。

浅析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

浅析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

浅析美国硅谷银行倒闭对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启示2023年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SVB)宣布破产。

硅谷银行从科创领域的“特长生”沦为“破产者”,背后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既有自身原因,也有货币政策、监管因素,金融风险防范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硅谷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从负债端来看,根据硅谷银行年报披露,2022年末硅谷银行总负债为1954.98亿美元,其中一般存款为1731亿美元,占比88.5%。

一般存款中活期存款和其他交易账户为1328亿美元,储蓄和定期存款为66.93亿美元。

活期存款和其他交易类账户存款占存款总额的76.72%。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负债结构。

同时,硅谷银行平时似乎对如此不稳定的负债结构没有进行有效管理。

比如没有操作同业往来业务,当出现挤兑存款时,没有采取同业拆入、发行大额存单和债券等手段,却直接出售资产并试图通过增发股票筹措资金以弥补存款流失带来的流动性困难。

从资产端看,硅谷银行贷款为736.14亿美元,其中商业和工业贷款584.59亿美元,不动产贷款131.28亿美元。

贷款占总资产34.76%。

此外,持有的各类证券占总资产的52.27%。

而现金及到期存款则只有91.16亿美元,占总资产的4.3%。

如果我们把商业和工业贷款看作是硅谷银行的核心业务,即支持科创企业的直接贷款和给风险投资基金的过桥贷款,则硅谷银行总资产中真正的主营业务只占27.6%。

但从数量上看,它的主营业务却是证券投资。

这样的资产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

持有如此大比例暴露在市场利率风险中的证券,面对量化宽松后美联储一直在等待加息机会的趋势,硅谷银行似乎没有采取适当的利率掉期等利率管理措施。

从客户群看,硅谷银行有近37500个存款客户,平均存款余额461.6万美元,主要是科创企业和风险投资企业,行业高度集中。

同时,硅谷银行存款的源头是社会流向科创领域的投资资金。

当美联储进入暴力加息通道后,银根收紧,科创投资资金的源头收缩,这两类企业的资金只有出、没有进,导致硅谷银行客户存款快速减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8.07•【文号】银监发[2006]63号•【施行日期】2006.08.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发布日期:2009年3月3日实施日期:2009年3月3日)废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63号)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省(区、市)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建银投资公司: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00六年八月七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以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规定。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系统,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的处理业务、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系统。

研发费加计扣除应注意这些风险 案例分析!

研发费加计扣除应注意这些风险 案例分析!

【tips】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研发费加计扣除应注意这些风险案例分析!
2017年5月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发文,自2017年开始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75%。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企业财务核算要求较高,是税企双方关注的重点,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往往只关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具体范围,容易忽视其他风险点。

应谨慎判断研发活动范围案例一A公司主营游戏软件开发等业务,在后续管理中发现其某款手游开发项目已经上线运行,累计注册用户近百万,但企业仍将该款手游上线后进行日常维护和简单升级改造的人员人工费、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费加计扣除。

案例分析:为减轻企业负担,《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规定,当税企双方对研发项目产生争议时,由税务机关转请科技部门提供鉴定意见。

因此,企业判断其研发活动满足财税〔2015〕119号文件规定即可执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这一环节是享受税收优惠的基础,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财税〔2015〕119号文件规定判断。

财税〔2015〕119号文件强调研发活动是“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工艺而持续进行的具有明确目标的系统性活动”,个别企业将产品的常规升级或简单集成判断为研发活动,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建议企业在判断其行为是否适于研发活动时,重点关注财税〔2015〕119号文件中规定的排除行为。

应注意不适用优惠政策的行业案例二B公司主营电子。

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个潜在案例

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利用自己的有利位置,利用种种手法转移上市公司资产和利润,长期为自己牟利,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对此,监管部门一直是严肃查处和严厉打击的;作为媒体,提醒市场参与者防范此类财务风险,是起到舆论监督的职责之所在;从本期开始,新财经将邀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的财务专家,开设“财务舞弊”专栏,探讨如何有效识别各种类型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以帮助投资者避开那些不诚信的公司和它们挖掘的财务陷阱,为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该专栏上发表的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观点,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下面是专业人士揭示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凯撒的归凯撒人民的归人民最近,国务院转发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要求有关方面要督促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加快偿还侵占上市公司的资金,显然,掏空上市公司已成为损害上市公司质量的第一杀手;现金本文指货币资金本来被人们认为最可靠的资产,如今却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利工具;现金舞弊可能表现为上市公司虚构货币资金,隐藏账外资金,隐藏货币资金受限制的事实而不披露等,使财务报表反映的货币资金或者不存在,或者不完整,或者货币资金所有者的权利受限制,或者货币资金的分类不合理,使投资者产生重大误解,甚至被欺骗;众所周知,从2001年开始,中国证券市场迈入了调整下降的周期,证券市场的融资再融资功能极度萎缩,市场极度低迷,而与此同时,相当一批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惯性思维上,视证券市场为“圈钱”的跑马场,但显然,证券市场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制造虚假盈利、净资产收益率,骗取CPA签字,继而增发、配股的圈钱老路已走不通了,为了填补报表和经营的黑洞,一些上市公司就在如何骗钱、圈钱、掏空上市公司上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就是在现金领域疯狂舞弊;根据我们最近的研究,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现金舞弊现象,它们大多通过虚构现金流伪造收益,隐瞒关联方占款及挪用资金行为;具体表现为四种方式,包括虚构现金、隐瞒现金受限、虚假现金流及挪用募集资金;仅以我们对十个证券监管辖区的上市公司的初步分析,至少有10%的上市公司涉嫌存在现金舞弊的现象;为何现金这一过去被认为最不容易出现管理舞弊的领域,会在2005年度集中爆发大面积的涉嫌舞弊呢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上市公司在缺乏融资渠道情况下,为了弥补经营亏损、炒股亏损及报表虚假黑洞,逃避监管机构的监管及CPA的审计,以受限银行存款为掩护,挪用资金弥补黑洞;2现金领域在以往审计中,也被CPA及监管机构作为重点审计监管领域,但更多的是从员工舞弊而非管理层舞弊予以关注;3从现金领域舞弊,既可以制造虚假的现金流,又可以最简捷地掏空上市公司,现金,这一最宝贵的有效资源,也可在金融机构不法人员配合下,串通舞弊,欺骗CPA及监管机构;股市阴跌四年半,导致证券公司亏空2000多亿元,估计上市公司的亏空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许多上市公司早已空心化,要幺存在巨额潜亏,要幺被掏空,或者两者皆有,在这种背景下,或出于保壳的需要,或出于骗贷的需要,或出于其它政治及私人目的,尤其是在监管机构清查关联方占用资金风声日紧之下,一些上市公司铤而走险,伪造金融票据,虚构银行存款余额,隐瞒银行存款受限现实,现金舞弊已泛滥成灾,成了上市公司的一大公害;上市公司存在五大现金舞弊现象:高现金舞弊、受限现金舞弊、流水舞弊及募集资金使用舞弊、账外资金舞弊;高现金舞弊某些上市公司的现金非常高,远远不是为了满足日常经营的需要刚刚上市、增发或配股的除外,这幺高的现金,可能是因为一下原因:1、大量现金本来就是虚构的,根本不存在;2、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早就占用了这笔资金,只是在报告期还回,暂时放在账上;3、为某些幕后的某些交易作准备;4、现金被冻结或质押,公司根本无法动用;案例一:闽福发000547闽福发年收入只有2~3个亿元实际上真正的收入估计连1个亿元都没有达到,但近几年货币资金一直保持较高余额,甚至超过了年收入额,而且闽福发的货币资金很有意思,除了2002年有“其它货币资金3550万元”外,其余基本都是银行存款,而这些银行存款都是没有受限的;而实际上,闽福发大股东的股权早就被司法冻结或质押,闽福发截至2005年半年报,资产总额亿元,股东权益.亿元,资产负债表%,而这只是账面数,如果扣除大量的泡沫、虚假资产,笔者怀疑闽福发早已资不抵债,在此背景下,竟然还有2个亿甚至3个亿元无受限的银行存款,只能断定这些银行存款实为虚构或早已受限;这是闽福发货币资金余额表如下:案例二:明天系与德隆系齐名的明天系最近也传出资金链绷紧的传闻,明天系实际控制人是肖建华,其核心企业是明天控股,据该公司网站介绍:明天控股有限公司,是以IT行业为龙头,基础工业为后盾,产品开发和资本运作为两翼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现有20多个高科技控股公司,其中六家为大型上市公司;与明天系有染的公认的上市公司有华资实业、明天科技、宝商集团、爱使股份、西水股份;2005年半年报披露,明天科技亿元现金,华资实业亿元现金,爱使股份亿元现金,而三家公司总资产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众所周知,明天系掌门人是资本运作起家,如今旗下上市公司有如此巨额现金令人生疑,尽管煤炭投资收益明显,但却不足以支撑整个系的现金需求,而肖建华等资本运作高手对现金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因为这几年熊市使大多数的同类资金链断裂,在这种背景下,明天系居然手握25亿现金岂不令人生疑,在这巨额现金的背后怀疑又是一家家的金花股份金花股份最近承认虚构巨额现金、隐瞒巨额账外借款;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明天科技2005年第三季报显示其货币资金余额增加至亿元,据该公司三季报称“收到的其它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亿元,但查遍所有的公开信息,不能知道这笔巨额资金的来龙去脉,明天科技称货币资金是公司在建项目的专项建设资金和必要的生产流动资金,而明天科技截止第三季度共实现收入亿元,资金负债率尽管不高,但也有55%,欠银行贷款14多亿元包括应付票据3亿元,海吉氯碱项目一期总投资也只有17亿元,明天科技为何要一次性准备如此巨额的现金呢实际上,半年报并没有海吉氯碱项目,资金余额也高达亿元,因此,我们怀疑这笔巨额现金涉嫌虚构或早已设定质押;受限现金舞弊某些上市公司虽然账上挂着大量现金,但这些现金公司无法动用,或者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可以动用;简而言之,这些现金是受到限制的;现金受限通常有以下特征:1、银行存款的数额变化非常小,如果能够看到具体某个账户的收付金额和余额,就更容易发现存款质押;2、现金充裕,但四处举债,甚至是贷款逾期不还;3、流动资金不足,但有相当多的定期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4、其它货币资金的金额较大,但没有说明该资金对应的使用目的;案例三:悦达投资600805悦达投资2004年报现金余额亿元,其中有外埠定期存款亿元——人们不竟发出疑问:好端端跑大老远去存什幺定期存款且该存款无质押等情况;截止2004年底,该公司资产总额亿元,其中货币资金亿元,资产负债率63%,银行贷款亿元包括应付票据亿元,2004年该公司实现收入亿元,实现净利3982万元,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现金净流入分别亿元、亿元及亿元;2004年现金净增加亿元;2004年报披露:截止2004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净额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公司资金扣除公司及子公司占用悦达集团及其子公司资金合计为22,万元;其中:本年累计增加,万元,本年累计减少144,万元,全年平均占用净额48,万元;2005年半年报显示,货币资金余额减至亿元,经营性现金净流出亿元;货币资金中有亿元是其它货币资金,附注称期末其它货币资金中为办理承兑汇票抵押存款金额万元、信用保证金存款万元、外埠定期存款万元;而2004年报中亿元中有亿元是其它货币资金,附注称:期末其它货币资金中为办理承兑汇票抵押存款金额万元、信用保证金存款万元、外埠定期存款万元;至此,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悦达投资外埠定期存款亿元实为虚构或已设定质押,造假目的是掩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违规行为,案例四:广东明珠600382广东明珠2001年1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主业是阀门、发电设备及建筑安装等;该公司三年又一期主营业务收入如下:我们下载了该公司近三年又一期定期报告,发现该公司与金花股份一样,货币资金差额非常小如下:根据2005年半年报,除了2777万元是受限履约保证金外,其余货币资金均是没有受限的现金或银行存款,至此,我们根本就不要再作其它分析就可以断定至少有5亿元货币资金是虚构的,我们怀疑2001年首募的31954万元资金基本被关联方占用;案例五:桂林集琦00750下表是桂林集琦近五年来的货币资金余额状况,大家可以发现自2001年以来,该公司都有上亿元的定期存款存在,尤其是2004年以来,货币资金一直在亿元至亿元之间浮动,但2005年半年报定存余额高达亿元,非定存银行存款只剩下1017万元,这说明幺什幺第一,该公司资金链已高度绷紧;第二,历年来的定期存款都已质押,但是历年来的公开信息均对此没有披露,笔者怀疑如今不是隐瞒定存质押事实,而是这亿元定期存款早已不存在,桂林集琦涉嫌虚构巨额的现金如下;2001年该公司货币资金附注称14000万元已质押,但自2002年以来就没有披露定期存款质押事实,包括银行借款的附注也没有定期存款质押的说明;桂林集琦2002年曾因在2000中报虚构收入、虚增利润以及未披露担保合同受到证监会处罚,以下是处罚公告披露的违规事实证监罚字20028号,其中提到桂林集琦将配股资金5000万元存入交通银行南宁友爱支行,以此存款定期存单为质押,为集琦荣高担保贷款,截止2000年6月30日,集琦荣高贷款余额为7960万元,桂林集琦在2000年中报中末予以披露此事项;这说明桂林集琦隐瞒巨额定存质押违规行为早已经就有了,但是笔者感到纳闷的是,此举已暴光了,公司还敢屡犯不改而且该公司审计师是知名事务所,已连续审计了八年,对此违规应该是非常了解的,为什幺没有发现该违规行为2002年1月,桂林集琦公告称:到2001年底公司大股东桂林集琦集团归还对公司欠款7300多万元,占其占用款的50%,未能全部履行其还款承诺;桂林集琦集团共占用上市公司亿元,公司曾承诺2001年底前归还80%的占用款;但到04年报,笔者发现大股东及关联方没有占用上市公司一分钱,反而是上市公司占用了关联方160万元;一切都已明了,在桂林集琦隐瞒受限甚至虚构亿元定期存款背后是大股东假还占款如下;这是桂林集琦近五年多来的净利润,大家可以看到,2000~2003年都是微利,2004年暴出巨额亏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2005年第三季报披露该公司累计亏损2602万元,但2005年12月28日该公司发布预盈公告,称:鉴于公司已于2005年12月27日与北京魏公元鼎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合同书,将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桂林集琦中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10%股权转让给魏公元鼎,双方约定交易价格为人民币7680万元;通过此次交易,公司预计可获得约5000万元的收益;鉴于此,本公司2005年度业绩预计为盈利;这种故事,也许只有白痴才能相信笔者怀疑桂林集琦不只是隐瞒关联方占用资金问题,历年来的收益是否真实也非常可疑,包括这笔5000万元的股权转让收益,我们将继续关注该公司财务异常现金流水舞弊资金运作的现金舞弊属于高技术的舞弊手段,他们可能通过集团内部的债权债务互转,通过中间公司使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银行或集团内部财务公司配合资本运作等,是技术含量最高且难以识别证明的现金舞弊;被曝光者往往是资金链断裂被逼现形,或者被监管机构调查后才得以曝光;这类公司虽然手段高明、造假过程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资金往来非常复杂,资金流入流出量非常大;这类公司往往处于关系复杂的集团当中,尤其是多家公司组成的一个“系”;如果该集团的实际控制方资金匮乏陷入困境,那幺,马上应该引起警惕,他们随时会想尽各种办法挖走上市公司的现金为自己解困;对这类现金舞弊公司虽然不好直接识别和证明,但如果能够密切关注公司的各种信息,还是能够比较有效的防范的;1、上市公司处于一个关系复杂的集团当中,而且频繁担保与被担保;2、集团的实际控制人资金链断裂,十分迫切需要现金;3、母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已经被质押或司法冻结;4、上市公司有莫名其妙的资金往来,尤其是与关联方的现金往来;5、现金流量表中“收到支付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金额巨大;案例六:天津磁卡600800天津磁卡在2005年9月7日公告中称:研发基地一期建设总用地亩,总投资103896万元;2005年3月25日,公司与中贸源签订总价款为元的设备采购合同,2005年6月30日,公司向中贸源预付了亿元设备采购款及原材料采购款;总价值只有亿元,就预付亿元,且如此巨额工程设备不自己招标采购,反而委托一家背景不明公司操作,这只能说明这亿元实际是在空转,也就是天津磁卡并没有真实收到亿元的售房款,也没有真实支付亿元的设备款,而是在银行的配合下做出的虚假现金流;实际上2003年度收回的关联方欠款亿元以及后面支付印刷厂亿元也怀疑涉嫌资金空转,以此转回巨额的减值准备,如果是这样,则其2003、2004年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都是虚假的;募集资金使用舞弊募集资金的使用必须存入专用账户中,做到专款专用;不少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的时候虚报项目所需经费,费尽心机圈到更多的钱;募集到资金后名义上还挂在账户上,但早已秘密转出到账外;或者将改存款质押套取贷款;或者虚报募集资金的使用金额和使用范围,愚弄广大投资者;案例七:建设机械600984该公司2004年7月上市,首募资金亿元,2005年半年报披露,货币资金余额还有7639万元,但有5888万元用于信用证保证金,实际银行存款只有1746万元,2004年报及2005年半年报显示真正用于在建工程建设的募集资金只有392万元,而该公司在2005年半年报称募集资金已使用18116万元,剩余6151万元存放于银行,并称有90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事实上2004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13312万元、2005年上半年该公司经营性现金净流出9557万元,合计22869万元,亦即建设机械募集的亿元基本上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这与其披露的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严重背离,实际上募集资金基本上没有投入募资项目,此外,在这22869万元净流出背后怀疑是巨额资金被关联方占用;案例八:莫高股份600543这是一家2004年IPO的新股,首募3亿元现金,2004年现金流量流显示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17976万元,而该公司2004年主营收入只有26877万元;2005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净流入16159万元,货币资金余额高达31038万元,而其总资产也只有83608万元,在货币资金备注中称:在15000万元是半年期定期存款,即是半年期定期存款,为何不列入“其它货币资金”,并将此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中剔除,更关健的是,还有亿贷款还没有偿还的情况下,为何要搞定期存款当然,公司会争辩这是募集资金,要专款专用,可是为什幺2004年会出现亿元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出呢,难道就没有占用募集资金当然,更关健是这笔资金除了存定期外,还没有受其它限制,如质押等账外现金舞弊由于账外现金很难看到,但为了弄清货币资金的完整性,所以,投资者和审计师必须对它特别小心;账外资金并非和账内资金没有任何联系,首先,追查账外资金的来源,账外资金往往是通过故意漏计现金业务,例如向银行贷款后把资金划入账外账户,贷款产生的负债也不入账,使资产负债表恰好平衡;其次,账外资金的使用很多公司把投资二级市场的收益计入主营业务利润,以此来粉饰利润表;最后,每当账外资金投资失败或资金链断裂时,账外资金的债主往往会上门逼债,经常发生诉讼等纠纷,被迫曝光;投资者和审计师如果从这三个方面仔细分析,提高警惕,还是能够有效防范部分账外资金;案例九:长征电器600112耀华玻璃6007162004年的半年报中第四大流通股股东就是长征电器,长征电器股份公司持有耀华玻璃879512股,而耀华玻璃2004年6月30日收盘价是元;我们在长征电器2004年半年报上发现长期股权投资只有万元,短期股权投资只有万元,不能找到该项目投资,这说明了长征电器有账外资产;案例十:银河科技000806财政部2005年6月下达对银河科技审计师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无情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仅在2003年度,银河科技虚增销售收入亿元、隐瞒银行借款亿元;为了填补这亿元的巨额窟窿,将大股东银河集团2003年亿元购入的南宁国际大酒店95%股权以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银河科技,2005年1月18日公告了该关联交易事项,公告显示该酒店截止2004年末资产总额亿元、负债亿元、净资产亿元,在这亿元的负债背后是银河科技将账外的银行借款亿元转给南宁国际大酒店实际上转移的负债可能不止亿元,应该在亿元左右,银河集团作为银河科技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而银河科技又隐瞒巨额债务,最后通过三方协议,银河集团以股抵债偿还占用资金;上述五种手法在四年半的熊市中已被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玩家、炒家们参透、悟透,并在熊市中作为一独门财技广为使用;熊市快结束了,熊市的财技也应该被社会正义终结了2005年第四季度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指控现金舞弊并已出事的五家上市公司:长安信息600706——2005年9月15日该公司被指已被掏空,2005年12月31日该公司公告称公司目前存在未按规定披露的已到期对外担保18731万元,另有未按规定披露的8800万元对外担保尚未到期;金花股份600080——2005年9月18日该公司被指虚构现金,10月14日该公司发布公告承认虚构亿元存款,隐瞒借款亿元,最近媒体报道称该公司将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天津磁卡600800——2005年10月10日,该公司被舞弊研究中心撰文指控涉嫌操纵现金流虚构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10月19日该公司公告称证监会已正式立案调查;创智科技000787——2005年11月2日,舞弊研究中心撰文怀疑存在巨额的现金舞弊,11月30日公司发布公布承认违规担保亿元,巨额现金因质押到期被银行划走;天香集团600225——2005年11月8日被舞弊研究中心撰文怀疑虚构现金流,公司已被掏空,11月10日股市暴天香集团资金运作路线图,证明该公司是虚假资金运作虚增巨额收益、虚减巨额费用;。

成都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2018—2022)

成都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2018—2022)

成都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2018—2022)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公布日期】2023.04.23•【分类】其他正文成都法院涉外民商事审判十大典型案例(2018—2022)目录?案例1:马来西亚某公司诉成都某公司委托合同纠纷案?案例2:德国某公司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案例3:涉外独立保函止付申请系列案?案例4:柬埔寨某租赁公司与四川省某建筑公司管辖权异议案?案例5:某BVI公司与扬州某钢管公司、某石油技术公司居间合同纠纷案?案例6:江苏某科技公司与四川某工程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案例7:四川某集团公司、美国某科技公司等股权转让纠纷案?案例8:陈某与某国际旅行社旅游合同纠纷案?案例9:法国米其林集团总公司与四川某艾米奇淋自助餐厅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例10:联合利华服务(合肥)有限公司诉成都某商贸公司等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案例1:马来西亚某公司诉成都某公司委托合同纠纷案【基本案情】马来西亚某旅行社公司主张2015年至2016年间其为成都某公司分公司提供了境外旅游地接服务,但成都某公司未支付2015、2016年的有关费用,故其诉至法院主张旅游地接服务团款及利息共计20余万元。

成都某公司辩称其与马来西亚某公司不存在委托合同关系,且马来西亚某公司的诉讼请求已经超过诉讼时效。

【裁判结果】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马来西亚某公司与成都某公司分公司间存在2015年旅游目的地接待业务团款的结算单据、签订有2016年旅游契约书并且成都某公司实际支付了部分团款,双方存在委托合同关系。

2015年团款成都某公司尚余150963元未支付,2016年团款成都某公司尚余27740元未支付。

同时,因马来西亚某公司于2017年、2018年、2020年多次向成都某公司主张权利,诉讼时效存在中断事由,马来西亚某公司的诉讼请求未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遂判决成都某公司支付团款178703元并赔偿利息损失。

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服判息诉。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层面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层面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层面风险防范汇报人:日期:contents•客户经理层面风险概述•风险防范的机制和流程目录•风险防范的技术和方法•风险防范的实践和案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议和措施客户经理层面风险概述01•定义:客户经理层面的风险指的是在商业银行中,客户经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潜在损失和不确定性。

这种风险可能来源于客户经理的决策失误、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方面。

类型信用风险:客户经理在放贷过程中,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的贷款损失风险。

险。

客户经理在日常操作中,因流程不规范、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的风险。

操作风险客户经理因个人职业道德问题,如贪污、受贿等,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道德风险损害银行声誉客户经理的不当行为可能损害银行声誉,影响客户信任,进而影响银行业务的开展。

影响银行资产安全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其决策和操作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安全。

若客户经理层面风险失控,可能导致银行资产损失。

监管要求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客户经理层面风险防范是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户经理层面风险的重要性目标确保客户经理业务行为的合规性,遵守法律法规和银行内部规章制度。

防范和控制客户经理层面的各类风险,确保银行资产安全。

•提高客户经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业务稳健发展。

原则全面覆盖:风险防范措施应覆盖客户经理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无死角。

以人为本:加强对客户经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完善客户经理业务相关的内控制度和流程,确保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制度建设加大对客户经理业务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确保各项风险防范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风险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强化监督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风险防范的智能化水平。

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客户经理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

科技创新风险防范的目标和原则风险防范的机制和流程02商业银行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风险防范策略,监督客户经理的风险操作。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浙江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海纳”)于1999年6月11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9000万元。

公司成立之初的股本构成是法人股6000万股,流通股3000万股,其法人股东为浙江大学公司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四位自然人,其中浙大公司集团持有5620万股、占62.45%。

2005年4月,浙江海纳巨额担保、关联方占款等违规事项浮出水面,财务危机爆发。

邱忠保和原公司高管人员利用控制地位违规挪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高达2.53亿,以浙江海纳的名义为其掌控的“飞天系”公司向银行贷款或个人借款提供连带保证担保,本金总额高达3.95亿元。

因涉嫌虚假信息披露,2005年4月14日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2006年2月起,邱忠保和“飞天系”高管、财会等人员相继被捕。

浙江海纳涉及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多达19项,涉及债权人有16人,债权人纷纷起诉公司破产还债,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至2006年末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2007年4月浙江海纳股票停牌。

二、财务危机的表现表1:浙江海纳2003-2006年主要财务指标表2:浙江海纳2004-2007年利润表主要项目从盈利能力看,2004、2005年公司净利润与每股收益均为负数,且在2005年出现6.36亿元的巨额亏损。

其根本原因在于浙江海纳在这两年对占用资金计提大量坏账准备和对未解除违规担保计提了巨额预计负债。

公司在2005年计提预计负债3.7亿,另有对关联方占用资金(其他应收款)本年计提坏账准备2.7亿。

三、财务危机的原因浙江海纳财务危机的最终爆发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掏空,即实际控制人的“隧道行为”。

浙江海纳实际控制人所采用的“隧道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巨额违规担保。

在邱忠保入驻后,便以浙江海纳为平台,为其多家关联公司提供担保。

资料显示:2004年5月,浙江海纳为中油飞天实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8000万元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2004年6月,其为武汉民生石油液化器有限公司300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担保;2004年8月,浙江海纳和中油龙昌又共同为南京恒牛工贸实业有限公司3500万元的银行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同时还为珠海溶信和海南皇冠1.46亿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担保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银行科技风险案例63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二○一○年八月序言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银行业已成为信息技术高度密集、高度依赖的行业,同时也是受信息科技风险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还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

根据近几年国际上出现的信息系统故障事件分析,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小时,将直接影响该行的基本支付业务;中断1天,将对其声誉和市值造成极大伤害;中断2~3天以上不能恢复,将直接危及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同时,随着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网络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加,威胁银行业信息安全、针对网上银行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对客户利益和对银行声誉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信息科技风险明确划归操作风险的范畴,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银监会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度重视,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各商业银行也普遍提高了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银行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系统重大停机宕机、核心业务系统中断、网站安全漏洞、网上银行虚假交易、客户资金被窃取等。

后果严重,教训深刻,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不容忽视。

这些事件的发生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信息科技工作一旦发生问题就是重大问题。

信息科技风险就在身边,强化风险监管刻不容缓。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案为鉴明得失。

基于此,银监会组织专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进行了认真梳理,从中选择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开创性地编写了《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

该书汇编刊印工作非常适时,非常必要,在银行业计算机犯罪与信息安全事件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入选案例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为银监会系统的IT风险监管工作提供了有效资料,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广大员工提供了警示教材。

这些素材新、内容全、深入浅出、富有新意的案例分析无论对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继续深入研究相关案例,还是对银行高管人员、审计人员以及从事相关业务的广大员工,都具有实践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汇编教材意义重大,值得肯定。

“前事昭昭,足为明戒”。

银监会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

切实分析好、利用好这些案例,认真查找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安全防范、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清醒把握当前防范计算机犯罪与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

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内控、提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遏制计算机犯罪快速上升势头。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能够吸取这些案例的教训,警钟长鸣,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科技风险警示教育,做好计算机案件与信息安全事件防范工作,促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提升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水平。

我们坚信:通过提高信息科技风险防范意识,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计算机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也将会大大减轻。

是为序。

郭利根二O一O年八月前言随着信息科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服务、营销、内控、经营管理等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涉及信息技术的犯罪案件与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重大金融信息科技风险案例表明,信息系统为金融机构日常运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银行业的稳健经营离不开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

国外两大事件将科技风险管控重要性昭示天下。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

该恐怖袭击事件瞬间彻底毁灭了数百家公司所拥有的重要数据,令近九百家机构因此倒闭,美洲银行、德国银行、国际信托银行、帝国人寿保险公司、摩根斯坦利金融公司、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等数十家世界金融巨头遭受了重大损失。

2009年11月8日黑客集团成功入侵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旗下信用卡公司的计算机网络,伪造假卡,在不足12小时内从全球至少280个城市的2100部提款机提取逾900万美元现金,使RBS集团短时间内损失惨重。

如果不能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一些信息科技案件或事件必将对银行业持续稳健运行带来重大威胁。

鉴于此,银监会信息中心组织专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计算机犯罪和信息安全事件进行认真梳理,从中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和一定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编写了《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收集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2004~2010年初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98个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

入选案例通常在多家银行发生,且具有银行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共性缺陷。

汇编此书,意欲举一反三,警示昭告,引发银行机构高管人员、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各相关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认真汲取事故教训,采取措施,堵塞漏洞。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中各案例内容分别包括“案例描述”、“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案例描述”部分主要是以有关银行提供的事件分析报告为依据,简要介绍案例概况;“案例分析”部分深入浅出地对案件内部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以反映银行机构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每节后附“防范对策与建议”,通过各家银行的实际防范经验总结为银行建立解决方案提供借鉴。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着重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素材新。

入选的98个计算机犯罪案件和信息安全事件具有普遍典型意义,部分案例为国内首次披露。

二是内容全。

通过向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征集案例,保证了内容的覆盖面和信息量,基本做到了案件与事件、历史与现状、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不同规模银行业机构等的兼收并蓄。

三是富有新意。

《银行业科技风险警示录》对案例内容尝试性引入了危害指数、影响指数和频度指数进行风险分级。

其中,危害指数主要侧重从案件对行业的冲击力及对银行客户的影响面进行分析;影响指数主要侧重从事件对银行持续经营的影响度进行分析;而频度指数主要从发生概率(案件和事件)或作案难易度(仅针对案件)进行定性分析。

案例的风险类型与发生根源分析则借鉴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和分类方式。

四是深入浅出。

注重技术深度和通俗易懂的结合,每个案例做到了情况描述全面细致、原因分析切中要害、对策建议切实可行,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前瞻性和实用性。

同时,力避生硬技术性论述,数据主要以图、表形式进行罗列和分析,使读者一目了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二〇一〇年八月目录第一章信息科技相关案件 (11)第一节网上银行类案件 (21)案例1:篡改网银交易数据盗取客户资金 (21)案例2:利用内嵌病毒邮件盗取客户资金 (22)案例3:通过木马盗取客户资金之一 (23)案例4:通过木马盗取客户资金之二 (24)案例5:远程操纵客户计算机盗取资金 (25)案例6:攻击网站获取客户信息盗取资金 (26)案例7:窃取客户网银证书作案 (27)案例8:盗取同事账户作案 (28)案例9:利用假证件开通网上银行作案 (29)案例10:嗅探网银系统作案 (30)案例11:非法破解用户密码作案 (31)第二节内控缺陷类案件 (34)案例12:非法办理存折配卡作案 (34)案例13:篡改系统数据虚开存单作案 (35)案例14:篡改账户状态非法结息作案 (36)案例15:篡改账务数据盗取资金 (38)案例16:利用综合业务系统漏洞作案之一 (39)案例17:利用综合业务系统漏洞作案之二 (40)案例18:利用贷款业务系统缺陷作案 (41)案例19:利用储蓄业务系统漏洞作案 (42)案例20:盗用他人柜员密码挂失存单作案 (43)案例21:盗取他人柜员密码空存资金作案 (44)案例22:盗用他人柜员密码虚列利息支出作案 (45)案例23:盗用系统权限冒名贷款作案 (46)案例24:伪装外包人员混入银行营业室作案 (47)案例25:利用外包管理漏洞盗取客户信息作案 (48)案例26:编制非法程序窃取客户信息作案 (49)案例27:盗取客户信息篡改数据库作案 (50)案例28:窃取数据仓库客户信息作案 (51)第三节自助设备类案件 (54)案例29:加装特殊装置盗取银行卡信息作案 (54)案例30:张贴虚假告示骗取客户信任作案 (64)案例31:利用自助设备的自动保护功能作案 (72)案例32:利用自助设备功能模块缺陷作案 (74)案例33:利用自助设备系统程序漏洞作案 (75)案例34:通过砸撬ATM机等暴力手段进行作案 (76)案例35:一些其他银行卡犯罪案件 (78)第二章信息科技相关事件 (82)第一节硬件设备故障 (93)事例1:主机宕机处置不及时导致系统交易停止 (93)事例2:存储设备故障致重要应用系统中断 (94)事例3:主机配件故障导致银行对外服务中断 (94)事例4:备机电源模块故障导致主机系统宕机 (95)事例5:主机电源故障导致核心业务长时间停止 (96)事例6:CPU主板硬件故障致系统中断 (97)事例7:存储设备故障致系统中断 (98)事例8:交换机接触不良致业务中断 (98)事例9:核心交换机故障致业务中断 (99)事例10:存储光纤交换机宕机致系统中断 (100)事例11:机房地面震动引起机房设备电源频发故障 (101)事例12:交换机协议不兼容导致网络通信异常 (102)事例13:光端机通讯板卡故障致业务中断 (102)事例14:网络设备配置不当致系统中断 (103)事例15:加密机故障导致银行卡交易长时间中断 (104)第二节软件系统故障 (107)事例16:加密平台设计缺陷引发交易拥堵 (107)事例17:压力测试不充分导致系统服务中断 (108)事例18:需求交流不充分导致部分银期转账无法正常处理 (109)事例19:监控系统缺陷导致业务瘫痪 (110)事例20:主机系统缺陷导致业务系统运行不畅 (111)事例21:程序性能缺陷导致交易缓慢 (111)事例22:应用程序缺陷导致银证交易异常 (112)事例23:第三方存管系统运行故障引发服务中断 (113)事例24:系统容量不足导致系统运行意外终止 (115)事例25:应用系统故障影响客户服务 (116)事例26:对批量操作的管理不善引发系统停机 (117)事例27:系统交易堵塞引发系统崩溃 (118)事例28:ATM程序故障造成吞卡及交易失败 (119)事例29:系统变更缺陷导致ATM透支事故 (120)事例30:光纤传输速率波动引发业务系统故障 (121)事例31:系统数据库意外宕机造成业务数据丢失 (122)事例32:数据库软件缺陷引发业务交易堵塞 (123)事例33:数据库升级异常引发系统故障 (124)事例34:备份操作异常导致银行卡交易中断 (124)事例35:疏于备份导致银行客户数据丢失 (125)事例36:操作失误引发综合业务系统停止服务 (126)事例37:操作不当导致银行现金业务中断 (127)事例38:系统设置错误导致卡业务故障 (128)第三节外围保障设施故障 (131)事例39:操作不慎导致核心系统服务中断 (131)事例40:UPS系统故障导致呼叫中心停止服务 (131)事例41:外包服务商违规操作导致银行服务中断 (132)事例42:双回路切换器故障引发银行供电隐患 (133)事例43:供电系统老化及演练不到位导致服务中断 (134)事例44:电力转换系统故障引发供电中断 (136)事例45:市变电站突发设备故障导致银行业务中断 (137)事例46:光端机设备故障造成通讯中断 (138)事例47:电信运营商设备故障导致业务无法正常办理 (138)事例48:域名未及时备案导致网上银行被封 (139)事例49:与银联沟通不畅引起银行卡业务异常 (140)第四节网络攻击事件 (143)事例50:遭受恶意攻击门户网站间歇性中断 (143)事例51:遭受恶意攻击短暂影响网银访问 (144)事例52:及时化解恶意攻击确保网银业务正常运行 (145)事例53:域名解析错误引发网络流量剧增 (147)事例54:SQL注入篡改信托公司网站数据库 (148)事例55:架构漏洞导致银行网站被植入恶意链接 (148)事例56:设置钓鱼网站,假冒网上银行系统 (149)第五节有害程序事件 (153)事例57:办公电脑感染病毒导致网络阻塞 (153)事例58:防病毒软件更新不及时导致全行网络流量异常 (153)事例59:数据库补丁更新不及时引发业务中断 (154)事例60:前置程序感染病毒导致自助设备无法使用 (155)第六节灾害性事件 (158)事例61:台风破坏通讯设施导致银行网点停业 (158)事例62:火灾导致银行供电中断 (158)事例63:雷击损坏网络设备导致银行呼叫中心通讯中断 (159)后记 (162)第一章信息科技相关案件一、案防形势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科技的依赖程度愈来愈高,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权益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