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诗歌情感态度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高中语文专题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
答题模板 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 动词)
13
题型二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5·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7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 考古代诗歌鉴赏题中都有重要体现。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 分为两种:一种是从诗词的全局入手,要求概括分析诗歌的 思想内容,提问的方式往往为“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词)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词)反 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词)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人生 态度)”等;一种是就某几句或某一句设题,结合具体诗句的 内容、意境、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来考查。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准确把握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是鉴赏古代诗歌的目的和前提,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8
(2)理解诗句言外之意,揣摩诗歌的内在情感 诗贵含蓄,诗人的情感有些直接表达出来了,有些通过言外 之意,如用典、双关,或通过景物描写等间接表现出来。第 三联,诗人写悟禅、饮酒,以压制内心的不安躁动,消除愁 情,其实正暗示了内心的愁苦。第四联,诗人不愿意官帽被 尘埃玷污,“尘埃”一般指官场上的污浊,是奸邪小人的象 征,而“眼明”则表达了诗人对光明前景的向往。 (3)结合注释、全诗,分析诗歌情感产生的原因 从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和注释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以及首联的“忆咸京”三字可以发现, 诗人愁苦源于流徙南地,但诗人对京城依然恋恋不忘,满怀 16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正确鉴赏诗歌抒情手法

2020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李白
即学即测: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词人
心理描写
表现闲适心情的诗句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
动作描写 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抒情方式
直 接 抒 情
判断方法
不假借景、物、 典故等外在条件, 直率地抒发思想、 情感、态度。
例题1:
高考真题 2023年全国乙卷
2023年全国乙卷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明确考查的知识点: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应具备的必备知识:诗歌的抒情方式。 学生的关键能力:正确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 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

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

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

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

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

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诗歌鉴赏综合解答题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专题07 思想情感及评价观点态度-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专题07  思想情感及评价观点态度-202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诗歌鉴赏之品味思想情感感知高考设问方式考查角度分析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两首诗歌的情感对比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全国卷Ⅰ)整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016山东卷)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16江苏卷)某一段或一句诗歌的思想感情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18江苏卷)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7全国卷Ⅲ)某个词、某个典故的思想感情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16全国卷Ⅰ)错因分析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考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基础知识看,知识积累不足,难以迁移运用。

2.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3.从作答步骤看,答题不够规范,内容概括不完整。

4.从答题技巧看,答题技巧欠缺。

有的层次不够清晰,有的阐述不够充实,有的以感代析。

温故知新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知识清单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①忧国伤时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课堂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03 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教学目标掌握古代诗歌情感的类别特征,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情感评价观点态度教学过程考情考向把握诗歌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的重难点,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①直接考查。

题干中多出现“(思想)感情”“情怀(心情)”“志趣(志向)”“人生感悟”等字样,或就全诗歌发问,或小切口深探究,试题多从诗歌中的某一个字、某一意象、某一句诗、某一联诗等切入,要求分析概括其中的情感等。

②间接考查。

往往在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中连带考查。

分析诗歌情感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岁暮》。

贬谪失意(1)遭贬后的郁闷、惆怅、失意,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2)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如屈原的《离骚》。

(3)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苏轼的《定风波》。

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

离愁别绪(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一、怎么问?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这首诗或某句(联)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诗中某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这首诗的观点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的?【高考】1.(全国卷Ⅰ)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天津卷)“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3.(全国卷Ⅲ)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1.看标题2.看注释3.看时代4.看作者5.看意象6.看抒情字眼7.看典故三、诗歌情感题答题思路1.仔细阅读题干,把握答题方向,明确是分析全诗还是某一联或某一句的思想感情。

2.认真读诗,判定诗歌情感类别,抓住诗中透露诗人感情态度的词语,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准确把握情。

3.选用正确的情感词概括。

4.分点答题,答题规范。

答题必须全面有条理,结合相关诗句指出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叶梦得【注】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

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 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 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小亭在高耸入云的山峰,隐隐约约浮现着。

在千峰上独自叙述胸意,看那万里云烟如浪花般滚来,我与谁共同欣赏呢?人已经老了,但情怀仍在。

虽然思虑着万里山河,但也只能无奈的惆怅。

少年啊,要胸怀豪情万丈,莫要学我这个老头子。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第二句写“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山小亭,但从“笑谈”和下片中的“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含解析

天天练40 古代诗歌鉴赏四(情感态度篇)基础过关一、[2019·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赠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

赠别诗常见的情感: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

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品位低级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情感态度【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天津卷【母题原题】1.【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

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试方向】对诗人思想情感的考查历年来都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重中之重,其考查角度包括:对古代诗歌内容、主题的评价,对思想感情的评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诗歌的情感是必考的题目,一般为结合诗句探究诗歌的情感,情感在诗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做起来并不难。

【得分要点】首先根据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词语确定诗歌的主旨、情感。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答题时注意表述方式,首先答出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解释。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某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③比较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④某一意象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题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书端州郡斋壁①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注)①这首诗是写在广东端州的墙壁之上。

包拯时任端州知州(即太守),端州因出产“端砚”而闻名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揭示了全篇要旨,语气坚决严正,言简意赅,为全诗定下基调。

B.颔联作者以“秀干”“精钢”自比,既是自勉自励,也是自信的表现,很有力度。

C.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

D.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不给后人以耻笑的把柄。

质朴无华,持重刚健。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C项,“‘鼠雀’‘兔狐’代表社会上贤恶两类人群,对比很鲜明”分析错误,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中“鼠雀”“兔狐”都指贪官污吏、害民之徒。

故选C。

2.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答案】①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②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绝不被外力折服;③要除暴安良,铲除这些贪官污吏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分析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自励清操的座右铭,你认为写出了作者哪些为官之道”,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为诗歌写出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

然后通读诗歌,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圈画出能体现诗人为官之道的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本诗是写在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郡守府第(俗称宋城红楼)的墙壁上的。

包拯曾在端州任知州(即太守)。

此诗中包拯就官德问题直接发表了自己的议论。

首联“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也就是说为官要清廉无私,奉行直道,操守正直。

颔联“好木料终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意思是说:优质的大树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也就是说好木料最终会成栋梁,好钢材坚强不屈,为官者为人以刚直不阿为准则,宁折不弯,像好的钢材一样保持自己坚强不,的绝不被外力折服。

颈联“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意思是说仓多存粮鼠雀高兴;仓少存粮,鼠雀就不高兴。

野无杂草,兔狐发愁;野有杂草,兔狐就不发愁。

这里运用互文比喻手法,把贪官污吏、害民之徒比喻成“鼠雀”“兔狐”,为官者要除暴安良,铲除“鼠雀”“兔狐”这些贪官污吏之流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使其无法逞凶。

这首诗中诗人所表明的,从原则上说就是追求“清私心”、“讲直道”,充当“秀干”和“精钢”;从实际上说就是坚决不做偷吃公粮的鼠雀,也就是不做用公共财富、民脂民膏养肥自己的贪官污吏。

因此,诗人此诗隐含的潜台词是:他出仕为官志存高远,根本不会有对任职地点作肥瘦美恶的计较。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认为诗歌中所表达了诗人哪些为官之道即可。

【题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①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字。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②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①此词作于庚戌年,即公元1190年。

当时南宋国力很弱,随时面临金兵南进的威胁。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②宋玉有诗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秋月辉映楼台、秋花香幽院宇的迷人夜景。

B.承接起句,第三句转写景中之人,神态细节的描写中衬以一个助词“地”字,将人物欢乐之状表现得跃然纸上。

C.上片末二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和一般文人一样的见秋即悲的伤感之情,借宋玉悲秋之感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

D.下片末句“重阳节近多风雨”中“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风雨的气候,更是暗喻南宋当时险恶的政治形势。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不是反问,而是设问,后句借典故回答了问题。

故选C。

4.词中“悲”字,反复出现,请结合全篇,分析“悲”字的内涵。

【答案】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实质上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即为当时不利的政治军事形势而悲,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悲。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通读诗歌,掌握诗歌内容,理清诗歌的思路,然后结合标题、景物、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把握诗人的情感。

“当年宋玉悲如许”、“问他有甚堪悲处”,字面可理解为为个人身世的衰落而悲;“也有悲时”因“重阳节近多风雨”,表面看作者是为中秋的萧疏而悲。

联系他的经历和时代背景,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所以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悲愁,,此处知人论世,即可得出答案。

【题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各题。

惜花韩偓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煞白”“腻红”均指代花朵,“离情”、“愁态”写残花的心理。

前者用“高处切”形容那种紧迫的危殆感,后者用“静中深”传达那种脉脉无语的愁思。

B.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寓情于景。

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顺流而去,再抬头望见残留在枝上的花朵还在遭受风雨推残。

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教人满怀怅恨?C.颈联设想落花的两种遭遇:青苔遮蔽和污泥沾染。

两句诗一放一收,波澜顿挫,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悼惜。

D.全诗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春去花落的过程。

诗人借花寄慨,将咏物、抒情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委婉含蓄”的说法不准确,“犹慰意”、“更伤心”,情感表达较为直白。

故选C。

6.全诗围绕“惜”字,唱出一曲春去花落的挽歌。

请从内容上加以分析。

【答案】首联写枝头残花即将凋零,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

颔联写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融合无间。

颈联写诗人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

尾联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树荫倒映池塘。

表达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全诗从花残、花落、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花落尽的情景,紧扣“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表达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本诗,诗题“惜花”,是对于春去花落的一曲挽歌。

诗人的笔触首先伸向枝头摇摇欲坠的残花。

用“皱白”、“腻红”指代花朵,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和形体感,并形成了相映成趣的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